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具體政策篇(七)(3 / 3)

三、完善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支持體係

7、增加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投入。穩步提高支農支出比重,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由財政、國土部門牽頭,嚴格落實耕地占用稅稅率提高後新增收入全部用於農業的政策,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認真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健全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製,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繼續完善各類補貼“一卡通”發放辦法,嚴禁將補貼資金用於抵扣農民交費。完善市場調控機製,嚴格執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適時采取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做好棉花、豬肉調控預案,保持農產品市場價格合理水平。

8、加快支農項目優化整合。按照“以規劃統籌項目,以項目整合資金”的思路和“資金性質不變、安排渠道不變、使用範圍不變、監督管理不變”的原則,加大支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結合“十二五”規劃編製,對重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新農村建設連片推進等重點項目,配套建立支農項目整合投入機製。以縣級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擴大支農資金整合項目縣實施範圍,總結推廣項目整合的有效辦法。建立省級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協調聯席會議製度,推進項目審批權限下放改革,增強縣級統籌協調支農投入的能力。

9、加強農村金融創新服務。實行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落實和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政策。進一步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取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的政策。農業發展銀行要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提高涉農信貸投放的總量和比重。加大農村金融網點業務向偏遠地區覆蓋的力度,確保三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和聯戶貸款,提高小額信貸上限標準。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深入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有序推行農房、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水域灘塗使用權證、大型農用生產設備等貸款抵押。實施農村信用工程,鼓勵以縣市區為單位組建新農村建設投融資公司和農業擔保公司,積極開展銀農對接,對農戶信用等級進行評估公示,分類確定授信額度。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品種和區域覆蓋範圍,省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資金,發展水稻、棉花、能繁母豬、奶牛等政策性保險,積極開展油菜、森林保險業務,支持發展農村小額保險、農房保險等產品。健全農業再保險體係,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製。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融資。

10、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對接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突出湖南省農業資源優勢,圍繞農業產業鏈、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篩選優質項目,充實招商引資項目庫,吸引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國內大型涉農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投資湖南省農業開發。確定準入門檻,優先引進“兩型”產業和低碳經濟發展項目。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和優惠政策,優化農業投資環境。支持優質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外來投資企業實行聯合、重組、兼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和公共設施建設。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或者設立專項的農村公益基金會,用於建設農村公益事業項目的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辦好中國中部農博會等農業節會,搭建農業招商引資平台。

11、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大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等實施力度,提高家電下鄉產品最高限價,對現行限價內的產品繼續實行13%的補貼標準,超出限價的實行定額補貼,根據湖南省農民需求新增一個品種納入家電下鄉政策範圍,補貼對象擴大到國有農林場職工。把支持農民建房作為擴大農村消費的重要舉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建材下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注重加強村鎮規劃,引導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點、民族特色、傳統風貌的安全節能環保型住房。加強下鄉建材產品監管,嚴禁假冒偽劣產品流入農村。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繼續實施移民安居工程,建材下鄉政策優先用於農村危房改造。

四、提高現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2、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把水利建設放在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位置。抓緊實施洞庭湖新一輪治理工程,加快涔天河水庫前期工作,加強“四水”流域綜合治理。抓好以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渠係改造、山塘清淤擴容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年內全麵完成63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繼續實施20處大型灌區的節水改造和27處大型灌排泵站的改造更新,抓好20萬畝山塘清淤擴容。繼續按規劃、按標準支持省級小I型病險水庫治理,將清淤機械列入農機補貼產品目錄,全麵提高山塘蓄水灌溉、防洪抗旱等功能。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加快建設一批節水灌溉工程。健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機製,鼓勵農民自願投工投勞建設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擴大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範圍,切實抓好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深化水利管理體製改革。健全氣象防災減災和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體係。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整治、標準糧田建設等項目,大規模開展中低產田改造,實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切實抓好環洞庭湖基本農田整理和涔天河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積極推進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把產糧大縣的基本農田加快建設成高標準農田。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大力實施“沃土工程”,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支持力度。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搞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建設。

13、積極推進生態安全建設。紮實抓好造林綠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林地資源管護,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7%,活立木蓄積量達到4億立方米。實施無節良材和優材更替計劃,改善林種結構。加大“三邊”造林力度,抓好城鎮和村莊造林綠化,打造具有湖南省特色的綠色通道和城鄉一體的綠色景觀。建立造林、撫育、保護、管理投入補貼製度,開展造林苗木、森林撫育補貼試點。加強森林火災監測預警體係、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快石漠化、崩崗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搞好環洞庭湖區和“四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係,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大力發展農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加快沼氣、太陽能和省柴節煤技術的推廣使用,支持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汙水淨化工程和生物質固化、氣化、集中供氣工程。加強農村節能減排工作,加大農業麵源汙染防治力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14、提高農業科技貢獻水平。繼續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組織開展重大農業技術攻關研究,盡快在優勢農產品的生物育種、良種繁育、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技術研發等方麵取得新突破。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實行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和科企對接工程。以優勢產業為中心,集成、示範和推廣一批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完善科技特派員製度,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組建各類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定向開展重大農業技術係列化服務。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係,建設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機構,圍繞主導產業、主推品種和主要技術,加強農業科技引進、示範和推廣服務。有計劃地選聘一批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充實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鼓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育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和現代農業建設標兵。

15、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操作程序和配套辦法,調動農民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推進農機產業化,加大新型農機具研發力度,研究開發一批適地適業、節能環保的新機具,重點在水稻、油菜、煙葉生產機械化和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裝備等領域和環節取得突破。抓好部省級農機化示範縣建設,加大農業機械推廣力度,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拓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服務隊和農機大戶。加快機耕道、農機庫棚和農機抗旱減災設施建設,增強農機化發展基礎。

16、健全農村市場流通體係。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支持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改造升級,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宗農產品集散交易市場。加強糧棉油豬等大宗農產品儲備和冷鏈物流配送體係建設,引導企業建立商業性儲備。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雙百市場”、“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和“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大力扶持和培育發展農村流通經紀人、大戶和中介服務組織,積極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城鎮社區及大企業對接。加快供銷社改革發展,轉變經營服務方式,支持供銷社加快農業生產資料現代經營服務網絡、農副產品現代購銷網絡、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農村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建設,推進基層供銷社恢複重建,發揮供銷社在農村現代流通中的主導作用。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

17、提升農村綜合信息服務水平。抓緊建立健全農產品價格預警信息體係,及時發布信息引導農民生產,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加強信息資源整合,促進“金農工程”、“三電合一工程”和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等多網融合,               建立省級“三農”信息綜合服務平台,推進省級農業信息服務窗口和縣級農業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啟動實施“農民上網”工程,完善覆蓋鄉村的電腦網絡服務平台。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加快組建鄉鎮信息服務站和村信息采集發布服務點,完善農村信息采集與發布製度。探索農村信息綜合服務新的模式,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村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