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事如棋局謀而後動——動腦筋下好人生這局棋(2 / 3)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類似的情形,可能是別人不懷好意的侮辱,也可能是出於誤解,甚至是平白無故的批評。如果我們不肯忍耐,非要計較個一清二白,那或許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晉朝的朱衝家裏比較窮,以耕田種地為生,但是他品行端正,為人豁達。有一次,鄰居家裏丟失了一頭小牛,就到處去找,結果看到朱衝家裏的小牛和自己丟失的小牛長得很像,就以為是自己的,把牛牽回家裏去。朱衝也沒有爭辯。後來,鄰居在一片樹林裏找到了自己丟失的小牛,這才知道原來牽回的牛是朱衝的,他非常慚愧,就主動把牛還給了朱衝。

村子裏還有一戶人家,平時愛逞強稱霸,蠻橫無理。有一次,他家的牛跑出來吃了朱衝田裏的莊稼,朱衝發現後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既不生氣也不責罵,隻是好言勸他把牛關好。但過了幾天,那頭牛又跑到朱衝的田裏吃莊稼,朱衝又像上次一樣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之後又反反複複發生了好幾次類似的情況,朱衝始終和和氣氣。結果這戶人家被朱衝的大度給感化,深深地自責起來,以後再不在村裏橫行霸道了。

我們在生活中總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爭吵,往往不但不能辯出個是非黑白來,反而會憑添煩惱,甚至會氣大傷身影響健康。最常見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車上,因為擁擠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僅讓當事人心情惡劣,同時也影響周圍人的情緒。其實隻要彼此都禮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讓一些,事情就不會變得那麼讓人煩惱了。

7.位高權重者更應該忍讓處世

你也許見過這樣的人:有了一些權力和地位後,就橫行霸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為一點兒蠅頭小利而費盡腦筋。

其實越是身處高位的人,越應該柔忍處世,否則升上去容易,跌下來可就更容易了。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180米、寬2米的巷道,當地人稱之為“六尺巷”。

據作家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誌略》等史料記載:清朝名臣張英便住在這裏,張英曆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名聲顯赫,桐城人習慣將他稱為“老宰相”,其子張廷玉稱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稱為“父子雙宰相”。

當年張英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比鄰而居,房屋之間有塊空地被吳家給占用了,張家的人就送信給張英,讓他出麵幹預。張英看罷來信,就寫了首詩給家人,詩上說:“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明理,遂撤讓三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亦退讓三尺,這樣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後人稱為“六尺巷”。

張英輕啟朱毫,四兩撥千斤,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就化解了原本劍拔弩張的鄰裏矛盾,為時人亦為後人做出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的絕好榜樣。

事實上,張英的做法不僅是與人為善,而且他身居官場,處處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頃刻之間,身毀人亡。所以張英從大局著想,還是忍讓為好,免得事情鬧大了,雖然不至於當時影響他的前途,但從長遠來看,未嚐不是個禍患。讓他三尺,不僅化解了無形的隱患,又解決了鄰裏的紛爭,實在是一舉兩得。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謁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地罵著,等他停下來了才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說你是沒有權力來這樣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

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對這件事很生氣。”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

其實不用馬爾辛利再解釋什麼,那位議員就已經被總統的氣度所折服,他心裏很懊悔,不應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彙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如果馬爾辛利也一樣大發脾氣,那無疑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反而會使矛盾激化。欲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忍氣吞聲”更具妙處的了。古人說:“忍氣饒人禍自消。”要想處理好人際關係,減少行事中的障礙,退讓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在單位裏,如果能夠升職,或許就能看到周圍一些不讚同的眼光。這種時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夠的,還應該表現出你的風度和內涵,真正讓人服氣,這樣工作起來才會更為順利,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8.做人不可硬充好漢

有很多人不能忍一時之氣,喜歡硬充好漢,結果撞得頭破血流,連自己都不能保全,更別提打敗對手了,所謂“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雖然聽起來可悲,但細思之,正直固然可敬,但曲徑通幽地以柔忍之術達到正義的目的,是不是更有作用?

西漢景帝時,竇嬰擔任大將軍之職,是朝廷中的百官之首。做這樣的高官,巴結他的人很多,竇嬰也十分得意。

朝中大將灌夫為人耿直,是個典型的武夫,他不僅不去討好自己的頂頭上司,反在私下裏說:“人們都是勢利眼,巴結那些有權勢的人,這真是太無恥了,正人君子是不會這樣的。”

竇嬰後來知道此事,就向灌夫說:“你不喜歡我,不和我結交就是了,為何還要挖苦我呢?”

灌夫也不回避,回答說:“我心直口快,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隻想提醒你不要太驕傲,否則就樂極生悲了。”

竇嬰沒有責怪他,卻好心對他說:“你這個人有勇無謀,雖然剛直,但難當大事。如若碰上奸詐小人,吃虧的一定是你。我不和你計較,難道別人也會原諒你嗎?你才應該小心才是。”灌夫對竇嬰的話不以為然。

灌夫對上不巴結,對下卻是恭敬尊重,不敢有一點兒怠慢。當別人都讚賞他這一點,誇他是個十足的正人君子時,有位朋友卻表示了憂慮,對他說:“在朝廷做官,就要符合官場上的規矩。現在是官大一級壓死人,你頂撞上司,反而討好下屬,這哪裏是晉升之道呢?你不識時務,反以為榮,早晚必惹大禍。”但灌夫對此仍是充耳不聞。

後來竇嬰被免職,孝景皇後的弟弟田蚡當上了丞相。田蚡是個十足的小人,灌夫十分看不起他。

百官見竇嬰失勢,就開始巴結田蚡,灌夫卻和竇嬰來往密切。竇嬰十分感動,說:“我得勢時,你從不和我交往,現在你不去趨炎附勢,可見你為人的品德高尚。”

灌夫的朋友又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說:“你的言行不合官場之道,實屬不智之舉。作為下級,你疏遠丞相,結交失勢的人,這雖是君子行為,卻也難為小人所容。表麵文章還是要做的,你該有所反省了。”

田蚡驕橫,對灌夫的耿直早有不滿,他時刻想整治灌夫。

一次,在酒宴上灌夫和田蚡發生了衝突,田蚡借機將他關進大牢。竇嬰為了救灌夫而四處奔走,也被田蚡誣陷。結果,灌夫和竇嬰一起遇害。

竇嬰對灌夫的評價其實是一語中的:“有勇無謀,雖然剛直,卻難當大事。”隻可惜灌夫以直為榮以曲為恥,最後落得個遭小人陷害的淒慘下場。

唐高祖李淵起兵造反時,當時的晉陽縣令劉文靜積極響應,立下不少功勞,是開國的功臣之一。裴寂是劉文靜的朋友,劉文靜和他無話不談,還多次向李淵誇獎裴寂的才能。

唐朝建立後,論功行賞,不想劉文靜的官職遠在裴寂之下。劉文靜心中十分不滿,於是常向別人發牢騷。有人勸劉文靜說:“你雖有才幹,卻缺少處世的謀略。你每次進諫都和皇上力爭,自認有理便不謙讓,就算你是對的,但誰不喜歡聽順耳的話呢?這樣子不懂得委婉,皇上會喜歡你嗎?而那裴寂卻很會做人,他事事都恭順皇上,討皇上歡心,難怪他要位居你之上了。這是官場之道,你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倒不如也學學裴寂的手段,逢迎一下皇上,官也升得快些。”

劉文靜不服氣,說:“我為國盡忠,為民請命,怎會無故討好皇上呢?裴寂這樣阿諛奉承,是個奸詐小人,我一定要除掉他。”

於是,劉文靜在麵見李淵時,都要指出裴寂的錯失,他還動情地說:“親賢臣遠小人,這樣國運才能長久,皇上不可再受小人蒙蔽了。裴寂隻會討取皇上歡心,而不幹實事,這哪裏是忠臣所為呢?”

麵對劉文靜的攻擊,裴寂完全采取了另一種應對方式,他表麵上並不記恨劉文靜,而且也從不直接說劉文靜的壞話,隻是裝出一副委屈忍讓的樣子,好像是為了皇上考慮,說:“劉文靜功勞實在太大,他瞧不起我是應該的,我並不恨他。我隻是擔心,他如此居功自傲,恐怕連皇上都不敬畏了,這就是大患了。”

他說的正是李淵最忌諱的事,李淵馬上對劉文靜厭惡起來。劉文靜更加苦惱,有人就勸他改變方法,不正麵攻擊裴寂,說:“裴寂雖是小人,可他的陰謀手段不能小看。他能讓皇上聽信他的讒言而不相信你,你還敢輕視他嗎?你要多用些智謀,講究些方法,和他正麵衝突是不可取的。”

一次劉文靜和弟弟劉文起飲酒時,忍不住又破口大罵裴寂。一時性起,他竟拔出刀子,砍擊屋中木柱。劉文靜一位失寵的小妾把他的牢騷話告訴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為了邀功領賞,竟向朝廷誣告他謀反。

裴寂受命審理此案,趁機勸說李淵殺了劉文靜,以絕後患。於是,李淵也不聽劉文靜申辯,就下令將他處死了。

劉文靜的死雖然冤枉,可是他不會做人,得罪了皇上,也是一大原因。至於他對裴寂的不滿,究竟是因為看出了裴寂的卑劣,還是因為官階的高低引起了不快;是因為他的心胸狹小,還是因為他剛正不阿,那就需要史學家去深入研究了。

總而言之,有許多人盡管在處理工作等事項上很有才幹,但在做人處世上卻很沒有技巧。這就不免會處於劣勢,不能翻身了。

9.喜惡之情表現得要適度

孔子說:“有不仁義的人,你如果恨他恨得過度,便會出亂子。”意思是說討厭不仁不義的人,如果過度,千夫所指,使他無地自容,他就會釀成大亂。

東漢的陳仲弓,名實,潁川許縣人,出身貧寒,小時候就很出類拔萃,為同學所推崇。長大後有誌好學,坐立誦讀不倦。他為人性情寬厚,以德報怨。有一次,有人殺人後逃走,同縣一位姓楊的官吏懷疑是他幹的,就把他抓起來拷問,後來查明實情才放他出來。但是後來陳仲弓當了“督郵”,不僅不記仇報複,反而“密托許令,禮召楊吏”,因此“遠近聞者,鹹歎服之”。

陳仲弓曾任郡裏西門亭長,不久轉任功曹,當時宦官中常侍侯覽請托潁川太守高倫任用自己推薦的一個官吏,高倫讓陳仲弓安排此人任文學椽。陳仲弓知道這個人不能勝任,就對高倫說:“這個人用了會不能勝任,但是不用又會得罪侯常侍。不如讓我出麵請求任用此人,這樣出了問題也不會影響您的聲譽了。”後來郡中官員果然都指責他薦人不當,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高倫升任尚書,有一次對眾人說出真相,但陳仲弓仍然堅持說是自己的過錯。“聞者方歎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東漢末年,君庸主懦,宦官集團把持朝政,政治黑暗,社會混亂,民不聊生。靈帝初年,中常侍張讓的父親死了,歸葬潁川,名士都討厭這個宦官,隻有陳仲弓一個人前來吊喪。後來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士族出身的中下級官員,和以郭 泰、賈彪為首的太學生,加上一批在野的士太夫,抨擊宦官政治,尋求變革之路。三股力量此呼彼應,形成了影響深遠的“清議”。發展到後來,便釀成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張讓等宦官大殺名士,也因為對當年陳仲弓的行為很感激,放過了許多名士。

陳仲弓去世時,遠近登門祭吊者達三萬多人,披麻戴孝者數以百計。

盡管陳仲弓知道張讓這個人名聲不好,名士不願與之結交,但他也深明這樣的道理,如果一個正直之士連有惡名的人都不敢去交往,怎麼去改變他?影響他?而世界之大,比張讓壞得多的人大有人在,自己今天對張讓的尊敬,滿足了他的一點虛榮心,也就有可能免去他對很多人的禍事。這樣的柔忍才是高妙手段,不僅保全自己,更幫助了別人,比之當麵作對可要強得多了。

西漢元帝時,元帝的老師蕭望之正直無私,當時朝中權貴石顯胡作非為,蕭望之十分不滿,一有機會就會對漢元帝說石顯在外邊辦了很多壞事,讓元帝懲罰他。石顯送了很多東西給蕭望之想拉攏他,可是都沒有成功。蕭望之一直和石顯及其黨羽堅持鬥爭,從沒有妥協的時候。

元帝為了維護石顯,就多次對蕭望之說:“群臣之中,隻有你反對石顯,是不是你對他有誤解呢?我重用他是看中了他的辦事能力,如果有什麼小毛病,我也不想深究,畢竟人無完人嘛。你還是不要揪住他不放了。”

蕭望之為此每次都和元帝有一番爭論。一次,他激動之下,直接指責元帝包庇石顯,縱容他違法作惡,他說:“皇上如果不處處袒護他,石顯就不會那麼猖狂了。現在他大權在握,群臣因為害怕他報複才不敢反對他,這樣一來,朝中連一個說真話的人也沒有了。難道皇上還要怪我說實話嗎?”

元帝聽了心裏很不高興,但又拿這位剛正無私的老師沒辦法,隻好說:“別人不那麼做,自有他們的道理,你為什麼不學學他們呢?雖然你是我的老師,可畢竟我是君你是臣,這樣對我說話,實不應該啊。”

蕭望之勸漢元帝懲辦石顯的同時,石顯和他的黨羽也一心想除掉蕭望之,他們多次聯名誣告蕭望之貪贓枉法。元帝了解蕭望之的為人,他對石顯說:“蕭望之一向清廉如水,這個我最清楚,你就不要陷害他了。你與他不和,就應當設法化解怨恨,而不是互相作對。如果你真有誠意,那麼就去拜訪他吧。”

石顯明白元帝還不忍舍棄蕭望之,隻好硬著頭皮來到蕭望之府中,他擠出笑臉說:“你是皇上的老師,皇上都敬你,何況我呢?我無心和你作對,皇上也讓我們和好,你就高抬貴手吧。”

蕭望之一臉嚴肅,不為所動,說:“你我不是個人恩怨,而是忠奸之爭,絕沒有和好的可能。我這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你就別抱幻想了。要想讓我和你在朝廷上和和氣氣的,除非江河都倒流!”

石顯一聽,鼻子都氣歪了,他見“和好”無望,就恨恨地離開了,從此發誓要把蕭望之除掉。石顯走後,蕭望之的家人對蕭望之說:“石顯屈尊前來,一定出自皇上的授意,你當麵斥責他,就是不給皇上麵子,這樣皇上也會不高興的。你以一人之力和群奸對抗,實在太危險了,還是暫且忍耐一下為好。”

蕭望之說:“自古忠奸不能相容,不鏟除石顯我是不會罷手的。我是皇上的老師,皇上即使不支持我,也不會把我怎麼樣,你們就不要為我的安危擔心了。”

後來石顯等人誣陷蕭望之結黨營私,這一次元帝非常憤怒,他下令把蕭望之關入獄中。後來經過調查,發現根本沒有這回事,完全是石顯誣告的。元帝放了蕭望之,但還是免除了他的官職。過了不久,元帝覺得自己做得可能有些過份了,有些後悔,就又恢複了蕭望之的官職。但是對於誣告的石顯等人卻沒有做出什麼責罰,還對蕭望之說:“我不忍傷害你,因為你是我的老師。你若能和百官和平相處,免去我的煩憂,那我是最高興的。”

可是蕭望之仍然堅持與石顯勢不兩立。

石顯等人見蕭望之官複原職了,不禁又恨又妒,他們擔心蕭望之會報複自己,就以蕭望之的兒子蕭僅曾上書申冤為由,誣陷蕭望之縱子犯上,犯了大不敬的重罪。

這回元帝又命人把蕭望之逮捕入獄了,還特別強調審察此事。蕭望之對元帝十分失望,他忍受不了兩番入獄的侮辱,自殺而死。

敢為天下先是英雄壯舉,但英雄並不好當,正義的行為也不見得就真的可以實現。如果不懂得運用謀略,在小人得誌時忍辱負重,儲備力量,伺機而動,一舉成功,那就有可能會“出師未捷身先死”,空留壯誌難酬了。

10.守得雲開見月明

大智若愚和愚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大智若愚者外愚而內秀,知道什麼時候該韜光養晦裝糊塗,什麼時候該精明做人機巧處世。善於“裝愚守拙”的人才會贏得機會,才能明哲保身,才能笑到最後。

三國時魏明帝臨終前,太子曹芳隻有八歲,為了安排國事,他將太子托付給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明帝死後,曹芳即位,也就是魏少帝。開始的時候,朝政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兩人互相禮讓,相安無事。

不久,曹爽提拔了一批親信到朝廷擔任要職。這些人經常給曹爽出謀畫策,要他排擠司馬懿,獨攬朝廷大權。曹爽漸漸大權獨攬,飛揚跋扈起來。

為了削弱司馬懿處理朝政的權力,曹爽奏請皇帝讓司馬懿改任太傅。太傅的地位表麵上比太尉要高,但卻沒有多少實權,司馬懿不得不接受。司馬懿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為了麻痹曹爽,他經常稱病不去上朝,對曹爽的胡作非為也不聞不問。但是,暗地裏卻積蓄力量,做好應變準備。

有一年,曹爽的親信李勝到外地去做官。臨行前,曹爽叫他以辭別的名義,到太傅府裏去觀察一下司馬懿的動靜。李勝到太傅府來時,司馬懿裝作重病臥床的樣子,讓兩個侍女扶起靠著。見到李勝後,他指了指嘴,表示口渴。侍女端來一碗粥,喂他喝了幾口,沒咽下去的粥全順著嘴角流了下來。

李勝對司馬懿說,他將要到荊州去任職,今天特地來辭別,司馬懿聽了,有氣無力地說:“怎麼,你是要到並州去嗎?”李勝糾正說:“是荊州,不是並州。”司馬懿這才點點頭,抱歉他說:“唉,我年紀大了,不中用了,為國立功靠你們了!你此去並州要好好為朝廷辦事……”李勝告辭後,立即向曹爽報告說:“司馬公已經像死屍一樣躺著,隻餘下一口氣了。看來他的神思和軀殼已經分離,不久於人世,不足為患了。”曹爽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對司馬懿有戒心。

公元249年的一天,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去城北祭掃明帝的陵墓。司馬懿等他們出城後,立即調兵占領了武器庫,同時親自帶領一支軍隊,截斷了曹爽等的歸路。接著,他派人去明帝陵墓,迎接曹芳回洛陽,並上奏章控告曹爽違背先帝遺命,犯上作亂,請求曹芳免去曹爽等的官職,聽候處置。幾天後,司馬懿逮捕了曹爽的幾名親信,然後通過追究他們的罪責,把案子牽連到曹爽身上。最後以叛逆罪把曹爽及其親信全部處死,從此獨攬朝政。

司馬懿沒有選擇和曹爽硬碰硬,拚個魚死網破,而是在實力不如對方時采取隱忍退讓,不惜裝病裝糊塗,最終讓曹爽放鬆警惕,為自己的反擊贏得了準備的時間。這就是運用柔忍的大智慧。

榮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傳奇人物黃宏生,當年隨著上山下鄉的大潮來到海南的黎母山區當了知青,黎母山區是黎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叢林密布,氣候潮濕,生活環境十分惡劣。

但是在惡劣的生活環境和日複一日的勞作中,黃宏生始終沒有失去鬥誌,一直都堅持學習,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他盡可能地找書來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春之歌》成了那個時代最好的精神食糧。恢複高考後,從沒有放鬆過自己的黃宏生以高分考入華南理工大學。

畢業後,黃宏生進入華南電子進出口公司工作。3年後,28歲的黃宏生被破格提拔為常務副總經理,副廳級待遇。人生和事業都進入春風得意的階段,但他並不覺得滿足,他還有夢想要實現。於是他決定放棄已有的一切,去香港打天下。

1987年春,在同事的驚訝與歎息聲中,黃宏生辭掉了令人羨慕的職位,隻身“下海”。

1988年,黃宏生創辦了一個小公司“創維”,但由於不熟悉香港的環境,貿易環節又太多,進了貨賣不出去,造成虧損。眼看著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黃宏生大病一場。

第一次打擊剛過,第二個打擊又接踵而至。重新振作起來的黃宏生剛積累點兒資金後就辦了家遙控器廠,恰逢香港流行麗音廣播,黃宏生認為機會來了,就與菲利浦公司的工程師合作開發麗音解碼器,做成機頂盒接收麗音信號,當時野心很大,一下子做了2萬台,隻等石破天驚。沒想到最後震驚的是他自己,麗音廣播毫無預兆說停就停了,那2萬台解碼器一下子全砸在了手裏,黃宏生又一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第三次打擊隨之而來。黃宏生學的是無線電工程,看到當時東歐彩電供不應求,前景一片大好。經過慎重考慮,他從銀行貸款500萬港元,聘請了四十多名國內知名廠家的工程技術人員開發彩電產品,經過一年多的開發,產品總算出來了,但由於技術落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去甚遠,且不符合國際規格,參加國際展覽無人問津,結果又虧損了近500萬港元。至此,黃宏生已債台高築,陷入絕境。

當黃宏生山窮水盡的時候,他的老領導到香港去看他,那時的他已經瘦成皮包骨頭了。老領導表示還是歡迎他回到原來的單位工作,還勸他“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但黃宏生並沒有當逃兵,而是在忍耐、在堅持、在等待。他研究自己失敗的教訓,默默積累,隻等著東山再起的那一天。

在忍耐與等待中,黃宏生終於抓住了機會。1991年,香港爆發了一場收購大戰,香港迅科集團由於高層內訌,決定將公司拍賣,從而引來各路富商大競標,而迅科集團一批彩電專家則受到排斥。黃宏生根本不具備實力參與收購戰,但他卻成了這場大戰中真正的贏家。事實上,他“收購”的是無形資產——是那些迅科彩電開發部的技術骨幹,他出讓公司15%的股份將他們納入旗下,使企業獲得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9個月後,創維開發出國際領先的第三代彩電,在德國的電子展上獲得了第一筆2萬台的大訂單,創維靠技術征服了歐洲市場,從絕境中走了出來。

若不是能夠忍辱負重堅持到底,黃宏生的人生又怎麼能這樣光芒四射呢?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貧寒,耐得住譏諷,耐得住折磨,這樣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摘取最後的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