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把握原則靈活變通——守與變的結合是做人做事取舍之道的最好體現(1 / 3)

變通是做人的鼠標,想點哪兒就點在哪兒,隻要別讓箭頭擋住了你的“目標文字”。原則是做事的鍵盤,你按一個字母它才會顯示出來,很有秩序,不會更改,在執行某些命令時,隻能是按照程序的命令。同電腦操作一樣,生活中我們要遵循法律條款、規章製度、風俗習慣等等原則性的東西,又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客觀情況“點”出自己的精彩,這樣我們就能確確實實地成為“電腦高手”。

1.求變者、創新者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不會變通都寸步難行。可以說,變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創新則是求變思想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它讓一切都充滿生機和活力。

中國古人觀察到一種現象:“君子之澤,三世而轉。”意即祖父創立的事業,到了孫子這一代就會敗落。這種現象,至今仍然存在。但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隻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一項事業就能得到持續的發展。

21世紀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美國的綜合國力始終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迄今為止,尚沒有跡象表明有哪個國家能在近期內趕上美國,這是為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創新。電燈、電話、電腦,電影、電視、流行音樂,股票、快餐、流水線,網絡、連鎖店、高速公路,股份製企業、跨國公司、科學管理、行為管理,飛機、航空母艦、原子彈,各種現代化的事物,不是起源於美國,就是在美國成長壯大。

從很多方麵看,創新似乎都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我們曾經津津樂道地宣傳過一條經驗:在20世紀50~70年代,日本用60億美元,購買了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重要技術,而對這些技術的研究開發,僅美國一國,就至少花費了2000億美元。今天,人們也隻要準備1美元或再多一點兒錢,買個盜版軟件、複製一篇論文、下載一種資料、買件樣品,就可以享受他人花費上億美元創造出來的成果。

對先進技術和其他優秀文明成果,引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人們絕不能依賴引進。因為創新所包含的那些比較深刻的東西,特別是人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無法“盜版”、無法“複印”、無法“克隆”、無法購買的。日本經濟自1990年以來一直萎靡,其根本原因就是當它必須自己創新才能有所進步時,它就不知所措,迷失了方向。曆史經驗表明,隻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前進,就像中國古人所說的那樣:“變則通,通則久。”

國家如此,企業、個人又何嚐不是如此?任何企業、任何個人,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自己的路必須自己走;任何事,都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任何路,都有通往成功的走法;因此,人人都必須把創新視為生存鬥爭中高於一切的東西,力求創立一番新事業,走出一條新路來。

提到企業的創新,就不能不提到美國微軟公司的創新,人們想到的,同時也是最為迫切需要的,理所當然是它們那每幾年就開發出來的一代新主導產品:視窗95、視窗98、Word97、Word2000、Office2000、officeXP等等。但這些產品的推出,並不是孤立的。在微軟,還有不少被人稱為“怪術”的東西。如:

獨特的辦公室:比爾·蓋茨認為,辦公室和人的等級無關,和人的智慧有關。隻有在一個獨立的富有個性的環境中,軟件開發人員的智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一個更大、更舒適的辦公室不但不能使一個高級經理更加聰明,反而會助長其高人一等的念頭,進而變得愚蠢。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微軟公司在美國雷德蒙市的那片紅杉樹林中興建它的總部,到如今總部員工有1.8萬人,比那時多了上百倍,比爾·蓋茨力求讓每一個員工都擁有一個單間辦公室——大約11平方米,裏麵擺著一台電腦、一個小圓桌和幾把靠背椅,沒有沙發。不論是新來的大學畢業生還是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全都一樣。

這種空間格局潛移默化地宣揚一種人人平等和張揚個性的思想,每間辦公室,裏麵的陳設完全根據員工自己的興趣布置,最常見的自然是家庭照片,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工藝品、野花、紅杉以及各種花草、芭比娃娃、兒童畫、餅幹和各種零食、星球大戰的模型、鬆鼠、其他寵物,有一個人甚至在辦公室裏養了一條大蟒蛇。

獨特的考試與試題:到微軟來參加麵試,每一個麵試者,要同微軟公司的5個人到8個人麵談,有時候可以達到10個人,這同一般用人單位的麵試相差不大。與眾不同的是,麵試是以“一對一”的方式提問。他們說,微軟文化中講究公平和對等,所以不會讓一個應試者同時麵對一大堆考官,因為那樣對應試者來說不公平。

麵試的題目也很獨特,以下是微軟中國研究院麵試中的一些“經典問題”:

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

請估計北京共有多少個加油站?

你和你的導師發生分歧怎麼辦?

給你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你將怎樣去解決它?

兩條不規則的繩子,每條繩子的燃燒時間是1個小時,請在45分鍾燒完兩條繩子。

這些問題難度不大,但可以通過它們了解應試者的聰明程度和為人態度。一些應試者通過了所有的考試,但因對導師大發牢騷而被考官明確判定:“此人不能要”,因為把這種人引進門,等於把是非引進門。

諸如此類的特點,總的來說,反映了微軟一種重視個性、重視公平、重視智慧、重視熱情、重視想象力、重視創新的公司文化。這也表明,創新並不是孤立的,它同很多東西聯係在一起,特別是同人的個性、智慧、熱情、想象力等因素聯係在一起,同整個團體的體製與氣氛聯係在一起。這也是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基本保證。

提到個人,我們不難想起那位滑稽搞笑的著名影星——卓別林。卓別林出生在一個貧窮演員的家庭,1歲時父母離異,他跟隨母親生活。

他母親16歲就開始在劇團演主角,卓別林認為,“她有足夠的資格當一名紅角兒”。但是她的嗓子常常發幹,喉嚨容易感染,稍微受了點兒風寒就會患喉炎,一病就是幾個星期,然而又必須繼續演唱,於是她的聲音就越來越差了。

卓別林5歲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又一次和母親去一家下等戲館演唱。母親不願意把他一個人留在那間分租的房子裏,晚上常常帶他上戲院。

那天晚上,卓別林站在條幕後麵看戲,隻見他母親的嗓子又啞了,聲音低得像是在自言自語,聽眾開始冷譏熱諷她,有的憋著嗓子唱歌,有的學貓兒怪叫。他稀裏糊塗,也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是噪聲越來越大,最後母親不得不離開了舞台,並在條幕後麵跟舞台管事的吵起嘴來。管事的以前曾看到卓別林表演過,就建議讓卓別林上場。

在一片混亂中,管事的攙著5歲的卓別林走出去,向觀眾解釋了幾句,就把卓別林一個人留在舞台上了。麵對著耀眼奪目的腳燈和煙霧迷蒙中的人臉,卓別林唱起歌來:“一談起傑克·瓊斯,哪一個不知道……可是,自從他有了金條,這一來他可變壞了……”

卓別林剛唱到一半,錢就像雨點兒似的扔到台上來。他停下,說他必須先拾起錢,然後才可以接著唱。這幾句話引起了哄堂大笑。舞台管事的拿著一塊手帕走過來,幫著他拾起了那些錢。卓別林以為他是要自己收了去,就把這想法向觀眾說了出來,這一來他們就笑得更歡了。管事的拿著錢走過去,卓別林又急巴巴地緊跟著他,直到管事的把錢交給他母親,他才返回舞台繼續唱。台下的觀眾笑的笑,叫的叫,吹口哨的吹口哨,氣氛更為熱烈……

受到這種鼓勵,卓別林也來了勁,他毫無拘束地和觀眾們談話,給他們表演舞蹈,還做了幾個模仿動作。有一個節目是模仿他母親唱一支愛爾蘭進行曲:“賴利,賴利,就是他那個小白臉叫我著了迷,賴利,賴利,就是他那個小白臉中我的意……(誰也比不上)那位高貴的中士,他叫賴利。”在唱的時候,他把母親那種沙啞的聲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觀眾被這個5歲的小男孩逗得笑破肚皮,扔上了更多的錢。

卓別林後來回憶說:“那天夜裏在台上露臉,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母親的最後一次。”

創業、創新乃至尋找職業,最讓人感到迷茫的就是不知自己的才華和特長到底是什麼,卓別林的第一次,也許可以給人們一點啟發。當然,不一定要那麼早,而且除了藝術、體育外,其他方麵的才華也不會表現得那麼早。但有一點是比較普遍的,即真正的才華,往往就是這樣自然、生動並令人愉快地展現出來的。

創新者永存,創新者萬歲!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人隻有處於創新的基點上,才會永不動搖地位於成功的寶座上。

2.改變自己僵化的思維

有些道理乍聽起來光明正大、無懈可擊,可如果你認死理,非抱著這些萬分正確的教條不放,就隻有碰壁的份兒。如果說一個人做人做事需要變通,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僵化的思維方式。

比如,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都認為公平合理是人際關係應有的準則。我們經常聽人說:“這不公平!”或者:“因為我沒有那樣做,你也沒有權利那樣做。”我們整天要求公平合理,每當發現公平不存在時,心裏便很氣憤。按理說,要求公平並不是錯誤的行為,但是,假如因為不能獲得公平,就產生一種消極的情緒,這個問題就要注意了。強求和對於公平過於敏感就會把一切歸之於外因而放棄了自己的努力和責任,一個又一個的機遇就會與你無緣。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你尋找絕對公平就如同尋找傳說中的仙人一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這個世界並不是根據公平的原則而創造的,譬如,鳥吃蟲子,對蟲子來說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蒼蠅,對蒼蠅來說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狸、狸吃鼠、鼠又吃……隻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這個世界並沒有“公平”。颶風、海嘯、地震等等都是不公平的,公平是神話中的概念。人們每天都過著不公平的生活,快樂或不快樂,是與公平無關的。

這並不是人類的悲哀,而是一種真實情況。

我們在生活中受到公平思想的心理影響,當公平沒有出現時,我們會感到生氣,但是,過去不曾有過絕對的公平合理,今後也不會有。

文明社會一再呼籲公平,政客們在他們的競選演說中多次運用這兩個字。比如:“我們對任何人都要一視同仁。”盡管如此,不公平的現象依然存在,在我們的社會裏,貧窮、戰爭、犯罪、疾病等等不公平的現象不是到處都有嗎?

不公平是常有的事,你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與不公平進行挑戰,從而避免使你陷入僵化,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權。

要求公平和平等並不是自毀的行為,由於不公平的現象而引起的各種消極行為才是自毀的行為。

“要求公平”的行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無論是在自己或別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下麵就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總是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應該同你對待別人的方式相同。

別人對你有些好處,你就想立刻回報他。如果朋友請你吃飯,你就欠了朋友的人情。這種情形一般被認為是懂得待人處世,其實,這表明你希望公平的對待。

總是等別人吻你,你才去吻別人;總是等別人說“我愛你”你才回答說“我也是愛你的”。你從來不主動向對方表露你的愛情,因為你認為,如果你先說出了愛意,那將是不公平的。

麵對自己認識的人或與自己幹同樣工作的人產生埋怨心理,認為他們賺的錢比自己多,這太不公平了。

各方麵條件與你相差不多的人得到提升或重用,你卻守著原來的位子沒有動,於是你認為這太不公平了,他們在很多方麵還不如你呢!

你的鄰居買了一輛新汽車,而你還在騎那輛10年前出廠的破自行車,你認為這世界太不公平。

如果別人送你貴重的禮物,你也以同樣價值的禮物贈還,企圖保持相互間的平衡。

對於事情總是堅持一致性,實際上,這是一種不知變通的反映。

如果你總是希望事事都按照“公平”的方式進行,那麼,你的這種心理便是呆板僵化的表現。例如:在爭論問題時,總是要求最後得出結果,不是贏的一方,便是輸的一方。

通過對公平的爭議,達到自己的目的。譬如:“你昨天晚上出去了,而我卻在家裏看家,如果我今天晚上出去,而你不在家看家的話,那將是不公平的。”

以別人的行為為借口,認為“他可以做,我同樣可以做”,模仿別人欺騙、偷竊、輕佻、撒謊、遲到等等行為。或者,在高速公路上,別人的車子開在你的前麵擋住了你的去路,你覺得這不公平,於是故意超車攔住他的去路;晚上開車,對方沒有開近燈,你也就開遠燈,這類情形是因為你要求“公平”,但是你卻忘記了這是非常危險的,這是一種十分幼稚的“你打我,我也打你”的心理在作怪,這種心理的擴張必然導致一場災難。

“要求公平”的思想和行為的最常見的原因是:

與朋友交談時,可以參照社會上的不公平的事作為話題,這不僅可以避免談到自己,也可以消耗時間。

你認為隻要自己有公平的意念,就一定能作出公平合理的決定。

借口“不平等”,把自己的行為的責任推托給別人,這就給所有不道德、不合法或不適當的行為找到了借口。

一旦不能圓滿地完成一件事時,你可以為自己找到開脫的借口:“他們都做不好,當然我也做不好。”以此自我安慰。

你可以放棄自己應盡的某些責任,借口把責任推托給那些對你來說不公平的人或事上,以便保持現狀。在“他都做不到,我當然也做不到”的理由之下,你不必去冒險,也不必改變現狀,這就使你處於僵化的環境。

不公平的事可以使你受注意、憐憫,使自己產生自憐。你自認為周圍的人都該同情你,這就使你擺脫了對自己的責任。

在你受到人們尊敬時,會洋洋得意,你會把自己想象得比任何人都偉大,你認為這對你來說是公平的,因此,你會處處要求這種公平。

由於一切事情必須公平,那麼報複行為便是對的,複仇、以牙還牙的行為便是為了公平。

除了上述原因引起的種種要求公平合理的心理選擇之外,還有一種借口“不公平、不平等”而產生的心理疾病,人們稱之為嫉妒。

你對一切都要求公平,這會使你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也許你經常抱怨對方:“這不公平!”然而這是一句很糟糕的話。既然你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一定是把自己與別人相比較:認為別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夠做到,別人不該比你占優勢。這樣思考的結果,必然是用別人的情形來暗示自己,讓別人支配自己的情緒,是別人造成了你的不悅。這便暗示著你把自己的控製權、支配權以及主權、人格統統交給了別人。

一位貌美年輕的少婦曾向人們訴說自己5年不快樂的婚姻生活。她的丈夫是物流公司的職員,因為一句話惹她生氣,她便憤憤不平地說道:“你怎麼可以這樣說,我可是從來沒有向你說過這樣的話。”當他們提到孩子時,這位少婦說:“那不公平,我從不在吵架時談到孩子。”“你每天不在家,我卻得和孩子在家看家。”她在婚姻生活中處處要公平,怪不得她的日子過得不愉快,整天都讓公平與不公平的問題煩惱自己,卻從不反省自己,或者設法改變這種不合實際的要求。如果她對此多加思慮的話,相信她的婚姻生活會大大改觀的。

還有一位夫人,她的丈夫有了外遇,使她感到萬分悲痛,並且弄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她反複地問自己:“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有哪一點兒配不上他?”她認為丈夫對她不忠實在是太不公平。終於,她也模仿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並且認為這種報複手段可謂公平,但是,同願望恰恰相反,她的精神痛苦並沒有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