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術性能指標
①鱔苗入箱成活率95%
②飼料係數(黃鱔專用全價飼料)1.5
③單位放養量(平方米)0.7~0.8千克
④防病措施生態預防為主、藥物預防為輔
⑤載體自身淨化能力強
⑥載體人為控製淨化能力一般
(2)技術經濟指標(以單口網箱計算,每口箱15平方米)
①固定資產投資120元
②流動資金1100元
③產量45千克
④產值2200元
(3)網箱黃鱔人工養殖特點分析
①網箱黃鱔養殖具有網箱養魚的共性,由於箱內水體與設置大水體的對流,充分解決了黃鱔養殖水質難控製這一難題,因此網箱黃鱔養殖具有其他黃鱔養殖方式不可替代的優越性,養殖單產也是最高的。
②由於箱內水體與設置水域的水體可進行自由交換,載體水質得到充分保障,因而,可實現強度投喂。
③使用網箱黃鱔養殖專用飼料。
④單位水麵防病藥物相對費用較低。
⑤越冬管理及捕撈均較為方便。
⑥由於鼠害及黃鱔穿箱的潛在隱患,所以必須嚴控,定期檢查網箱安全性。
⑦網箱養殖黃鱔主要覆蓋設置物是水花生,而水花生根須發達,其生長縱橫交錯,日常管理及檢查難度較大,尤其是出現病情時,殘次及死亡鱔苗很難清理。
⑧箱體由密眼網片組成,養殖期內極易附著藻類植物,養殖期間必須頻繁洗刷箱體。
⑨適於中小規模投資,如管理能跟上,養殖麵積可擴大。
⑩由於有大水體自身淨化能力的支撐作用,加上人工的水質控製藥物調整,網箱黃鱔養殖的水質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2.網箱設置的水域要求
選擇網箱養殖黃鱔是由於大水體的生態緩衝能力能夠更有效地控製水質,因此,一般要求網箱設置水域一般不宜過小,合適麵積在666.7~6666.7平方米以內,水深1~1.5米。
麵積過小或水體過淺不能發揮網箱養殖的優勢,麵積過大或水體過深會造成管理難度加大。選定的水域應坐北朝南,避免北風勁吹,平原地區北向應密植樹林。
選定作為網箱養殖黃鱔的水體,一般要求底泥尤其是富營養性底泥不宜太厚,最好底泥厚度低於15厘米。因為特定水域設定了一定規模的網箱後,底質的曝氣效果、光合作用及水層對流均受到嚴重抑製,使底層缺氧狀況加劇,促進了厭氧硫化菌的硫化過程,硫化氫濃度快速上升,極易達到有害濃度,從而造成對黃鱔的生長發生影響,嚴重時黃鱔會出現中毒死亡。如果水域條件選擇無法避免,在設置網箱時,應對底質進行處理。
網箱養殖黃鱔的水域可以放入一些耐低氧和控製水質的魚類,一方麵可以活躍水體,促進水體流動,另一方麵可以清理黃鱔養殖形成的殘剩餌料和有機質。可選用的品種以鯽魚、鯉魚、鰱魚、鱅魚較好,數量25~50千克/666.7平方米左右,具體數量可根據放養規格來決定。由於網箱養殖的水體溶氧降至2~3毫克/升以下是經常性的,雖然缺氧對黃鱔沒影響,但放養的魚類會缺氧死亡,因此要做好增氧工作。
對於有條件的黃鱔養殖單位,如能將設置網箱的水池進行水泥護坡,並增設防護板,將更有利於網箱黃鱔養殖的管理和增大養殖成功的保險係數。從調查情況看,網箱養殖黃鱔由於鼠害等事故造成黃鱔穿箱逃逸的情況時有發生,采用上述改造後將有利於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
3.網箱的製作與設置
(1)網箱的製作材料
選用網質好、網眼密、網條緊的聚乙烯(PP)無結節網片。網目大小視養殖黃鱔的規格而定,以不逃黃鱔且利於箱內水體交換為原則。生產上一般選用網目為10~36目,網箱上、下綱繩直徑為6~8毫米。將網片拚接成長方形網箱,規格為3米伊2米伊1米(或10米伊3米伊1.2米),在網箱口上方一周伸出6厘米的寬簷。
(2)網箱的設置
網箱的設置有兩種方式,即固定式和自動升降式。網箱成排排列,兩排之間架設投飼管理的人行“橋”。
①固定式:采用長木樁打入池底,每個網箱4個樁,木樁要求粗而牢,入泥深而穩,高出正常水麵60~80厘米。樁排列整齊,在同一直線上,樁與樁間還可用尼龍繩相連,並向網箱外端拉纖,使樁更加穩固。網箱四角繩頭各穩係於木樁,拉緊張開網箱,並使網箱上緣出水50厘米。
②自動升降式:是以油桶等浮力大的物體代替木樁,並且按網箱大小用鋼筋、角鐵或竹木材料水平固定框架,網箱四角繩頭係於架上的豎樁,網箱能夠隨水位自動升降。網箱自動升降式比固定式而言,管理方便,但造價較高。
網箱一般設置於池塘避風向陽處,箱體入水50~70厘米,箱底距池底高度0.50厘米。網箱在鱔種入箱前5~7天下水,以利於鱔種進箱前在箱的網片上形成一道由絲狀藻類組成的生物膜,可避免鱔種摩擦受傷。待網箱固定後,在網箱內投放水花生(喜旱蓮子草),其覆蓋麵占網箱麵積的80%左右。這樣既能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又能為黃鱔提供隱蔽歇息場所,有利於黃鱔的生長。移植水花生時最好去根洗淨後放在5%的食鹽水中浸泡10分鍾左右,以防止螞蟥等有害生物隨草帶入箱中。
(3)池塘設置網箱的數量
具體數量視池塘大小、養魚密度、機械配備、餌料配套及養殖管理水平而定,一般而言,網箱設置總麵積以不超過水域總麵積的50%為宜。
(4)製作食台
用高10厘米、邊長40~60厘米的方木框製作,框底用聚乙烯繩編織圍成,食台固定在箱內水麵下10厘米處,每箱1~2個食台。
4.鱔種的放養
目前網箱養殖鱔苗來源有兩種,分別為人工繁殖苗種和野生苗種。人工繁殖苗種養殖成活率高,增重快,但苗種成本較高,野生苗種成本低,但養殖成活率相對較低,增重較慢。
鱔種投放規格一般在尾重20克以上。投放前應用10~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30分鍾,或用3%的食鹽浸洗10分鍾。在浸泡過程中,剔除受傷、體質衰弱的鱔苗,並進行大小分級。一般分為50克/尾以下和50克/尾以上兩級飼養。放養時間為每年4月至5月或7月下旬至8月份。放養量為1.5~2.5千克/平方米(人工繁殖苗種取下限,野生苗種取上限)。如隻是為了換取季節差價,不圖增重,最大放苗量可達4~5千克/平方米。
5.飼料投喂
養成階段的飼料主要以小雜魚、蚯蚓、螺蜆、蚌肉等為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苗種剛放入網箱時,投餌範圍要大些,然後逐步馴化到定質、定位、定時、定量。
(1)定質、定位
飼料必須新鮮,且營養豐富,投喂時其大小以黃鱔張口即可吞入為宜,大塊料必須切碎或用絞肉機絞碎。另外,投喂黃鱔的飼料需做成條狀投在食台上。
(2)定時
黃鱔喂食,每天1次即可,一般在每天日落前1小時左右進行投喂。10月份後水溫漸低,黃鱔投餌時間可逐步提前到溫度較高的下午。
(3)定量
養殖期鮮餌日投喂量占黃鱔體重的5%~10%,11月份後為3%;幹餌投喂量占黃鱔體重的2%~4%,11月份後為1%。具體日投餌量主要是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黃鱔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原則上一般以投喂後2小時左右吃完為度,盡量做到讓黃鱔吃勻、吃飽、吃好。
6.飼養管理
做好日常觀察和檢查,堅持早晚巡塘。要經常檢查、清洗網箱,一般在生長季節隔天清掃一次網箱,清掃時可用掃帚或高壓水槍。要經常仔細檢查箱體,是否被水老鼠咬破,如有漏洞應及時修補,有條件的養殖戶可在網箱養殖區外側攔設圍網防逃。要定期撈取網箱內過多的水花生,防止水花生生長過旺,長出箱體,在雨天出現逃鱔現象。要注意池塘水位變化,特別是夏季下暴雨或高溫幹旱時,應及時調整網箱位置。
隨著黃鱔個體長大,應及時篩選分養,調整密度,防止黃鱔以大吃小,根據鱔魚大小分養於不同網箱,約30天分養1次。
7.鱔病防治
一是在5~9月份每半月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掛簍(袋)1次,每隻網箱掛2個袋,每袋放藥150克,並定期在箱內水體中浸漚苦楝樹皮等中草藥。
二是對收集的餌料嚴格挑選,防止病從口入。定期投喂添加0.5%土黴素藥渣的配合餌料。每半個月清洗1次箱底,以防殘餌腐敗水質。
三是選用對黃鱔無副作用的藥物進行水體消毒。外用藥有漂白粉、強氯精等,內服中草藥等防病藥物。
(十一)流水鱔蚓合養技術
鱔蚓合養,即將蚯蚓和黃鱔合養在一起,蚯蚓繁殖長大後直接供鱔魚食用。現將此法簡要概述如下。
1.建池
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池為水泥池,池麵積為30~80平方米。池壁高80~100厘米,在對角處設進水口和流水鱔蚓合養池出水口,均裝好防逃設施。在池中,堆若幹個寬1.5米、厚25厘米的土畦,畦間距離20厘米,作為水道。四周水道與池壁保持20厘米的距離。堆土應是含豐富有機質的壤土,便於蚯蚓繁殖,黃鱔鑽藏。
2.培養蚯蚓
土堆好後,使池中水深保持5~10厘米,然後每平方米土畦麵積放“大平2號”蚯蚓種2.5~3千克,並在畦麵上鋪4~5厘米厚的發酵過的牛糞,讓蚯蚓繁殖。以後每隔3~4天,將上層被蚯蚓吃過的牛糞刮去,每平方米重新加鋪新的發酵過的牛糞4~5千克。經過14天左右,待蚯蚓大量繁殖後,即可放入鱔種。
3.鱔種放養
以整個池麵積計算,每平方米放養鱔種3~4千克,規格為40尾/千克左右。
4.管理
鱔種放入後,池中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並一直有微流水。蚯蚓不斷繁殖,供鱔魚在土中取食,不再投喂別的飼料。
這種養殖方式由於水質一直良好,而且有優良的活餌料———蚯蚓供黃鱔攝食,因此黃鱔不易發病,生長快,產量高,經濟效益好。一般每平方米可產黃鱔14~15千克。
(十二)黃鱔的其他養殖方式
1.浸稈養鱔技術
養鱔池中浸稈有兩個優點:一是為黃鱔提供較理想的棲息場所,並可避免黃鱔之間互相纏繞。二是為黃鱔的各種餌料生物提供自然繁殖的良好場所,解決黃鱔飼養中的部分飼料。試養結果表明,浸稈養鱔成本低、飼養技術簡單、效益較好。具體方法如下。
選擇用磚頭、水泥砌成的水深1米、麵積20平方米左右的養鱔池(浸稈對底質為土質的更有利),在池底鋪上一層厚15厘米的肥泥,在肥泥上鋪一層10厘米的禾稈或麥稈等,上覆幾排筒瓦,做黃鱔棲息的鱔窩,然後注入40厘米深的水。1周後,水中生出許多小蟲,可放養黃鱔,每平方米放養規格為10尾/千克的黃鱔5千克左右。以後的飼養管理參照常規黃鱔養殖。鱔種放養6個月後,即可捕撈上市。
2.鱔、魚、藕兼作
即選擇地勢平坦、進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塘埂無滲漏的藕塘進行黃鱔養殖。每667平方米放養規格為30尾/千克的鱔種200~250千克。同時放養0.5克/尾左右的泥鰍0.6萬~1.0萬尾及規格10~15尾/千克的鰱、鱅魚夏花300~500尾。為防止塘水外溢、苗種逃逸,要建造高於地麵70厘米以上的塘埂。
3.鱔鱉混養
鱉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產動物。經試驗,在鱔池中混養鱉,能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鱔鱉混養池的結構以采取鱔池中作埂的形式為好,池水可加深20~30厘米。鱉放養的規格以250克/隻以下為宜,每平方米放養1~2隻。放養時間在放鱔種後15天放鱉。黃鱔反應靈活,鱉一般是捕食不到黃鱔的。而且鱉能攝食腐敗的動物屍體,可將黃鱔吃剩的食物清除掉。鱉用肺呼吸,不與黃鱔爭奪水中的溶氧。黃鱔與鱉的餌料基本相仿,隻要在投餌時適當增加投餌量即可。經6個月飼養,鱉的體重可增重2~3倍,每平方米可產鱉1千克,產鱔3~5千克。
4.使用竹製鱔巢養殖
在養鱔實踐中發現,黃鱔非常喜歡藏於竹子的中空間,據此,湖北省京山縣水產局吳日傑專門以竹做巢,進行了使用竹製鱔巢養鱔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如下。
(1)鱔巢製作用:舊楠竹將其用鋸子鋸成2米左右一段。然後將每段兩頭節隔打穿,中間是長節的在其一端鋸1洞口;是短節的兩節鋸1洞口,要正好鋸在竹節上,使其兩節各有1個洞口,整段竹子洞口要鋸在同一條線上。洞口大小視其竹子粗細、鱔體大小而定,以黃鱔能自由進出其間為宜。
(2)竹巢的設置:使竹巢排的竹竿順水流方向,每兩段竹子相靠而置,洞口方向向相反的兩邊或都朝上,池周各留25厘米寬的人行道。全池共設五排,每排間距20厘米左右。
每排竹巢下墊長1.55米竹竿2根,一頭1根,與竹巢排垂直。
竹竿兩端用磚1~2塊平擱,使竹巢下麵成較大空間,便於流水排汙。為了固定竹巢位置,每排竹巢的兩端相鄰的竹竿上用磚壓住,壓磚多少以竹竿不漂浮滾動為準,壓磚最好壓在竹巢洞口上方,以起到遮光蔭蔽作用。
(3)鱔池的建造鱔池用紅磚水泥漿砌成,池麵積為12.5米伊2米的長方形。池底自南向北略傾斜,以便排汙。池壁高70厘米,厚25厘米,上有用磚砌成的防逃蓋,向池內伸出10厘米,內壁用水泥砂漿粉麵。池底用混凝土倒底,其厚度3厘米。要求池壁麵、底麵盡量光滑。
(4)使用竹製鱔巢養鱔優點
①體能消耗少,相對生長快:鱔苗一經入養殖池,其不論體強體弱,不分個體大小,很快自由進入竹洞之中,然後將頭伸出洞外,自由呼吸水中溶氧或有時將頭伸出水麵。一有響動,很快將全身縮入洞中。鱔在竹洞中似乎感到十分安全。3天之後,鱔苗自由地進行了疏密調整,全池鱔苗分布均勻,各得其所。因為無需其自己挖洞,體能消耗少,弱鱔也不費勁地找到其合適的棲身之處。所以攝食很快轉入正常,體質自然恢複也快,相對生長快。而普通鱔池則不然,鱔苗入池後首先是選位挖洞,反複選,反複挖,需消耗大量的體能。加之生物個體間的生存鬥爭,大者、強者搶占小者、弱者之洞,使弱者體質不堪忍耐而死亡相對多。
②便於水質管理,排汙可徹底:竹子本身很幹淨,加上竹巢的竹竿順水流方向,下麵除擱竹巢的磚與池底接觸外,其餘部分都騰空而置。隻要從池高端向低端方向放水,汙物自然順流而下。同時隻要控製好進水閥,想換多少水就換多少水,排汙自然可徹底。這就克服了普通鱔池放水水渾,排汙時泥沙俱下以及水流形成的死角排汙無法徹底,還要經常修補泥埂等弊端。
③便於觀察檢查、防治鱔病:初放鱔苗,便於發現死鱔、弱鱔,可及時撈出,以減少汙染源。在養殖過程中,若有鱔病發生,巡塘時一目了然,便於及時發現、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用藥後也便於觀察鱔苗對藥物的反應,便於采取應急措施。
④實行科學投餌,提高餌料利用率:觀察攝食情況清楚,容易做到以需定量,減少浪費,提高餌料利用率。普通鱔池則不然,投餌後鱔的吃食活動很快把水攪渾,看不清攝食情況,餌料往往被拖出食台混入泥中,造成浪費。殘餌不易清除,還敗壞了水質。
⑤起捕方便,減輕了體力勞動:起捕時根據實際需要,適當降低池水,安裝好囤箱,拿掉竹竿上的壓磚,2個人同時用雙手,一手捂住竹竿上的洞口,一手拿起竹竿,在囤箱上麵把捂住洞口的手放開,黃鱔立即從洞內鑽出,落入囤箱中。少數竄入池中者最後集中捉取,大大節省了將泥土從池外搬進池中做泥埂巢,又從泥埂巢中挖泥捕鱔的繁重體力勞動。
(十三)各地養鱔實例
1.黃鱔工廠化微流水養殖實例
安徽東鱔科技實業發展中心是國內最早進行黃鱔工廠化養殖的企業之一,2000年工廠化黃鱔養殖麵積10000平方米,投放鱔苗3000千克,全部采用黃鱔專用配合飼料投喂,餌料係數為1.5,生產商品鱔25噸,產值150萬元,利潤75萬元。其技術要點如下。
(1)鱔池結構
①鱔池采用全磚石水泥結構,內壁光滑,單池麵積為20平方米,四角修成弧形。池底鋪設5厘米混凝土,表麵水泥抹光,並整體水平,施工應確保不開裂、不漏水。
②池壁頂部修成“T”字形,既可防止黃鱔逃逸,又可避免鼠蛇的侵入。
③鱔池兩側設大量水葫蘆,不僅可提供鱔苗潛伏、夏季遮陽降溫和冬季保溫,同時更具有極強的水質淨化作用。
④鱔池中間留出1米寬空置區,作為投喂飼料場所,同時由於鱔苗在水葫蘆下活動,可將汙物集中於中間,排汙極為方便。
⑤鱔池水體約3立方米(水深15厘米),有害溶存因子難以達到危害濃度。
⑥進水排水方便、快捷。
(2)鱔池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鱔池建好後,灌滿水浸泡15天後,徹底換水。5月上旬,引種培育水葫蘆。水葫蘆培育可用池塘,也可直接在鱔池中進行,保持水體有一定肥力。大約1個月,水葫蘆繁殖足夠多後,可將所有鱔池按設計要求置滿水葫蘆,要求放置緊密,沒有空隙。
(3)鱔種放養
放養鱔種為人工繁殖苗種,規格為60~100尾/千克。放養時間為4月下旬,每平方米鱔種放養量為0.3千克。
(4)水質管理
水質管理主要通過微流水和徹底換水兩種方式結合來實現。
微流水的流量應控製在每小時0.01~0.1立方米,早春及晚秋保持下限,高溫季節取上限。當水源方便或建有蓄水池時,可24小時持續進行。在水源不便或無蓄水池時,可在投喂前後4小時集中進行,流量可適當增加到每小時0.4立方米。
徹底換水的操作對黃鱔養殖是極為重要的環節。一般每3~5天徹底換水1次,高溫季節取下限,其他季節取上限。
如果沒有微流水配套,應2~3天徹底換水1次。徹底換水的時間宜在上午進行。
(5)排汙鱔池
排汙作為黃鱔工廠化養殖管理的重要環節,可以徹底減少水質惡化的汙染源,同時也降低了載體的有機負荷。
在徹底換水的操作中,當水徹底排幹後,用掃帚將集中於中間空置區的排泄物、食物殘渣等掃至排水口排掉,同時將繁殖過密的水葫蘆清除一部分(清除水葫蘆時注意根係中常帶有黃鱔潛伏)。
(6)巡池
巡池的內容有
①防止老鼠及蛇類侵入。
②及時清理死亡和體質衰竭的鱔苗。
③保持進排水係統的暢通。
④雨季尤其是暴雨季節嚴防溢池事故發生。
(7)高溫季節管理
①加強水質管理及排汙的力度。
②提高水葫蘆的覆蓋密度,以降低載體的溫度,確保載體水溫不超過33°,必要時加強進水以降低水溫。
(8)越冬管理
①逐漸降低水質管理及排汙的頻率,停食後,可停止排汙。
②在冬季來臨之前,維持水葫蘆的覆蓋密度,必要時增加一些草類覆蓋,以達到保溫的目的。
2.黃鱔人工配合飼料網箱養殖實例
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舒妙安、朱炳全於1999年6月10日至10月10日在杭州建塘水產養殖公司進行了用人工配合飼料網箱養殖黃鱔試驗,取得了初步成功。現將其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1)網箱規格及設置
網箱規格為長6.8米伊寬3.5米伊高1.2米。網箱材料由聚乙烯無結節夏花網片拚接而成。網箱設置為固定式,網箱四角用竹竿固定,水上部分為0.4米,水下部分為0.8米。網箱設置於普通的養魚池塘中,池水水深1.4米左右,透明度25~30厘米。網箱在放養鱔種前15~20天下水,以使網片上形成一道由藻類形成的生物膜,避免鱔種摩擦受傷,並在箱內投放一定數量的喜旱蓮子草(水花生)。食台用高10厘米伊邊長40厘米伊60厘米的方木框製成,框底用聚乙烯繩編織圍成。食台固定在箱內水麵下0.1米處,每箱1個食台。
(2)鱔種放養
鱔種為上一年越冬的平均為27.8克/尾(即36尾/千克)幼鱔,鱔體略瘦。放養時間1999年6月10日。1號箱放鱔種7.0千克(計252尾),折合10.6尾/平方米,2號箱放鱔種10.0千克(計360尾),折合15尾/平方米。
鱔種放養前用4%的食鹽水浸泡消毒5~10分鍾。
(3)飼料配製及投喂待
鱔種放養3~5天適應環境後,就可用蚯蚓引食,幾天後逐漸過渡到配合飼料投喂。粉狀配合飼料加水、加油後調製成麵團狀,投放到飼料台中。投飼量視黃鱔的吃食情況而定,一般為黃鱔體重的2%~4%,每天傍晚投喂1次。
(4)飼養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防止水老鼠咬破網箱。
夏季下暴雨或高溫幹旱時,要注意池塘水位變化,及時調整水位,及時調整網箱位置。鱔病防治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原則,每月要對箱內水體用生石灰或強氯精等藥物消毒1次,在配合飼料中定期添加中草藥等防病藥物。養殖期間認真記錄水溫、投飼量等數據,以便今後總結經驗。
(5)黃鱔產量與經濟效益分析
經120天的精心養殖,2隻網箱(計47.6平方米)共產黃鱔60.3千克,折合產量為1.27千克/平方米,平均尾重為109.7克/尾,成活率90.5%,飼料係數1.27(馴食所用蚯蚓折算為黃鱔的增重量已扣除)。
黃鱔養殖收入3618元,扣除養殖成本1378元外,共獲利潤2240元,折合47.1元/平方米。投入產出比1.2.63。
3.塘溝網箱養殖黃鱔實例
江蘇省泰州市多種經營管理局錢華等1999年在該市寧界鄉的3.2萬平方米養魚池塘、河溝中搞了70個網箱養殖黃鱔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其主要做法如下。
(1)池塘、河溝條件及網箱設置
①池塘河溝:試驗水麵3.2萬平方米,其中池塘2萬平方米,河溝1.2萬平方米。在養殖季節,平均水深在1.8米以上,池塘、河溝按原有的情況正常放養魚種。塘溝水質良好,無汙染,池塘水的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河溝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水的pH值在6.8左右,溶氧較豐富。
②網箱:網箱采用統一規格,長8米伊寬3米伊高1米,水上、水下各0.5米。采用網質好、網眼密、網條緊的聚乙烯網片。網目大小視養殖黃鱔的規格而定,以不逃黃鱔且利於箱內外水體交換為原則。在3.2萬平方米水麵中共設置70個網箱,其中在池塘中設置38個,河溝中設置32個。箱與箱間距在3米左右。在池塘中每個網箱采用6根毛竹打樁成固定式網箱,河溝水位變化大,采用浮動式網箱,使箱體隨水位的變化而自然升降。在放養黃鱔的1周前先將新製作的網箱放在水中浸泡,讓網衣表麵附著一層生物膜,使其變得柔軟些,避免黃鱔體表擦傷患病。在每個網箱中各設置1~2個1平方米左右的食台,食台距水麵20厘米左右。在網箱內移植水花生,其覆蓋麵占網箱麵積的80%左右。這樣既能起到淨化水質作用,又能為黃鱔提供隱蔽歇息場所,有利於黃鱔的生長。移植水花生去根洗淨後放在5%的食鹽水浸泡10分鍾左右,防止螞蟥等有害物隨草帶入箱中。
(2)放養
①魚種放養:池塘在放養魚種前先用生石灰清池,幹池清塘每666.7平方米用80千克生石灰。藥性消失後於1月25日共計放養1200千克魚種,每666.7平方米平均40千克。魚種下池前用4%的食鹽水浸浴15分鍾,河溝在1月28日直接放養魚種,共放養魚種260千克,每666.7平方米平均14.5千克,魚種消毒同池塘。
②鱔種放養:放養的鱔種主要來自稻田、溝渠等水域中用鱔籠人工捕捉的天然苗種,規格平均在35克以上,大的100克以上。放養時注意每個網箱放養的規格盡量一致,以防黃鱔的大吃小。對放養的鱔種進行挑選,選體質活潑健壯、無病無傷、體表光滑具有亮澤、規格整齊的鱔種。品種體色為黃、青、紅三種,最好的是體表有黃色大斑點的,其生長最快,青色次之。70個網箱先後共計放養黃鱔3040千克,其中池塘中38個網箱放養鱔種1824千克,每箱平均48千克,每平方米2千克;河溝32個網箱共放鱔種1216千克,每箱平均38千克,每平方米1.6千克。另外在每個網箱中還放養2~3千克泥鰍,泥鰍與黃鱔不爭食,還可起到清除黃鱔殘餌的效果,同時還可防止黃鱔因密度大,在靜水時互相纏繞,以減少病害的發生。放養時間從4月15日開始至9月25日結束。
鱔種每次放養前都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或3%食鹽水對鱔體進行消毒,時間是根據水溫與黃鱔的實際忍受度確定。高錳酸鉀一般20分鍾,食鹽水一般5~10分鍾。
(3)投餌方法
養殖成魚的投餌、施肥按常規的方法進行。網箱養殖黃鱔的投喂方法是首先做好馴食工作,剛放入網箱的黃鱔待3~4天後投喂,開始投喂時量少,投喂餌料用蚯蚓加入以後想長期使用易得廉價餌料(如小雜魚、蠶蛹粉、螺螄肉等),將幾種餌料拌勻後一般做成條狀,再將條狀餌料定時地投入到食台上。投喂時間,起初是每天日落前1小時左右投喂,馴化好後,每日喂2次(增加上午9時的1次)。上午投喂量占全天的30%左右,具體日投餌量主要是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黃鱔的活動情況靈活掌握,原則上一般以每次投喂2小時左右吃完為度,做到讓黃鱔吃勻、吃飽、吃好。
(4)病害防治
少數網箱主要的病害有輕微的出血、爛尾、腸炎和螞蟥等病。由於以預防為主,發現病害及時治療,病害得到了及時的控製,減少了損失。預防工作主要是選擇好的鱔種和放養時對鱔體消毒,其次在5~9月份每半月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ClO2)掛袋,每箱掛2袋,每袋放藥150克。
在池塘中由於水交換慢,可直接用藥物對網箱水體進行消毒。
在河溝中由於水體流動,在對網箱水體潑灑藥物時,采用塑料薄膜或彩條布等將網箱在水體的部分包圍好,在水體不交換的情況下按藥浴所需的濃度對箱內水體進行消毒。藥浴時間視黃鱔的忍受度應靈活掌握。
經過幾個月的養殖試驗,成魚、黃鱔到2000年1月30日已全部上市。經統計核算,共產成魚、黃鱔13345.6千克,總產值269648元,總利潤164258元。其中產成魚9120千克,池塘產成魚7500千克,每666.7平方米產250千克,河溝產成魚1620千克,每666.7平方米產90千克,成魚的總產值58368元,成魚獲利32278元。成魚的產量、產值比1998年均有增加。70個網箱共產黃鱔4225.6千克,產值211280元,去除黃鱔養殖成本79300元,養殖黃鱔獲利131980元,投入產出比為1.2.7。池塘中38個網箱共產黃鱔2644.8千克,平均每箱72千克,每平方米3千克,增肉倍數為1.45。
河溝32個網箱共產黃鱔1580.8千克,平均每箱49.4千克,每平方米2.1千克,增肉倍數為1.3。每個網箱的黃鱔平均產值為3018.29元,平均利潤為1885.43元。
從養殖試驗的結果看,在溝塘中搞網箱養殖黃鱔不但不影響原來溝塘的成魚產量,而且不需要專門建黃鱔池,可利用原有的塘、溝進行網箱養殖黃鱔,充分利用了水體,又取得了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