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半睜半閉二合為一——婚姻的持久尤其需要一點兒取舍之道(1 / 3)

有人說夫妻之間和諧相處的秘訣在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便是一種方圓做人的態度。假如在愛情與婚姻生活中,彼此事事都要爭個明白、弄個清楚,那麼,婚姻也許就離盡頭不遠了,幸福也就更是無從談起。

1.世間沒有完美的愛情

現實生活中女人尋找的是“白馬王子”,男人尋找的則是才貌雙全的“人間尤物”,他們寄予愛情與婚姻太多的浪漫,這種過於理想化的憧憬,使許多人成了愛情與浪漫的俘虜。

其實,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倘若你真的要去抓住這種烏托邦式的夢,那你會讓自己勞而無功。

劉靜、平娟、麗梅是好得不能再好的閨中密友,三人中劉靜長得最美,麗梅最有才華,隻有平娟各方麵都平平。三個人雖說平時好得恨不能一個鼻孔出氣,但是在擇偶標準上,三個人卻產生了極大的分歧。劉靜覺得人生就應該追求美滿,愛情就應該講究浪漫,如果找不到一個能讓自己覺得非常完美的愛人,那麼情願獨身下去。而麗梅則覺得婚姻是一輩子的大事,必須找一個能與自己誌趣相投的男人才行,隻有平娟沒有什麼標準,她是個傳統而又實際的人——對婚姻不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對男人不抱過高的要求,對人生不抱過於完美的奢望,她覺得兩個人隻要“對眼”,別的都不重要。

後來,平娟遇到了陳軍,陳軍長相、才情都很一般,屬於那種紮在人堆裏就會被淹沒的男人,但他們倆都是第一眼就看上了對方,而且彼此都是初戀的對象,於是兩個人一路戀愛下去。對此劉靜和麗梅都予以強烈的反對,她們覺得像平娟這樣各方麵都難以“出彩”的人,婚姻是她讓自己人生輝煌的唯一機會,她不應該草率地對待這個機會。但是平娟覺得沒有人能夠知道,漫長的歲月裏,自己將會遇見誰,亦不知道誰終將是自己的最愛,隻要感覺自己是在愛了,那麼就不要放棄。於是平娟23歲時與陳軍結了婚,25歲時做了媽媽。雖說她每天都過得很舒服、很幸福,但她還是成為了女友們同情的對象,劉靜搖頭歎息:花樣年華白擲了,可惜呀;麗梅扁著嘴說:為什麼不找個更好的?

當年的少女被時光消耗成了三個半老徐娘,劉靜眾裏尋他千百度,無奈那人始終不在燈火闌珊處,隻好讓閉月羞花之貌空憔悴;而麗梅雖然如願以償,嫁給了與自己誌趣一致的男士,但無奈兩個人總是同在一個屋簷下,卻如同兩隻刺蝟般不停地用自己身上的刺去紮對方,遍體鱗傷後,不得不離婚,一旦離婚後,除了食物之外她找不到別的安慰,生生將自己昔日的窈窕,變成了今日的肥碩,昔日才女變成了今日的怨女;隻有平娟事業順利,家庭和睦,到現在竟美麗晚成,時不時地與女兒一起冒充姐妹花“招搖過市”。

劉靜認為完美的愛人、浪漫的愛情能使婚姻充滿激情、幸福、甜蜜,其實不然,完美的愛人根本就是水中月鏡中花,你找一輩子都找不到,況且即使你找到了自己認為是最美滿、最浪漫的愛情之後,一遇到現實的婚姻生活,浪漫的愛情立刻就會潰不成軍,因為你喜歡的那個浪漫的人,進了圍城之後就再也無法繼續浪漫了,這樣你會失望,失望到你以為他在欺騙你;而如果那個浪漫的人在圍城裏繼續浪漫下去,那你就得把生活裏所有不浪漫的事都擔持下來,那樣,你會憤怒,你以為是他把你的生活全盤顛覆了。

麗梅自視清高,把精神共鳴和情趣一致作為唯一的擇偶條件,她期望組織一個精神生活充實、有較強支撐感的家庭,她希望夫妻之間不僅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情趣,而且有共同的思想和語言。可是事實證明她錯了,她的錯誤並不在於對對方的學識和情趣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在於這種要求有時比較褊狹和單一。實際上,伴侶之間的情趣,並不一定限於相同層次或領域的交流,它的覆蓋麵是很廣泛的,知識、感情、風度、性格、談吐等都可以產生情趣,其中,情感和理解是兩個重要部分。情感是理解的基礎,而隻有加深理解才能深化彼此間的情感,雙方隻要具備高度的悟性,生活情趣便會自然而生。

平娟的愛也許有些傻氣,但是恰恰是這種隨遇而安的愛使她得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幸福。愛情中感覺的確很重要,感覺找對了,就不要考慮太多,不然,會錯過好姻緣的。將來的一切其實都是不確定的,不確定的才是富於挑戰的,等到確定了,人生可能也就缺少了不確定的精彩了。平娟很慶幸自己及時把握了自己的感覺,青春的愛情無法承受一絲一毫的算計和心術,上天讓平娟和陳軍相遇得很早,但幸福卻並沒有給他們太少。

那些像平娟一樣順利地建立起家庭的青年,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征,即方圓而為,率性而立,他們敢於決斷,不過分挑剔。愛情中的理想化色彩是十分寶貴的,但是理想近乎苛求,標準變成了模式,便容易脫離生活實際,顯得虛幻縹緲。

2.演好你的角色

在婚姻生活中,聰明的女人知道愛情雖然溫馨浪漫,日子卻瑣碎而平凡,兩個在不同環境下長大、有著不同經曆和不同個性的人走到一起,必然會有一個相互了解和相互適應的過程,萬萬不可逆丈夫的本性而強迫他成功成名,她們不應為了自己的虛榮而禁錮自己和愛人。

無論在聰明女人的眼裏還是心中,男人都是個正在成長的孩子,他們需要溫情,需要愛撫,女人結婚了還有丈夫的臂彎可以依靠,而男人則必須赤裸裸地麵對所有的壓力和傷害,所以聰明的女人總是把家營造成一個溫馨的小巢,帶給丈夫以嬌柔和母親般的寬容。

聰明的女人在圍城之外的人看來有些方圓,她們從不在丈夫麵前咄咄逼人,她們不會凡事都替丈夫指方向、拿主意,在她們看來愛丈夫最好的方式是引導他,而不是幹涉他,當然她們更不會處處算計丈夫兜裏的鈔票。

而有些女人看起來很精明,她們在家庭裏什麼都要看守,什麼都不想放棄,她們看不慣丈夫的窩囊和小氣,所以就恨鐵不成鋼地為丈夫樹立起遠大的目標,然後拿著鞭子驅趕著丈夫在通向“美好明天”的路上艱難地跋涉,最後筋疲力盡的丈夫望著遙不可及的前方,感到活得那麼累,那麼沒有尊嚴,於是不想再委曲求全了,他們決定和精明的女人勞燕分飛,精明的女人這時才發現精明反被精明誤。

精明的女人大多不夠寬容,他們會對男人橫挑毛病豎挑刺,讓男人感受到沉重的壓力,男人們不由得尋求起自由輕鬆的好去處來了,或者在外麵呼朋引伴,海闊天空,胡吃海喝,到了半夜三更也不願回家;或者幹脆在外麵租屋藏嬌,享受婚外情人的溫柔……而且他們對此毫無愧疚之感,他們說:“誰讓你逼人太甚了呢!”

張瑞和李敏是中學同學,兩個人在高中三年的朝夕相處中萌發了朦朧的愛戀情懷,後來張瑞考上了大學,而李敏卻名落孫山,但是這一落差並沒有影響兩個人的感情,張瑞大學畢業後留在省城一家科研機構工作,他們很快就結婚了,但是由於李敏在家鄉一個小鎮的工廠裏做工,所以兩個人隻得像牛郎織女般地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

後來由於張瑞的工作能力很強,在單位能夠獨當一麵,所以領導比較賞識他,在領導的積極幫助下,費了很多周折才把李敏的戶口弄進了省城,但是由於沒有文憑,李敏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隻好待業在家,這時的他們雖然經濟上並不富裕,但是感情卻很好,張瑞雖然在李敏麵前很有成就感,但絕不高高在上,反而對整日悶在家裏的妻子體貼有加,而李敏也很以丈夫為榮,為了讓心愛的男人生活得舒適幸福,她每天都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不讓丈夫操半點兒心,那段時間是他們愛情的黃金歲月。

隨著時光的流逝,李敏覺得總這麼待在家裏也不是個事,於是就出去做點兒小買賣,結果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紅火,四年後竟成了一家私營企業的女老板,而張瑞依然是個每月拿一千多塊錢的技術員。開始的時候,李敏還挺顧及丈夫的感受,盡量減少在外麵的應酬,一下班就盡量往家裏趕,在工作一天後,仍勤快地幹家務活兒,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張瑞感到自己在家裏的地位跟老婆完全掉了個個兒,成了擺設。李敏變得很有個性,也很有主見起來,他的意見在李敏的決定中越來越無足輕重,連他這個人在她的眼中似乎也變得可有可無起來了,李敏越來越像他的領導,而不像他的老婆了,她回家的時間越來越晚,出差的次數越來越多,他不得不承擔起打掃房間、洗衣、做飯的任務來,久而久之,李敏竟把這當成了他的份內事,再也不插手家務活兒了。

這天晚上,10點多了,張瑞還在洗衣服,而李敏還沒回家,11點多了,濃妝豔抹的李敏才神氣活現地走了進來,隨手將皮包扔在沙發上:“孩子睡著了嗎?”她慵懶地躺在沙發裏,用手輕輕捶打著肩膀。

“睡了,晚上跟幾個小朋友在樓下玩,累了。”丈夫從廚房裏端出一杯溫牛奶放在妻子麵前。

“你怎麼又讓他一個人到樓下玩,把性子都玩野了。”

“那我總不能成天把他關在家裏呀!”丈夫的聲音越來越高。

“你不管誰管,我每天在外麵累死累活,回家還要管孩子,那還要你做什麼!”

“你以為就你忙嗎?我也要上班,你是孩子的媽,帶孩子也是你的義務。”丈夫的火氣也大了起來。

“你忙,你忙,鬼知道你忙些什麼東西。到單位七八年了,還是個普通技術員,掙錢沒指望,升職沒希望,活得還像個男人嗎?”說著說著,李敏的火氣上來了,將眼前的牛奶杯用力往地上一摔,牛奶灑了一地。

見妻子開始宣戰,丈夫退回房間,重重地將門帶上。過了一會兒,門開了,丈夫已經換好了衣服,準備出門。

“今天,你要是敢走出門一步,以後就別想進這個家門。”已經準備開門的丈夫無可奈何地將手縮了回來,回頭看看趾高氣揚的妻子,苦澀地搖了搖頭。

再後來,妻子仿佛罵丈夫罵上癮了,動輒就罵他沒出息,罵他不長進,說:“我當初真是瞎了眼,竟會愛上你!”

張瑞看著與過去判若兩人的妻子,傷心至極,她到底怎麼了?難道都是金錢惹的禍?終於有一天,他對她說:“我不妨礙你的前程,咱們離婚吧。”

可見,太過精明的女人因為精明未必可以獲得幸福。在婚姻與愛情的舞台,無論男女,都不要將自己鍛煉成那個太精明的人。幸福的來源在於方圓與精明之間。所以,你一定要演好自己的角色。

3.方圓就是幸福

兩個再好不過的戀人,也是兩個獨立的“世界”。這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隻能互相映照、互相諒解,最大可能地去異求同,而絕不可能完全重合為一。鑒於此,為使小家庭裏愛情之花常開不萎,都能開開心心地去從事社會工作,就要從互相映照、互相諒解和去異求同上下工夫,這就是“方圓”維係家庭和睦的真諦所在了。但令人煩惱的是,這兩個相愛的人,卻往往表現出極為強烈的不信任,總想把對方了解得一清二楚,總想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總懷疑對方對自己的忠貞。有理論家把這類現象,歸納為由於“愛”而產生的恐懼症,是獲得之後的最不願意失去。對於控製對方,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尤其是女人,最容易表現出不容對方喘息的執著。據資料記載,湖南省的某個山區,曾流傳過一種用女人自己創造的文字來寫成的“女書”,裏麵全是隻有女人才看得懂的秘密。書中有關於“蠱”藥的配製方法,是妻子專門用來對付丈夫的。在丈夫出門辦事時,女人會按出門時間的長短,把一定量的“蠱”藥放入男人的飯菜裏,待他吃下,告訴他到時候一定得回來,男人就會嗖地嚇出一身冷汗,牢記時間一刻也不敢耽誤地趕回來,向老婆討足量的解藥吃。如果耽擱了行程,沒有如期回到老婆身邊,就會棄屍他鄉的。至於特別喜歡盯梢兒,動不動就搞點兒心理測試,從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找出移情別戀的毛病來,則是許多女人和男子的通病了。

中國古代有一個很“美麗”的悲劇故事,叫作《秋胡戲妻》,說的是男人的不是。但用當代的觀點看問題,悲劇裏的女人本來是受害者,因為“醋”勁十足,才至性命不保的。

說是那個叫秋胡的人,娶妻五天就離家到外地做官去了。五年之後春風得意地回來了,快走到自家村莊的時候,看見田野裏有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在采桑葉,把這個秋胡看呆了,就下了馬車,走到女子麵前,以就餐、求宿、許金進行挑逗,結果被女子一一回絕。回家後,見過父母,使人召回妻子,一看,竟是那位采桑葉的婦人。秋胡覺得慚愧不說,妻子開始數落起他來,說他離別父母五年了,不是著急回家,反而調戲路邊的婦人,是不孝、是不義。不孝的人,就會對君不忠;不義的人,則會做官不清。於是,出村往東跑去,投河自盡了。按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素女經》),采桑的女子沒有對調戲她的男人立即頂撞回去或馬上走開,雖為拒絕卻有周旋之嫌,這就失去了貞節,就應該選擇去死了。所以,後人為了表彰她的節烈,建起了一座座的“秋胡廟”。廟裏供奉的卻是這位青年女子,因為她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所以就用她丈夫的名字做了廟名。其實,這位女子大可不必這樣認真,她的丈夫已經表示慚愧了,她也並沒有什麼輕佻的言行,完全可以教訓丈夫幾句,就什麼都過去了。她的丈夫甚至可以用已經認出了她,隻不過是故意開個玩笑試探她的忠貞來掩飾,如此,夫貴妻榮,豈不皆大歡喜?關鍵就是這位女子心裏沒有“方圓”的處世方法,尤其對丈夫的期望值過高,認為丈夫將來一定不會忠於他們的愛情,與其將來難受,不如現在一死了之。結果,白白斷送了年輕的生命。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古代的悲劇故事並不過時,在現實生活裏,因為丈夫的拈花惹草,或者隻是懷疑丈夫另有第三者,於是爭吵、糾纏中自殺殉情的也大有人在。在戀愛、婚姻的問題上,男人往往比女子想得開些,真發現妻子在感情上有問題,自己覺得窩囊,陽剛之氣湧上來,索性來個一刀兩斷者有之;也有怕以後娶不上媳婦或為了孩子的,就幹脆裝起“方圓”來,隻勸女子改過了之,歲月長著呢,時過境遷的時候也是有的,說不準夫妻倆又恩愛如初,小日子真就紅紅火火地過起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