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營養鹽類
黃鱔和其他魚類一樣都是異養生物,它們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完全依賴於食物———餌料。在養殖水體中,餌料來源主要是人工投喂的餌料,同時利用一小部分天然餌料。在野生狀態下,黃鱔則完全依靠天然餌料。眾所周知,隻有植物,特別是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是水體中有機食物的真正生產者,而這些植物的生長速率及產量,受水中營養元素的限製。因而水中營養元素豐富,搭配合理,則浮遊植物數量就多,浮遊動物數量也能增加,進而促使其他小型水生生物的增加,這就為黃鱔提供了一定數量的天然餌料。當然,這還與水體的光照條件和水溫有關。一般在適宜的光照和溫度條件下,通過施肥適當增加營養鹽類,特別是氮、磷的含量,對增加黃鱔的產量是有重要作用的。
(4)有機物質
在養殖水體中,有機物質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其主要來源有光合作用的產物、浮遊植物的細胞外產物、水生生物的排泄廢物、生物殘骸和微生物。水中有機物的存在對黃鱔生長有積極作用,因為它可作為黃鱔餌料生物的食物。但數量過多時則會破壞水質,影響黃鱔的生長。
在養鱔水體中,適宜的有機物耗氧量是20~40毫克/升。如果超過50毫克/升,對黃鱔就有害無益了。此時,應添換新水,改善水質。
(5)水中的有害物質
養殖水體中有毒物質的來源有兩類。一類是由水體內部物質循環失調生成並累積的毒物,如硫化氫、氨類等;另一類則是由外界汙染引起的。鱔池中氨的來源,一是施用氮肥;二是鱔體中生物體代謝的產物;三是池中有機物厭氣分解產生的。適量的銨態氮是有益的營養鹽類,過多則阻礙黃鱔的生命活動。一般要求鱔池銨的含量不超過4毫克/升。硫化氫是水體中厭氣分解的產物,對水生生物有強烈的毒性,危害甚大。它有明顯的刺激性臭味,一經發現養鱔水體水質敗壞,應立即換水以增加氧氣,或少量添加石灰水,使水呈中性或微堿性,以減少其毒性。目前外源性的毒物主要是農藥。據初步試驗,能殺死黃鱔的農藥有蘇化203,敵敵畏和1605,其致死濃度分別為8毫克/升、6毫克/升、4毫克/升。總之,在養鱔池中,應盡量避免各類有毒農藥進入。
(三)生長與年齡
1.年輪特征及年齡鑒定
對魚類年齡的鑒定,國內外大多以鱗片、鰓蓋骨、脊椎骨和耳石等為研究材料。但是通過對黃鱔的解剖,發現生於其舌部的基舌骨及其兩側的上舌骨上,可明顯見到有明暗相間的帶狀輪紋。基舌骨和上舌骨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大,上麵的帶狀輪紋數也相應地增加。因此,對黃鱔的年齡鑒定可用基舌骨和上舌骨作材料,在入射光下,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基舌骨和上舌骨,上麵有較清晰的由許多呈弧線組成的明暗相間的“帶”,一個明帶與一個暗帶構成一個生長年輪。第1年的暗帶與第2年開始形成的明帶之間的交界線為年輪標誌。在同一條黃鱔的基舌骨和上舌骨的兩個楔形區,帶的數目是等同的,所以鑒定黃鱔年齡時,隻要將二者互為對照即可準確判斷黃鱔的年齡。
2.生長與年齡
野生黃鱔的年齡與生長關係十分密切。據測定,當年生的越冬幼鱔體長12.2~13.5厘米,體重6~7.5克;1冬齡鱔體長28.0~33.0厘米,體重11~17.5克;2冬齡鱔體長30.3~40.0厘米,體重20~49克;3冬齡鱔體長35.0~49.0厘米,體重58~101.0克;4冬齡鱔體長47.0~59.0厘米,體重83.0~248.0克;5冬齡鱔體長56.5~71.0厘米,體重199.0~304.0克;6冬齡鱔體長68.5~75.0厘米,體重245.0~400.0克;7冬齡鱔體長71.0~79.8厘米,體重392.0~752.0克。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隻要餌料充足、餌料質量好、飼養管理得當,黃鱔的生長速度比天然條件下快得多。黃鱔一般1冬齡全長為27~44厘米,體重為19~96克;2冬齡全長為45~66厘米,體重為74~270克。黃鱔的生長期各地不同,一般南方的生長期較長,北方較短。如江蘇、浙江一帶生長期為5~10月,大約170天;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生長期更長些。黃鱔6~8月生長最快。
(四)繁殖特性
1.繁殖季節及環境條件
黃鱔每年隻繁殖1次,產卵周期較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黃鱔的生殖季節是5~9月,盛期是6~7月。繁殖季節隨氣溫高低而有所提前或推遲。繁殖之前,親鱔先打洞,稱為繁殖洞。繁殖洞與居住洞有一定的區別,繁殖洞一般在埂堤邊。
如稻田的繁殖洞一般在田埂的隱蔽處,洞口的下緣2/3浸於水中。繁殖洞分前洞和後洞,前洞產卵,後洞較細長,洞口進去約10厘米處較寬廣,洞的上下距離約5厘米,左右距離約10厘米。
2.性比與配偶構成
根據四川地區黃鱔自然生殖群體性比調查結果,黃鱔生殖群體在整個生殖時期是雌多於雄。7月份之前雌鱔占多數,其中2月份雌鱔最多,占91.3%;8月份雌鱔逐漸減少到61.7%,雌雄比例約為0.6.1;8月份之後多數雌鱔產過卵後,性腺逐漸逆轉;9~12月,雌鱔、雄鱔各占50%。自然界中黃鱔的繁殖,多數是屬於子代與親代的配對,也可能有前後三代配對的情況。在沒有雄黃鱔的時候,同一批黃鱔中就會有少量雌鱔先變化為雄鱔,然後再與同批雌鱔配對繁殖後代,這是黃鱔有別於其他魚類的特殊現象。
3.黃鱔的性逆轉現象和雌雄外形特征
黃鱔具有獨特的性逆轉現象,即第1次性成熟時均為雌性,以後逐步逆轉為雄性,其中間轉變過渡階段叫雌雄間體。
這種由雌到雄的轉變,稱之為性逆轉現象。在達到性成熟的黃鱔群體中,較小的個體一般為雌性,較大的個體一般是雄性,兩者間的個體一般為雌雄間體。實際上,這種呈雌雄間體的性腺組織,從生理變化的角度看,是一個處於動態的性腺組織,是從有功能的典型雌性轉變為有功能的典型雄性過程中的一個中間過渡體。它不同於其他生物的雌雄同體,它在同一性腺中,肉眼可觀察到明顯的卵子,而在顯微鏡下則又能看到活動的精子,所以這一現象較為特殊。
從外形特征上較難鑒別雌、雄鱔,生產中多以體長作為雌、雄鱔的外形鑒別指標。一般認為,體長20厘米以下的成鱔均為雌性。體長20厘米左右的成鱔開始性逆轉。體長20~35厘米時,絕大多數是雌鱔。體長36~38厘米時,雌、雄個體數相等。體長38厘米以上時,雄性占多數。目前許多資料認為,黃鱔體長在50厘米以上時都是雄性。但我們曾多次觀察到另外一種情況,即從池塘中捕撈的體長在50~60厘米以上的黃鱔都是雌性,橙黃色的卵粒發育正常,粒粒可數,並能正常產卵孵化。對於這一情況,根據我們多年來的科研和生產實踐,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由於池塘與水稻田生態環境有差異,也就是說,池塘中環境穩定,餌料豐富,黃鱔生長快,而性逆轉又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黃鱔個體雖大,但尚未逆轉為雄性;二是黃鱔很可能像海洋中某些性逆轉魚類一樣,它的性逆轉受群體性比的調節。也就是說,在群體中當雄性個體數量足夠時,雌性就不逆轉,當雄性數量不足時,其中一部分雌性才逆轉為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