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強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基礎建設。建設項目向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傾斜。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組織實施好重點建設項目,著力改善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重點加強實習實訓設施設備建設。
(八)切實加強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認真落實《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機構編製標準(試行)》,督促有關部門核定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編製,嚴格按編製數撥付公辦職業學校教職工工資和各項津補貼。逐步實行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編製到校、經費包幹、自主聘用、動態管理”。製訂實施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素質提升計劃,吸引優秀人才和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任教。切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機製。建立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製度,專業教師每兩年要有兩個月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切實加強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團隊建設,鼓勵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不斷提升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嚴格把好“進口”關,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新進專任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曆。努力提升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和教學能力,大力弘揚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職業精神。完善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校長任職辦法,建立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及相關管理人員培訓機製,定期開展崗位培訓。
五、不斷提高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九)深化農村中等職業學校辦學和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和“分級負責、以縣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製。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中的作用,穩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鼓勵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積極參與職業教育集團。通過集團化辦學,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帶動中等職業教育、城市職業教育帶動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深化公辦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內部管理體製改革,實行校長負責製、教職工全員聘用製和崗位管理製度,建立吸引人才、穩定人才、合理流動的機製。深化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內部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將教職工收入與學校發展、所聘崗位及個人貢獻掛鉤。
(十)深化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鼓勵農村中等職業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專業和實習實訓基地,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共同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項目開發。加快製定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製度,規模以上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數不少於企業技術崗位數的10%。大力開展“訂單式”培養,實行學分製等彈性學習製度,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創造條件。積極實施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製度。
(十一)深化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首位,針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斷提高德育實效。根據企業用人標準、崗位要求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調整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結構、課程設置等,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升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加強職業學校精品課程建設和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按照“教、學、做”合一的原則,全麵推行項目教學法、現場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十二)深化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評價製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質量評價體係,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建立人才培養水平和專業建設水平評價製度。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引導學生合理選擇就讀學校。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方法,逐步建立以學生作品為核心的專業課程評價方法。
(十三)適當擴大高等職業院校對口招收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比例,積極探索通過工學交替方式不斷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學曆層次和技能水平,推進學曆教育與職業培訓相互溝通,允許具有初中畢業水平的職業培訓學員在修滿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規定課程的前提下,取得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鼓勵普通高中在籍學生和未升學的畢業生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就讀。
六、切實加強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
(十四)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統籌協調區域內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定期研究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工作,切實解決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區域內農村職業教育管理,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管理與研究機構,配備專職管理與研究人員,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
(十五)全麵推進縣級人民政府職業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對縣級人民政府每屆任期內的職業教育工作至少進行一次督導評估,並把督導評估結果納入縣級教育工作“兩項督導評估考核”和教育強縣(市、區)督導評估重要內容,作為有關項目立項、專項撥款、表彰獎勵等方麵的重要依據,作為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獎勵懲戒、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市州人民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加強對所轄縣市區職業教育的督查與指導。縣級人民政府要對照督導評估要求認真開展自查自評,查找差距,積極整改。
(十六)營造良好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環境。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就業準入製度,加強對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加大對畢業生創業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生產服務一線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按行政獎勵的有關規定進行表彰。大力整治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及周邊治安環境,為學校教育教學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大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全社會對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認識,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八、其他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湖南省標準化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的通知
湘政辦發〔2010〕3號
2010年1月19日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標準化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湖南省標準化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為推動全省標準化戰略實施,促進標準化工作有計劃、有重點、科學合理地開展,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幹配套政策的通知》(湘政發〔2007〕2號)、《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標準化戰略的意見》(湘政辦發[2009]71號)要求,編製本綱要。
一、發展基礎和環境
(一)標準化工作發展現狀。
1、標準化管理工作得到加強。一是認真貫徹標準化法律法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標準化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了地方標準製修訂、企業產品標準備案、采用國際標準和標準實施監督等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製修訂地方標準1014項,登記、備案企業產品標準10080項,辦理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以下簡稱采標)認可、備案2120項;圍繞省政府關於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工作部署,開展了全省食品生產企業產品標準的清理工作,開展了食品、建材、家用電器、低壓電器、工程建設、農資等領域強製性國家標準的實施監督檢查。通過加強標準化基礎工作,為食品、農資、建材等專項整治打下了基礎,為重點行業整體質量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證。二是標準化工作體係初步建立。形成了統一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的標準化工作機製和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各有關部門積極參與的標準化管理體製。加強了標準化的政策引導和經費支持,共同營造了標準化工作的良好環境。企業參與標準化活動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參與研製國家、行業標準的數量不斷增加。全省公共標準化服務和相應的技術檢測機構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企業提供了標準研究、標準情報、符合性評定、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檢測等多層次的技術支撐。初步形成了政府、企業、中介機構三方共同參與、相互推動的標準化工作運行機製。 2、企業標準化工作成效明顯提高。一是企業標準化基礎工作不斷加強。2004年以來,全省共有31家企業成為國家級創建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單位,其中已有4家企業通過AAAA級確認,3家企業通過AAA級確認。2005年至今,共建立95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製修訂農業地方標準105項。自2007年起,按照國家發改委、標準委等六部委《關於推進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的意見》,重點加大了張家界旅遊、政務服務、餐飲和休閑服務等領域標準化工作,服務標準化基礎工作明顯增強。二是開展標準化活動有效提升了企業競爭力。2007年以來,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製訂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參與製修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累計達到820項;一批骨幹企業還積極參加國際標準製修訂或申報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等國際標準化工作,目前,由湖南省承擔的國家級專業標準化技術機構已達到19個。通過加入國際、國內標準化組織,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製修訂,大力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高了湖南省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技術機構保障與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一是技術標準資源基本滿足標準化活動需求。根據全省產業結構特點,依托省標準化研究院建立了全省標準文獻資源庫,標準文本總數達到15萬冊。標準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國際標準,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標準,以及我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同時,建立了湖南省統一的標準信息服務平台,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建立了合作與信息交換機製,為全省各界參與標準化活動提供了標準信息服務。二是積極開展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工作。2001年,成立了中國世界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WTO/TBT)湖南通報谘詢工作站。加強對國外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的動態跟蹤和研究,為各級政府和企業全麵了解WTO動態信息提供服務,增強了湖南省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 4、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一是技術標準總體水平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適應;二是標準化工作機構不夠健全,尤其是在行業職能的轉變過程中,標準化工作有所削弱;三是企業實質性參與製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能力不強;四是科技創新與標準化工作協調發展同步性不夠,科技成果通過標準化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有待提高;五是企業主動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意識不強,抗擊風險的能力還比較弱;六是高級標準化人才嚴重短缺,標準化工作經費缺乏。 (二)麵臨的機遇和挑戰。 1、我省標準化工作麵臨發展機遇。 (1)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國家標準化戰略,為湖南省實施標準化戰略指明了方向。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標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標準為確保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規範市場秩序、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提供技術依據的同時,作為加快科學技術傳播、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橋梁和媒介,已成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有效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標準已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2) 湖南省實施新型工業化和建設“兩型社會”的發展戰略,為實施標準化戰略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省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徹底改變,造成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影響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解決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湖南省開始實施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提出通過科技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標準化事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前景。同時,湖南省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標準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3)應對貿易自由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衝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為湖南省實施標準化戰略提供了現實需求。當今世界,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以科技競爭力為核心的綜合實力的競爭,“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已經成為共識。近年來,湖南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了經濟發展,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不斷提高,技術標準在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以標準、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等為主要形式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已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 2、湖南省標準化工作麵臨的挑戰。 (1)適應“兩型社會”建設需要的挑戰。為了解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建立與湖南省科技和產業發展水平相適應、滿足“兩型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體係,努力提高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提高標準化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能力。 (2)增強湖南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挑戰。為了增強企業科技成果通過標準化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進而增強湖南省企業的產業競爭力,必須加快企業技術標準製修訂的步伐,尤其是要加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標準製定步伐;必須充分發揮企業在標準製定中的主體作用,增強企業製定標準的話語權,提高湖南省企業實質性參與製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能力。 (3)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挑戰。為了適應國際市場的快速變化以及國外技術標準更新速度加快、出口產品麵臨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增多的形勢,湖南省企業應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製,提高防範和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 二、指導思想、推進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服務“兩型社會”、突出重點領域、促進自主創新、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建立和完善符合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化工作體製、機製和體係,著力提高標準的有效性和適用性,促進標準化與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增強標準化服務的能力與水平,為實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推進原則。 1、服務“兩型社會”。緊緊圍繞“兩型社會”建設,建立完善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技術標準體係,加大標準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標準化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科學發展中的技術支撐作用。 2、突出重點領域。正確處理重點突破和全麵推進的關係,著力推進對湖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重大影響、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及重點領域的標準化工作,支撐產業發展和提升產業競爭力。 3、促進自主創新。積極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促進標準化與科技創新工作緊密結合,加快技術標準的研製步伐,尤其是加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標準研製步伐。 4、引導市場運作。積極引入市場機製,激勵企業成為標準製定的主體。結合全省經濟特點,加快貿易型和生產型標準的製定步伐,著力提高標準與市場的關聯度,不斷提高標準的適應性和有效性。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湖南省標準化總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提供的技術保障和支撐能夠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全省標準化法律法規體係,建立符合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標準化工作體製、機製。建成結構合理、重點突出、與湖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國內外先進技術標準體係相銜接的地方標準體係,完成地方標準製修訂1500項,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製定和修訂的數量增加800項,形成全社會共享的標準化服務體係。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專業技術委員會活動的數量明顯增加,承擔全國標準化工作的專業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或工作組的數量達到40個。湖南省出口產品全部采用國際標準,滿足進口國家和地區相關要求;涉及食品安全、消費品安全等標準的主要指標全部采用國際標準;相應的檢測方法標準全部采用國際標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90%。建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500個、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70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標準化示範點50個、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項目100個,創建A級以上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500家。建立標準化創新基地,建立有湖南特色的標準符合性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