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起點推進示範區建設
(一)強化規劃引導。下發示範區規劃要求,全麵完成五大示範區總體規劃,啟動控製性詳細規劃編製,完成投融資規劃編製。建立規劃糾偏機製,加強協調指導、調度和考核。
(二)實施項目推動。按照基礎先行、功能配套的原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選擇、設計、建設、運營全麵體現“兩型”特征,力爭全年完成投資2000億元。先行試點國家和省裏即將推出的改革項目,盡早形成“兩型”標準和模式。
(三)加強政策支持。積極向國家爭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退出、自主創新、生態補償等優惠政策。對示範區進行簡政、放權、讓利,出台支持示範區改革建設的政策措施,擴大示範區經濟管理權限,從財稅、產業、土地、投融資等方麵給予支持。
(四)推進投融資市場化。充分發揮省發展投資集團的投融資平台職能。加強資源整合和項目開發。積極籌建長株潭“兩型”產業投資、“兩型”建設等基金。
(五)謀劃昭山綠心地區發展。完成《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方案征集,編製《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劃定規劃控製保護紅線。在規劃和開發模式未定之前,控製該地區開發建設。
(六)啟動魚形山“兩型”衛星城建設。按照規劃吸引、基礎先行、市場導向、項目推動的思路,完成總體規劃編製,開展項目策劃和招商,組建管理和投融資平台,啟動土地儲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研究政策支持體係,實施一係列體製機製創新。
六、積極開展試點示範
(一)爭取低碳經濟試點。申報國家低碳經濟試點城市群,在低碳能源、低碳建築、低碳消費、低碳社區、低碳產業、低碳金融等方麵爭取國際國內試點。編製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積極參與重點領域和行業低碳國際標準的製定。
(二)全麵推進“兩型”標準化建設和示範創建。圍繞“兩型”機關、園區、企業、學校、城鎮、村莊等建設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一係列標準。組織各市開展試點和示範創建,打造“兩型”亮點,形成“兩型社會”建設的模式。
(三)舉辦係列主題活動。積極參與國家節能燈、混合動力汽車等推廣活動。組織太陽能屋頂、節水、家庭燈具節能改造、煤改氣等活動。開展主題日活動,發動機關、學校、社區等開展群眾性“兩型”活動,積極引導社會行為。
七、努力提高試驗區聚焦效應
(一)加強重點宣傳。高起點開展試驗區整體宣傳,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不斷擴大長株潭城市群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宣傳普及“兩型”知識,開展公益廣告宣傳,為“兩型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二)抓好示範推介。加強試驗區建設經驗和成果的總結、提升、推介,辦好第三屆中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論壇。充分利用世博會、中博會等平台宣傳展示試驗區。
(三)拓展國際國內合作。擴大與央企、國際金融機構、外國政府、跨國公司和國際財團的合作。鼓勵外商投資“兩型社會”建設領域,探索中外合作建設“兩型社會”的模式。加強內聯引資,積極參與泛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合作,強化與其他綜合改革試驗區的交流合作。
八、強化工作保障措施
(一)健全機構機製。建立健全領導協調委員會工作機製、聯席會議機製。強化部門間協調配合機製和城市間交流共享機製。加強信息工作。加強各級“兩型”工作機構建設,重視發揮協會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形成高效的工作網絡。科學安排財政專項資金。
(二)落實責任分工。製定《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區2010年重點工作職責分工》,加強日常調度和檢查督促。
(三)強化績效考評。加快建立“兩型社會”指標體係;健全統計監測體係。開展長株潭三市和相關省直部門專項考核,納入全省統一的績效考核體係。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開展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意見
湘發〔2009〕10號
2009年4月9日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富民強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從2009年開始,在全省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逐步開展績效評估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要求
開展政府績效評估工作,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緊緊圍繞加快富民強省、建設全麵小康的戰略目標,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以人民群眾滿意為核心價值追求的績效評估製度,充分發揮績效評估的導向作用和激勵約束作用,不斷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開展政府績效評估工作,要堅持以下原則:績效導向、鼓勵創新、注重實效的原則;係統全麵、科學規範、協調發展的原則;公開公平、客觀公正、群眾公認的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考評結合的原則;統籌規劃、分級負責、分類指導的原則。
政府績效評估工作自上而下,逐步推進,到2013年,基本建立湖南特色的政府績效評估製度。具體達到以下目標要求:
(一)促進科學發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各地各部門進一步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進一步樹立,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二)推進績效管理。政府績效評估工作普遍開展,公開、公平、公正的績效評估機製和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指標體係逐步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政府管理機製逐步形成。
(三)改進政府工作。政府職能進一步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行政運行機製和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向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轉變,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進一步加強。
(四)服務人民群眾。機關工作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進一步增強,思想作風進一步改進,能力素質進一步提高,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解決。
二、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容和指標
確定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容,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既要把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落實省委、省人民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情況,特別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情況作為評估的重要內容,又要全麵評估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狀況、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行政效能與政府自身建設等方麵的情況。要根據各地各部門各單位的實際情況,分類設計不同的指標體係,明確不同的目標要求,做到科學合理、簡便易行。評估內容和指標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
(一)對各級政府績效評估的主要內容和指標。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意見〉的通知》(中發〔2008〕5號)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全麵評估各級政府依法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基本職能情況和政府自身建設情況。主要指標包括:
(1)重點工作指標。主要評估完成上級黨委、政府下達的重點工作任務和重大建設項目情況。
(2)民生建設指標。主要評估居民收入增長、物價水平、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食品藥品安全、為民辦實事等方麵的情況。
(3)經濟發展指標。主要評估經濟增長、財政收入、科技創新、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新型城市化、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等方麵的情況。
(4)社會發展指標。主要評估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人口與計劃生育、教育文化、公共衛生、和諧平安建設、安全生產、社會信用體係建設等方麵的情況。
(5)政府自身建設指標。主要評估政務公開、電子政務、法製建設、勤政廉政、經濟發展環境、機關效能、管理創新等方麵的情況。
(二)對政府工作部門績效評估的主要內容和指標。主要內容根據本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結合部門職能確定。主要指標包括:
(1)行政業績指標。主要評估完成本級黨委、政府下達的重點工作任務,重大建設項目情況和履行工作職責的情況。
(2)行政效率指標。主要評估機關工作效率,包括工作計劃落實、行政審批、辦文時效、對建議提案和信訪投訴事件的處理等。
(3)行政能力指標。主要評估工作推動力,包括電子政務、政務公開、法製建設、勤政廉政、管理創新等。
(4)行政成本指標。主要評估履行職責所占用和消耗的資源情況,包括機構編製與人員控製、部門預算支出、財政財務收支的合法性和效益等。
(5)部門特色指標。主要評估各部門根據自身職能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所確定的、具有部門特色的、創造性的工作情況。
三、政府績效評估的方法和程序
結合省情和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特點,建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績效評估主體體係,把政府考核與公眾評議有機結合起來,尤其要把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估的重要標準。要堅持考、評、議相結合,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平時評估與定期評估相結合,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評估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指標考核。將工作目標任務分解為定量指標,並根據指標的重要性和完成難度,分別賦予不同的指標權重,由績效評估機構進行評價。二是公眾評議。采用會議評議、問卷調查、訪談、網上評議等方式,組織服務對象、專家和相關社會組織對政府工作進行評價。三是考察核實。績效評估機構采取實地考察、專項檢查、案例調查等方式,對相關工作情況進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