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利於生存言辭是我們思想的傳輸工具,是我們相互交流的手段。因為它的內容涉及思想,所以它必定滲透你做人的痕跡;因為它的作用涉及生存,所以,它必定影響你生活的狀況。因此,不要去做那個言辭鋒利、什麼事都辯駁得清楚明了的人。言語糊塗一點兒有時更利於生存。
1.秘密,聽不得更講不得
秘密,之所以聽不得更講不得是因為它隱藏著不可公諸於眾的信息。一旦泄露,後果當然不會是無足輕重的。所以,在秘密麵前,揣著明白裝糊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可能遠離它,就最好是離它越遠越好。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悄悄話都能長久悄悄下去。有以下四種話即便“悄悄地”也不能說:
(1)捕風捉影的話不要說。
捉賊要贓,拿奸要雙,這就要求我們說話辦事要有真憑實據,如果我們向對方說的悄悄話,如風如影,純屬無稽之談,那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對一個人的隱私更是不可在私下信口開河,胡編亂造。如你說,某男與某女(均有家室)在街道的樹蔭下擁抱親吻,那情景真比演電影還賣力。若被聽者傳出,當事人可能恨你罵你,伺機報複你,甚至當麵計較、對抗,要你說出個所以然來,你怎麼說呢?把悄悄話再說一遍,請拿出證據來!你當時又沒有攝像,又沒有錄音,怎麼能夠證明某男與某女曾有這種熱烈的表演呢?所以,到頭來你必定會給自己找麻煩。
(2)違紀泄密的話不要說。
小至單位大至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都有秘密,我們隻能守口如瓶,不可泄露。有的人輕薄,無紀律性,就私下把機密“悄悄”傳出去了,弄得一傳十、十傳百,家喻戶曉,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如獲至寶,拿去作為謀利的敲門磚,給單位乃至國家造成嚴重損失。即使諸如涉及人事變動的內部新聞,你也不要去向有關的人說悄悄話,萬一中途有變,你如何去安撫別人呢?如果為此而鬧出了矛盾誰負責呢?向親友泄秘,不是害人便是害己。你一片熱心向他說了悄悄話,他可能認為這是泄露機密,於是,他當麵批評、指責你,甚至狀告你,你的體麵何在?有些人並不喜歡聽那些悄悄話,他不領你的情,這就沒有意思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還是封鎖感情,守口如瓶吧。
(3)披露悄悄話的話也不要說。
須知這世上有些人很怪,情投意合時無話不說,無情不表;一旦關係疏淡,稍有薄待,便反目成仇,無情無義,甚至添油加醋,不惜借此陷害,從而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殊不知,這些抖出悄悄話的人,也要吃虧的。我們知道,悄悄話大多是在兩人之間傳播,試問,你一個人能夠證明我有此一說嗎?甚至對方出於憤怒會狠狠還擊,跟編小說一樣編出你的悄悄話,以十倍於你的兵力將你置於有口難辯的境地,縱然兩敗俱傷,也沒有白白被你出賣。結果如何呢?你本是討好賣乖,求名逐利,或發泄私憤,算計別人,不巧卻被悄悄話所害。所以,假使你聽了悄悄話,也沒有必要往外抖,任何人在這個世上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還是講究信義,以善良為本,何必讓人反咬一口呢?
(4)不要與比你強大的人分享秘密。
你也許覺得你們可以分桃而食,但實際上你隻能分食削下的皮。許多人因為分享了別人的秘密而不得善終。他們就像麵包皮做的湯匙,很快就與湯走向了同樣的下場。聽一位王子傾吐秘密並不是什麼特權而是一種負擔。許多人打碎鏡子,是因為鏡子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醜陋。他們不能忍受那些見過他們醜相的人。假如你看到了某人不光彩的一麵,別人看你的目光絕不會友善。絕不要讓人認為他們欠了你什麼,尤其是那些有權勢的人。與他們交往,應該依賴你給過他們的幫助,而非他們給過你的幫助。朋友間互吐心事是世界上最危險的事情,把自己的秘密講給他人聽的人將自己變成了奴隸,這是為人君主者所無法容忍的暴行,為了找回失去的自由,他們會不惜踐踏任何東西,任何公理。
2.糊塗說話妙處多
糊塗說話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不貿然出擊的說辯方式。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而化幹戈為玉帛,並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方式的妙用很多。
(1)挽回“失言”所造成的尷尬局麵。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言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言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言造成的不良後果,在語言交際中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實習期間,一位實習生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新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相處?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使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這裏就是巧妙的運用裝不知道,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讚”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象。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讚興致,避免了他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再稱讚幾句從而再次造成尷尬局麵。
(2)對付別人的詭辯。
“事實勝於雄辯”,掌握充分的事實依據是戰勝對手的有力法寶。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許多情況下,麵對巧舌如簧的人,總是讓人難堪至極——明知對方是謬論,卻又無法還擊。
兩位青年農民有一次去給玉米施肥時,因豬糞離莊稼遠近的問題而爭執起來。
甲說:“豬糞離莊稼近,便於莊稼吸收,莊稼肯定愛長。”
乙說:“讓你這麼一說,應該把莊稼種到豬圈裏,一定更愛長。”
甲說:“你這是不講理。”
乙說:“怎麼不講理?你不是說離豬糞近,莊稼愛長嗎?”
這時,一位中年農民湊過來說:“我看你們倆誰說得也不對。豬尾巴離糞最近,沒見過豬尾巴長得有多長。”
一句話,使在場的人哈哈大笑。
中年農民似乎連常識也不懂,可一語中的地點破了甲、乙兩人的詭辯,更兼具強烈的幽默感。
(3)處理、製止別人的中傷、調侃。
朋友之間雖然很要好,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怪問。
袁兵因身體肥胖,同班的趙強、王明“觸景生情”,“冬瓜”長“冬瓜”短地做起買賣來,並時不時拿眼瞅袁兵,扮鬼臉。麵對拿自己的生理“缺陷”來開過火的玩笑,實在讓袁兵氣憤。欲要製止,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卻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麼辦呢?
此時袁兵穩了穩躁動的情緒,緩緩地走過去,拍著二人的肩膀,輕言細語地問:“趙強,聽說你有1.8米高,恐怕沒有吧?”接著又對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飯沒有?”
聽到這般溫柔怪誕的問話,興奮中的二人愣在當頭,大眼望小眼,如墜五裏霧中。全班同學沉寂了幾秒鍾,隨即迸發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剛才有聲有色的“買賣”,再也沒有興致繼續下去。
(4)製止別人的挖苦、諷刺。
挖苦、諷刺,都是一種用尖酸刻薄的語言,辛辣有力地去貶損、揶揄對方的行為,極易激怒對方。為避免大動肝火,兩敗俱傷,也可巧妙地運用裝作沒聽明白的方式見機而行。
丈夫不停地抽煙,煙缸裏已經有一大堆煙蒂了,大部分還在冒煙。妻子驚呼:“天哪!難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殺方式麼?”
妻子出於對丈夫的深切關懷,非常惱恨丈夫抽煙,把抽煙比作“自殺”,用語異常辛辣。作為男子漢的丈夫,雖然自知不對,但對於這樣的挖苦,卻是忍無可忍。如果直接反擊,那也隻有傷和氣了。此時,不妨裝作沒有聽明白:“親愛的,我正在抽煙思考這個問題。”
這樣一個沒好氣的、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為幽默了一次,心理獲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氣,妻子已經發泄了自己的不滿,已不太在乎丈夫聽到沒有,因此也不再言語。
(5)補救說話中的錯漏、失誤。
進行即興演講,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演講者自己也不知為什麼,竟說出一句錯話,而且馬上就意識到了。怎麼辦呢?倘若遇上這種失誤,演講者不妨裝作不知道,然後采用調整語意、改換語氣等續接方式予以補救。隻要反應敏捷,應變及時,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跡的糾錯效果。例如,一位公司經理在開業慶典上發表即興演講,他這樣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統一的整體,它有嚴格的規章製度,這是鐵的紀律,每一個員工都必須自覺遵守。——遲到、早退、閑聊、亂逛、辦事推諉、拖遝、消極、懈怠,都是違反紀律的行為。我們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就等於允許有人拆公司的台,我們能夠這樣做嗎?”
這位經理的反應力和應變力是很強的。當他意識到自己把本來想說的“我們決不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一句話中“決不”二字漏掉之後,佯作不知,馬上循著語言表達的邏輯思路,續補了一句揭示其後果的話,同時用一個反問句結束,增強了演講的啟發性和警示力。這樣的續接補救,真可謂順理成章,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