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Monopterusalbus),古代稱為魚,俗稱鱔魚、長魚、羅鱔、無鱗公子等。在魚類分類學上屬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黃鱔屬。該科魚所屬的種數極少。
黃鱔是一種亞熱帶淡水魚類,分布很廣,在我國除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區未見分布外,無論大江南北,凡有水源之處,都有黃鱔的天然分布。尤其在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各幹支流、湖泊、水庫、池沼、溝渠和稻田中更為常見。南方各省(如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湖南、湖北等)氣候較暖,產量較高,是黃鱔的主要產區。在國外,多分布在朝鮮南部、日本琉球群島、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
黃鱔肉質爽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的美味佳肴和滋補保健食品。我國南方菜館將黃鱔作為上等菜肴,江、浙一帶素有“無鱔不成席”的說法,無錫的“脆鱔”更是聞名全國。據分析,每100克黃鱔肉中,含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鈣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含水溶性維生素核黃素0.95克,硫胺素0.02克,尼克酸3.1毫克,抗壞血酸0.014毫克;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等。每100克鱔肉中含熱量為347.5千焦(83千卡),表明其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黃鱔肉中蛋氨酸含量較多,食用鱔肉,可補充穀類氨基酸組成的不足。在30多種常見淡水魚中黃鱔蛋白質含量僅次於鯉魚和青魚,鈣和鐵的含量居首位。黃鱔的可食部分一般在70%以上,高於一般的淡水魚類。黃鱔的滋補作用早為人們所了解,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至於其藥用價值,我國古代醫書上早有記載,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中,對黃鱔有“補五髒,逐風邪、療濕風惡氣”的記述。元朝朱丹溪的《本草衍義》中,對黃鱔有“善補氣,婦人產後宜食”的記載。明代繆希雍的《本草經疏》中,對黃鱔有“鱔魚味甘,性大溫,能補中益血,通經脈,療風邪”之說。清朝黃宮繡在《本草綱目求真》裏說得就更加詳盡:“鱔魚……能通經達絡,治十二經風邪,並治耳目諸竅之病,又能治婦人產後惡露淋瀝不止和腸鳴、濕痹、老人虛痢,又治男性陽痿、不能續嗣。”據現代醫學界對黃鱔的藥用價值研究表明,黃鱔富含維生素A、卵磷脂、DHA。黃鱔的肉、皮骨、血均可入藥,有補血補氣、補中益智、滋補五髒、治虛勞消瘦、強壯筋骨、疏散風濕、除去狐臭等功效。特別對治療顏麵神經麻痹及中耳炎療效顯著,對口眼歪斜、產後淋瀝、內痔出血、下痢膿血、陽痿、痘毒、鼻衄等均有一定療效。值得一提的是從黃鱔中提取的黃鱔魚素,具有降血糖和恢複調節血糖生理機能的作用,對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近年來,韓國利用鱔皮代替蛇皮製革,價格昂貴,且深受我國港、澳地區消費者的歡迎。
在我國,黃鱔以往多產自天然水域中,僅靠其自生自長,產量增長率很低,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更不足以向國外市場出口。近年來,作為商品鱔主要產地的廣大水稻田,因耕作製度的變更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其資源銳減,產量日趨下降。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黃鱔的自然資源已從20世紀60年代的平均每公頃水麵90千克降至目前的每公頃產量不到1.5千克,且不少地區已瀕臨絕跡。為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除了設法保護和增殖天然資源外,開展人工養殖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為此,國內不少地區都曾進行了黃鱔養殖探索,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在小土池、水泥池利用季節差價進行囤養,因水質難以控製,投餌不當,導致鱔病多發,且黃鱔個體懸殊太大而相互吞食,成功者較少,挫傷了群眾養殖的積極性。90年代後,先後湧現了稻田養殖、流水鱔蚓合養、流水養殖等方式,但終因存在著起捕率低、投資大等因素,沒有在生產上大麵積推廣。1994年後,湖南常德、浙江湖州、湖北仙桃、江蘇滆湖等地先後開展了網箱養鱔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江蘇省滆湖農場1998年采用池塘內放置中型網箱(規格為10米伊3米伊1.5米)進行網箱養鱔,獲得成功。120隻網箱養鱔麵積計3600平方米(每隻網箱麵積30平方米),共投放鱔種6000千克,產商品鱔魚1.25萬千克,收入70萬元,獲純利潤50多萬元,取得了較高的產量和顯著的經濟效益。網箱養鱔目前在上述地區已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
隨著目前野生黃鱔資源逐漸減少,市場供需矛盾日漸突出,人工養殖黃鱔已成為特種水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預測近幾年在珍珠熱、鰻魚熱、甲魚熱、河蟹熱之後,黃鱔作為具有市場前景的優良養殖對象,將成為新的養殖和加工熱點。人工養殖黃鱔具有占地麵積少、管理方便、成本低、經濟效益顯著等眾多優點,正日益受到生產者的青睞。可以預料,隨著黃鱔養殖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黃鱔養殖業將在我國掀起一個新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