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理不怕孤立,最後並沒有孤立。假如他當時不搞改革,弄到工資也發不出的地步,他還能不孤立嗎?
堅持正義往往是勇敢者的行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敢於堅持正義與真理,無形中就樹立了威信。膽大自有膽大的回報,因為有時這是做人與做事必不可少的。
6.該出手時就出手
《水滸傳》中的英雄豪傑似乎身上都有這樣一個特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沒有足夠的膽量與氣魄是做不到的。有些人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誤區,認為膽大的人必是膀大腰圓、外表粗獷的男子漢。其實不然,膽量是勇氣、心態和智慧的綜合外現,所以,哪怕外表纖弱的女子,也並不缺乏膽略,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女子可能比男子漢表現得更有膽略。
我們來看看一位有智有謀的婦人的例子: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聲勢浩大,不久便入據長安,唐朝政權岌岌可危。沙陀部隊李克用因一目失明,時人稱為“獨眼龍”。他與其父朱邪赤心(因他鎮壓起義有功,被賜姓李,名國昌)一起,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公元884年,他引軍渡河,大敗黃巢軍於中牟(今河南中牟),使起義軍從此一蹶不振。後來便長期割據河東,與占據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的朱全忠對峙,連年戰爭。死後,其子李存勖建後唐,尊他為太祖。李克用的夫人劉氏,是一位有智有謀的巾幗英雄,可以說,李克用的成功,得力於他夫人劉氏的幫助。
李克用奉命帶兵討伐叛逆者,以救東路諸侯。正當李克用整裝待發之時,朱全忠與楊彥洪共同謀變,倒戈攻擊李克用。李克用措手不及,沒與硬戰,便倉惶逃去,心裏好不憤怒,氣得發狂。朱全忠很狡詐(後梁的創立者),眼看李克用逃去,謀殺不成,便靈機一動,將楊彥洪射殺,掩人耳目,隱藏自己叛變的真麵目。但李克用並沒有改變看法,他邊逃跑邊咒罵朱全忠,發誓要親殺朱全忠。
李克用部下有人逃回,稟報李克用妻子劉氏夫人。劉夫人聽了很是震驚,但她表麵上卻很鎮靜,神色不動,若無其事,並下令將那報告朱全忠叛變的人立即斬殺。她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此事,府內肯定亂作一團,說不定還會有人響應舉兵叛變。那樣,情況更糟,局麵就沒法收拾了。所以,自己不能驚慌,不能失去信心和自製,同時要封鎖消息,要保持府中原有的安靜,報信的人是信息源,當然應該將他斬殺。不久,李克用怒發衝冠地回來了。劉夫人仍保持鎮靜。李克用發誓要集中兵力,討伐朱全忠,以解心頭恨。可是,劉夫人卻不同意,她說:“你此次帶兵伐叛是為國討賊,以救東路諸侯之急,並不是為了你個人的怨仇。現在,汴州人朱全忠叛變要謀害你,你當然很氣憤,我也十分生氣。我也覺得他該伐該殺。可是,如果你真的帶兵去攻伐他,你的任務就完成不了了,而且也改變了事情的性質,變國家大事為個人怨仇小事。我認為,朱全忠叛變的事,你應該上訴朝廷。由朝廷興兵討伐他。豈不是更好?”李克用聽了夫人這番話,茅塞頓開,怒火頓消,便聽從了夫人的意見,不再結兵攻朱全忠了。但他還是給朱全忠寫了封信,責備他謀變不道。可朱全忠卻回信說:“前夕之變,我並不知道,朝廷曾派使者來與楊彥洪共同謀事,必是他圖謀不軌,發動兵變。現在,楊彥洪已經伏法,死有餘辜,請你諒察。”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一幹二淨。
劉氏夫人對這件事的處理很有分寸,有節有理,以大局為重,該出手時就出手,果斷應變,沉著不慌,可謂膽大心細、理性做事的典範。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肯定有位精明的女人,倘若李克用不聽劉氏夫人的話,或者劉氏夫人有勇無謀,無謀而亂,其結果如何,誰勝誰負,誰是誰非那真的挺難說了。
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出左手時就不要出右手,沒有這份膽略和智慧,是幹不成大事的。
7.心細也是一種成事策略
心細不僅僅是一種做人做事的風格,更是一種不可少的成事策略。
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說:“大生於小,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實現願望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定要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從細微的部分開始。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失。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又說:“用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務。”
從古到今的成功者以及偉大的謀略家們,在運用謀略時沒有人忽略心細這一策略在成就事業當中的巨大作用。
鬼穀子說:“既想捭的周全,又想闔的細密,然而周密的實處又在於慎微。”又說:“見微則知著。”
天玄子說:“聖人知機,愚人不見機;聖人用機,愚人不用機。就像對待事物的利害得失,就像彰昭明顯,天下人都看得見,才能抓住機會去做,這樣就能製服機會從而成功於事,這就不賤於聖賢哲士了!聖人哲士的做法,在於能見微知著,在於能謀求於無形之中,在於能成就於無跡之處。所以說,善於用機的人,常先知如神。”這就是“用機原理”的意義,它在事業上的重要性,早已被實踐所證明。
曆史上沒能成為領袖的人物,就是忽視了這重要的一點。薑太公曾經對周文王說:“涓涓的流水不堵塞,將來有成為江河的可能。星星的火點不撲滅,就會燃燒成熊熊大火。大樹兩邊的障葉不除去,怎麼好用斧子去砍伐呢?”管仲說:“防備在禍患沒有發生之前。”這都是古代聖賢對成事、立業、治國及治天下所做的慎戒機微的原則。
周文王經常小心翼翼,成王每天夜晚“敬止”;孔子常常戒慎、恐懼;諸葛亮一生的事業,都在於謹慎行事。
諸葛亮在蜀吳關係上的細心,表現出了常人難以具備的極大忍耐心,因為蜀國的三大開國領袖,都可以說是死在蜀吳爭奪戰之中,而且主要是吳國貪圖地盤,首先破壞蜀吳聯盟。但蜀吳兩國都是弱國,長達四年的拚殺已經使雙方損失慘重,蜀國損失更大。如果不能忍耐,繼續像張飛、關羽那樣意氣用事,蜀國更容易被魏國所吞並。而實現蜀吳和平之後,占地麵積不到魏國十分之一、軍事實力也相差甚遠的蜀國竟然從公元225年到234年“六出祁山”,進行北伐,而且取得了很多戰術性的勝利,攻占了安定、天水、南安、武都、陰平等郡,最後將戰場推到了魏國境內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並在此與魏軍相持百餘日,後因諸葛亮病死才撤軍。這種北伐,名為統一,實際上是以攻為守,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與其坐而待斃,不如起而攻之。隻要保住了蜀國的安寧,就可以稱之為勝利。
事不分大小,物不分巨細,都在於謹慎細心之機,我們在處理問題時千萬不要把細心這一要素等閑視之,而應把它納入到策略運用的範疇之內。這樣,細心會幫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8.有意識地消除恐懼、緊張的心理
在走向目標的征途中,恐懼和大膽就像聳立在你麵前的兩個大路標,一個指向成功的反向,一個指向成功的正向。
恐懼會勾起你許許多多不愉快的回憶,使你想起失敗、痛苦和沮喪。它還不停地暗示——“這次是不是又會重複那些不幸?”
而大膽的願望讓你回想成功時的喜悅,鼓舞你“再來一次”的欲望,激起你進行大膽嚐試的熱情。
兩個人做同樣的餡餅,用的是同樣的原料,參照的是同一食品生產說明書,一個人失敗了,而另一人卻取得優異成績。這是為什麼呢?那個失敗的廚師開始做餡餅時,神情緊張。她知道以前做餡餅沒有成功,擔心這次結果將會怎麼樣,她腦子裏沒有一幅令人垂涎欲滴的金黃色表皮、肉餡美味可口的餡餅的心理圖像,她不安、緊張,甚至有點兒恐懼,不知不覺地將不安的暗示融進了餡餅的製作過程。第二個人則認為她做的餡餅將是最好的,效果確實如此。她的形象化的願望使她成功了。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斯·維特萊認為,所謂大膽的願望實際上是連接你到達目標的感情上的紐帶。換言之,願望是你前進的正向磁引力,而恐懼所帶來的,則是負向的磁引力。它導致精神壓抑、不安、疾病、敵意甚至精神失常和死亡。
一個想獲得成功的人必須跳出恐懼的地牢,而不能陷在“我不行”、“我不能”等否定型暗示的陰影之中。
俄國有個12月的故事。
瑪莎被狠心的繼母趕出家門,叫她為繼母的親生女兒采鮮花過生日。
寒冷的12月,大雪紛飛,冰凍三尺,哪裏會有鮮花?
但瑪莎並沒有灰心,她一邊哭著一邊走向森林。
她遇到了代表12個月份的12個神仙,他們能變換季節,瑪莎終於采到了鮮花。
這是童話,但不一定離現實太遠。有句佛語叫掬水月在手。蒼天的月亮太高,凡塵的力量難以達及,但是開啟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麗的臉就含笑在掌心。
關鍵是當你處在生命的極點,從客觀上講,已完全不可能的情況下,主觀能否一搏,能否那麼垂死掙紮一下?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精神先於我們的身軀垮下去了。有一個古代的寓言:
一個人經過兩山對峙間的木橋,突然,橋斷了。奇怪的是,他沒有跌下,而是停在半空中,腳下是深淵,是湍急的激流。他抬起頭,一架天梯蕩在雲端,望上去,天梯遙不可及。倘若落在懸崖邊,他絕對會亂抓一氣的,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可是這種境地,他徹底絕望了,嚇呆了,抱頭等死。漸漸地,天梯縮回雲中,不見了蹤影。雲中的聲音說,這叫障眼法,其實你踮起腳尖兒就可以夠到天梯,是你自己放棄了求生的願望,那麼隻好下地獄了。
大膽踮起腳尖兒,就是另一個生命、另一種活法、另一番境界。這是一種極強的生活責任心鼓起的勇氣,它不僅包藏著求生的願望,還體現著探索精神、不屈服的意誌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豪氣。
人生可能不會總碰到大事、要事,但即使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平常事,如果總是心懷疑懼、不敢越雷池半步,又怎麼能突破人生的瓶頸而有所成就呢?
9.在膽大心細中尋求做人做事的突破
平凡是人生的常態,但平庸的人在做人、做事方麵肯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仔細檢視一下,就會發現膽大與心細是人們最需要補足的功課。
恐懼是所有情緒中最令人精神渙散的,它使人肌肉僵硬,意誌消沉。另一方麵,每當陷入困境時,為一絲勇氣所驅使,為急於擺脫被動局麵的情緒所驅使,我們總是能竭盡全力,扭轉局麵。巴什金在《戰勝恐懼》一書中寫道:大膽些,強大力量會幫你。
大膽些——這並不是勸你毫不在乎或有勇無謀。大膽意味著慎重的決定,每時每刻將自己所能完成的目標定得遠些。
所謂強大力量也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它正是我們自身所具有的潛力:精力、技能、正確的判斷、創造性的構想,就是體力和耐力也遠遠超出人們自身所能認識的程度。
簡而言之,大膽些可以使肌體做出應急反應。曾聽一位著名登山運動員說過,一個登山者有時會使自己陷入欲下不能的境地,這樣一來他隻能向上攀登。他補充說,有時他就特意地讓自己落入這樣的境地,當除了向上別無他路時,你會爬得更起勁。
顯然,那些特殊的強大力量是精神力量,它們比體力更為重要。殺死菲利士巨人的是一顆飛石的離心力,但首先使大衛麵對巨人的則是勇氣。
最令人好奇的是,精神力量在物質世界裏也常有其相應的位置。有這樣一位橄欖球好手,雖然他的體重遠低於其他運動員的體重,但他還是以其凶猛封殺而聞名。有人對他的大膽表示不可思議,他說:“哦,這得追溯到我孩提時代的一個細心的發現。在一次橄欖球比賽中,我麵對對方後衛,他看起來是如此龐大!我嚇得閉上眼睛,就像一顆匆忙射出的子彈那樣,把自己用力地擲向了他,而且真的阻擋了他!就在這時,我開始懂得:你封殺一名魁梧的選手越凶,你似乎就越不會受傷。道理很簡單,動量等於重量乘以速度,因此,如果你足夠大膽,勇於衝撞,那麼即使運動定理也會來幫你忙的。”
這種無所畏懼,力達自身最高境界的品質,不是一夜之間可以造就的,細心和信心是日積月累起來的。當然,在開拓人生的每一過程中,都將有挫折與失望相伴隨,光憑勇氣也並不能完全確保成功,但盡力而為後,失敗了的人總比那些不去努力坐等成功的人要好得多。
大膽和心細往往正是做事情所需的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
有位醫學院的教授,在上課的第一天對他的學生說:“當醫生,最要緊的就是膽大心細!”說完,便將一隻手指伸進桌子上一隻盛滿尿液的杯子裏,接著再把手指放進自己的嘴中,隨後教授將那隻杯子遞給學生,讓這些學生學著他的樣子做。看著每個學生都把手指探入杯中,然後再塞進嘴裏,忍著嘔吐的狼狽樣子,他微微笑了笑說:“不錯,不錯,你們每個人都夠膽大的。”但緊接著教授又難過起來:“隻可惜你們看得不夠心細,沒有注意到我探入尿杯的是食指,放進嘴裏的卻是中指啊!”
教授這樣做的本意,是教育學生在科研與工作中都要膽大心細,即睜大眼睛看問題,可惜的是學生們並沒有注意到教授的轉變細節,結果都“大上其當”。相信嚐過尿液的學生應該能夠終生記住這次“教訓”。
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真正的精明,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的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在習慣中積累功夫,培養素質。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而粗心大意無疑是這種良好素質的大敵,這種“犯暈”偶爾一次也許還可原諒,但倘若也成為一種“習慣”,則會使一個人的素質整體下降,做人也就低了一個檔次,成了一個遠離精明的傻瓜般的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