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黃鱔的人工養殖2(1 / 3)

目前,我國的天然黃鱔資源雖然還較豐富,但由於國內外市場黃鱔需求量增加,價格居高不下,導致一些人大肆捕捉,使天然野生資源日趨下降,而市場需求量仍在猛增。據報道,韓國、日本等國家每年對黃鱔的需求量就達20萬噸以上。同時,隨著黃鱔加工品如“烤鱔串”、“香鱔片”等熟食商品出口量的遞增和國內市場的開發,黃鱔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後相當一段時間的走俏水產食品。另外,天然捕撈產量還受季節影響,主要集中在4~10月,而市場需求要求全年上市,天然捕撈產量是難以滿足市場全年需要的。因此,黃鱔人工養殖勢在必行,且已成為我國水產業迫在眉睫的重要開發項目。目前我國開展黃鱔人工養殖的地區,主要有江蘇、湖南、湖北、浙江、上海、四川、安徽、河南等省、市。其中湖南省湘陰縣、安鄉縣,浙江湖州地區,湖北荊州、仙桃,江蘇滆湖地區已逐步開展規模化黃鱔人工養殖,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因此黃鱔人工養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一)黃鱔人工養殖前景

1.市場要素及相關背景材料分析

黃鱔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美味佳肴和滋補保健食品,其可食部分達90%以上,蛋白質含量更是高居眾多水產品之首。鱔魚體內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健康食品。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將黃鱔作為家庭膳食和賓館菜肴中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而這一特點正向全國擴展。正因為如此,國內市場鱔魚異常暢銷。據《中國水產》等權威資料調查表明,目前國內市場總需求量近300萬噸。鱔魚不僅在國內暢銷,也是國際熱銷的水產品之一,日本、韓國每年需進口20萬噸。同時,由於鱔魚體內富含DHA和藥用成分,因而在深加工和保健品開發上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可以肯定,黃鱔已成為目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時間內較為緊俏的國民消費品。

(1)國內市場需求

情況目前,供應市場的黃鱔主要貨源渠道來自於野生捕撈,以及一定數量囤養野生黃鱔進行反季節銷售。由於自然棲息黃鱔的特殊生活習性,野生捕撈在冬季將不能有效進行,從而造成冬季市場貨源供應處於嚴重緊缺狀態。據市場調查分析,僅滬、寧、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日缺口就達100噸以上。

(2)價格情況

由於黃鱔資源的日趨減少和需求的增大,近幾年,國內黃鱔市場批發價每年同期呈穩步增長趨勢。

目前,冬季市場批量成交價格情況如下:

甲級黃鱔:(100克以上)6萬~7萬元/噸。

乙級黃鱔:(50克以上)4萬~5萬元/噸。

丙級黃鱔:(50克以下)2萬~3萬元/噸。

(3)市場發展情況

黃鱔的自然資源在我國原本極為豐富,由於受市場需求及價格增長的影響,近年來,野生捕撈正日益加劇,籠捕、電捕、藥捕等方式並用,加之農村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野生資源的減少正呈幾何級數下降。國內除四川、湖南、湖北尚有一定數量分布外,其他地區的野生黃鱔資源已被大量破壞,預計4~5年後野生黃鱔資源將可能步野生甲魚、螃蟹、烏魚、鰻魚等後塵。而另一方麵,國內、國外的市場需求卻成增長趨勢,因此市場供應緊張狀況將進一步加劇,其直接結果將導致價格的上揚。

2.目前國內黃鱔養殖狀況

縱觀國內近幾年黃鱔養殖現狀,其主要的養殖方式有水泥池養殖、網箱養殖、稻田養殖等。從技術角度分析,其養殖方式大多為以獲取季節差價的囤養方式,即將野生黃鱔在低價位時囤養起來,在高價位時銷售。其囤養成效表現為負增長和零增長。由於技術含量低、管理方式缺乏規範、高回報和高風險並駕齊驅,急需技術投入和建立專業化配套服務體係。

3.幾點結論

一是市場前景廣闊,隱性市場潛力巨大,市場需求呈逐年增長勢頭。目前,黃鱔的消費結構呈單一性,而以黃鱔為主要原料的諸如各種烤製食品、速凍食品、罐頭食品及保健品等多品種係列化深加工產品尚未得到開發,多元化的消費結構還沒有形成,因而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黃鱔價格中檔,具有廣泛的消費群體。

二是國內黃鱔養殖業的發展與市場需求狀況形成極大的反差,即市場消費需求的上升勢頭並沒有刺激國內黃鱔養殖業的縱深發展。

三是全新的高效養殖技術保障及配套服務體係的建立與市場狀況所形成的良好機遇,共同締造了黃鱔規模養殖的廣闊空間。

(二)黃鱔養殖生物學特性

黃鱔養殖在我國由來已久,但近十幾年來一直徘徊不前,淺層原因表現為技術力度不夠。然而更重要的是有關黃鱔養殖的基本生物學知識沒有得到完善,黃鱔養殖技術一直處於直觀、經驗、類比狀態下,總體上使目前國內黃鱔養殖陷入了很深的誤區。因此,對有關黃鱔養殖方麵的生物學特性進行深入理解是正確實施黃鱔養殖和技術措施形成的前提。

1.黃鱔的呼吸機能

黃鱔的口腔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同時皮膚也具有很強的呼吸功能。口腔上頜及皮膚側線一帶分布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這兩類呼吸器官既能從水中獲得溶解氧,又能從空氣中呼吸氧氣。黃鱔從水中獲得溶解氧的速率很低,但呼吸強度卻很高,即使水中溶氧的濃度極低都能進行有效呼吸。黃鱔在平靜狀態或水溫較低時,由於新陳代謝緩慢,機體生化耗氧率低,黃鱔完全以呼吸水中的溶解氧為主。當水體極度缺氧時,黃鱔靠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來彌補,但頻率極低,呼吸1次可維持數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後一類情況如果發生在越冬期間,則可能引起窒息或凍傷,所以越冬期間應保持適度換水,使水體有一定的溶氧。黃鱔在進食、劇烈運動以及氣溫較高時,從水中獲得的溶解氧已遠遠不能滿足機體運動和代謝耗氧,此時黃鱔則轉為呼吸空氣中的氧氣為主。其表現狀態為:

或者頭部頻繁伸出水麵呼吸,或者將吻部持續露出水麵。

黃鱔呼吸係統的正常運行不僅與作為呼吸器官的口腔、皮膚以及環境的氧氣狀況有關,同時與血液的載氧能力具有直接的聯係。當載體環境惡化,溶存的有毒化學因子諸如氨、硫化氫和亞硝酸等滲入血液,就會嚴重影響血液紅細胞與氧的結合能力,此種情況也同時發生在環境載體pH值下降所引起的酸中毒和窒息造成體液pH值下降引起的酸中毒。一旦血液載氧力下降,則整個呼吸係統將受到嚴重影響。初始狀態表現為黃鱔長時間將一半或整個頭部伸出水麵呼吸空氣,受到驚動也不下沉,側臥,仰臥,直至衰竭而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黃鱔機體受到損害,而這種損害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即使把這類黃鱔立即轉移到水質清新的環境中,也將有大部分陸續死亡。因此,不能從黃鱔生命力強的表象得出其對生活環境要求不嚴的結論。比較而言,黃鱔要求比較特殊的生存環境,有些方麵甚至比大部分養殖魚類要求還要苛刻。

從國內大量黃鱔養殖反饋信息看,形成養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養殖過程中造成了對黃鱔呼吸係統的破壞,尤其表現在苗種來源這一環節。由於目前養殖黃鱔采用野生苗種較多,而采集這一過程的操作對黃鱔的影響是劇烈的,當然養殖期間形成的案例也有相當數量。其嚴重性在於對黃鱔呼吸係統的破壞,其表象並不直觀,同時又是漸進性的。一旦以死亡來說明問題,情形已不可逆轉。因此,要實現高效養殖黃鱔,必須以科學的規範操作來保障。

2.黃鱔的攝食、消化與生長

黃鱔的天然餌料有水生昆蟲、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底棲動物、小魚蝦等,其攝食活動依賴於嗅覺和觸覺,並用味覺加以選擇是否吞咽。實驗結果表明,黃鱔拒絕吞咽的味覺標準是:無味、苦味、過鹹、刺激性異味,尤其是對飼料中添加藥品極為敏感,並且拒食。當黃鱔攝食時,味覺選擇錯誤,吞咽後,前腸就會出現反芻現象。雖然黃鱔的天然餌料主要是鮮活類動物,但在有效馴養條件下,原則上黃鱔可以攝食任何人工餌料,然而攝食的幾率、強度和持久性則因人工餌料的成分及其製作工藝而呈現不同的特點。能達到黃鱔穩定攝食人工餌料的條件是:全價的營養組成、特效引誘劑、原料超微粉碎、加工後柔韌性強、耐水性高。

自相殘殺是黃鱔攝食活動的另一特點,這一情況隻有在極度饑餓情況下發生。實驗觀察,在黃鱔喜食的飼料中摻入黃鱔肉糜,黃鱔就會出現拒食情況,這充分證明了上述結論的正確性。正常滿足投喂時,即使個體懸殊很大,均不會出現自相殘殺。但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表明,當個體懸殊達到一倍以上,小個體的攝食活動就會被抑製,即使餌料極為充分,小黃鱔也不敢攝食。這一情況的持續發生,將導致同一池的個體懸殊進一步加大,會影響小個體的生長。因此,人工養殖時要大小分級。

黃鱔的消化係統從解剖結構看有肝髒、膽囊、胰髒和腸道。作為黃鱔的主要消化器官———腸道無盤曲,中間有一結節將腸道分為前腸和後腸。前腸柔韌性強,可充分擴張。這一結構與肉食性魚類的腸道類似。其消化特點是:對植物蛋白和纖維素幾乎完全不能消化,對動物蛋白、澱粉和脂肪能有效消化,因此任何使用植物性飼料飼養黃鱔的企圖都是對黃鱔消化機能缺乏了解的表現。但另一方麵適度植物性飼料的添加可促進腸道的蠕動和攝食強度。黃鱔的新陳代謝緩慢,反映在消化係統表現為消化液分泌量少,吸收速率低,這一特征作為種的特性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功能,可防止食物匱乏時機體的過度消耗。這一特性對養殖是極為不利的,嚴重抑製了增重速度。然而這一特性並非不可改變,在定期投喂和消化促進劑的激活下,消化係統可很快變得極為活躍,同時在人為增強黃鱔活動量後,就可以達到穩定這種改善了的消化機能。

自然棲息的黃鱔生長速度與環境中餌料豐歉相關,一般生活於池塘、溝渠的黃鱔生長速度快一些,豐滿度高,而棲息②田間的黃鱔則生長速度較慢。但從總體上來說,自然棲息的黃鱔生長速度較慢。2冬齡的黃鱔一般體長30.3~40.0厘米,體重20~49克,年增重1~2倍。黃鱔生長緩慢的內在表現則是新陳代謝緩慢,反映在消化係統表現為消化液分泌量少,吸收速率低。黃鱔的這種特性是其長期進化的結果。

因為自然棲息的黃鱔活動範圍小,攝食能力有限,長期處於半饑餓狀態,代謝緩慢則能實現自我保護。但這一特性也可改變,在定時投喂和消化促進劑的激活下,黃鱔的消化係統可變得極為活躍,並且通過人為控製,穩定這種改變了的消化機能。目前大部分黃鱔養殖均采用投喂鮮活餌料,總體增重極低,以至於造成黃鱔生長速度緩慢的普遍錯覺,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在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有效地馴養和用全價餌料投喂的情況下,20~30克的鱔苗經3~4個月的強化投喂一般可增重達5倍,養殖效果比較理想。

3.黃鱔的棲息特征

黃鱔自然棲息層的水深一般不會超過20厘米,這一特點源於其呼吸機能和身體結構,當黃鱔在攝食、運動和氣溫較高時,必須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為主。而其體內卻沒有多數魚類所具有鰾,因此,一旦水位過深,則黃鱔必須靠消耗體力遊到水表層呼吸,這顯然不利於黃鱔的棲息。所以黃鱔一般棲息於水位較淺的區域。但在水深區域,如果有密集的水生植物漂浮生長,則同樣可供黃鱔棲息。

天然環境下黃鱔營洞穴棲息,但這一特征是為了逃避敵害和避免高溫、嚴寒的侵襲。由於黃鱔生活於淺水層,但這一水層卻極易受到禽鳥的襲擊,並且該水層溫度變化劇烈,因此,黃鱔洞穴是棲息淺水層惟一有利於生存的途徑。在人工養殖中,通過設置水葫蘆等附屬物,已有效解決這一衝突,在黃鱔放棄洞穴時對其生存棲息和攝食生長並無不利影響,目前采用的網箱、水泥池無土養殖獲得成功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晝伏夜出是黃鱔的另一棲息特性,這一特性同樣有利於逃避敵害,但同時也是機體自身保護的需要。將黃鱔短時間(數天內)置於日光照射同時保持水溫不變的條件下,觀察到黃鱔生存和攝食活動並無異常,但長時間(超過10天以上)的無遮蔽光照,就會降低黃鱔體表的屏障功能和機體免疫力,發病率很快上升,這說明黃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已不適宜在強烈光照下生存。

4.黃鱔體表的屏障功能

黃鱔體表無鱗,但能分泌大量黏液包裹全身。黏液的分泌一方麵具有代謝功能,可將體內的氨、尿酸等排出體外。同時更具有保護功能,可有效防止有害病菌的侵入。其作用機理是黏液內含有大量的溶菌酶,所以一般黃鱔對細菌性傳染病具有極強的抵抗力。但溶菌酶隻有依附於黃鱔體表才具有活性,脫離機體,其活性很快消失。同時溶菌酶的活性還與機體的健康狀況有關,當黃鱔體質衰竭時,溶菌酶的活性也隨之下降。另外,體表的濕度對皮膚正常的黏液分泌和溶菌酶的產生極為重要,皮膚幹燥會導致腺細胞的壞死。而酸、堿、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或高溫和高密度引起的發燒都會直接損傷皮膚黏液的屏障功能。一旦黃鱔體表的保護層被破壞,有害病菌就會迅速侵入機體。如果創傷較小,由於黃鱔抵抗力較強,此時進行藥物治療則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創麵較大,則有害病菌會迅速傳染到局部或整個全身。

值得提醒養殖者注意的是,黃鱔體滑善逃,特別是在缺乏飼料,或雷雨天,或水質惡化時,都易引起大量逃逸。逃逸時,頭向上沿水淺處迅速遊動,或整個身體竄出。若周圍有磚牆或水泥塊時,則能用尾向上鉤住然後躍出。若池堤有洞或排水道、排水孔,則黃鱔更易逃逸。嚴重時,飼養的黃鱔可逃得一尾不剩,往往成為養殖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養殖黃鱔時,自始至終要十分重視防逃工作。此外,飼料的準備工作也很重要,應根據飼料量來確定養殖量。

(三)鱔種的來源與選擇

目前,國內養殖的黃鱔有兩類。一類是泰國、越南的熱帶黃鱔,這類黃鱔繁殖力強,雜食性,生長速度快,從養殖角度來說是一種極佳的品種。但市場銷售業績不佳,其原因在於其肉質粗糙、品味不佳,因而市價很低,僅隻有同期同規格本地黃鱔售價的50%以下。而且銷售渠道狹窄,批量銷售不暢。

同時熱帶黃鱔引入國內養殖最致命的因素是不能自然越冬。

另一類即是中國本土溫帶黃鱔,該品係主要分布於珠江流域以北,黃河流域以南,其中長江流域分布最多,自然棲息環境主要在田間、水溝和池塘等淺水帶。進行人工養殖的苗種,一方麵可以直接從自然環境收集小規格野生鱔苗,另一方麵也可以從黃鱔繁殖場購進該品係的繁殖鱔苗。從養殖效果看,人工繁殖苗種成活率及增重倍數高,並且可以直接攝食黃鱔專用全價飼料,缺點是價格較高。野生鱔苗優點是價格便宜,但成活率及增重倍數受隨機因素影響較大,加之有些地區野生苗種已逐漸匱乏。因此,養殖戶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目前,絕大部分地區的黃鱔養殖戶都選擇野生鱔苗作為養殖的苗種來源,但野生黃鱔的捕撈操作是以直接進入市場銷售為目的的,整個過程對鱔苗的損傷是較為嚴重的,但一般養殖戶對此問題都認識不足。因此,規範野生苗種的使用程序是極為必要的。但另一方麵,即使是規範的操作程序,其中的某些環節在很多時候是無法控製的。所以,使用野生鱔苗必須慎重。

鱔種的來源與選擇,直接涉及到投入及其風險,是養殖黃鱔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生產中鱔種主要有下列幾種來源。

1.直接從野外捕捉

每年4~10月可在稻田和淺水溝渠中用鱔籠捕捉,特別是悶熱天或雷雨後,出來活動的黃鱔最多,晚間多於白天。1人1次可帶200隻鱔籠。晚間或雷雨後放入溝田,數小時後即可捕到黃鱔。用鱔籠捕捉黃鱔時,要注意兩點:一是用蚯蚓作誘餌為佳,每隻籠一晚上取鱔2~3次;二是捕鱔籠放入水時一定要將籠尾稍露水麵,以使黃鱔在籠中呼吸空氣,否則會悶死或患上缺氧症。黎明時將鱔籠收回,將個體大的出售,小的作為鱔種。用這種方法捕到的鱔種,體健無傷,飼養成活率高。另一種方法是晚上點燈照明,沿田埂或渠溝邊巡視,發現出來覓食的鱔魚,用捕鱔夾捕捉或徒手捕捉(中指、食指和無名指配合)。捕捉時,盡可能不損傷作鱔種的個體。捕到的鱔種應立即放養。

2.市場采購

在市場上采購鱔種,要選擇健壯無傷的黃鱔。用鉤釣來的黃鱔,咽喉部有內傷或體表有損傷,易生水黴病或體表潰瘍,有的不吃食,成活率低,均不能作為鱔種。體色發白、無光澤、瘦弱的或活力不佳的,也不能作為鱔種。另外,市場上的商品鱔苗多數經曆過不規範的運輸過程,易患上“發燒”病。

因此,養殖者應選購一直處於換水暫養狀態的籠捕鱔種作飼養對象。凡是受農藥中毒的黃鱔和藥捕的黃鱔也不能放養(藥捕的黃鱔腹部多有小紅點,時間越長紅點越明顯,活力也欠佳)。患有各種鱔病的,如常見的毛細線蟲病、水黴病、梅花斑病等,也不宜選用。一般可將黃鱔品種分為3種:第1種體色黃並雜有大斑點,這種鱔種生長較快;第2種體色青黃,這種鱔種生長一般;第3種體色灰,斑點細密,則生長不快。3種鱔種應分開飼養。每千克鱔種生產成鱔的增肉倍數是:第1種為1.5~1.6;第2種為1.3~1.4;第3種為1.1~1.2。鱔種的大小最好是每千克20~50尾。規格太小,成活率低,當年還不能上市;規格太大,增肉倍數低,單位淨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低。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放養何種規格的鱔種還得考慮市場因素。如果春節前後市場上規格大的商品鱔價格很高,養殖者也可適當考慮放養大規格的鱔種,甚至成鱔。

3.半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

(1)模擬野外自然產卵環境,在養殖池讓其自然繁殖

每年年底,從人工養成的成鱔中,選擇體格健壯、尾重100~200克、體色黃而有光澤的個體,集中在富含有機質土壤的池中越冬,待翌年6~7月自然產卵繁殖。當池中水溫15°以上時,要加強對這批鱔魚的投餌喂養。在繁殖期要密切注意產出的卵和孵化的鱔苗,發現卵可取出專門孵化,發現苗也要及時撈出按不同規格分池放養,以防大吃小、相互殘殺。培育池內,可先用雞糞等有機肥培育出浮遊動物,然後將鱔苗放入,讓鱔苗靠吃浮遊動物生長。如浮遊動物不足,則可輔助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黃漿。幼鱔一經開食,即逐漸分散活動。

(2)在野外收集黃鱔受精卵,然後人工孵化成苗

每年盛夏期,有些湖岸沼澤地區,農村的水溝和水稻田,常可見到一些泡沫團狀物漂浮在水麵上,這有可能是黃鱔的孵化巢。

當發現這種現象時,應及時用瓢或勺子輕輕將它撈起,放在已盛入新水的麵盆或水桶中。爾後,將鱔卵小心地放在鱔卵孵化器中孵化。孵化期間管理與人工繁殖孵化期間管理相同。

(3)在野外直接收集野生鱔苗

在黃鱔經常出沒的水溝中放養水葫蘆,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就可去收集野生鱔苗。

方法是先在地上鋪一塑料密網布,用撈海把水葫蘆撈至網布上,原來藏於水葫蘆根中的鱔苗會自動鑽出來,落在網布上。

收集到的野生鱔苗可放入鱔苗池中培育。另一種方法也可收到野生鱔苗,於6月中旬,可在黃鱔生活水域中預先用馬糞、牛糞、豬糞拌和泥土,在水中做成塊狀分布的肥水區,肥水區可長出許多絲蚯蚓,開食後的幼鱔會自動鑽入這些肥水區覓食,此時可用小抄網捕捉,放入幼鱔培育池中培育。

4.全人工繁殖的苗種培育

即將由人工繁殖的鱔苗,加以人工培育。詳見本書“全人工繁殖”的“鱔苗培育”部分。

(四)野生黃鱔苗種采集技術

1.傳統野生黃鱔苗種采集的誤區

如何衡量野生黃鱔苗種的優良,即如何提高野生黃鱔苗種放養的成活率,是限製目前黃鱔養殖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普遍的鱔苗選擇標準是:鱔苗體表色澤正常,無損傷,活動力正常。更有甚者認為隻要是活動正常的鱔苗即可,這一非理性的經驗標準是從其他普遍水產品養殖標準中得來的,但卻使黃鱔養殖戶們吃盡了苦頭。因為這一標準極不適合鱔苗這一具有特殊習性的水生動物的選購,加之人們對黃鱔生命力強的盲目認識,派生出的采集辦法也是不恰當的。野生鱔苗是否優良,直觀是無能為力的,重要的是對采集過程的把握。苗種采集過程處理恰當與否,直接維係苗種入池的成活率,同時也是養殖成功的關鍵之一。很多黃鱔養殖戶由於對野生黃鱔在捕撈、貯存、運輸、藥物處理及下池等一係列複雜過程認識的膚淺,片麵地認為黃鱔生命力強,製定出錯誤的采集辦法,從而造成養殖一開始就失敗了,這種情況的存在是極為普遍的。本技術針對黃鱔特殊的生命活動和生理現象,製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野生苗種采集技術措施。嚴格按照本技術要求進行操作,可確保苗種入池成活率達90%以上。

2.黃鱔苗種采集前的準備工作

(1)運輸工具包括車輛和容器。

①車輛:微型汽車、三輪車或手扶拖拉機、四輪拖拉機均可。

②容器:采用可容水100千克的白鐵皮箱、塑料食品箱或內襯塑料膜的篾筐。

(2)容器內容物包括網片及水。

①網片:兩指以上聚氯乙烯網片。

②水:井水、清潔的河道水均可,井水應提前10小時置入容器。

③其他用具:包括稱量工具、密眼網袋、編織帶製的簍筐。

3.黃鱔苗種采集方法

(1)捕撈方式籠捕最佳,電捕可適量選用。

(2)訂戶收購要求捕撈戶每天捕捉的黃鱔按1份黃鱔4份水的比例貯存,起籠後的貯存時間盡量控製在1小時內。

(3)及時收購養殖戶必須在每天上午將當天捕捉的黃鱔收購回來,途中時間不得超過4小時。

(4)預處理收購時,容器盛水至2/3處,內置0.5千克聚乙烯網片。

(5)放養前處理鱔苗運回後,立即徹底換水,所換水的比例達1.4以上,所換水的水溫與原水溫相差不應大於2°。在浸洗過程中,剔除受傷和體質衰弱的鱔苗。1小時後,對黃鱔進行分選,規格分25克以下和25~50克兩類,然後放入鱔池。

(五)野生黃鱔苗種馴養技術

1.馴養的意義

依據黃鱔的天然食性,國內養殖者們普遍采用投喂鮮活餌料進行人工養殖,這些鮮活餌料包括蚯蚓、小雜魚、河蚌、螺類或昆蟲,其優點是黃鱔能很快形成攝食習慣。但缺點也是明顯的,表現為增重倍數低、數量無法長期穩定供應,尤其是大規模養殖時,這一局限性更加難以克服。

能否使用人工配合餌料飼養黃鱔是實施黃鱔規模養殖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有一些養殖戶自己配製一些人工餌料進行飼喂,但由於對黃鱔的食性轉變過程、人工餌料配製的營養全麵性及製備方法等認識不足,攝食率和增重情況均不理想。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經多年的試製,在對黃鱔消化機能反複研究的基礎上,成功地解決了黃鱔人工餌料的營養全麵性和可食性問題。經大規模生產試驗表明,該種專用餌料,黃鱔攝食率高、增重快、餌料係數低。

2.馴養前的準備工作

馴養前應準備河蚌若幹(收購鮮活河蚌,置於池塘暫養貯存),黃鱔專用人工飼料,冷櫃(河蚌肉使用前,先進行冷凍處理),絞肉機(大號),配2個模孔(3~4毫米、6~7毫米)及1.5千瓦單相電機1台、機架(安裝絞肉機和電機)等。

3.馴養方法

本技術是以建立黃鱔饑餓感和製作合適的飼料形狀來達到提高黃鱔馴養的成功率。馴養餌料選用新鮮蚌肉,經冷凍處理後,用6~7毫米模孔絞肉機加工成肉糜。蚌肉雖不能被黃鱔有效消化,但卻是黃鱔喜食的餌料之一。每天下午5~7時投喂1次,投喂量控製在與鱔苗總重1%的範圍之內。這一數量遠在黃鱔飽食量5%~6%以下,因而黃鱔始終處於饑餓狀態,為建立群體集中攝食條件反射創造了良好機會。投喂時先將河蚌肉糜加清水混合,然後均勻潑灑。3天後,觀察到黃鱔攝食旺盛,即改為定點投喂,一般每池設4~6個點,繼續投喂2天,投喂量仍為1%。此時黃鱔基本能在3分鍾內吃完。第6天即改為人工配合餌料。

這種人工配合餌料的迅速轉換絕不是針對投入任何人工餌料都行之有效,這種專用人工配合餌料必須具有特殊的飼料加工形狀和成分組成。首先選用精心配製的黃鱔飼料50千克,加入4千克新鮮河蚌肉漿(3~4毫米絞肉機加工而成),以上述比例混合,用手工或用拌和機充分攪拌,然後用3~4毫米模孔絞肉機壓製成直徑3~4毫米左右、長度為3~4厘米的軟條形飼料,略為風幹,即可投喂。投喂時直接撒入定點投喂區域內,投喂量為鱔苗總體重的2%左右,每天下午5~7時投喂1次。特別注意的是投喂量應以15分鍾內吃完為度,以提高飼料效率和不汙染養殖環境。此種組合的人工配合餌料,投喂效果極為理想,黃鱔生長速度快。

(六)養鱔水域水生植物移植技術

養殖黃鱔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土池、水泥池、池塘、稻田和在池塘、稻田中設置專用網箱養殖黃鱔正在各地悄然興起。然而許多養殖戶卻忽略水生植物栽培,致使水體黃鱔生存環境不良而造成養殖失敗。現將養殖水域水生植物(水草)移植技術介紹如下。

1.水草在養殖中的重要作用

(1)防暑降溫

豐茂的水草能遮擋直射的太陽光,確保在炎熱的夏季鱔池(或網箱)水溫在30°以內(黃鱔能正常忍受高溫範圍)。

(2)改良水質

因投喂動物性餌料,鱔池水質極易敗壞,產生有害物質,危害黃鱔。而水花生、水葫蘆等水草具有強力吸汙淨化水質的功能,有明顯改良水質的重要作用。

(3)支撐鱔體

黃鱔用口咽腔、皮膚等呼吸空氣以補充鰓呼吸的不足。由於黃鱔體內的鰾已嚴重退化,不能像一般魚類一樣可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所以黃鱔必須借助於水草的支撐,才可以停留於水體的表層,露出鼻孔在水麵直接呼吸空氣,減少在水體中上下頻繁遊動而消耗體力。這一點在深水池或網箱無土養鱔中顯得尤其重要和明顯。

(4)提供隱蔽場所

自然條件下,黃鱔喜好在水草多且避光陰暗的地方棲息索餌。人工養殖池或網箱中,白天黃鱔同樣趨向水草多的地方隱藏。

(5)禦寒保溫

冬季,鱔池或網箱中的水草枯萎,但不論是在幹池還是在帶水越冬中,覆蓋在水表和泥表的水草仍能起到保溫和禦寒的作用。

2.適宜養鱔使用的水草

針對水草所起的作用,選用水草要求是:該種水草應具有耐炎熱和低溫;水上枝多葉茂直立或匍匐狀;水下根莖繁密,且縱橫生長;根莖枝葉光滑;吸汙淨化水質功能強;繁殖快,易移植等特點。

(1)水花生

水花生生長繁殖快,枝葉茂盛光滑,水上水下部分叢生,吸汙淨化水質能力強,適宜各類深淺水體養鱔使用。越冬期雖水麵以上部分枯萎,但還有一定的密度覆蓋泥麵或水麵,可保持和緩衝氣溫。而水下部分依然繁密,利於支撐(深水越冬)黃鱔棲息越冬。但生長期常發蟲害,應注意預防。

(2)水葫蘆

水葫蘆生長繁殖快,枝葉較多光滑,水上部分叢生,水下部分根係少,無橫向交錯生長,無法支撐鱔體,吸汙淨化水質能力強,隻適宜淺水體養鱔使用。越冬期水上水下部分均枯縮,不能用作深水黃鱔越冬使用。生長期一般無病蟲害。

(3)油草

油草生長繁殖快,水上部分枝葉數量多,細而粗糙,易傷黃鱔皮膚。水下部分根係縱橫交錯發達,吸汙淨化水體能力比水花生和水葫蘆差,較少用於養鱔使用。越冬期水麵以上部分雖枯萎,但十分密集,保持和緩衝溫度的能力最強。越冬期水下部分也依然茂盛,利於深水黃鱔的棲息越冬。

生長期一般無病蟲害。

比較水花生、水葫蘆、油草優缺點可見,三種水草用於養鱔以水花生為首選,若冬季深水配以油草,對黃鱔越冬則為最佳方法。

3.養鱔水域水草移植方法

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每年4~5月份,野生水花生、大棚越冬保種的水葫蘆、油草等就可采集移入鱔池和網箱,適當潑灑無機肥,保持水體透明度在25~30厘米,移植的水草將迅速生長繁衍。在放養鱔苗後的整個養殖期,由於投喂動物性餌料,水質肥,水草不需特別管理也能夠自然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