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大對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
(一)加強政府對基地建設的領導。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推動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中的宏觀指導、規劃、協調和服務作用。成立由省政府領導為組長、政府有關部門參加的基地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長株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承擔相應職能),負責統一指導和協調全省高技術產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省級綜合性、專業性基地要相應成立由基地核心區所在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組成的基地建設領導小組。
(二)確保土地供應,加強集約用地。基地內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大建設項目,要保障土地有效供給。加強基地公共基礎與配套設施建設,通過單位麵積投資強度、單位麵積產出強度等評價指標,引導基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園區所在地政府要把園區基礎設施納入當地城建體係,統籌建設。注重園區內部的水、電、路、通信及生活配套等軟硬設施建設,處理好園區與所在城市的關係,實現園區與城市功能區的合理布局、產業發展和生活的相互支撐和互補。
(四)健全多元化的創新投融資體係。加大政府投資引導力度。完善新型工業化產業引導資金、信息產業專項資金、產學研結合專項資金、物流專項資金等與高技術產業相關的專項資金的使用機製,重點支持高技術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產學研合作以及基地共性和關鍵技術公共服務平台等國家、省、市高技術產業發展及相應的市場(現代物流)體係建設項目。基地所在市州要根據地方財力,設立相應專項資金給予配套支持。
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以國家和省財政性資金為引導,圍繞基地建設重點,麵向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先進製造等領域設立10隻左右專業性高技術產業創業風險投資基金,每隻基金總額不少於3億元,專項支持基地重點項目。鼓勵各類社會資金參與或發起設立高技術產業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金進入高技術產業。
加強金融支持服務。利用專項資金、貼息、擔保等方式,通過項目打捆,集中擔保爭取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的貸款,引導各類商業金融機構對基地高技術項目給予信貸支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業務。對金融和擔保機構麵向基地企業提供服務所造成的非人為因素損失,建立風險補貼機製。
鼓勵高技術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優先支持基地內高技術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積極發展私募基金、中小企業互助擔保、中小企業集合債券、非上市公司股權代辦等新型融資模式。推動基地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資產重組。加強協調,解決基地高技術企業改製上市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五)加強基地創新能力建設。支持產學研緊密合作。以省級科技基建等資金為引導,鼓勵基地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五年內依托基地建立100個左右各類創新平台;擇優協助申請國家資金。協助基地設立產學研合作資金,用於支持和鼓勵基地企業與境內外高校、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
支持基地企業組建聯盟。引導和鼓勵基地高技術企業組建多種形式的技術聯盟、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加強基地和產業發展中共性問題和政策措施的研究。對依托基地或聯盟建立的技術創新平台,及其開展的各類創新活動給予重點支持。
(六)加強共性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大力建設共性技術公共服務平台。加大政府對基地高技術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基礎設施的投入,開發建設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台、公共研發平台、試驗檢測平台、企業孵化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等,開展專業化服務。建立和完善基地資源共享平台向企業和社會開放共享的運行機製,提升基地集聚企業的能力。
鼓勵和支持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加強基地技術成果交易、投融資、專利申報、企業注冊、物流等中介服務體係建設,為基地高技術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
(七)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鼓勵依托基地建立創新平台,通過項目資助方式,吸引高校、科研機構到基地開展科研活動,加快培養一批技術創新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統籌設立基地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資助基地高技術企業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以及重點高技術領域緊缺人才的培訓、培養。支持國內知名高校在基地內設立研究院,吸引省外人才。
(八)加強基地技術與產業的國際合作。積極支持基地龍頭核心企業開展國際合作,對外直接投資,設立海外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積極引進跨國公司、世界五百強企業和專業化配套企業來湖南省高技術產業基地投資與合作,設立研發機構,不斷提高外資利用的比重和質量。鼓勵基地高技術企業大力發展工業與服務業外包,積極承接與基地標誌領域相關的服務外包業務,擴大基地高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加快基地國際化進程。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於印發《湖南省新能源產業振興實施規劃
(2010—2020年)》的通知
湘政辦發〔2010〕2號
2010年1月9日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新能源產業發展實施規劃(2010—2020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新能源產業振興實施規劃(2010—2020年)
為促進湖南省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結合實際,製定本實施規劃。
一、發展現狀
湖南省新能源發展具有一定的優勢。一是具備一定的產業資源優勢。湖南省已探明鈾礦儲量2、6萬噸,居全國前三位,到目前為止,全省共比選19個核電廠址,每年新增煤矸石620萬噸,石煤基礎儲量107億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30%,煤層氣資源量(埋深1500m以上)約1200億立方米,生物質能可開發利用總量約3150萬噸標準煤/年,風能經濟可開發量約100萬千瓦,太陽能資源屬於資源中等區。二是具備較好的產業配套基礎。已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9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9個。中南大學、南華大學等院校新能源技術研究實力較強,人才隊伍、學科設置漸趨完備。培育形成了湘電集團、南車時代、南車電機、中電科技48所、衡陽特變等一批核心骨幹企業,風電裝備、光伏利用領域研發製造技術和特種變壓器製造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核電循環泵等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三是具備較強的市場開發主體。目前,國內主要發電集團包括中核總、中廣核、華能、華電、大唐、國電、中電投和華潤電力等,都在湖南省投資開發了電力項目,一批民營企業在湖南省開發和建設新能源項目,企業開發新能源的積極性很高。
據預測,到2020年,湖南省一次能源缺口1.2億噸標準煤,能源對外依存度達60%左右,發電裝機總容量需要5500萬千瓦~6000萬千瓦,新能源市場空間非常大,發展前景較好。
湖南省新能源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產業規模不大,目前湖南省新能源裝機規模僅占電力總裝機的4%;二是產業鏈條不完整,上下遊配套開發不夠完善;三是缺乏龍頭企業。
二、發展目標
緊緊抓住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的戰略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兩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將新能源產業作為湖南省培育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立足資源基礎,突出自主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努力加快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改善能源結構,提升產業層級,構築湖南省新一輪產業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
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新能源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能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大型企業、大型項目加快形成。
產業規模加速擴大。到2020年,新能源裝備產業銷售收入突破5000億元,其中風電產業2000億元,太陽能利用裝備產業2500億元,核能裝備產業500億元。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到2020年,新能源 (不含水電)裝機規模達到1845萬千瓦左右,占總裝機容量的35%左右。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增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形成風電、光伏、核泵的國內領先的研發團隊,進一步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的能力。
大企業、大項目加快形成。到2020年,新能源產業發展增加直接投資累計3000億元,其中建設核電960萬千瓦;石煤、煤矸石發電4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230萬千瓦;風力發電65萬千瓦;生物質發電100萬千瓦以及一定規模的光伏、垃圾沼氣發電等項目。
三、發展重點
(一)新能源利用。
重點以核為主,兼顧其他,實行核能與生物質能、太陽能等發展相結合。
1、新能源發電。
核電。重點抓住國家啟動內陸地區核電建設的機遇,集中力量爭取中核桃花江核電站一期工程4X100萬千瓦級項目在“十一五”期間開工建設。爭取中電投小墨山核電站一期工程4X100萬千瓦級項目納入國家核電調整規劃,“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其他作為後備項目,適度開展前期工作。呼應沿海的核電項目,為構築國家“東中部核電帶”作貢獻。
依托省核工業地質局和核工業湖南礦冶局,進一步加強核原料勘探和開采、冶煉、純化等。依托國防科技大學、南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為本省核電發展培養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等專業技術人才,為投運後的核電站儲備人才,建立培訓基地。以核電項目帶動核原料勘探、開采、冶煉,帶動核裝備製造,帶動服務產業的發展,培育核產業基地。
生物質發電。在農作物秸稈、薪柴、禽畜糞便、工業有機廢棄物和城市固體有機垃圾等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建設一批生物質發電廠。重點支持益陽開發區、南縣、澧縣、臨澧、屈原、祁東、雙峰、隆回、安仁、茶陵、漢壽等生物質電廠項目。在資源落實的前提下,改造一批企業自備電廠、熱電聯產和常規小火電廠,由燃煤改為燃用生物質原料。
垃圾發電。根據垃圾處理場建設,選擇一批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垃圾填埋場大型沼氣抽氣發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近期在“3+5城市群”地區選址建設垃圾發電項目,遠期在其他地區選址建設。
沼氣發電。在集中屠宰場、工業有機廢水處理和城市汙水處理廠、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建設沼氣工程,合理配套安裝沼氣發電設施。推廣生物氣化技術,提高秸稈資源利用效率。
太陽能發電。組織力量開展太陽能資源評估工作,為製定太陽能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啟動光伏市場。依托中電集團48所核心技術,支持衡陽10萬千瓦晶體矽太陽能光伏並網電站項目。實施屋頂發展計劃和金太陽計劃。重點在政府機關、學校、醫院、賓館等公益性建築建設屋頂太陽能並網光伏發電係統,在道路、公園、車站等公共設施照明中推廣使用風光互補電源,在無電地區推廣使用風光互補電源。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個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總容量5萬千瓦;完成全省60%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道路照明項目,總容量5萬千瓦。
風力發電。重點在洞庭湖區、湘南、湘西山區等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建設一批風電場。加快建設嶽陽君山(5萬千瓦)、益陽沅江漉湖(15萬千瓦)、常德目平湖(15萬千瓦)、邵陽南山(5萬千瓦)、郴州仰天湖(5萬千瓦)、永州江華(10萬千瓦)、懷化雪峰山(5萬千瓦)、婁底大熊山(5萬千瓦)和湘西八麵山(10萬千瓦)等項目。扶持電網薄弱或資源適度的地方,開發微型離網式風電站 (以蓄電池儲能),解決基本生活用電。風電場需選用適用的風機設備,項目業主要加強投資、運行管理,降低成本,通過政府扶持,以有競爭力的電價參與市場競爭。支持湘電股份、南車時代開發適應湖南省實際的風力發電機組,提高風能利用效率。
餘熱(氣)、餘壓利用。積極推廣餘能回收利用改造項目。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的能耗要求達到或低於國家的規定水平。重點在冶金、有色、石化、建材、造紙行業開展餘熱、餘壓利用節能技術改造工程,推進餘熱;餘壓發電項目建設,提高重點耗能行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綜合利用。石煤發電。根據電力市場需求,積極探索、擴大試驗,在保護生態的同時,逐步推廣石煤資源規模化利用。在資源相對集中的懷化(83億噸)、益陽(34億噸)、常德(25億噸)、湘西自治州(19億噸)和嶽陽(0.7億噸)等地區,適時選址建設石煤發電及綜合利用項目。煤矸石發電。根據資源狀況,建設一批適度規模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重點建設嘉禾、澧縣、醴陵煤矸石發電工程。煤層氣抽采發電。加快煤層氣抽采利用工作,強化瓦斯治理,堅持先抽後采,逐步建立煤層氣和煤礦瓦斯開發利用產業體係。重點加快婁底、郴州、衡陽、邵陽等煤層氣抽采開發項目,建設90×500千瓦煤層氣發電項目。石煤、煤矸石發電後續利用。一是金屬冶煉,石煤富含多種金屬成分,石煤發電後,可對煤灰進行金屬冶煉提取金屬礬等。二是煤灰回收,石煤、煤矸石發電排灰量大,發電後的煤灰可生產水泥、灰渣磚等建築材料。 2、農村能源。 農村戶用沼氣。利用已有成熟的農村沼氣利用技術,大力推廣“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豬沼稻”等沼肥綜合利用模式。農村戶用沼氣池發展到500萬戶,入戶率達40%左右。力爭到2020年,建成大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 500座、其中利用沼氣發電工程達80%以上;工業有機廢水及城市汙水處理廠沼氣工程250~300座。 生物燃料。推廣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技術,扶持一批生物質燃料顆粒(燃料棒)加工企業,逐步實現產業化,既為居民提供清潔生活燃料,也可進一步加工,形成生物炭。擴大使用生物質能爐具等清潔能源設施,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 3、其他新能源。 新能源汽車。依托南車時代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湖南眾泰汽車集團、湖南科力遠高技術控股有限公司等,發展新能源整車、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車。加大氫燃料電池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