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深化體製改革。加快推進出版發行、文藝院團、影視製作、發行放映、非時政類報刊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製。完成省直機關和高效所屬出版單位轉企改製和脫鉤重組。深化廣電係統體製機製改革,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積極推進製播分離、轉製改企,培育合格市場主體。深化文藝院團改革,整合省直文藝院團資源。到2011年,實現全省報刊公益性與經營性分開,黨報黨刊采編與經營分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等行政主管部門要在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下,具體組織實施。相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和跟蹤國家出台的政策,及時提出實施意見,爭取國家支持。
(二)加大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重點扶持有市場前景、科技含量高和社會效益好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積極推進優質資源整合和文化企業改製。鼓勵支持優勢文化企業對接境內外資本市場,通過上市、私募、發行債券等方式融資發展。
(三)強化人才保障。實施宣傳文化係統“五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著力加強文化產業領軍人才和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對高層次文化人才,實行“一事一議”製度,在戶籍、住房、職稱、薪酬待遇、家屬隨遷等方麵給予傾斜。創新激勵機製,擴大資本、知識產權、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範圍,激發文化產業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成立湖南省
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的通知
湘政辦函〔2009〕16號
2009年2月9日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因工作需要,省人民政府決定成立湖南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現將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通知如下:
組長:周強省人民政府省長
副組長:甘霖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成員:
王光明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熊方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巡視員
歐陽彪省發改委副主任
王鍵省教育廳副廳長
黃新亮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李政科省監察廳副廳長
胡偉林省財政廳副廳長
楊士雅省人事廳副廳長
孔和平省政府新聞辦主任
劉正華省勞動保障廳副廳長
厲坤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李球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
劉捷省商務廳廳長
劉權省商務廳副廳長
周接龍省文化廳副巡視員
伍福元省地稅局副局長
嶽宗榮省統計局紀檢組長
李沐省工商局副局長
黎裏溪省外僑辦副主任
陳仲伯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
鄭漢龍長沙海關副關長
吳光輝省國稅局總會計師
張緒群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副行長
徐雙榮省政府口岸辦主任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商務廳,劉捷兼任辦公室主任。
今後,領導小組成員因工作變動需要調整的,由所在單位提出意見,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報領導小組組長批準後,由領導小組行文,報省政府辦公廳備案。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現代農業
建設步伐的意見
湘發〔2010〕1號
2010年2月24日2009年,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係列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等不利影響,全省農村呈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民生改善、基礎加強、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麵,特別是糧食連續6年實現增產、農民收入連續6年保持較大增幅,為宏觀經濟企穩回升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推進科學跨越、加快富民強省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麵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和農村公共事業快速發展的難度加大。2010年的“三農”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總體要求
1、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方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持久動力。在新時期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必須牢固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更加著力加強“三農”,不斷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力度,推進城鄉改革聯動,形成城鄉良性互動、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要緊密結合湖南省實際,加快推進“一化三基”,堅持把現代農業建設作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工業化理念謀劃現代農業發展,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提高對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拉動能力和要素資源配置能力,提高農業基礎支撐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能力,提高工農互補、城鄉互促和體製機製創新能力,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收入不徘徊、農村發展好勢頭不逆轉,推動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2、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本任務。把穩生產、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促增收、強基礎、惠民生作為基本任務,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品牌,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堅持以優勢產業為依托,推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構建供給有力、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堅持以富裕農民為中心,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堅持以體製機製創新為動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建立健全政策扶農、社會助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機製。著力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區域化、機械化、科技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水平,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產出率、優質率、加工轉化率和市場占有率,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二、發展有湖南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
3、轉變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方式。抓緊實施新增46億斤糧食產能規劃,主要依靠複種擴麵、技術推廣、改良土壤、機械作業、防災保產等手段提高糧食產出水平,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600 億斤以上。抓好產糧大縣糧食基地建設。落實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減免政策,探索建立對產糧大縣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製度。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大力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因地製宜發展玉米、馬鈴薯等旱糧生產。加大對糧食生產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糧食規模化生產水平。支持優質棉花和雙低油菜基地建設。加大油茶開發力度,抓好25個國家級油茶示範縣建設。轉變畜禽水產養殖方式,支持畜禽水產良種繁育體係建設,繼續實施生豬“千區萬戶健康養殖示範工程”,年內重點扶持400個養殖小區、40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實施草畜配套和魚池標準化、生態化改造工程,加快名特優水產發展,建設環洞庭湖生態漁業圈。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養護漁業資源。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完善撲殺補貼政策,健全基層動物防疫體係和經費保障機製。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率先建設大型農產品基地,帶動周邊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
4、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完善發展規劃和區域布局,確定一批特色農業重點縣,加大扶持力度,實行特色品牌保護與經營政策配套,加強地理標識認定保護,打造特色農業品牌。對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農業大縣,糧食生產可適當放寬要求。支持培育一縣一業、一鄉(村)一品,把具有地域獨占性的小宗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各類特色專業村列入現代農業發展項目進行扶持。抓好煙葉基地建設,推動現代煙草業發展。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發揮山水資源優勢,因地製宜劃定生態農業功能區,製定專門規劃,大力發展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有機產品和中藥材、速生工業原料林,把生態農業基地建設作為農業綜合開發的支持重點。加快發展休閑農業。抓緊製定和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推進連片整合,製定休閑農業企業的基礎配套、貸款貼息、稅費優惠等扶持政策,打造一批高標準休閑農業示範帶,壯大森林旅遊業。加快發展城市農業。立足城市需求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時令果蔬、珍稀食用菌、安全畜禽等農產品生產,創建一批城市農業基地,努力把湖南省發展成粵港澳、長三角城市群的鮮活農產品供應基地。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增強農業園區的輻射功能。積極發展物流運銷、生產服務、委托代理和創意農業、生物產業等新型業態,繁榮農業農村經濟。
5、改造提升傳統農業主導產業。立足比較優勢,重點改造提升稻米、生豬、柑橘、茶葉、油料、棉麻、竹木、水產等主導產業。實施優質種苗工程,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種苗研發資源,圍繞主導產業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優質種苗繁育基地,構建優質種苗繁育推廣體係,逐步實現主導產業良種全覆蓋。加快油茶改造工程。實施農產品加工工程, 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製定農產品加工業振興規劃,加大財政、稅收、信貸、流通等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麵廣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在每個主導產業集中打造1~2家標誌性企業,建立區域性農產品加工園區,帶動產業集群發展。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有效連接,興辦農產品加工專用基地和出口基地。實施農產品品牌提升工程,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盡快製定具體操作辦法,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依托標誌性企業,每個主導產業集中打造一個主導品牌。從茶葉、大米、水果、水產、肉類品牌整合入手,探索積累品牌整合經驗。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提高農產品優質率。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驗檢測體係。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加快製定修訂農業地方標準,年內建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20個、示範區100個。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狀況監控,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抓好農產品質量認證工作,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製度。
6、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加快推進統籌城鄉就業的製度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實行農業內部安置、就地轉移、異地輸出、返鄉創業多策並舉,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推動農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穩定農村勞動力就業主體。探索建立城鄉統籌的就業失業登記統計製度,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求職申請登記試點。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係統,推進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城鄉聯網、實時共享。加強農村勞動力異地輸出引導服務,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建立農村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製度,對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給予重點幫扶,力爭使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為農民創業提供工商登記、稅費減免、信貸投放、信息谘詢和用地、用電、用水等方麵的政策支持,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抓好農民素質教育,健全農民素質教育協調機製,整合農民培訓資源,采取多種方式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創業的本領。健全農民工社會保障製度,推進工傷保險全覆蓋,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係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抓緊製定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的配套辦法。以公辦學校為主、以輸入地為主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