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鱔池及網箱水草的病蟲害防治
據多年實踐和調查,僅發現水花生易患蟲害,這時可向水草噴灑敵百蟲即可消除。方法是將90%晶體敵百蟲兌水稀釋,在晴天傍晚,用噴霧器均勻噴灑在水草上,用量以不超過鱔池每立方米水0.2克為宜。
5.水草造成逃鱔隱患的消除
水草造成逃鱔隱患有兩個方麵:一是水草沿池牆(或網箱)邊緣向上生長,尤其是在池角(或網箱四角),遇下雨黃鱔攀草而上逃逸,應及時鏟去周邊水草。二是水草(油草等)的根紮入網箱的網片穿出網箱,如拔除後會留下較大孔隙,黃鱔也會鑽逃,所以網箱中水草過多時應割除,而不得隨意用力亂拔。
(七)水泥池和土池養鱔技術
1.鱔池的建造
應選擇向陽、通風、水源方便的地方建池。大小視養殖規模而定,池形可與美化環境結合起來,方形、圓形、橢圓形均可。
(1)水泥池的建造
先在平地上下挖30~40厘米土池。
有條件的可建整體水泥結構,也可在池底用碎石或三合土壓實,然後用磚鋪底,四周用磚築牆,水泥抹縫。池深0.8米左右,池邊牆有30厘米高出地平麵,以防下雨漫池逃鱔。牆麵設有“T”形出簷。池底鋪泥20厘米,也可在底層不加泥,每隔1米築0.5米寬的土埂1條,土埂略高於水平麵。底層加土的池水可適當放淺些,一般15~20厘米,築埂的池放水25~35厘米。不築埂的池,水麵可放1/3的水葫蘆。築埂的池,埂上可種些植物,池中放些浮萍,以利於改善水質。在與水平麵相平的池壁處設一個排水口,在其對麵略高於水平麵處設一個進水口。進水口、排水口處要用細網目鐵絲網攔住,以防黃鱔逃逸。
(2)土池的建造
土池宜選建在土質堅硬的地方。從地麵下挖30~40厘米,挖出的土在周圍打埂。埂高40~60厘米,埂寬80~100厘米。埂要分層打緊夯實,池底也要夯實。
有條件的養殖者,最好在池底先鋪一層油氈,再在池底及池周圍鋪設一層無結節經編網,網口高出池口50~60厘米,並向內傾斜,用木樁固定。池底網上鋪一層30厘米厚的泥土。池埂上可種些爬架作物,如絲瓜、南瓜、豇豆等,在池的四周搭架,使莖蔓在池頂架上對爬。架高視栽培作物的需要而定。
2.清池
鱔種放養前10~15天,清整鱔池,修補漏洞,疏通進水口、排水口,並用生石灰消毒,每平方米用量為150~200克。
放苗前6~7天注入新水備用。如有條件在放水前,將底泥翻過來,在烈日下曝曬幾天則更好。
3.放苗時間和密度
放養時間既可在年底黃鱔冬眠前(冬放)或春天黃鱔開食活動後(春放),也可在每年5~6月籠捕黃鱔大量上市的時候收購放養。無論何時放養,鱔種都要在放養前用濃度3%~4%的食鹽水,浸洗4~5分鍾消毒,對防治水黴病比較有效,同時也可消除鱔種體表的寄生蟲(如螞蟥等)。消毒時若水溫低,浸洗時間可長些;若水溫高,則浸洗時間要短些,並徹底剔除有傷、有病的鱔種。鱔種要求背側呈深黃色,並常有黑褐色斑點,每尾體重在20~30克為佳。這種苗種適應性強,生長快。如采用天然幼鱔,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鱔種60尾左右(規格為30~60克/尾)。餌料豐富、換水方便、有一定養殖經驗的,每平方米可放5千克左右,最多不能超過10千克。如采用人工培育的幼鱔,則每平方米放150尾左右,重約3.5千克。值得注意的是黃鱔在饑餓狀況下有自相殘食的習性,因此放養時力求規格一致,切忌大小混養。
4.餌料投喂
鱔種入池後,一般經過10~20天的連續馴食,即可完全養成白天攝食的習慣。成鱔養殖中投餌要遵守“四定”的原則。
(1)定時
水溫在20~28°條件下,每天上午10時,下午5時投餌,日投餌2次;當水溫在15~20°或28~32°時,隻需在下午5~6時投餌1次。
(2)定量
日投餌量主要根據季節水溫和黃鱔的規格大小、數量多少來決定。具體地說,水溫在15°左右時開始投餌,鮮活料日投餌量約占幼鱔體重的3%;水溫在15~20°時,投餌量逐步增加,日投餌量約占黃鱔體重的4%~5%;水溫在20~28°時,日投餌量約占黃鱔體重的6%~10%;水溫超過28°時,日投餌量為黃鱔體重的4%~5%。
(3)定質
黃鱔喜食新鮮餌料,厭食變質食物,投喂的餌料一定要做到新鮮不變質。
(4)定位
餌料實行定點投喂,可使黃鱔形成集中攝食的習慣,也便於人工觀察黃鱔攝食情況,及時調整餌料投喂量。投喂點個數以每100平方米鱔池2~3個為宜。
5.養殖管理
實踐表明,管理是否得法、細致,關係到黃鱔的成活率、生長和產量。養殖管理的幾個重要環節是。
(1)保持水質清新
黃鱔池應以中性或略偏酸性為好。
水體主要營養鹽類的氮磷比控製在7.1,這樣有利於浮遊植物的生長。銨態氮控製在4毫克/升以下,溶解氧控製在4毫克/升以上。黃鱔能用咽腔呼吸,當水體短期缺氧時,黃鱔會把頭伸出水麵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水體短期缺氧時黃鱔不會泛塘致死。但缺氧會影響黃鱔對餌料的攝取,影響生長速度。通常鱔池水淺,投餌量多,又是動物性餌料,所以水質很容易惡化。防止水質惡化的有效途徑是在池中放養1/3麵積的水葫蘆。水葫蘆的根須發達,淨化水質能力很強,同時黃鱔可鑽入水葫蘆的根須棲息。但在高溫季節,水葫蘆生長旺盛,隔天就要撈出一部分,投入養魚池中喂魚或做豬飼料。另外,黃鱔也吃水葫蘆的嫩根,可補充部分餌料。如果在池中再投放些綠萍,則淨化水質效果會更好。用這樣的辦法可大大減少換水次數,延長換水時間。在正常情況下,不放漂浮水生植物的池,夏天5~10天換水1次,而放漂浮水生植物的池,隻需15~30天換水1次。水質一旦惡化,則必須立即加注新水。
(2)防“發燒”
由於養鱔密度較高,黃鱔體表黏液分泌量也就較多。如果池水更新工作沒做好,則黏液聚結,經水中微生物分解,會消耗大量溶解氧。同時進行發酵,放出熱量,使水溫上升,常可達到40~50°,俗稱鱔池“發燒”。遇此情況,黃鱔煩躁難忍,互相糾纏在一起,大量死亡。因此,放養密度較高時,要特別注意經常加水排水,測量水溫,保持水質良好,防止發生“發燒”情況。如發生了“發燒”情況,則應立即徹底換水搶救。將糾纏在一起的黃鱔揀出,放入清水,使之散開,然後再放回池裏。如果水源供水不足,則可以向池水中灑入硫酸銅水溶液,按每立方米水體0.7克硫酸銅的用量全池潑灑,以抑製黃鱔黏液的發酵。
(3)防農藥中毒
五氯酚鈉、呋喃丹、殺螟鬆、滴滴涕、氨水、蘇化203和1605等農藥對黃鱔毒害極大。在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有無農藥混入水源。引用農田排水養鱔時,應注意是否施過農藥。
(4)管好進水水溫
如用水溫較低的井水、泉水,則需經曝氣升溫,方可入池。如果有大量低溫水注入,則會造成池底溫度驟降,黃鱔無法適應,將發生“感冒”而死亡。處理夏季池水溫度過高或鱔池“發燒”時,進水溫度不可太低,否則會顧此失彼。
(5)防敵害
水老鼠、飛鳥、蛇及家鴨等均可入池捕食黃鱔。一般采用捕捉或驅趕的辦法將其清除。
(6)混放
泥鰍在鱔池中可以混養一些泥鰍(0.5~1千克/平方米)。泥鰍可吃去黃鱔的殘餌,並能上下不停竄遊,防止黃鱔互相纏繞所導致的損傷或死亡。
(7)加強管理,勤觀察
每當天氣由晴轉雨或由雨轉晴且悶熱時,可見黃鱔出穴,豎直身體前部,將頭伸出水麵,這是因水體缺氧之故。凡在這種天氣的前夕,都要灌注新水。鱔種入池後,如發現黃鱔離穴獨遊,鱔體局部發白,這說明黃鱔受傷引起了水黴病,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治療。雨天應注意溢水口是否暢通,攔魚柵是否牢固,防止黃鱔外逃。
6.商品鱔的起捕與越冬
到了11月下旬,水溫降至10°時,黃鱔停止攝食,起捕季節已到。其捕撈方法有如下幾種。
(1)利用衝水方法捕撈黃鱔
黃鱔喜在微流清水中棲息,掌握了黃鱔這一生理特點,可采取人為控製微流清水法捕鱔,此法簡便易行。先將本池中的老水排出1/2,再從進水口放入微量清水,出水口繼續排出與進水口相等的水量,同時在進水口處放入2~4平方米的網片,置於水中,網片正中放置黃鱔喜食的餌料,隨後蓋上蘆席或草包沉入水底。約15分鍾後,將四角迅速提起,掀開蘆席或草包,便可收捕大量黃鱔。
采用此法捕撈黃鱔,捕撈率可達60%左右。
(2)幹池挖捕
越冬前,趁黃鱔大多潛伏在泥土表層時,可將塘水排幹,翻泥捕鱔。挖捕黃鱔一般在越冬前11月的晴天進行為好。
親鱔池、幼鱔池和留待春節前後上市的鱔池,均應做好越冬保暖工作。一般可將水排幹,始終保持泥土濕潤。池中作埂的養殖池不必將水排幹,使埂露出水麵即可。嚴冬來臨之前,池麵上蓋一層稻草防凍,並注意不要堆壓重物,以防堵塞洞口,使黃鱔因得不到空氣中的氧氣而窒息死亡。
(八)稻田養殖黃鱔技術
稻田養殖黃鱔是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提高稻田綜合效益和稻田產出率,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發展生態農業的途徑,是農村致富的首選項目之一。稻田養殖的黃鱔可攝食水生昆蟲及水稻害蟲幼蟲,既有利於水稻生長,提高水稻產量,又可收獲一定數量的黃鱔,提高了稻田的產出率和綜合經濟效益。入冬除留幼鱔越冬到次年春季繼續飼養外,一般每666.7平方米產成鱔100千克以上,鱔魚每666.7平方米純收入在1500元以上,是一舉兩得的好項目,值得推廣。
1.養殖田塊的選擇
田塊應選擇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汙染,排灌自如,安全可靠,旱澇保收,且具有通風、透光、土壤保水性能好的弱酸性土質的田塊。
2.稻魚工程建設
一是田埂加高、加寬、加固,使田埂高出田麵0.5米,埂寬0.4米以上,加高時田埂要夯實,不漏水,並在田塊進、排水口用密眼鐵絲網罩好。二是平整田塊,四周開挖寬、深各40~50厘米的排水溝,田內開數條縱橫溝,寬、深各30~40厘米,溝溝相通,形成“井”字狀,溝係麵積占稻田麵積的8%~10%。三是翻耕、曝曬、粉碎泥土後,每666.7平方米施腐熟發酵的豬牛糞800~1200千克作基肥,均勻撒於田塊中,3月底4月初,進、排水溝施50~100千克雞糞,注水深0.3米,繁殖大型浮遊動物供黃鱔攝食。
3.水稻栽培技術要求
選擇高產、優質、耐肥、抗倒伏的雜交一季稻種,株行距為20厘米伊26厘米,保證水稻的基本苗。
4.鱔苗放養
選擇的鱔苗應無傷無病,遊動活潑,規格整齊,體色為黃色或棕紅色。一般每666.7平方米放規格為30~50克/尾的鱔苗800~1000尾,並套養5%的泥鰍於田間。泥鰍上下竄動可增加水中溶氧,並可防止黃鱔相互纏繞。苗種放養時溫差不能過大,切勿用冷水衝洗鱔苗,而使鱔苗患“感冒病”。
5.飼養管理
保持水質清新、肥活和溶氧豐富。動物性飼料一次不宜投喂太多,以免敗壞水質。夏季要檢查食場,撈掉剩餌,剔除病鱔。高溫季節加深水位15厘米左右,利於黃鱔生長。暴雨時及時排水,以防田水外溢鱔魚逃跑。黃鱔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特別喜食鮮活餌料,如小魚、蚯蚓、蛆等,采取5~7天投喂1次,投喂量為體重的30%~50%,把活小魚、蚯蚓、蛆等投入進排水溝,讓黃鱔自由采食,並搭配一些蔬菜、麥麩等。生長期間也可投喂一些蛋白質較高的配合飼料,分多點投喂,確保黃鱔均勻攝食。根據黃鱔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初養階段,可在傍晚投餌,以後逐漸提早投喂時間,經過1~2周的馴養,即可形成每日上午9時,晚上6時2次投喂,每次投喂根據天氣、水溫及殘餌多少靈活掌握,一般為黃鱔總體重的5%左右。堅持“四定”、“四看”投餌,形成黃鱔集群攝食的生活習性。
6.田間管理
協調好水稻田間管理與養鱔之間的關係,注重養鱔與水稻耕作製度的配合。施農藥時,宜施高效低毒農藥,防止農藥過多直接落入水麵。
7.水質調節
黃鱔與水稻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水質調節應根據水稻的生產需要,並兼顧黃鱔的生活習性。初期,灌注新水,以扶苗活棵。分蘖後期水層加深,控製無效分蘖,也利黃鱔生長。
生長期間,5~7天換注新水,每次換水量為20%,並加高水位10厘米,及時調節水質,保持水質良好。特別在悶熱的夏天,應注意黃鱔的生活變化,如黃鱔身體豎直,頭伸出水麵,表示水體缺氧,需加注新水增氧。
8.鱔病防治
入田前,鱔苗用3%~4%的食鹽水浸泡4~5分鍾,殺滅體表病菌及寄生蟲。生長期間,每15天向田溝中潑灑石灰水,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10~15克,化水潑灑。養殖過程中常發生的疾病有以下幾種。
(1)水黴病鱔苗入田前用3%~4%的食鹽水浸泡4~5分鍾即可。
(2)打印病7月中旬易患打印病,采用5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全溝潑灑3天,後每15天潑灑1次,效果良好。
(3)腸炎病夏季易發生,采用內服和外用藥物相結合治療,外用藥物常用1~2毫克/升漂白粉全溝遍灑。內服藥物,每50千克餌料用大蒜頭20克拌餌投喂,連喂4~6天。
(4)毛細線蟲病是一種腸道寄生蟲病,寄生在腸道後半部,防治時每100千克鱔魚用0.2~0.3克左旋咪唑或甲苯咪唑拌入蚌肉投喂,連用3天,即可恢複正常。
9.注意事項
一是黃鱔養殖成敗關鍵之一是田埂加固和防止滲漏。有條件的農戶,可用磚砌牆,水泥抹麵,以防黃鱔打洞、田埂滲漏而使黃鱔外逃。
二是稻田裏使用農藥要有選擇性,最好選擇對黃鱔基本無影響或影響不大的農藥。因黃鱔輕度中毒後,體表無明顯症狀,1~2天內也不會死亡,所以,水稻田施用的農藥要盡量避免黃鱔中毒。
三是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減少黃鱔的應激反應,把好種苗和疾病防治關,提高黃鱔的成活率。
(九)工廠化無土微流水養鱔技術
工廠化無土微流水黃鱔養殖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新的集約化養鱔方式,與靜水有土飼養法相比,因有流水,改善了水質,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具有養殖密度大,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起捕方便等特點。
1.工廠化黃鱔人工養殖的特點分析
特點分析
工廠化養殖又可以稱為室外無土水泥池微流水養殖,池內覆蓋水葫蘆以提供黃鱔潛伏和遮陽的環境。這種養殖方式相對於庭院養殖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飛躍。由於改善了載體的自身淨化能力和人為調控的作用,高密度養殖的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提高。雖然該種養殖方式所提供的養殖環境與黃鱔的自然環境有一定的不同,但合理的池內布局和設計直接改良了黃鱔生命活動的主要環境因子,因而更趨理性。
其特點為:一是養殖池為磚石水泥結構,無土,載體為水體及水生植物。二是由於日常管理和排汙的有效進行,強度投喂得到充分實現。三是使用黃鱔專用人工餌料進行定時投喂。四是越冬管理及捕撈均較為方便。五是適於成片管理。
六是載體水溶存量大,需大量水源保障供應。七是由於水葫蘆的覆蓋是工廠化養殖的必要環節,但水葫蘆不能自然越冬,因此必須同時設置水葫蘆保種設施。八是適於大規模養殖投資,養殖麵積宜在1000平方米以上,形成規模效益。
2.養殖池的建池要求
(1)水源
依靠水體持續不斷地更新來保持養殖環境正常的理化特性,是本技術的最主要特點,也是高密度養殖有效進行的惟一方式。一般每100平方米日需水量要保證15立方米,因此要求水源豐富,同時水質無汙染、有機質含量低、水溫晝夜差異不大。從水的來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水庫水:一般水庫水的水體都很清澈,溶氧豐富,有機質含量低,且有害病菌和寄生蟲類少,是極佳的養殖用水。取水采用表層1米以下左右的水層,該水層水溫恒定,基本無晝夜溫差變化。
②井水:地下水是作為黃鱔養殖用水的較佳選擇途徑。
其水質清新,雜質少,幾乎沒有有害病菌和寄生蟲,但使用必須充分考慮三點:一是水量滲出能否滿足養殖需求。二是用前須經蓄水池充分曝氣,平衡溫度。三是井水中不得含有有毒物質。
③河道水、湖泊水:由於自然流經和養殖開發的原因,該水源雖然溶氧豐富,但一般都含有較多的雜質和有機質,有一定的渾濁度,並且含有一定的病害生物。如果選作黃鱔養殖用水,應該建蓄水池,以便於對水體進行沉澱或必要的消毒。
④池塘水:此種水源有機質和浮遊生物濃度極大,盡量不選用。
(2)交通
交通基本要求是便利,機動車能到達。
(3)地理
一是地勢平坦、開闊,硬土基,排水方便。二是建池坐北朝南,避免北風直向處;如果在平原地區,養殖池北向盡量密植樹林。
3.工廠化黃鱔養殖池的規劃設計
建黃鱔養殖池應達到以下幾點要求。一是鱔池全磚石水泥結構,內壁光滑,四角修成弧形。池底鋪設5厘米混凝土,表麵水泥抹光,並整體水平。施工應確保不開裂、不漏水。二是池壁頂部修成“T”字形,既可防止黃鱔逃逸,又可避免鼠蛇的侵入。三是鱔池兩側放養大量水葫蘆,不僅可提供鱔苗潛伏、夏季遮陽降溫和冬季保溫,同時更具有極強的水質淨化作用。四是鱔池中間留出1米寬空置區,作為投喂飼料場所,同時由於鱔苗在水葫蘆下活動,可將汙物集中於中間,排汙極為方便。五是鱔池水體量大,約3立方米,有害因子難以達到危害濃度。六是進水排水方便、快捷。
4.鱔池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鱔池建好後,灌滿水浸泡15天後,徹底換水。5月上旬,引種培育水葫蘆。水葫蘆培育可用池塘,也可直接在鱔池中進行,保持水體一定肥力。大約經1個月,水葫蘆繁殖足夠多後,可將所有鱔池按設計要求置滿水葫蘆,要求放置緊密,除餌料台外沒有空隙。
5.鱔種的選購
養殖的鱔種最好是人工繁殖的鱔種。此類鱔種易馴養、成活率高、苗種純、病害少,較適宜於人工養殖環境,易養殖成功,但這類鱔種數量較少。目前,養殖黃鱔的苗種大部分來自野生,由於捕撈的野生鱔種帶內傷或外傷的較多,如選購不當易造成馴養失敗。故要注意以下幾點。
(1)發燒鱔
不能當種苗黃鱔有一種難治之症,即發燒病。主要是由於高密度運輸和暫養所致。
(2)藥鱔
不能選購藥鱔是受農藥中毒的黃鱔,從外觀上一時很難辨認。黃鱔受農藥中毒後,一般在30小時後才表現中毒狀態,即發灰、翻肚等。這種藥鱔不但不能養,而且不能食用。
(3)病、傷鱔
不能養體表有傷痕的或是用鉤釣的黃鱔不能選用。作為種苗的鱔種,最好是自己籠捕的黃鱔較為理想。野生鱔也會患各種鱔病,較常見的3種都不宜選用。
毛細線蟲病:病鱔頭大、頸細、體弱,嚴重者常呈卷曲狀,此病極易感染。
水黴病:病鱔尾部發白,黏液少或者無黏液。
梅花斑病:也叫腐皮病,患病鱔體有明顯的紅色凹斑,如黃豆大小。
6.鱔種的放養
鱔種經馴養開食後,可進入成鱔池養殖。
(1)鱔種放養時間
鱔種一般以早春放養效果較好,水溫在15°左右時最佳。當水溫在15°左右時,經過越冬的黃鱔開始大量攝食,此時黃鱔馴養成活率高,食性易改變,有利②黃鱔在養殖過程中的快速生長。如開春後購種有困難,可在前一年秋季有計劃地貯養好鱔種,待春季水溫回升,即投放鱔種。根據養殖經驗,鱔種投放還有一個時間,即7月下旬的鱔種成活率相對較高,避開6月至7月中旬黃鱔的產卵季節,在此時放養鱔種是一個較好的時期,此時的鱔種價格較低,供應量也大。
(2)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要根據養鱔場的設施條件、餌料來源、鱔種規格及飼養管理技術等因素來確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體重在25~40克的鱔種50~100尾,即每平方米1.0~1.5千克。如條件好、管理水平高,可以多放一些,達到每平方米3千克以上。鱔種的規格如偏大,尾數應相對減少;反之,則增加放養量。
(3)鱔種放養注意事項
一是同一個池放養宜一次性放足鱔種。二是同一池中的鱔種規格力求一致,避免因規格不整齊引起大吃小的現象。三是放養前可用4%的食鹽水浸洗消毒5~10分鍾,以殺滅有害病原,同時可以剔除體弱、有病害的鱔種,減少養殖過程中的發病率。四是待黃鱔攝食正常後,可在池中搭養少許泥鰍,數量占5%左右。泥鰍上下遊串,能防止黃鱔在高密度狀態下引起的相互纏繞,以降低黃鱔病害發生率。
7.飼料投喂
(1)飼料種類
目前,國內黃鱔人工養殖所使用的飼料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即動物性鮮活飼料、動物性下腳飼料及人工配合飼料。
①動物性鮮活飼料:主要有水絲蚓、蚯蚓、蠅蛆、黃粉蟲、螺、蚌及昆蟲等。這類飼料適口性好,餌料中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成分全,轉化率佳,是黃鱔喜食的鮮活餌料。也可用鮮活小魚、蝦養鱔,效果也不錯。
②動物下腳料:動物下腳料作為補充性飼料是可取的,一般不作為飼料直接投喂,可將這些下腳料加工後投喂,效果較好,如腸衣下腳料、蠶蛹等。但黃鱔不食腐敗飼料。
③人工配合飼料:不少養殖戶把國內外市場上的鰻飼料、甲魚飼料等作為黃鱔飼料,養殖結果表明,黃鱔的攝食率、消化吸收率低,誘食性也差,養殖效果不理想。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經過多年的試驗,已開發出黃鱔專用配合飼料,圓滿地解決了黃鱔不肯吃人工配合飼料的難題,其飼料係數在1.5~1.8之間。
(2)馴飼鱔種
剛入池的開頭3~4天不投飼料,使其腹中的食料消化排泄而成空腹。然後將池水排幹,再加入新鮮水,這時,黃鱔處於饑餓狀態,就可以在晚上進行引食。引食飼料一般采用黃鱔最愛吃的蚯蚓、蚌肉等,而後逐步讓黃鱔攝食配合飼料。
引食投飼量第1次可為鱔種總體重的1%~2%,第2天早上檢查,如果全部吃光投喂量可增加到2%~3%,如水溫在20~24°時投飼量可增加到3%~4%。如當天的飼料吃不完,第2天早上要將殘餌撈出,就不再增加投飼量。一般6天以後就可以完全正常投飼。
(3)投飼方法
投飼要做到“四定”、“四看”的原則。
①“四定”:四定為定時、定量、定質、定位。
定時:水溫20~28°時,上午7~8時,下午5~6時,各投飼1次。
定量:水溫20~28°時,日投量,一般鮮活飼料為黃鱔體重的5%~10%,配合飼料為2%~3%。具體還要根據“四看”而定。
定質:飼料要新鮮,最好是鮮活料。黃鱔很貪食,往往一次會吃得很多,或將大塊飼料吞入腹中,造成消化不良,幾天不攝食,嚴重的還會脹死。因此,一定要將飼料切碎。
定位:飼料投放點應固定,投飼點盡可能集中在池的上水口,這樣,飼料一下水,氣味就流遍全池,誘使黃鱔集中攝食。
②“四看”:四看為看季節、看天氣、看水質、看食欲。
看季節:根據黃鱔四季食量不等的特點,掌握投飼量。重點在6~9月份,投飼量占全年的70%~80%。
看天氣:晴天多投,陰雨天少投,悶熱無風或陣雨前停投。
霧天、氣壓低時,要霧散後再投。當水溫高於28°,或低於15°時要減少投喂量。
看水質:水肥時可以正常投飼,水瘦時適當增加投喂量,水質過肥投喂量也適當減少。
看食欲:鱔魚活躍、搶食快、食欲旺,短時間內能吃光飼料的,應增加投喂量。反之,應減少。一般以黃鱔能在2小時內全部吃光為度。
8.日常管理
(1)日常管理的項目
日常管理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①水質管理:當載體自身淨化能力不能有效抑製養殖水體的惡化時,通過人為措施穩定養殖水體的正常狀態。
②排汙:采取人為措施,切斷和消除載體的汙染源。
③巡池:定期巡視和檢查,杜絕偶然情況的發生。
④高溫管理:采取有效的降溫措施,使載體溫度穩定在適宜的範圍內,保障黃鱔的正常攝食和快速生長。
⑤越冬管理: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使黃鱔安全越冬。
(2)日常管理的操作
日常管理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①水質管理:水質管理主要通過微流水和徹底換水兩種方式結合來實現。
微流水的流量應控製在每小時0.01~0.1立方米,早春及晚秋保持下限,高溫季節取上限。當水源方便或建有蓄水池時,可24小時持續進行。在水源不便或無蓄水池時,可在投喂前後4小時集中進行,流量可適當增加到每小時0.4立方米。
徹底換水的操作對黃鱔養殖是極為重要的環節。一般每3~5天徹底換水1次。高溫季節取下限,其他季節取上限。
如果沒有微流水配套,應2~3天徹底換水1次。徹底換水的時間宜在上午進行。
②排汙:排汙作為水質管理的必要環節,可以徹底減少水質惡化的汙染源,同時也降低了載體的有機負荷。
在徹底換水的操作中,當水徹底排幹後,用掃帚將集中於中間空置區的排泄物、食物殘渣等掃至水口排掉,同時將繁殖過密的水葫蘆清除一部分。清除水葫蘆時應注意根係中常帶有黃鱔潛伏。
③巡池:巡池的內容有四個方麵:一是防止老鼠及蛇類侵入。二是及時清理死亡和體質衰竭的鱔苗。三是保持進排水係統的暢通。四是雨季尤其是暴雨季節嚴防溢池事故發生。
④高溫管理:高溫管理主要抓好兩項。一是加強水質管理及排汙的力度。二是提高水葫蘆的覆蓋密度,以降低載體的溫度,確保載體水溫不超過32~33°,必要時加強進水以降低水溫。
⑤越冬管理:越冬管理著重抓好兩件事:一是逐漸降低水質管理及排汙的頻率,停食後,可停止排汙。二是在冬季來臨之前,維持水葫蘆的覆蓋密度,必要時增加一些草類覆蓋,以達到保溫的目的。
(十)網箱養鱔技術
網箱養殖黃鱔與利用常規的水泥池、小土池等飼養方法相比,具有固定投資小、勞動強度輕、規模可大可小、易操作管理、黃鱔生長快、疾病少、起捕靈活方便等優點,近年來已在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展開。國內許多養殖者通過多年的養殖,認為黃鱔網箱養殖切實可行,是一項高產高效、應用潛力大的新興養鱔方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是今後黃鱔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的主要發展方向。在進行網箱養鱔時,一定要選擇水質清新的水域。合適的水域主要有河溝、水庫、湖泊、池塘等。這裏重點介紹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池塘內設置網箱進行網箱養鱔的方法,其技術要點如下。
1.網箱黃鱔人工養殖的技術指標及特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