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話也要含糊說
做人要“糊塗”,說話要“糊塗”,這是一種做人的藝術。
含糊說話是運用不確定的、或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妙法。在公關語言中運用適當的含糊,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交際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麼,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非常貧乏,就會使它的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嚴重的限製,而其結果就摧毀了語言的目的,人們的交際就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交流的工具——語言遭到了損害。
例如:某經理在給員工做報告時說:“我們企業內絕大多數的青年是好學、要求上進的。”這裏的“絕大多數”是一個盡量接近被反映對象的模糊判斷,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認識,而這種認識往往帶來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語言“絕大多數”比用精確的數學形式的適應性強。即使在嚴肅的對外關係中,也需要含糊語言,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歡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不受歡迎,其具體內容、不受歡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是個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讀,閉門謝客,最怕被人宣傳,尤其不願在報刊、電視中揚名露麵。他的《圍城》再版以後,又拍成了電視劇,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不少新聞機構的記者,都想約見采訪他,均被錢老執意謝絕了。一天,一位英國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電話,懇請讓她登門拜見錢老。錢老一再婉言謝絕沒有效果,他就妙語驚人地對英國女士說:“假如你看了《圍城》,像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洋女士終被說服了。
錢先生的回話,首句語義明確,後續兩句:“吃了一隻雞蛋覺得不錯”和“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雖是借喻,但從語言效果上看,卻是達到了“一石三鳥”的奇效:其一,是屬於語義寬泛,富有彈性的模糊語言,給聽話人以尋思悟理的伸縮餘地;其二,與外賓女士交際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寬泛含蓄的語言,尤顯得有禮有節;其三,更反映了錢先生超脫盛譽之累、自比“母雞”的這種謙遜淳樸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僅無懈可擊,且又引人領悟話語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
還要注意的是在許多交際場合中,成功的狡辯所產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適當的含糊,可以使你在表麵上顯得又癡又傻,可實際的機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
比如一次,乾隆皇帝突然問劉墉:“京城共有多少人?”劉墉猝不及防,卻非常冷靜地回了一句:“隻有兩人。”乾隆問:“此話何意?”劉墉答曰:“人再多,其實隻有男女兩種,不是隻有兩人?”皇帝又問:“今年京城裏有幾人出生?有幾人去世?”劉墉回答:“隻有一人出生,卻有十二人去世。”乾隆問:“此話怎講?”劉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個屬相,豈不是隻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則十二種屬相皆有,豈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聽了大笑,深以為然。
確實,劉墉的回答極妙,皇上發問,不回答顯然不妥,答吧,心中無數又不能亂侃,這才急中生智,轉眼間以含糊的回避轉移法趣對皇上。
其實,含糊的說話方式不僅可以幫你解圍,同時還是一個人“糊塗”為人、大智若愚的表現。能夠將這種說話方式運用靈活,也將成為你一生的財富。
4.糊塗應對請求
不敗的人生從謹言做起,把糊塗當作一種境界。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坦誠相見,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
其實不然,我們提倡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見,但是,人與人之間要達到以誠相見的境界勢必要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每個不同階段,需要運用各種恰如其分的交際方法,方能保證這個過程的順利完成。
所謂糊塗表態即是采取恰當的方式、巧妙的語言對別人的請求做出間接的、含蓄的、靈活的表態。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示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鋒。它是一種常用的社交方式。
“糊塗表態”功效有二:
一是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糊塗表態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會因此對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二是給對方一點兒希望之光,有利於穩定對方的情緒。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完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難以穩定,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人際交往。
相反,倘若話尚未完全說死,則使他感到事情並非毫無希望,也許經過更多的努力或者過一段時間機會降臨,事情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因而情緒趨於穩定。
然而,我們並不是說凡事都要糊塗表態。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得有個過程,有的還得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事情處於發展變化初期,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這就難於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貿然行事,信口開河。
有些經驗豐富的人遇到這類問題,用幾句幽默話語,如引用一則寓言故事或一則笑話,而不做直接的回答,留給對方去思考、尋味。這可以說是“糊塗表態”中的高招了。
5.顧左右而言他
顧左右而言他是糊塗說話的一種有效方式,當對方觸及了你的禁忌,或是你不願提及的話題時,你就可以試著用這種方法來轉移話題。這也是糊塗做人的技巧所在。
顧左右而言他是一種言辯對答的交際應變術。它產生於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次談話。孟子問齊宣王,有一個人要到楚國去,將自己的妻子兒女托付給一位朋友照顧,可當這個人從楚國回來時,卻看到那位朋友讓他的妻子兒女受凍挨餓。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齊宣王說,拋棄他。孟子又問,司法官員管不了他的下級,怎麼辦?齊宣王說,罷免他。孟子又問,國家治理得不好,怎麼辦?由於這個問題涉及齊宣王自己的責任,因此,齊宣王左右張望了一下,把話題扯到其他方麵去了。後來,人們就把故意轉移話題,或以其他言語搪塞、掩飾正題的做法,稱作“顧左右而言他”。
1945年,在德國投降、歐戰結束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繼任總統杜魯門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於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西南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進一步商討戰後世界的安排和蘇聯對日作戰的問題。會議舉行的前一天,即7月16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進行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杜魯門帶著這張“王牌”參加會議。7月24日,杜魯門不慌不忙地向斯大林暗示美國已有了原子彈,他向蘇聯翻譯說:“請你告訴大元帥,我們已經完善地製造出了威力很大的爆炸物,準備用來打日本,我們想它將使戰爭結束。”杜魯門說完後,眼睛盯著斯大林,想看看斯大林對此的反應。然而,斯大林好像沒有聽懂杜魯門的話似的,繼續談著其他的話題。其實,斯大林早已知道有關美國製造原子彈的事情,並了解了美國人的進展程度,蘇聯情報機構已招募到美國曼哈頓計劃的主要科學家給蘇聯提供資料,蘇聯也正在加緊發展自己的原子彈。斯大林用顧左右的手法,使杜魯門的核恫嚇未能奏效,又沒有暴露蘇聯自己研製原子彈的計劃。幾年之後,蘇聯的原子彈也研製成功。
生活中,顧左右而言他的說話方式也有無窮妙用。
一個男大學生愛上了一個女大學生,對女大學生說了一番這樣的話:“我離不開您,您是溫暖著我的太陽,您是照耀著我的月亮,您是為我指引方向的北鬥星,您是為我呼喚早晨的啟明星。”
女大學生聰明,早已聽出這一番表白愛情的極熱烈的話,但自己並不喜歡麵前的小夥子,怎麼辦?如果斷然說“我不喜歡你”,豈不是會使對方陷入尷尬?不置可否,豈不是對對方不負責任?
於是,她就假裝糊塗地說了一句:“真美!您對天文學太有研究了,可我,真對不起,我對天文學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裝糊塗轉移話題不失為處理難題的好辦法。避免了尷尬,同時也讓對方不失麵子地接受了拒絕。
6.不要事事問個明白
與別人交往時,總離不開問。有時候該問的,要明知故問,比如:“你的鑽石戒指很貴吧?”“聽說你最近又出了一本新書,一定很暢銷吧?”這些可能都是你知道的,但你故意明知故問,對方會認為你很關心他,所以對你很有好感。他可能會接著你的話題,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並且有可能說得心花怒放。
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你都要問個清楚明白,不該問的問題,一定要心中有數,不要去問。比如:
(1)別人的隱私不要問。
在與別人交際中,為了避免引起別人的不快,一定要避免問對方的隱私。
具體地說,在日常交際中,應該避免問及下列這些方麵的隱私話題:
女士的年齡;
工作情況及經濟收入;
家庭內務及存款;
夫妻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