(一)鱔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在野生條件下,黃鱔病害較少。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往往會導致黃鱔發病。一旦發病,在高密度飼養環境中就容易傳染,所以必須貫徹以防為主的方針。防治鱔病,必須先了解其發病原因。現將導致黃鱔發病的原因概述如下。
1.黃鱔發病的外因
(1)鱔池引起的原因
新建的鱔池,如沒有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就放水養鱔魚,會使黃鱔不適應而生病。或者長期飼養而不清池,腐殖質過多,使水質變壞,給病原體繁殖侵染創造了適宜條件。
(2)水質
水質不佳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池中有機質過多,微生物分解活動旺盛時,要吸收水中大量溶解氧,同時放出硫化氫、甲烷等有害氣體,致使黃鱔浮頭、泛池,甚至中毒死亡。氣候突變亦會引起池中浮遊生物大量死亡,使pH發生較大變化,黃鱔生長繁殖適宜的pH為6.5~7.8,如pH變化低於5或高於9.5,就會引起黃鱔死亡,池水pH值變化低於6.2,黃鱔生長緩慢,最容易感染打粉病。如果水源、池水遭汙染,也會引起黃鱔發病,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3)水溫
水溫對黃鱔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黃鱔適宜在15~30°水溫中生長。一般鱔池麵積比較小,晝夜溫差較大。炎夏高溫季節,水溫可高達40°以上,往往會出現黃鱔被“燙死”的現象。黃鱔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水溫的要求不同。運輸和放養鱔苗,盛鱔魚的容器中的水和池水溫不能超過2°。
(4)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過大,鱔魚攝食不足,會導致營養缺乏,對病害的抵抗力減弱,使鱔魚容易生病。
(5)溶解
氧黃鱔喜歡在含氧量較高的水體中生活,故應保持池水上中層的溶氧量在5~10毫克/升,下層2~4毫克/升。由於水質惡化,溶解氧急劇減少,就會引起鱔魚發病和死亡。
(6)飼養管理
黃鱔喜歡吃新鮮餌料,如一旦投放不清潔或腐爛變質的餌料,就會引起黃鱔患病。優良的苗種和飼料是成鱔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如果苗種質劣、體瘦、規格不整齊,就容易生病,成活率不會高。
(7)生物因素
一是病原菌等微生物侵害而引起鱔病;二是凶猛魚類、蛙類、水蛇、水老鼠、水鳥、水生昆蟲等敵害也會直接吞食黃鱔或間接危害黃鱔;三是投餌量不足,黃鱔之間將會出現大吃小或咬傷現象。
(8)機械性損傷
主要是在捕撈、運輸黃鱔時,由於操作不慎,造成黃鱔體表受傷,容易感染病原體。還有的用釣鉤捕捉的黃鱔,會使鱔體受傷感染細菌而致死。
2.黃鱔發病的內因
內在因素
主要指黃鱔的體質、整個飼養階段的生長發育狀況、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等。一般黃鱔體質健壯,抵抗力強,不易生病;體質較差,抵抗力弱,則易患病。
3.鱔病的診斷
診斷黃鱔疾病的方法很多,在實際生產中,目檢是檢查鱔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見鱔病的發病部位主要表現在體表和內髒上,目檢能直接觀察到病症和寄生蟲情況。為了有效地治療鱔病,首先要對鱔病進行正確的檢查和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這是在治療中收到較好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環。診斷鱔病的步驟和方法為。
(1)現場調查
到現場詳細了解黃鱔生長的表現和周圍環境情況,是正確診斷鱔病的重要一環。患了病的黃鱔,體質瘦弱,體色變黑,活動較緩慢,常離群獨遊;有時出現黃鱔在池中表現出不安狀態,上躥下跳,急劇狂遊;有時鱔魚群集沿池邊狂遊打圈,有的相互纏繞等各種現象,甚至有死鱔出現。這就要了解寄生蟲的侵襲或水中所含有害物質等狀況,了解水質變化的原因,了解飼養管理情況。鱔魚發病多與飼養管理不當有關,比如施肥量過大,配合餌料質量較差,投餌量過多等,都容易引起水質變化,產生缺氧,引起鱔魚死亡。
(2)肉眼檢查
及時從鱔池中撈出病鱔或剛死的鱔魚,按順序從頭至尾仔細觀察。從體表上很容易看到一些大型病原體,如水黴菌絲。用肉眼看不到的病原體,就需要根據其病症鑒別。如鱔體發青黑色,口腔充血,肛門紅腫突出,大多是腸炎病。鱔體外表局部發炎出血,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紅斑,嚴重時表皮呈漏鬥狀小窩,體表明顯出血,表皮腐爛,是赤皮病。肉眼檢查時應注意的是有時病鱔往往有幾種病一起並發。所以,肉眼觀察時,應仔細檢查,認真分析。
(3)腸道檢查
解剖鱔體,取出腸道,從前腸剪至後腸,首先觀察糞便中是否有寄生蟲,然後用水將食物和糞便衝洗幹淨,如發現腸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紅色,則為腸炎病。
(4)鏡檢(即用顯微鏡、解剖鏡、放大鏡進行檢查)
鏡檢是在肉眼可見的病變部位作進一步的檢查。一般是根據目檢時所確定的病變部位進行。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麵檢查。
小魚體表可直接用顯微鏡檢查;大魚則從病變部取少量組織或黏液,加少量的普通水,如是內髒組織則需用0.85%的生理鹽水,再蓋上蓋玻片,並稍加壓平,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
在沒有顯微鏡的情況下,可用倍數較高的放大鏡,一般需要多檢查幾個不同點的組織。肉眼看不見的病原體須用顯微鏡才能查出結果。農戶應將剛死的病鱔用濕布包好,迅速送到附近的水產科研和技術推廣部門診斷治療。
(二)疾病的預防
1.預防感染及控製、消滅病原體
任何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必定有病原體的存在,因此,預防疾病必須從控製或消滅病原體著手。總之,引發黃鱔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故應采取綜合性的預防措施才能奏效。
有些疾病在傳播過程中有一係列環節,如能打斷其中一個環節,就能達到控製和消滅病原的目的。
(1)防止傷害鱔體
捕捉和到市場選購鱔種時,要注意操作,防止傷害鱔體。捕捉種鱔時嚴禁用釣鉤捕捉。如到市場購買鱔種,不但要觀察體表是否受傷,而且還要注意口腔及咽喉內是否有鉤傷。受傷的黃鱔嚴禁放養入池。
(2)鱔種消毒
鱔種下塘放養之前,要進行鱔體消毒。
其方法是用1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鱔種10~15分鍾,也可用3%~4%的食鹽水浸洗3~5分鍾。
(3)注意餌料消毒
病原體往往粘附在飼料中夾帶進入養鱔池,因此,投喂的飼料必須是清潔、新鮮的,最好經過消毒處理。有些飼料要用高錳酸鉀及漂白粉消毒。消毒後經清水漂洗後再投喂。
(4)注意工具消毒
養鱔用的工具,容易沾上病菌,極易傳播疾病,因此,工具一定要進行消毒(用1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液浸泡30分鍾)。發病池所有的用具都應單獨使用,或經嚴格消毒後再使用。
(5)及時清除餌料殘渣
殘渣剩餌,往往成為病原體的繁殖場所,必須及時清除。
2.清理及消毒鱔池
(1)清理鱔池
鱔池是黃鱔生長發育的場所,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黃鱔的生長。經過清理的鱔池,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病原體,提高黃鱔的成活率。清理鱔池有三點好處。
①提高成活率:清池能減少池中的病原體,預防疾病,提高成活率。
②減少發病:清池能殺滅野生魚類和有害的水生昆蟲,清除雜草,殺死寄生蟲,從而減少鱔病的發生。
③改善生態環境:清出鱔池①泥,可改善鱔池的生態環境,還可為農作物提供極好的肥料。
清塘整修的時間最好選在秋末冬初的晴天進行,此時黃鱔尚未入土越冬,清池後有利於黃鱔的越冬。清整時,先將池水排盡,清出鱔魚,清除塘邊雜草、曝曬數日,挖去過多的淤泥,把塘底推平,用塘泥貼補好塘的裂縫、水洞,並用鐵鍬、木槌夯實,防止滲水和漏水。
(2)消毒鱔池
一般在放養前半個月進行。其方法是:
①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發生化學反應時放出大量熱能,產生具有強堿性的氫氧化鈣,能在短期內使池水的堿性迅速升高,從而殺死細菌等病原體和水生有害昆蟲,並使池水隨後保持微堿性。這樣,既改良了水質和池底的土質,起到肥水的作用,又有利於黃鱔的生長。
生石灰的用量和使用方法是:
使池水保持在7~10厘米的深度,每平方米用50~75克生石灰。先將生石灰兌水化開後,立即潑灑全池。清塘1~2天以後,將沉澱在塘底表層的石灰漿用泥耙推勻,以提高清塘效果和增加池水的肥力,7~10天後即可注水入池,再過1周後即可投放鱔苗飼養。
②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後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次氯酸和堿性氯化鈣。次氯酸立即放出初生態氧,具有強烈的殺菌和殺死敵害生物的作用,效果和生石灰基本相同。由於其藥性消失較快,對急於使用的鱔池更為適宜。用量為每平方米7~15克(含氯30%)。使用方法是:將漂白粉直接均勻地撒入池中,也可先將漂白粉放入木桶,加水調勻後立即全池潑灑。操作人員一定要在上風處潑灑,以防人員中毒。藥物不能沾在身上,以免腐蝕衣服和皮膚。漂白粉腐蝕性強,易潮解失效,不能裝在金屬容器中,而應裝在塑料袋或陶瓷器皿內,並嚴格封口,存放在幹燥和陰涼處。
③生石灰、漂白粉合用清塘:用量為每平方米生石灰50克和漂白粉8克。合用比單用的效果好。
3.鱔體消毒
鱔體表麵常帶有病原體,下塘之前一定要進行消毒,常采用藥液浸泡法(或稱藥浴法)消毒鱔體。常用的消毒藥品有:
漂白粉、硫酸銅、高錳酸鉀、食鹽等。
(1)漂白粉消毒
每立方米水體加入10~20克漂白粉(漂白粉應含有效氯30%),攪拌均勻,將黃鱔放入浸泡。消毒時間視水溫高低、黃鱔的活力情況而定。水溫10~20°時浸泡10~15分鍾。此法可預防細菌性皮膚病。
(2)硫酸銅消毒
用8毫克/升濃度的硫酸銅溶液,在水溫10~20°時,浸洗5~10分鍾,可防止寄生蟲附著鱔體。
(3)漂白粉、硫酸銅合用消毒
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0克、硫酸銅8克。兩種藥物各自分別溶解後,混合均勻,在水溫10~20°時,藥浴10~20分鍾。此方法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效果,既能預防皮膚病,又能預防寄生蟲病。
(4)高錳酸鉀消毒
用10~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在10~20°水溫中藥浴10~30分鍾。浸洗液選用有機質較少的清水,防止在陽光直射下浸泡,以免影響藥效。此藥物適用於預防水黴病和細菌性疾病。
(5)食鹽消毒
用3%~4%的食鹽溶液浸洗鱔體5分鍾,可殺滅粘附在鱔體上的寄生蟲和水黴菌等。
選用何種藥品,必須看鱔體所帶病菌種類及藥物的來源而定。鱔體消毒時間長短,也要根據當時具體情況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