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事如棋局謀而後動——動腦筋下好人生這局棋(1 / 3)

人生如棋,一味衝撞的是陣前卒子,動輒傾盡身家性命。惟有將帥之風者才知道何時該衝鋒陷陣,何時該韜光養晦。做人處世需知過剛則易折,驕矜則招禍,應以忍辱柔和為妙方,剛柔並濟,取舍有度。

1.世事如棋,謀定而後動

俗話說人心難測,社會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陷阱,一著不慎就可能萬劫不複了。做人處世應該三思而後行,盡量讓自己的計劃周詳,這樣才能避免失敗。適當的忍耐和柔順是必要的,這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犧牲,也是為了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明朝嘉靖時期,奸臣嚴嵩受到皇帝的寵信,一時權勢熏天,在朝中對不順從他的大臣橫加迫害,很多人都對他敢怒不敢言,許多有誌之士更是把推翻嚴嵩當作目標。

當時嚴嵩任內閣首輔大學士,而徐階也是內閣大學士,他在朝中很有名望,嚴嵩就多次設計陷害他。徐階裝聾作啞,從不與嚴嵩發生爭執,徐階的家人忍耐不住,對徐階說:“你也是朝中重臣,嚴嵩三番五次害你,你隻知退讓,這未免太膽小了,這樣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害死你的。你應當揭發他的罪行,向皇上申訴啊。”

徐階說:“現在皇上正寵信嚴嵩,對他言聽計從,又怎麼會聽信我的話呢?如果我現在控告嚴嵩,那麼不僅扳不倒他,反而會害了自己,連累家人,所以這事絕不可莽撞!”

嚴嵩為了整治徐階,就指使兒子嚴世蕃對徐階無禮,想激怒他,自己好趁機尋事。一次,嚴世蕃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羞辱徐階,徐階竟是沒有一點兒怒色,還不斷給嚴世蕃賠禮道歉。有人為徐階打抱不平,要彈劾嚴嵩,徐階連忙阻止,說:“都是我的錯,我慚愧還來不及,與他人何幹呢?嚴世蕃能指出我的過失,這是為我好,你是誤會他了。”

徐階在表麵上對嚴嵩十分恭順,他甚至把自己的孫女嫁給嚴嵩的孫子,以取信嚴嵩。後來,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鄒應龍告發嚴嵩父子,皇帝逮捕嚴世蕃,勒令嚴嵩退休。徐階還親自到嚴嵩家安慰。這一行動使得嚴嵩深受感動,叩頭致謝。嚴世蕃也同妻子乞求徐階為他們在皇上麵前說情,徐階滿口答應。

徐階回家後,他的兒子徐番迷惑不解,說:“嚴嵩父子已經獲罪下台,父親應該站出來指證他們了。父親受了這麼多年委屈,難道都忘了嗎?”

徐佯裝十分生氣,罵徐番說:“沒有嚴家就沒有我的今天,現在嚴家有難,我負心報怨,會被人恥笑的!”嚴嵩派人探聽到這一情況,信以為真。

嚴嵩已去職,徐階還不斷寫信慰問。嚴世蕃也說:“徐老對我們沒有壞心。”殊不知,徐階隻是看皇上對嚴嵩還存有眷戀,皇上又是個反複無常的人,嚴嵩的爪牙在四處活動,時機還不成熟。他悄悄告訴兒子:“嚴嵩受寵多年,皇上做事又喜好反複,萬一事情有變,我這樣做也能有個退路。我不敢疏忽大意,因為此事關係著許多人的生死,還是再看看情況定奪的好。”

等到嚴世蕃謀反事發,徐階密謀起草奏章,抓住嚴嵩父子要害,告嚴嵩父子通倭想當皇帝,才使得皇上痛下決心,除掉嚴嵩父子。

徐階不逞匹夫之勇,默默忍耐,以柔順的表麵保全自己,終於等到時機扳倒了嚴嵩父子。

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動手,徐階的做法可謂謹慎有加。正因為他能忍辱負重,示敵以弱,才能在嚴嵩的步步緊逼下化險為夷,最後抓住機會一舉殲敵。

我們做人處世也應該謹慎小心,不能爭一時之氣,急躁冒進,否則隻會撞得頭破血流。

2.謹慎是做人處世的秘訣

剛正直爽的確會受人敬重,可是往往也會不利於人際交往和成就大業,所以能控製自己的脾氣和衝動,才會贏得最後的勝利。特別是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對我們的事業有重大影響力的人,而這些人有的又會很多疑,如果不能謹慎小心的話,可能就不會令他信任自己,那麼很多好的發展機會也就會隨之溜走了,嚴重的話可能還會帶來禍患。

東晉明帝時,溫嶠在朝中掌握機要,深得明帝的器重。

大將王敦領兵在外,有反叛之心。他知道溫嶠十分有才幹,擔心溫嶠會對自己不利,於是請求明帝讓溫嶠到他的軍營任職。

溫嶠到軍營後,王敦想拉攏他入夥,就對他說:“你有膽有識,應當幹大事業,如果有這樣的機會,你會放棄嗎?”

溫嶠早已看出王敦有謀反之意,他明知王敦在試探自己,卻表現得十分痛快,連聲說:“你是做大事的人,正因為這樣,我才樂意跟從你啊。有機會建大功,請不要忘了我。”

王敦十分滿意,以為溫嶠和自己是一條路上的人,對溫嶠也不嚴加戒備了。

溫嶠穩住了王敦,但還是不失時機地規勸他為國盡忠。王敦毫不在意,溫嶠於是放棄努力,他對自己的心腹說:“王敦反意已決,不可再勸了。我現在隻能處處小心,否則一定會遭他毒手。”從此以後,溫嶠開始極力巴結王敦,說他有不凡之相。無論王敦說什麼,溫嶠都極力附合,從無一句反對的言語,這讓王敦更加地信任他。溫嶠的心腹勸溫嶠逃跑,對他說:“你在這裏受盡委屈,稍有不慎就有殺身之禍,不如一走了之。”

溫嶠說:“王敦派人監視我,我哪裏跑得掉呢?即使我有逃跑的機會,也有可能被王敦抓回來。何況他現在還沒有公開叛變,我逃出去也會被他加上罪名,反而不被朝廷所信任,我不能不慎重啊。”

溫嶠仍然忍耐著,又和王敦手下的死黨錢鳳交往。他誇獎錢鳳智勇雙全,有事無事都和他把酒言歡。不長時間,錢鳳就視他為知己,對他另眼相看。

後來,丹陽知府一職空缺,錢鳳推薦溫嶠繼任,利用這個機會,溫嶠才脫離王敦的掌握,順利回到京都。他將王敦欲謀反的消息奏報給朝廷,使朝廷有了充足的防範時間,最終平定了王敦的叛亂。

在實力不如對手時,忍耐和取信於對方是很有效的辦法,可以讓對手放鬆警惕,從而取勝。在工作生活中,適時的隱忍也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和緩。當實力不如對方時,不妨默默忍耐,靜候時機。

3.三千越甲終吞吳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以忍辱示柔求勝的例子。勾踐在戰敗後,先是示之以柔,取信夫差,爾後苦苦忍耐屈辱折磨,最終才能反敗為勝。

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統領大軍親征越國,越王勾踐迎戰。這次戰爭,以吳王闔閭大敗而告終。闔閭在退兵回吳的途中,由於傷重惡化,而命殞黃泉。

闔閭死後,太子夫差接替了王位,服喪期間,夫差念念不忘殺父之仇,並對天盟誓:“一定要滅掉越國,為父報仇!”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堅定複仇的決心,夫差派人站在他每天出入的門旁,見到夫差時就高喊:“夫差,你難道忘記了殺父之仇嗎?”夫差含淚答道:“殺父之仇,不敢忘記!”

為了早日實現複仇的願望,夫差日夜操練兵馬,儲備糧草,鑄造武器。經過三年多的充分準備,於周敬王二十七年,決定由大將伍子胥和伯吉率軍30萬,向越國進攻。

越王勾踐不聽範蠡和文種的勸告,率兵迎戰,結果兩軍大戰之下,越軍兵士死傷無數,戰敗已成定局。勾踐見大勢已去,隻好在眾臣的保護下,倉皇逃跑,吳軍勢如破竹,窮追不舍,將勾踐藏身的會稽山圍得水泄不通。勾踐束手無策,隻得向大臣們尋求解困的良策,文種說:“如今之計,惟有求和。”勾踐歎氣說:“吳軍已獲全勝,此時又怎麼會答應我們講和呢?”文種說:“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之徒。隻需以重金和美女賄賂於他,求和就大有希望。吳王夫差十分寵信伯嚭,對他言聽計從,隻要他出麵向吳王夫差說幾句好話,求和之事,不怕夫差不同意。”

果然,伯嚭收下了美女和珠寶後,便向夫差建議同意越國的求和。夫差終於沒有抗拒住伯嚭的花言巧語,同意了越國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踐夫妻去吳國做人質。勾踐無奈,為了生存,更為了日後複國大計,隻好遵照夫差的要求,厚起臉皮,放下國君的架子,帶著王後和大臣範蠡,來到吳國。

到了吳國以後,勾踐將帶來的金銀寶玉全部送給了夫差和吳國的大臣,自己住的是低矮的石屋,吃的是糠皮和野菜,穿的是連身體都遮不住的粗布衣裳,每天勤勤懇懇地打柴、洗衣、養豬,像奴隸一樣,毫無怨言。

每過一段時間,夫差就要親自巡視一番,看到勾踐他們一直是這個樣子,也就不再有所顧忌,認為他們所以能這樣,是由於困苦和勞作,已經將他們折磨得麻木了,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值得提防的呢?

勾踐在吳國兩年多的時間裏,一直忍辱負重,還不斷讓人賄賂太宰伯嚭,每次伯嚭收到越國送來的禮物後,都要去夫差麵前,為勾踐說情。時間長了,夫差也覺得即使放了勾踐,也不會對吳國造成威脅。有一次伯嚭為勾踐講情的時候,夫差就透露了想放勾踐回國的想法。但這個念頭被伍子胥的一番慷慨陳詞給打消了。

一天,勾踐聽說夫差生病了,就向太宰伯嚭請求探望,伯嚭奏請夫差,獲得準許後,帶著勾踐來到了夫差的病榻前。勾踐一到夫差麵前,就趕緊伏地而跪,說道:“聽說大王病了,我心中萬分著急,特意奏請前來探望。我略懂一些醫術,可以為大王診斷病情,希望能得到大王的允許,也可借此表我效忠之心。”

這時,正趕上夫差要解大便,勾踐等人都退到屋外,再次回到屋內時,勾踐拿起夫差的糞便,仔細品味,品嚐後,勾踐伏地稱賀:“大王的病就要痊愈了。我剛才嚐出大王的糞便是苦味,這預示病情好轉。”

夫差見勾踐對自己忠心到如此地步,非常感動,當即表示,病好後就送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後一方麵送出西施等美女迷惑夫差,一方麵勵精圖治重整旗鼓,他為了不忘記在吳國的恥辱,就睡在柴薪上,吃飯的時候還要先嚐一下苦膽,他和大臣親自下田耕作,王後則親自紡紗織布。在這種激勵下,越國迅速恢複了元氣,勾踐終於重振雄風打敗了夫差,一雪在吳國受到的屈辱。

如果勾踐沒有超人的毅力和忍心,就不可能挺過那屈辱的三年,若是他沒有向夫差示以柔順恭謹,也不會得到夫差的信任,那麼不僅越國複國無望,勾踐自己的性命也堪憂。

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到困境,能有柔忍之心的人才有可能挺過難關,成就大業。無論是示敵以弱,還是韜光養晦,都是做人的奧妙所在。

4.讓忠言不再逆耳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喜歡聽好話,而不願意聽逆耳忠言。其實很多事隻要換個角度去做,許多話隻要換個角度去說,就很容易被人接受了。

以委婉、靈活為代表意義的“柔”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

吳王想去攻伐荊國,許多人都認為不應該這樣做,但吳王剛愎自用,告訴他左右的人說:“誰敢來勸諫我,就處以死刑。”

有一個舍人(掌宮中之政的人),他有一個年輕的兒子,這個孩子想進諫勸阻吳王,但又害怕被處死。於是,他就拿著彈弓到後園去守候,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沾濕了,一連三個早上都是這樣。吳王見了十分驚奇地問:“你到底想做什麼,為什麼要把衣服都弄成這樣呢?”

舍人之子說:“後園裏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樹上鳴叫著,飲著露水,而不曉得捕它的螳螂正在自己的後麵呢。螳螂正低下身子想去抓蟬,但它也不知道黃雀正在它的身後等著它呢。黃雀等著螳螂,想去捉它,卻不曉得我拿著彈弓正在它的下方呢!這三個都是想得到它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慮到後麵的災患。這是我這幾天以來所明白的道理。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已,為了懂得這些道理,我被露水打濕衣服又算什麼呢。”

吳王聽了他的話,說:“很有道理。”於是,吳王收回了出兵攻打荊國的命令。

舍人之子巧妙地說服了吳王,而又沒有讓他覺得難堪或氣惱,從而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他用事例說明道理的進諫方式的確柔婉而有效。如果我們在平時生活裏也能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來勸說別人,相信會得益良多。

縱橫家蘇秦為燕昭王效力,他前往齊國,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齊王歸還燕國十個城池。蘇秦勸說有功而返,以為將受到燕昭王的禮遇,可是沒料到有人在燕王麵前詆毀他,燕昭王偏聽偏信,不但不以相國之禮相待,反而對他心存成見。蘇秦為自己的處境深覺委屈,他忍受著壓力,想方設法擺脫這種局麵。

一次在拜見燕昭王的時候,蘇秦說:“近日我聽到一個故事,發人深省,願意和大王您一起分享。”

燕昭王不知道蘇秦什麼意思,隻好耐著性子說:“說來聽聽無妨。”說完就閉上眼睛,不再理會他。

蘇秦並不因燕昭王的態度冷漠而氣餒,他開始講故事。

“從前,有一個男子世代經商。為了讓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常年在外麵做生意,隻剩下原配夫人和一個小妾在家中獨守空房。他的夫人耐不住寂寞,和一個遊手好閑的男人私通,這一切都被那個小妾看在眼裏,但是她什麼也不敢說,害怕被夫人報複。一天,那名男子和原配夫人在房中商量等商人回家後應該怎麼辦。夫人十分迷戀那個情夫,就說:‘我們真要在一起,他就必須得死。到時我準備一杯毒酒對付他,一切就好辦了。’小妾正巧路過,聽到了他們的對話,日日憂慮不止,擔心丈夫回來後會遭到不幸,可是她又不知道該怎麼阻止這件事。

“不久,商人回來了,給妻子和小妾帶回了許多金銀首飾。兩個女子忙著迎接丈夫,端上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切都準備好了,原配夫人吩咐小妾為丈夫倒酒。小妾左右為難。不倒,害怕丈夫和原配夫人說自己不懂規矩和禮法;倒吧,又害怕酒中有毒會毒死丈夫,說不定還要把自己牽扯進去;要是直接說明酒裏有毒,又擔心丈夫趕走原配夫人,自己於心不忍,而且也不知道丈夫會不會相信自己。她靈機一動,假裝被腳下的東西絆了一下,打個趔趄,把手中的酒壺摔破了。可不知情的男主人卻很生氣,破口大罵,後來還打了小妾一頓。”

燕昭王聽得津津有味。故事講完後,他沉思片刻,似有所悟地問蘇秦:“你不會僅僅是要我聽個故事吧?你想說什麼?”

蘇秦見大王已明白幾分,便笑著說:“我是想說,有許多在大王您身邊的人,就像故事中的小妾,對大王忠心耿耿。而您卻還不能像對待原配夫人那樣信任他們,更何況想陷害小妾的原配還不止一個!身陷小妾處境的人最終要被大王遺棄啊!”

燕昭王看著蘇秦,對他會心一笑,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不幾日他便賞賜蘇秦,以相國之禮厚待他。蘇秦因此才得以逃脫了“小妾”的命運。

在現代社會的職場上,各種關係錯綜複雜,難免會有小人作祟。要想在上司的防備和小人的陷害中掙脫出來,學習一下蘇秦的策略還是很必要的。

忠言之所以逆耳,就是因為它往往是一針見血,要是若能巧妙地以能啟發人深思的方式說出來,讓當事人自己去思考回味,並領悟其中的道理,那麼就比較容易讓人接受了。

5.勸人也要講技巧

有些話明明是好話,是為了對方著想,可是因為講的方式不恰當,就會被人當成是惡言,甚至會誤會了你的用心,反而避之不迭。如何才能把勸導別人的話講得容易讓人接受,這在做人處世上是一個大學問。

明憲宗時,有一個在宮中唱戲的小太監,名叫阿醜。阿醜聰明伶俐,演技超群,而且善於搞笑逗樂,常常逗得看戲的皇親國戚捧腹大笑。雖然阿醜隻是一個為皇上演戲解悶的小太監,但他卻秉性耿直、嫉惡如仇。

憲宗當時十分信任欺上瞞下的太監汪直,並任命他為西廠的總管。汪直掌握了大權後,不分晝夜地刺察官民的動向,還常常牽強附會,胡亂定罪,被他投進大牢的人不計其數。一時間民怨沸騰,朝廷諸臣卻敢怒不敢言。

皇上不但覺得汪直對自己忠心耿耿,極力重用,而且對巴結汪直的左都禦史王越和遼東巡撫陳鉞兩人也寵愛有加。這兩個官員依仗汪直的權勢專橫跋扈,不但不擇手段地排擠與他們意見有分歧的朝臣,還陷害了不少正直剛烈的大臣。由於這三個人,上自朝廷官員,下至黎民百姓,個個人心惶惶,國家一片紛亂。

而明憲宗對此毫無覺察,許多一心為國的正直大臣向他進諫,揭露汪直三人的專橫,陳說他們權勢過重的危害和仇怨眾多的嚴重性,可是憲宗對此卻充耳不聞,覺得是其他大臣對自己的忠臣心生嫉妒、蓄意誹謗。因此隻要有前來勸諫的大臣,他都斷然拒見或者厲聲嗬斥。

阿醜早就對汪直等人的惡行深惡痛絕,但見到諸大臣直諫不行,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他一個小太監更沒資格去進諫了,搞不好還會被砍頭。於是,他決定尋機委婉地勸諫憲宗。阿醜費盡心思編排了兩出戲目,準備等皇上來看戲時表演給他看。

一天,憲宗前來看阿醜演戲。阿醜裝扮成了一個酗酒者,隻見這個醉鬼跌跌撞撞地四處走動,指天指地地謾罵,耍著酒瘋。另外一個扮演過路人的戲子上台了,隻見過路人慌忙上前,攙扶著醉鬼,說:“官人到了,你還在這兒遊蕩,是大不敬啊!”

醉鬼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過路人又對他說:“禦駕到了!我們趕快回避吧!”醉鬼依然謾罵不止,不理不睬。過路人又說:“宮中汪大人到了。”醉鬼立即慌了手腳,酒也醒了大半,緊張地環顧四周,尋找躲避的地方。過路人好奇地問:“皇帝你尚且不怕,還怕汪太監?”醉鬼慌忙捂住過路人的嘴巴,低聲說:“不要多嘴!汪太監可不是好惹的,我怕他!”憲宗看到這裏不禁緊鎖眉頭,聯想起以前大臣們的進諫,他若有所思,一會兒就離開了。

第二天,皇上又來看戲,並且點明要看阿醜的戲。阿醜心知這是皇上看進去了自己昨天的表演,便按照自己的計劃把排練好的第二出戲搬上了戲台。

這一次,阿醜竟然裝扮成汪直,穿上西廠總管的官服,昂首挺胸,左右手各拿一把鋒利的斧頭。隻見“汪直”在路上行走,其態如螃蟹,四處橫行。又有過路人問:“你走個路還拿兩把斧子,不知有何用處?”“汪直”立即露出不屑一顧的表情說:“你何以連鉞都不認識,這哪兒是斧!分明是鉞!”過路人又問:“就算是鉞,你持鉞何故?”“汪直”洋洋得意地笑道:“我今日能大行其道,全仗著這兩鉞呢,它們可不是一般的鉞!”過路人好奇地問:“不知它們有何特殊之處?您的兩鉞為何名?”“汪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孤陋寡聞,連王越、陳鉞都不知道麼?”

憲宗聽後也哈哈大笑,看罷戲,憲宗立即下達詔書,撤去汪直、王越和陳鉞的官職,謫貶外地。

如果阿醜像那些大臣們一樣直諫,效果肯定不會比他這樣以戲說事來得好。當權者往往不容別人質疑自己的智慧,說他寵信的人是奸臣,其實也等於是說他沒有識人之明。所以這種時候隻能想方設法讓他自己明白錯誤。

宋朝知益州的張詠,與寇準是多年的至交好友,他聽說寇準當上了宰相,就對自己的部下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話一語中的。寇準為人正直,有著很高的智慧和辦事能力,但是知識麵不夠寬,這就會極大地限製寇準才能的發揮。因此張詠很想找個機會勸老朋友多讀讀書,因為身為宰相,關係到天下的興衰,理應學問更廣泛些。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陝西,而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裏。老友相會,格外高興。寇準設宴款待張詠,等到分別的時候,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也就是問張詠有沒有什麼事情要指教自己的。張詠對此早有所考慮,正想趁機勸寇準多讀書。可是他轉念一想,寇準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自己直截了當地說他不愛讀書沒學問,那不僅會讓寇準沒麵子,而且如果被別人聽去,還可能作為攻擊寇準的把柄。於是他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霍光傳》不可不讀。”

當時寇準沒弄明白張詠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老朋友的話一定另有深意。於是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從頭仔細閱讀,當讀到“光不學無術,謀於大理”這句時,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這就是張詠要告誡我的事啊。”

是啊,當年霍光任過大司馬、大將軍要職,地位相當於宋朝的宰相,他輔佐漢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學習,不明事理。這與寇準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寇準讀了《霍光傳》,也就明白了張詠的用意,並接受了他的意見。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為人剛毅正直,思維敏捷,深受名士嘉許。但缺點就是不注重學習,影響了自己才能的進一步發揮。張詠對他的勸告可謂用意深切,而寇準的領悟也是很準確的。

寫作課上老師教學生一大訣竅:“含蓄不露,便是好處”,“用意十分,下語三分,可見風雅,下語六分,可追李杜,下語十分,晚唐之作也”。其實這也是做人一大訣竅,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不可取。

柔婉含蓄是一種大氣、一種教養、一種風度,真正會做人的人,總是柔婉含蓄的,總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隻說三分,總是記得要把逆耳的話包上糖衣再說給人聽。不過這的確很難做到。人性的弱點之一是貪圖一時之快,何況在理兒上的,常常會不知不覺“理直氣壯”地“一吐為快”了。而且很多人都認為忠言直諫才是君子所為,但是如果你要勸導的人沒有那麼寬廣的心胸,你的一腔熱忱和好意反而引人不快,將心比心,我們自己不也一樣是愛聽委婉善意的話嗎?所以能讓忠言不逆耳,實在是大智慧,大修養,大氣度,大學問。

6.退讓一步容易處世

世上有許多災禍、矛盾的起因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隻因彼此針鋒相對,誰也不肯吃虧,才會將問題升級,演變得不可收拾。這其中因口角之爭而引發無窮禍患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果此時可以退讓一步,其實是可以將禍患化於無形的。

釋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時候,也曾經遭人嫉妒、謾罵。有一次,他遇到一個人,一直堵住他罵個不停。可是不管那個人罵得有多難聽,釋迦牟尼仍然心平氣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對方罵累了,歇下來了,釋迦牟尼才問他:“我的朋友,如果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對方卻不接受的話,那麼那個東西是屬於誰的呢?”

“當然是屬於那個送東西的人啦。”那個人很不客氣地回答。

釋迦牟尼說:“剛才你一直在罵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這些贈禮的話,那麼剛才那些罵人話是屬於誰的呢?”

那個人頓時為之語塞,沉默了下來,從而也了解到自己以往的過錯,並發誓以後再也不誹謗他人了。

釋迦牟尼把自己的這個經驗告訴給弟子,要他們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罵後,總想回嘴報複,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那個人總會自食其果,要想汙辱別人,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會回報到自己身上,汙辱到自己。因為當人開口辱罵別人的時候,就是在汙辱著自己的修養和道德。”

所以說忍辱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愚笨的人是做不到忍辱的。宋朝學者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由此可見柔忍關係到人的品德操行。

我們要和各種性格、地位的人打交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種人、各種看法、各種行為。漢朝的呂蒙正剛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一天正在準備上朝時,有一位官吏躲在門簾後頭說:“就是這個不學無術的小子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就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大臣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製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大臣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但是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我就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了,始終要記著他說過我的壞話。倒不如不知道他是誰為好。這樣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當時的人都很佩服呂蒙正的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