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特征
黃鱔體呈鰻形,前端管狀,橫斷麵近於圓形,尾部側扁,尾端則尖細。體長為體高的21.7~27.7倍,為頭長的10.8~13.7倍,頭長為吻長的4.5~6.1倍。體表無鱗,呈全裸狀態。無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成低皮褶,與尾鰭相近,尾鰭小。側線發達,略凹於體表。體背部多為黃褐色或青褐色,布有黑色小斑點。腹部橙黃色,有淡色小斑點,其體表軟滑而富有黏液。
黃鱔頭部較大,呈錐形。口大,端位和上頜較突出,上、下唇發達,口裂後方延伸達眼的後緣。上、下頜具有細小的頜齒,呈圓錐形,咽喉部具有細齒,上咽齒和下咽齒為絨毛狀,排列不規則,大小也不一致。視覺退化,眼極小,為皮膜所覆蓋。
眼與吻間兩側有鼻孔2對,前鼻孔位於吻端,後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鰓嚴重退化,但仍有鰓3對,無鰓耙,鰓絲極短,呈羽毛狀,21~25條;左右鰓孔在頭部腹麵連接成“V”字形的裂縫。黃鱔身體由骨骼、肌肉及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生殖、神經、感覺和內分泌等組織和器官構成。黃鱔體長,脊椎節數多,肛前椎節數一般為84~97節,常見數為93節,尾椎節數為75節左右。腸短,無盤曲,伸縮性大;腸中段有一結節,將腸分為前後兩部分,腸長度一般等於頭後體長。無鰾。心髒離開頭部較遠,在鰓裂後約5厘米處。黃鱔口咽腔內壁黏膜上分布著豐富的微血管,能進行氣體交換,為輔助呼吸器官。
黃鱔的生殖腺不成對,右側生殖腺已退化。位於右側的膀胱呈帶狀,較大,和左側的生殖腺相對。剛出膜的幼鱔體長1.5厘米左右,1冬齡的黃鱔體長28~33厘米,2冬齡的體長可達30.3~40.0厘米。最大的黃鱔體長可達70~80厘米,體重0.5千克以上。
(二)生活習性
1.天然水域中的分布和棲息環境
黃鱔為底棲生活的魚類,喜棲於河道、湖泊、水庫、溝渠的淺水水域和稻田中,夏出冬蟄。冬季棲息處幹涸時,能潛入土深30~40厘米處,越冬數月之久。白天棲息於池埂邊的洞穴中,或堤岸的石隙中,也棲於淺水水域中腐殖質較多的泥穴中,夜晚則離開洞穴覓食。黃鱔洞穴一般借助於天然的洞穴,也能選擇鬆軟的土層用頭掘築。一般洞穴較深邃,洞長約為魚體長的3倍左右。穴裏彎曲交叉,結構複雜,一般有2個洞口,水位變化大的水體有時有3個以上的洞口。由於黃鱔的鰓嚴重退化,即使在溶氧充足的水體中,也要把頭伸出水麵呼吸,因此黃鱔喜歡棲息在離水麵較近的洞中,以便在身體不離開洞穴時,挺起覓食或把頭部露出水麵呼吸空氣。在任何水域中,黃鱔總是分布在沿岸淺水區域。在水稻田中,黃鱔90%以上在田埂邊作穴,棲息在稻田中間是極少的。
2.食性
黃鱔是一種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魚類。這點可由黃鱔的腸道長度小於體長佐證。解剖黃鱔分析,其胃含物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由於黃鱔營穴居生活,視覺退化,眼很小並蒙有皮膜,又多在夜間活動。因此,其覓食主要靠前後鼻孔內發達的嗅覺小褶和觸覺,來感受水流傳過來的餌料生物發出的特殊氣味和振動。當食物接近嘴邊時,張口猛力一吸,將食物吸入口中。在野生條件下,幼鱔主要攝食絲蚯蚓和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遊生物,也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如蚊幼蟲、蜻蜓幼蟲等,有時也兼食有機碎屑、絲
狀藻類和浮遊藻類。成鱔攝食對象明顯增加,如小型魚類、蝦類、蝌蚪、幼蛙、小型的螺和蚌。黃鱔也很愛吃陸生動物,夜間常遊近岸邊,甚至上岸覓食,捕食陸生蚯蚓、蚱蜢、金龜子、蟋蟀、飛蛾等,也吃人工投喂的河蚌肉、螺蜆肉、蠶蛹、熟豬血、畜禽下腳料、魚肉漿等。此外,兼食有機物質碎屑與絲狀藻類,其食物組成中也有不少浮遊植物(黃藻、綠藻、裸藻、矽藻等)。如遇食物較大時,黃鱔會咬住食物,旋轉身子將食物咬斷而吞下。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餌料不足的情況下,黃鱔有自相殘食的習性。我們在解剖黃鱔腸道時,多次發現有比其小的黃鱔殘骸。受了鉤傷的黃鱔有吐食現象,可將腸中前部的食物全部吐完。值得一提的是,黃鱔耐饑餓的能力非常強,即使是剛孵出的鱔苗,放在水缸中用自來水飼養,不另外喂食,2個月也不會死亡。成鱔在濕潤的土壤中,過一年也不會餓死。這可能是由於其長期生活在淺水水域,對經常發生幹枯的環境適應的結果。
3.黃鱔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生物體與環境的關係是生態學所研究的範疇。黃鱔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與周圍環境關係極為密切,它既受周圍環境的製約,也產生對其環境的適應,同時又影響周圍的環境。和其他魚類一樣,水域是黃鱔賴以生存的空間,其生長發育主要依靠水中提供的各種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因此黃鱔的生長快慢與水體環境關係密切。要養好黃鱔,必須要養好一池水。
一般來說,水質要肥、嫩、活、爽,含氧量要充足。因黃鱔鰓不發達,隻能用口腔及咽腔的內壁表皮作輔助呼吸器官,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它對水中含氧量的要求沒有其他魚類高。
黃鱔在無水的濕潤土壤中,可以長期潛伏而不致死亡。現將養鱔時應具備的環境條件分述如下。
(1)水溫
水溫對所有的養殖魚類是最重要的環境條件之一。黃鱔也不例外,其適宜生長的溫度為15~30°,最適宜生長水溫為23~28°。當水溫下降至10°以下時,黃鱔停止攝食,鑽入土中20~35厘米處越冬。夏天水溫超過28°時,黃鱔攝食量下降,在天然環境中會鑽入洞底低溫處蟄伏。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因池底有水泥或磚的結構,黃鱔會浮遊水麵,長時間高溫會導致其死亡,故要采取遮陽降溫措施。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黃鱔生長較快的季節是5~10月,因此抓好這段時間的飼養管理,對獲取高產是十分重要的。水溫還會影響水體中其他動、植物的生長,影響各種有機物質的分解速度,從而也間接影響黃鱔的生長。因為一年四季中水溫在不斷變化,養殖者必須采取相應的降溫和保溫措施,保證黃鱔一年四季都能很好生長。
(2)溶氧
氧氣是各種動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主要靠水中的溶解氧氣。溶解氧是指以分子狀態溶存於水中的氧氣單質,不是指化合狀態的氧元素,也不是指氧氣氣泡。在養殖水體中,溶解氧的主要來源是水中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約占90%左右。因此,在黃鱔養殖池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對提供溶解氧很有作用。水中氧氣的消耗,除物理因素外,主要是生物作用耗氧和化學作用耗氧。
鱔池中黃鱔養殖數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氧氣的消耗速率。根據試驗測定,一般在水溫為23°左右時,每千克黃鱔每小時耗氧為30毫克左右。鱔池底泥中有機物及生物耗氧也較多,一般可達每天每平方米1克左右。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時,黃鱔活動正常。水中溶氧低於2毫克/升時,黃鱔活動異常,經常浮出水麵吸取空氣中的氧氣。經測定,黃鱔的窒息點是0.17毫克/升。黃鱔的輔助呼吸器官發達,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因此,養殖水體中短期缺氧,一般不會導致泛池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