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忍是以高尚人品為支點的
怒氣會使人變得衝動,容易做出不妥當的事來。如果能夠忍住一時之氣,等平靜下來再處理問題,相信解決起來要更容易些。而且,一個不能夠克製自己的脾氣的人,也就很難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試問誰願意和一個火藥桶共事呢?
在海軍服役兩年後,威拉德·斯科特於1958年回到了華盛頓。正如他所料想的,他以前服務的公司——全國廣播公司正在等他回去工作。但是他沒有料想到的是,公司換了新的老板,而且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位新上司看起來好像不太滿意他。
開始的時候斯科特盡量保持冷靜,他努力工作,想向上司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是後來有一件事讓他忍不住了。《快樂孩子》這個節目是斯科特和他的好友兼助手埃迪·沃克一直在主持的滑稽節目,但是新上司給他們安排的時間卻差得不能再差了——將近午夜!
斯科特怒火中燒,他準備找老板大吵一架,哪怕因此丟掉飯碗也再所不惜。可是,他馬上又想起了《聖經》中所羅門王的一句話:“有見識的人不輕易發怒,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於是他冷靜了下來,和埃迪·沃克接受了這一討厭的時間安排。
他們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地幹了三年後,這個節目成了華盛頓地區最受歡迎的滑稽節目。更為重要的是,他意識到了自己以前和老板打交道的時候也有錯誤。因為知道老板不喜歡自己,所以作為報複,他要麼對老板不客氣,要麼就是盡量離他遠遠的,總是把矛盾搞得更為激化。可是有一天,老板邀請他去參加一個電台工作人員的聚會,斯科特沒有辦法推辭,隻好去了。在那裏,斯科特見到了老板的未婚妻,那是個漂亮活潑、待人誠懇的好姑娘。斯科特想,這樣美麗熱情的姑娘又怎麼會喜歡一個一無是處的男人呢?通過她,斯科特對老板的為人有了新的認識。
漸漸的,斯科特對老板的態度改變了,而老板對他的態度也逐漸改變了。事實上,他們成了好朋友,他仍然在全國廣播公司工作,後來還擔任了《今天》這一節目的氣象預報員。
真要感謝所羅門王的教誨。如果不是所羅門王的那句話讓斯科特冷靜下來,如果他沒能忍住那一時之氣,沒耐住那三年的辛苦,那麼他也就不會成為公司裏重要的一員了。
蘇武,字子卿,是西漢武帝時的中郎將。公元前100年,漢武帝任蘇武為漢朝正使,護送匈奴使節回國,到達匈奴後,他已完成皇命,正準備起程回漢時,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緱王和漢朝叛使衛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劃叛亂,準備聯絡衛律投降匈奴時所帶來的原漢朝兵將,劫持匈奴單於的母親,逃回漢朝。
虞常十分忠心於漢朝,痛恨衛律叛國求榮的可恥行徑。他將自己的計劃告訴給隨蘇武一同前來的張勝,張勝同意了他的計劃,並給予支持。但是虞常被人告發,單於發兵追捕,緱王等人被殺,而虞常被活捉了。
事情敗露後,單於大怒,準備殺死張勝和蘇武。匈奴左伊秩訾勸阻說:“處死漢使未免太過分了。他們不過是想謀殺衛律,應該讓他們投降。”單於命令衛律召見蘇武,說明了他的意思,等蘇武的回答。
蘇武說:“我出使匈奴,是為了漢匈和好,如今讓我投降,是玷汙我的使命,縱然活著,還有什麼臉麵回國呢?”說完就拔出佩劍向胸膛刺去。衛律大驚失色,急忙上前抱住蘇武,但蘇武已經身受重傷,後來找來巫醫救治了好長時間才蘇醒過來。
蘇武忠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氣節,讓單於深感欽佩,這一來他更希望能勸降蘇武為匈奴效命了。於是早晚都讓人去問候,想以此感化蘇武。
蘇武恢複健康後,單於命令衛律審問虞常和張勝,並將蘇武帶去聽審,想借機威嚇他。在審問中,衛律將虞常當場殺死,蘇武鎮定自若地說:“隻要你有膽量殺漢朝正使,那就殺吧,我並不怕死。”衛律見以死相脅迫並未見效,於是又用功名利祿來引誘蘇武。
蘇武怒罵道:“你身為漢朝使臣,卻忘恩背義,背叛了君主和國家,像你這種無恥之徒,我再也不想見你!你倚仗單於的信任,隨意殺人,從中撥弄事非,挑唆漢朝和匈奴相鬥,自己卻幸災樂禍,真是無恥之極。”
蘇武麵對種種威脅利誘,始終恪守為臣之道,忠君愛國,保持自己高尚的氣節。所以盡管衛律使盡了各種手段,卻一直不能使他有絲毫動搖。單於聽說蘇武如此堅貞不屈,就命人將蘇武關到一個大地窖裏,不給飲食,想以肉體的折磨迫使蘇武屈服。匈奴所在之地氣候寒冷,北風夾著大雪呼嘯不止。蘇武躺在地窖裏,渴了吃把雪,餓了吃氈毛,居然活了下來。匈奴人對此感到十分驚奇,單於對他無可奈何,就將他流放到北海牧羊。並對蘇武說:“等公羊下了小羊,我就放你回漢朝。”
北海是一片原始大地,千裏沒有人煙,氣候異常寒冷,積雪常年覆蓋在大地上,鳥獸罕至。蘇武來到北海後,沒有糧食,沒有飲水,餓急了就挖鼠洞,將洞中的草根、野果取出來充饑。蘇武晝夜不肯放下象征漢使身份的節杖,時間長了,節杖上的旄毛全都脫落,他還是不肯丟棄。
蘇武在北海期間,曾經和蘇武在一起做過漢武帝侍中的李陵,投降了匈奴。單於派李陵去勸降蘇武,李陵來到北海後,對蘇武說:“單於一直在等你回心轉意,今生今世你恐怕也不能回到漢朝了,在這萬裏荒原之中白白受苦,誰又能知道你的忠義呢?近些年來,皇帝年事已高,總是做出反複無常的事來,大臣中沒有什麼過錯就被滅族的有幾十人,您還為誰效忠呢?”
蘇武說:“我心甘情願以身報國,如果單於一定要我投降,那我就隻能一死以示忠心了。”後來李陵再次來北海探望他的時候,告訴他漢武帝去世了,蘇武聽後麵向南方大聲痛哭,一連哭了幾個月。
漢昭帝即位後過了幾年,匈奴又向漢朝表示希望恢複和親,漢朝就要求放回蘇武等人,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後來,漢朝又派使者去匈奴,常惠設法買通了看守他的匈奴兵,趁著黑夜去會見了漢朝使者,將蘇武的消息告訴他們,並獻計如何揭穿匈奴的騙局。
第二天,漢朝使者麵見單於,說:“我們皇帝在打獵的時候,射中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綁有一條綾綢,是蘇武寫給皇帝的信,信中說他被囚在北海放羊,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於隻好放蘇武回漢朝。
公元前81年春天,蘇武帶著剩下的9個人回到了漢朝京城長安。漢昭帝下令,為蘇武準備了牛羊等祭品,拜祭了漢武帝的靈位,將節仗交還到漢武帝靈前。至此,蘇武19年的磨難才終止了。他忍屈受辱,忠貞不屈,永不失節的感人事跡,震撼了朝野,令人敬佩之至。
蘇武的忍耐長達十幾年,但也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和忠誠,才能在長久的忍耐之後,回到自己魂縈夢牽的祖國。而蘇武牧羊的故事更是長久地流傳下來,作為一個堅強不屈的形象刻印在人們心中。
這樣品性高潔的人,上則為日月,下則為河嶽,是千百年來令人敬仰和學習的。這樣的柔忍不意味著軟弱,也不意味著無能。相反,它是以強大的意誌力和高尚的品格作為支持和動力的。
12.忍住氣才能做好事
有的人遇事喜歡硬碰硬,喜歡衝動,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現自己的剛正、憤慨和勇氣。但是事實上,有時候忍耐一分委婉一點,反而更容易達到目的。做人處世是要講究策略的,柔忍之道不可不學。
晏子是春秋時的齊國人,他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他才高八鬥,機智靈活,舉國上下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他。他憑借著三寸不爛之舌和滿腹經綸很快就在國中取得了尊貴地位。
齊王非常信任這位能幹的國卿,對他委以重任。一次,晏子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楚國在當時實力雄厚,比齊國要強大。楚王本來就沒有把其他國家放在眼裏,又聽說晏子長得矮小,就對齊國更加輕視。
楚王一心想把晏子奚落一番,以顯示自己國家的尊貴和強大。他料定晏子受了嘲笑還得忍氣吞聲,於是安排了一個計劃。當晏子駕駛著馬車來到宮殿門口準備晉見楚王時,兩旁的侍衛按照楚王的意思,把晏子請下馬車,領著他來到狹小的幾乎彎腰屈膝才能進去的側門前,說:“我們楚王恭請你從這裏進去,他已恭候多時了!”
晏子一看就明白了楚王的意圖。他忍住怨氣,轉身走向正門。侍衛立即把他擋在門外,說:“你怎麼能從這個門進去呢!請從那邊走吧!”
晏子義正詞嚴地說:“拜訪人國,理所當然走正門。那邊的門充其量是個狗門,我不明白你們強烈要求我走狗門到底是什麼意思?莫非裏邊都是狗嗎?我要拜訪的可不是狗啊!”
守衛士兵一聽,無言以對,知道來者不是平平之輩,隻好乖乖放行。
楚王知道自己的計劃弄巧成拙之後,氣急敗壞,決心尋機把晏子諷刺一番。看見晏子得意洋洋地走上殿堂,楚王不顧身份,當著各位大臣的麵,尖刻地問:“真沒有想到你們齊國竟然連一個像樣的人都找不出來!你這樣矮小的個子是不是齊國身材最魁梧的?你這樣醜陋的長相是不是齊國最漂亮的啊?”
晏子沒想到楚王會如此不顧禮儀羞辱自己。他鎮靜地看著楚王,從容地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王素來注重邦交禮儀,在派遣使者出訪別國時有很多講究,其中有個規定就是:賢能的人拜會賢能的國君,庸俗的人就拜會昏庸無能的國家。大王也覺得我無德無能吧?但是能前來拜訪大王,還是我求了好半天,齊王才勉強答應的呢!”
第二天,楚王搜腸刮肚,又想出一個計謀。他安排好一切後,就假意盛情邀請晏子到前廳飲酒說話。正在說話之間,有幾個威猛的士兵押著一個五花大綁的罪犯從廳前走過。
楚王故意高聲問:“你們押的是何人,犯了什麼罪啊?”
士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大王,此人是從齊國來的,在我國偷了別人的財物。”
犯人連忙跪下求饒說:“大王饒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楚王斜視著晏子說:“沒有想到你們齊國還盛產盜賊,竟然偷到我楚國來了!”
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圖,見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為難自己,這次再也不能客氣。於是反唇相譏:“橘生淮南為橘,橘移淮北為枳,前者香甜,後者澀苦。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生長的環境不一樣。我看不是齊國盛產盜賊,而是你治理的國家盛產適合盜賊生長的土壤吧!否則,這個人在齊國安守本分,怎麼到了楚國卻知法犯法、鋌而走險呢?”
這下楚王無言以對,他領教了晏子的厲害,從此再也不敢刁難了。
麵對別人的惡意攻擊,單憑一時之氣反擊,多半反而會遭受更大的侮辱,倒不如巧妙地用計謀回擊,以柔忍機智來維護自己的尊嚴。當然一味地躲避和忍讓也是不行的,那隻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麵,讓對方得寸進尺。
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的宰相,最初他隻是宦官頭目繆賢手下的門客,後來因為有膽識而被繆賢舉薦給趙惠文王,出使秦國。此行的目的,就是迫於秦王的壓力,而無奈拿出趙國的和氏璧去換取秦國的十五座城池。
藺相如知道秦王是想不花任何代價就白白占有趙國的和氏璧的。於是,他針對秦王的貪婪之心,有的放矢,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在秦廷上據理力爭,終於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兩年後,在澠池之會上,又是藺相如的寸步不讓,維護了趙國利益。趙王很感激藺相如,因此,在回國之後,就封藺相如為上卿。
但老將廉頗對藺相如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獲得超過他的地位十分不滿,揚言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以大局為重,處處避讓廉頗。藺相如的門客都覺得他太軟弱可欺,十分不滿,紛紛要離他而去,藺相如勸阻門客們說:“諸位看廉將軍同秦王比,哪個勢力大呢?”眾人說:“當然是秦王。”藺相如說:“請大家想一想,秦王那麼厲害,我卻敢在朝堂上當眾嗬斥他,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我認為,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要是我和廉將軍為私人意氣爭起來,就好比二虎相鬥,必有一傷。我所以要這樣做,是先顧國家危難,後計個人恩怨啊!”
門客們聽完後,感到十分慚愧,因此對藺相如更加尊敬。後來,藺相如的這些話輾轉傳到廉頗那裏,廉頗聽到後,心裏非常愧疚,立即解衣露膊,負荊請罪。兩人終於和好,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其他諸侯國都不敢小覷趙國。
由此可以看出,胸懷全局的人才會不計較一時的得失和個人利益,有時還會為此做出犧牲。正因為如此,最終獲益的是國家和社會,而個人自然也會得到益處。這種策略不僅是為人處世之道,也是治世之大道。
11.取大節,宥小過
麵對美女時,似乎很多人都容易犯些過錯,如果就此揪住不放,認為此人道德敗壞無可取之處,那也未必正確。其實如果能夠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大節上,或許會更好些。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領軍隊一舉平定了鬥越椒的反叛,天下太平。楚莊王興高采烈地設宴招待大臣,慶祝征戰勝利,並賞賜功臣。
文武百官都在邀請之列,隻見席中觥籌交錯,熱鬧異常。到了日落西山,大家似乎還沒有盡興。楚莊王便下令點上燭火,繼續開懷暢飲,並讓自己最寵幸的許姬來到酒席上,為在座的賓客斟酒助興。文武官員都已經喝得差不多了,見到許姬的美貌,便忍不住多看幾眼,有些人就動了心。
突然,外麵一陣大風吹來,宴席上的燭火熄滅了。黑暗之中有人伸手扯住許姬的衣裙,撫摸她的手。許姬一時受到驚嚇,慌亂之中,用力掙紮,不料正抓住那個人的帽纓。她奮力一拉,竟然扯斷了。她手握那根帽纓,急急忙忙走到楚王身邊,湊到大王耳邊委屈地說:“請大王為妾做主!我奉大王的旨意為下麵的百官敬酒,可是不想竟有人對我無禮,乘著燭滅之際調戲我。”
楚莊王聽後,沉默不語。許姬又急又羞,催促他:“妾在慌亂之中抓斷了他的帽纓,現在還在我手上,隻要點上燭火,是誰幹的自然一目了然!”說罷,便要掌燈者立即點燈。
楚莊王趕緊阻止,高聲對下麵的大臣說:“今日喜慶之日難得一逢,寡人要與你們喝個痛快。現在大家統統折斷帽纓,把官職帽放置一旁,毫無顧忌地暢飲吧。”
眾大臣見大王難得有這樣的好心情,都投其所好,紛紛照辦。等一會兒點燭掌燈,大家都不顧自己做官的形象,拉開架勢,盡情狂歡。後來人們都管這場宴會叫“絕纓會”。
許姬對莊王的舉措迷惑不解,仍然覺得委屈,便問:“我是您的人,遇到這種事情,您非但不管不問,反而還替侮辱我的人遮醜,您這不是讓別人恥笑嗎?以後怎麼嚴肅上下之禮呢?妾心中不服!”
莊王笑著勸慰說:“雖然這個人對你不敬,但那也是酒醉後出現的狂態,並不是惡意而為。再說我請他們來飲酒,邀來百人之歡喜,慶祝天下太平,又怎麼能掃別人興呢?按你說的,也許可以查出那個人是誰。但如果今日揭了他的短,日後他怎麼立足呢?這樣一來,我不就失去了一個得力助手嗎?現在這樣不是很好嗎?你依然貞潔,宴會又取得了預期的目的,那人現在說不定也如釋重負。”
許姬覺得莊王說得有理,考慮得也很周全,就沒有再追究。
兩年後,楚國討伐鄭國。主帥襄老手下有一位副將叫唐狡,毛遂自薦,願意親自率領百餘人在前麵開路。他驍勇善戰,每戰必勝,出師先捷,很快楚軍就得以順利進軍。莊王聽到這些好消息後,要嘉獎唐狡的戰績。唐狡站在莊王麵前,靦腆地說:“大王昔日饒我一命,我惟有以死相報,不敢討賞!”
楚莊王疑惑地問:“我何曾對你有不殺之恩?”
“您還記得‘絕纓會’上牽許姬手的人嗎?那個人就是我呀!”
以楚莊王的地位都會對臣子的不敬隱忍寬恕,這是因為他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誰都有可能犯錯,但隻要無傷大雅,隻要不是心懷惡意,那麼能容則容能忍則忍,揚其優而隱其缺,倘若求全責備,則世上無人才可用了。
漢朝袁盎的事例與楚莊王不辱絕纓者之事相近。袁盎做吳王的相國時,手下有位從史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此事後並沒有張揚,但從史還是知道了奸情敗露,嚇得倉惶逃走。
袁盎親去追回從史,從史麵色如土,以為自己要被重罰,誰知道袁盎把侍妾帶到他身邊,說:“你既然喜歡她,她就是你的了。”
從此,他待從史還是和過去一樣。後來從史離開他去別處為官。
景帝時,袁盎入朝當了太常。他出使吳國時,正好趕上吳王預謀反叛。吳王派了500人包圍了袁盎的住處,要殺死袁盎。袁盎對自己的危機卻一無所知,幸好圍守袁盎的校尉司馬買了二百石好酒,把500人灌醉,然後通知了袁盎。
袁盎十分驚異,問:“您是誰?為什麼要幫我?”
司馬說:“您不記得原來與您的小妾有私情的從史了嗎?”
袁盎這才知道現在救了自己性命的,原來就是當年那個從史。
五代時梁朝的葛周、宋代的種世衡,都因為對此類事件的容忍寬大而得以戰勝對手,討伐叛逆。葛周曾和他寵愛的美妾一起喝酒,有個衛兵用眼睛盯著美妾看,連葛周問他話都答錯了。過後他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怕葛周加罪於他,但葛周表現得若無其事。後來,葛周在和唐交戰時失利,幸好這個衛兵奮勇破敵,打敗了敵人。事後葛周把那個美妾送給這個衛兵為妻。
北宋初年,西北諸部落中,蘇慕恩的勢力最大,當時鎮守邊關的種世衡曾和他徹夜飲酒,還把一個侍妾叫出來陪酒。過了一會兒,種世衡起身到裏麵去,慕恩就趁機調戲侍妾。這時種世衡從裏麵出來,正巧撞見,慕恩感到十分慚愧,就向他請罪。種世衡說:“你喜歡她嗎?”於是把侍妾送給了蘇慕恩。正因為如此,各個部落有叛亂,種世衡就讓蘇慕恩去平叛,每次都能成功。
所以說:“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宥”是指寬恕,不懂柔忍之術的人是做不到“取大節,宥小過”的,事實上他們更容易對“小過”計較不放,這樣自然會失去人心,不利於做人處世。
12.外圓而內方是做人之守則
做人處世,無剛不立,但過剛則易折。如何克服這一矛盾呢?外圓內方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就是說為人要品性剛正,但又要講究謀略,柔中有剛,剛中帶柔,剛柔並濟,如此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清代的張之洞為官幾十載,兩袖清風,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同時他又縱橫捭闔,叱吒風雲,在晚清黑暗腐敗的官場裏入閣拜相,成為一代名臣。
張之洞的成功,不僅是源自他的學識,還得益於他做人老道,進退有度,剛柔並濟。張之洞雖然生性忠直,勇於針砭時事,敢於糾彈朝中要員,贏得人們的讚賞和欽佩。但他即使在聲名隆盛之時也沒有忘乎所以,他能及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正是張之洞做人的聰明之處。
其實張之洞雖正直,但又善於設防自保;他既有主見和個性,又不失靈活性。也就是既富於剛性,又不失彈性,具有剛柔相濟的性格,是一個外圓內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軟的海綿,骨子裏卻如同鋼鐵。他崇尚做人要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他的這種性格與他的大膽直諫看似矛盾,其實並不如此。
當時清流黨中的張佩綸、鄧承修等人受一係列直諫成功的鼓舞,熱血奔湧,愈加放肆。他們紛紛上疏,彈劾一係列貪汙受賄或昏庸誤政的官員。而張之洞並不欣賞他們的這些做法,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一味剛直、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不僅容易惹火燒身、招致禍端,而且常常有性命之憂。那種逞血氣之勇、圖一時痛快的做法,絕非智者所為。身處你死我活、激烈競爭的官場漩渦之中,誰敢說自己能夠永遠做官場上的不倒翁?
身處其中的真正聰明人,總是善於想方設法保護自己,躲避陷阱,繞開虎口狼窩。尤其是位高權重者,每每成為眾矢之的,樹大招風,爬得越高,跌下來就越慘,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所以張之洞遇事總是思前顧後,留有餘地,凡事都力爭有所回旋。比如他每次上奏進諫,雖然言辭激烈、慷慨激昂,但常常是針對事件有感而發,一般不直接將矛頭對準某個人,也就是說他注重就事論事,通過事情論證是非曲直,而不搞人身攻擊,即便是因為事件本身不得不觸及某人,他也盡量減少對人物的斥貶,而是著重抨擊事情的荒謬,這樣就給人以光明磊落之感,既避免讓局外人誤認為是泄私憤,又讓對手抓不住任何把柄。因此張之洞在官場上遊刃有餘,既善於出擊,又巧於自保。
張之洞是一個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老謀深算,進退有術,處處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結宗派、樹私黨,常常標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無台無閣,無湘無淮,無和無戰”,“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黨”。在從政之中,由於政見趨同,很自然的會有至交好友。眾所周知,當初在京縱論時政時,張之洞附著李鴻藻這樣的閣臣,成為清流黨的“牛角”,而且在1876年底至1881年的四年多時間裏,其筆鋒所向、觸角所至,也無可辯駁地顯示他是清流黨的重要成員,但他卻時時處處竭力否認自己是清流黨。
在被人視為“清流黨”的頭麵人物中,張佩綸、陳寶琛等人招怨最多,而張之洞確乎遭人攻詰不多,這正是因為他這個“清流黨”重在言事而少言人。張佩綸、陳寶琛,今天彈劾這個,明天彈劾那個,積怨甚多。而張之洞即使對自己的政敵也是虛與委蛇,盡管他縱橫捭闔,但盡量不貿然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張之洞,本有分李鴻章之勢的用心,避免李鴻章集大權於一身。張之洞雖然與李鴻章在很多方麵意見不一致,如甲午之戰時,李鴻章主和,張之洞主戰,李鴻章視張之洞為“書生之見”。但張之洞表麵上還是表現出對李鴻章的極大推崇,據說當李鴻章70壽辰時,張之洞為他做壽文,忙活了兩天三夜,這期間很少睡覺。琉璃廠書肆將這篇壽文以單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張之洞如此處理與李鴻章的關係,顯然包含著深刻的外圓意識。
他的外圓謀略還表現在對光緒帝廢除與否的問題上。戊戌變法之後,張之洞鑒於西太後的威嚴,對廢除光緒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態,總是含糊其詞,既不明說支持,又不明說反對,常常推說這是皇室家事。從他對這件事的態度上,更可看出張之洞的聰明老練、圓滑狡黠。正是因為張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場上既如魚得水,又出汙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機會讓朝廷賞識自己,又運籌帷幄為百姓辦實事,成為名震中外的“聖相”。
柔與忍的做人哲學在張之洞的身上得以充分的體現,其運用之精妙令人讚歎。
古往今來,有許多自詡機敏之士於風雨飄搖中遭遇不幸,這往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左右逢源、圓滑處世,且行為脫俗、鋒芒畢露而招惹嫉妒。如果能學會外圓內方,以柔忍之術做人,想必就不會那樣不幸,而是可以更好地展現才華,為國為民盡心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