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具體政策篇(七)(1 / 3)

分布式能源。重點在城市商業中心、公用事業機構、產業集中的工業園區、新開發的城區和大型的樓盤項目,建設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電、供冷、供熱、供氣等,提高能效,降低費用,在主電網出現故障時保障用戶正常運行。

地熱利用。一是熱水圩地熱田綜合開發。發展高科技溫室立體種養殖,開發療養旅遊項目。二是地熱發電。選擇高溫地熱區,開展勘探和資源評價,開發地熱發電項目。三是地熱供水與取暖。積極開發利用省內郴州市、宜章、慈利、桃源、龍山、永順等地區地熱分布在城鎮附近且資源豐富的地熱資源。

智能電網。積極跟蹤發達國家智能電網實施情況,研究發展規劃,製定技術和管理標準,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試點等工作。逐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製和互動服務體係,逐步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重點建設長沙特高壓變電站、湘南特高壓變電站。建設長沙直流換流站和湘南直流換流站,接受溪洛渡、金沙江電力。支持特種變壓器和電力自動化技術發展。

(二)新能源裝備。

風電裝備。以湘電風能、南車時代等骨幹企業為主,重點發展1500千瓦~5000千瓦係列風力發電機整機,開發更大容量的海上風力發電機,適時發展750千瓦、800千瓦風力發電機。推動超大內孔風能軸承、超大型葉片、齒輪箱、變流器及控製係統等關鍵配套件的發展,打造具有相對優勢和完整的風電產業鏈。

太陽能裝備。重點支持中電科技48所等龍頭企業,按照1000兆瓦晶體矽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建設目標,以多晶矽材料製備技術為核心,推動太陽能光伏電池產業化。力爭形成矽材料、單晶/鑄錠、矽片切割、組件封裝、下遊應用產品、太陽能光伏電站等完備的產業鏈。支持薄膜太陽電池技術,發展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器等直接利用裝置,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核電裝備。重點支持湘電長泵等企業,依托核電建設重大工程,整合省內重型裝備製造資源,以泵、閥、容器為重點,發展核電站2、3級泵及常規島和BOP循泵、凝泵等配套泵,發展核泵電機、蒸汽機主軸承、高溫高壓閥門、主管道、鼓風機、電纜等60萬千瓦~145萬千瓦核電機組相關設備。提升湘電長泵寧鄉製造基地重型件鑄造能力,支撐大型核電裝備生產。提升數控加工能力。開發核電站儀表等輔助設備。

熱泵及氫能裝備。重點支持湖南淩天科技、湖南三弘重科機械製造公司等增加水源熱泵示範點,擴大生產規模。開發與鋼鐵、石化、電力等行業配套的熱電聯產大型節能型工業鍋爐、循環流化床鍋爐和水煤漿鍋爐。支持婁底碧波爾科技有限公司開發2。5萬台/年氫能裝備項目。

四、政策支持

(一)規劃引導。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普查、調查、詳查等工作,為規劃編製打下良好基礎。加強與國家規劃的對接。規劃批準後,要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思路,認真組織實施。同時,要根據國家政策和外部條件的變化,不斷補充修改完善,提高規劃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指導全省新能源產業發展。

(二)財稅政策。一是財政政策。加大預算內投資,支持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示範工程、農村新能源工程、城市太陽能利用工程、節能照明設備的推廣以及配套長距離輸電工程;設立新能源專項科目,支持能源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對戶用風電、太陽能、秸稈氣化等新能源利用裝置和生物質能源種植基地給予適當財政補貼,完善秸稈能源化利用補貼政策。二是稅收政策。對能源高技術企業開展研發、製造以及示範工程的設備和原材料,實行優惠政策;符合條件的,享受稅法規定的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煤層氣勘探開發,積極爭取國家各項優惠政策。

(三)配套體係。新能源項目送出工程由省電力公司負責建設,納入電價附加補貼範圍。按照有利於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原則,爭取國家支持,合理製定湖南省的新能源上網電價;對新能源項目,納入政府重點項目管理;優化電力調度方式,保障新能源發電及時、優先上網;強化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對重大新能源產業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給予優惠信貸支持;支持新能源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支持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新能源企業上市融資。加強人才培養,選擇部分高校增設新能源專業,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農村新能源技術服務和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加強宣傳教育與知識普及,倡導全民節能;鼓勵有條件的機構開展新能源設備的檢測、檢驗、技術推廣、技術交流、政策谘詢等中介服務;鼓勵重大項目積極采購省產設備,對重大新能源項目使用首台(套)設備依法給予優惠或補貼等。

(四)科技支撐。圍繞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提升,以產學研結合的形式開展聯合攻關,實施一批重大關鍵開發項目。支持龍頭企業突破2、0兆瓦以上風機整機製造及關鍵配套零部件的開發生產,加速風電產業鏈建設,盡快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配套體係;加快智能電網的研究和建設;突破低成本多晶矽規模化生產技術,拉通光伏產業整體鏈條,提升光伏產業整體競爭能力;積極推進核電主泵的研究開發。鼓勵石煤規模化利用的技術研發。

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印發《湖南省文化產業振興實施規劃

(2010—2012年)》的通知

湘政發〔2010〕11號

2010年6月22日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湖南省文化產業振興實施規劃(2010—2012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文化產業振興實施規劃(2010—2012年)

為貫徹落實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特製訂本實施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是產業地位持續提升。“十五”以來,湖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4%。2008年湖南省文化產業總產出1395。63億元,實現增加值583。67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為5。1%。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以廣電、出版、動漫、演藝為龍頭,電視購物、文博會展、工藝美術、藝術培訓、網絡遊戲等為補充的多層次產業體係。新媒體產業發展迅速,網絡文化服務、手機內容服務、數字電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比重提高較快。民營文化企業異軍突起,2008年所創造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1/3,從業人數占到2/3。三是產業競爭力逐步增強。成立了湖南出版、芒果傳媒等多家大型文化產業集團,並有電廣傳媒、拓維信息兩家文化企業上市。湖南衛視、“超級女生”、湘版圖書、“動漫三貓”、長沙歌廳、快樂購等品牌效率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

文化產業發展也麵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產業集中度不高,難以發揮聚集效應;二是改革創新不夠,體製性機製性障礙仍然是製約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文化資源整合乏力,“走出去”步伐不快。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以內容創新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產業升級為重點,以資源整合為抓手,著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動漫遊戲、文化旅遊、印刷複製、數字內容、文化會展等重點產業,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和產業集群建設,加快實施“走出去”步伐,打造一批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知名品牌,不斷增強湖湘文化的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

(二)主要目標。保持產值穩步增長,年均增速20%以上,占GDP的比重穩定在5%以上。到2012年,園區(基地)建設不斷推進,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基地)5個,產值過百億元的園區(基地)2個,過50億元的園區(基地)5個,將長株潭建設成文化產業高地。骨幹企業進一步壯大,年產值過百億元的特大型文化企業3家,過10億元的大型文化企業10家,過億元的民營文化企業12家;上市文化企業4家,市值過百億元的2—3家,過200億元的力爭1家。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文化領域的中國馳名商標突破4個,湖南著名商標20個以上,形成一批全國領先、國際知名的自主品牌,品牌產品和服務競爭力全麵提升。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產業布局。構築京廣沿線人文文化、大湘西旅遊文化、大湘南曆史文化三大產業帶,逐步形成全省“品”字型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加強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文化產業的規劃和布局,集群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文化休閑基地,將長株潭打造成湖南文化產業的核心增長極,帶動全省文化產業全麵、協調發展。

(二)調整產業結構。鞏固發展廣電、出版、動漫、演藝等優勢產業,提升電影、電視劇、圖書出版、動漫遊戲、文娛演藝、印刷複製等生產能力。抓住3G商用和產業融合機遇,加大公共技術平台和廣電、出版、動漫等內容資源整合力度,加快發展移動多媒體、手機廣播電視、數字化出版等新興業態,積極開展移動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為各種便攜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培育發展青少年職業體驗、卡通動漫主題公園、互動式影視基地、大型實景文藝演出等文化互動體驗業態。

(三)推進園區、項目建設。重點推進湖南文化創意產業園、金鷹卡通產業科技園、中南數字出版基地、泊富國際創意中心、湖南日報傳媒大廈、麓山文化國際廣場、湖南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湖南文化廣場、網絡科技文化產業園、長沙黃花印刷科技產業園等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各市州規劃建設1—2個有特色、上規模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四)培育壯大骨幹企業。支持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重組省直機關、高校所屬出版社和報刊社,並購國內優質出版資源。推進快樂購物有限公司、瀟湘電影集團公司、湖南省電影發行放映中心股份製改造,推進“華聲在線”轉企改製試點和上市工作。支持電廣傳媒加快對省內外有線網絡的整合,實現有線網絡跨區域發展。深化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體製改革。加快組建湖南省文化藝術產業集團、體壇報業集團、今日女報報業集團。支持三辰卡通、宏夢卡通、湘繡城、紅太陽演藝、琴島、淩華印務、天舟科教等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形成國有與民營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局麵。

(五)完善市場體係。加強文化產品市場渠道建設,加快構建以湖南有線電視網絡集團為龍頭的數字電視傳輸網絡,以新華書店為龍頭的文化產品營銷物流網絡,以湖南日報發行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黨報黨刊發行網絡。大力發展現代文化流通組織和流通方式,鼓勵大型文化產品流通企業跨地區、跨行業經營,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和連鎖經營,加快建立以長沙為中心、各地級市和縣城相配套的城鄉文化產品流通網絡。大力發展文化生產要素市場,重點培育文化人才市場、金融市場、產權市場和版權交易市場,發展文化市場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拍賣協會、商會等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

(六)促進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文化交流和對外貿易,支持文化企業研發外向型文化產品,通過國際合作、委托代理、發展出口基地和境外直接投資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扶持一批外向型文化企業,積極拓展出版物、影視節目、文藝演出、動漫遊戲、工藝美術等文化產品出口和服務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