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具體政策篇(九)(1 / 3)

湖南省文化強省戰略實施綱要

(2010—2015年)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推動湖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若幹意見》(中發〔2005〕14號)、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湘發〔2007〕17號)等文件精神,製定本綱要。

一、總體目標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落實黨的十七大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圍繞富民強省的目標,積極推動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努力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形成強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競爭力,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氛圍和文化條件。爭取到“十二五”期末,實現以下目標:

——文化凝聚力。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不斷深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一步弘揚,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全麵推進,湖湘文化內涵日益豐富,群眾認同感、民族凝聚力不斷增強,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社會文明風尚,為富民強省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建成全國文明城市1~2個,創建一批全國文明村鎮、一批全國文明單位。

——文化創新力。充滿活力的文化創新體製進一步完善,敢為人先的文化發展環境有效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數字、網絡技術在文化領域各個環節廣泛應用,文化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原創首發、形式新穎、影響廣泛的文化創意成果總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文化領域的中國馳名商標突破5個,湖南著名商標達30個以上,一批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自主文化品牌集群基本形成,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核心競爭力全麵提升。

——文化傳播力。廣播電視網、出版發行網、電影院線、文藝演出院線等現代文化傳播網絡良性運行,全省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係基本形成。傳統輿論陣地進一步鞏固,新興輿論陣地的話語權有效掌控。一批骨幹文化企業跨區域、跨媒體、跨所有製、跨國界發展,大批文化精品力作走向全國,出口境外。

——文化保障力。文化基礎設施、基礎工作不斷完善,設施先進、網絡健全、運行高效、惠及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全麵形成,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設10個以上投資過10億元的標誌性文化工程。

——文化競爭力。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實現增加值190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8%以上,文化產業成為湖南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形成一批骨幹文化企業集群,年產值過10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發展到20家以上,銷售收入、總資產突破100億元的旗艦文化企業集團發展到3~5家,文化上市公司5家以上、市值過200億元的突破2家。60%的縣市成為全國、全省文化建設先進縣市。

二、主要任務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

1、發展先進文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體現到幹部教育、學校教育中,體現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體現到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和農村文化建設中,體現到各項政策的製定和落實中。針對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列出一批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增強理論說服力度,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大力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推出一批引領先進文化方向、反映時代精神、具有一流水準的精品力作。

2、弘揚湖湘文化。繼承發揚湖湘文化精神,強化精神支柱,建設精神家園。做好《湖湘文庫》等重要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構建民族文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保護、大利用”的長效機製,整體規劃建設湘西文化生態保護區。到2015年,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突破100處、省級發展到600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突破100項、省級發展到400項,實現湖南省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二)建設理論學習服務體係。

1、健全各級黨委中心組學習製度。加強縣處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的學習,開展學習督查活動,召開領導幹部學習經驗交流會和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工作經驗交流會,以黨員領導幹部和各級黨組織的率先垂範推動全社會的學習。重點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學習黨的曆史,學習富民強省所需要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和國際等各方麵知識。

2、推出一批重大理論研究成果。堅持以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繼續編寫好《科學發展觀在湖南的認識與實踐》、《熱點問題談心錄》,努力把認識成果轉化為實踐成果。

3、推進學習型湖南建設。辦好省委機關刊《新湘評論》和湘潮講壇、為民論壇、寧炬評論等一批理論宣傳品牌,在新聞媒體開辦欄目和專題節目,介紹學習體會和轉化應用的好做法好經驗。認真組織好“三湘讀書月”、社會科學普及宣傳月等活動,在全省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三)建設現代文化傳播體係。

1、壯大主流媒體。發揮主流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加快發展湖南日報、湖南廣播電視台等新聞媒體,擴大主流媒體的覆蓋麵,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2、發展新興媒體。發揮新興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生力軍作用,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抓好紅網、華聲在線等重點新聞網站建設。

(四)建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體係。

1、深入開展文明創建。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文明城市創建覆蓋麵達到90%左右,文明村鎮創建覆蓋麵達到70%左右,文明行業創建覆蓋麵達80%左右。廣泛開展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計劃、湖南城鄉社會誌願服務活動以及軍民、警民共建等各具特色的創建活動。

2、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誠信湖南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勞動者文明素質。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切實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宣傳一批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建設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開展網絡網吧、熒屏聲頻、校園周邊環境和出版物市場專項整治活動,淨化社會文化環境。

(五)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

1、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完善韶山一號工程,興建紅軍標語博物館、長沙銅官窯遺址公園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前,完成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圖書館、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改擴建工程,完成省文化藝術中心、省美術館、省少數民族文化園等省級標誌性公益文化項目建設。大力支持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漢語傳播基地”建設。到2015年,各市州全麵完成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影劇院和文化廣場等基本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各縣市區全麵完成圖書館、文化館、影劇院和群眾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全省95%的鄉鎮、街道完成綜合文化站的建設,平均麵積在300平方米以上,並配送必要的設施設備;90%的行政村、社區完成文化活動室的建設。

2、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建設。加大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農家書屋建設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實施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影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鑒賞高雅藝術、參加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到2015年,基本實現全省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全麵建成覆蓋城鄉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與農村遠程教育網絡實現共建共享;為每個縣配備一台流動電影放映車、每30個行政村配備一套數字電影放映設備,每個行政村每月免費放映一場數字電影;農家書屋基本覆蓋全省每個行政村,建成百台新華汽車書店;為優秀劇團配備和更新流動舞台車,開展送戲下鄉與演藝惠民活動,省、市、縣三級政府采購和補貼文藝演出10000場,其中省級1000場、市級2800場、縣級6200場。

3、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製。引入競爭機製,對重要公共文化產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動,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形式,擴大服務範圍,增強服務效益。加強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影劇院和黨報黨刊等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功能建設,完善服務內容,增強服務能力。繼續實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藝術館、科技館免費向社會開放,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村和社區文化活動室免費向轄區群眾開放,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積極培育、扶持群眾文藝團體,廣泛組織開展群眾性文藝活動。

(六)建設文化市場體係。

1、優化文化產業布局。以長株潭為核心文化增長極,以大湘西為新的文化增長極,帶動全省文化產業全麵、協調發展。把文化產業作為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的重點產業來規劃和布局,在“綠心”地帶打造國家級“湘江論壇”,集群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文化休閑基地等。到“十二五”期末,長株潭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達50%以上,占長株潭GDP總量的10%以上。跨區域聯合開發,打造大湘西文化旅遊產業帶,到2015年,大湘西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10%以上。連接大湘南與湘東地區,突出打造名人、名居、名勝品牌,大力發展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發展基地。努力打造“湖湘文化”品牌與“名片”,通過優化文化產業布局,構建全省“品”字型的文化發展格局,促進區域文化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