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究竟使用了什麼方法,使得他的汽車一下子就博得美國那麼多人的喜歡,以至於在全國暢銷起來呢?
他曾經講述過自己的一個簡單的方法,這是任何一個管理者都能用得著的妙計。他說:“像我們這種完全依靠客戶的滿意度來發展自己事業的人,不妨把所有的客戶都設想成一個人,從各方麵來研究他的需要,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如果某一個人和他對我們的看法、觀點與我們的永久利益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在贏得這個客戶的滿意上采取嚴肅的態度是很重要的。
“把整個的營業對象設想為一個人,這一點沒有什麼誇張的意味。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可能決定著你的整個事業的命運。嚴格地說,這不是事關一個人滿意與否的問題,而是與你的所有客戶都密切相關的問題。”
從他自身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克萊斯勒的成功在於他深諳顧客心理,懂得怎樣研究他的客戶的興趣和需求:他挑選一個典型的顧客做對象,然後,就以他的觀點、虛榮心、道德意識、習慣去設計所需的汽車,並去校正自己的工作和推銷政策。
“商業界充滿了許多看起來似乎很有才幹的年輕人,他們辛勤地工作著。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為公司的發展熱心地盡著力。他們的勤奮和忠誠使得他們做了主管或領班。但是,他們的前程卻似乎永遠停止於此了。為什麼呢?我相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於許多問題,總是按照他們自己所熟悉的那一小部分業務的運營思路去解決,而不是從整個公司的經營理念及老板的立場出發去解決。他們從來不會替坐在寬大的寫字台背後的老板設想一下:‘他心裏想怎樣做呢?他是怎樣看待這個人的?如果我處在他的位置上,那麼,我應當怎樣去處理這件事情?’”
從前做過報童、後來成了美國國際公會會長的馬修·布拉什也曾說:“在我所曾從事過的許多職業中,使我受益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我學會了依照著我的上司的辦事習慣去做事。我想在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動作上,盡量做得比他要求我的更好。我常常比他更早來到辦公室,把他的寫字台準備好,為他當日的一切計劃做好準備。所以,如果你也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得學會機敏地做事。每走進一次辦公室,你的思想最好比你的上司更超前一些,預測到他以後的意圖將是怎樣的,從而采取必要的行動來表示你頭腦的聰慧和辦事的機敏。”
然而,在請求升遷這類最要緊事項的時刻,有許多人仍還不注意,或者完全忽略了他們老板的想法和觀點。
布拉什又說:“你也許會說:‘我在這裏幹了好幾年了,我想我一定能勝任那份更好的工作。’或者就是:‘我家裏添了人口,我希望能增加一點兒生活費。’又比如:‘我給老板每星期加了那麼多班,我就不明白為什麼不給我加薪呢?’“這些話也許能打動老板的同情心,然而,這並不能說明你在工作上有多能幹,更不能說明你理應因此拿到更多的薪水並享受更高的職位。”
對於那些常常能夠領會老板意圖的人,當他們在要求晉升以前,早就能找到許多可以滿足他們願望的機會了。
一個做事細心的人,是不用刻意為自己謀求好處的,因為好處往往不待他自己發言,就會主動跑過來找他。
查爾斯·施瓦布曾指出許多領袖人物早年在職業生活中所運用的策略:在辦事的時候,永遠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份內事。
如果現在的你正麵臨找工作的情形,這個策略也是適用的。可是多數人卻仍舊忽略了這非常重要的一點。一個曾經收到過50萬封求職信的實業家摩根對這個策略的印象是頗為深刻的。
他說:“差不多每一個失業者所常犯的過錯就是不用腦子想問題。差不多可以說一切的人——無論是工程師、普通人還是大學教授、專欄作家——他們很少能從老板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而這往往就是他們求職失敗的致命根源。”
你要記住,駕馭別人的策略就在於:留心他人意圖。
4.細心關注小事才能做成大事
我們知道,事情都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但人們總是很難把握好這難以觀察的點滴,隻有細心地關注不那麼起眼的小事,有時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你做事成敗的轉折點。
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產品優良,包裝精美,很受消費者喜愛,營業額連續10年遞增,每年的增長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業業績停滯下來,第12年、第13年也如此,維持同樣的數字。公司總裁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
會上,公司總裁許諾說:誰能想出解決辦法,讓公司業績增長,給予10萬元重獎。有位年輕經理站出來,遞給總裁一張紙條,總裁打開紙條,看完,馬上簽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這位經理。
那張紙條上隻寫了一句話:將牙膏管開口擴大1毫米。
消費者每天早晨習慣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牙膏管開口擴大1毫米,每個消費者就多用1毫米寬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呀!
公司立即開始更換包裝。一年後,公司的營業額增長了32%。
據稱,日本的學者、記者和商人們每每糾纏著美國生活中甚至是最細枝末節的信息不放,其態度之頑固幾乎到了荒唐的地步。
有一次,一個在由一位美國女教師執教的英語班上學的日本年輕商人,在女教師正講解過去分詞時突然打斷並問她是否穿著內衣。這位女教師開始感到很憤怒,但當她看到那位日本學生並沒有侮辱她的意圖時,心情又平靜了下來。通過交談,女教師才了解到,這個為一家日本大紡織公司工作的青年人,隻不過是在進行一個小小的現場調查。
聽到這個故事的美國人不約而同地覺得這件事很可笑,有人還為這位日本青年人的行為流露出了一絲輕蔑。但也有人認為,正是這種對美國消費者的愛好、習慣和需要所做的不倦了解——當然一般是在相對來說更科學的基礎上組織調查,才使日本工業在美國市場上如此頻繁地戰勝美國公司。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究竟有多大差別?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差異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大。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隻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台灣首富王永慶就是從細節中找到成功機會的人。
王永慶早年因貧困讀不起書,隻好去做買賣。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麵。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淡淡,門可羅雀。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占據了附近大的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如果搞零售呢?那些位置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願意到他這一地角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並不理想。
王永慶感覺到要想讓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有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考慮之後,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砂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裏麵。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幾道淘米的程序,用起來很不方硬,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不以為怪。
王永慶卻細心地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突破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怕辛苦,不怕麻煩,一點兒一點兒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讚許,米店的生意也日漸興旺起來。
在提高米質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一個很大的不便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隻能落到老年人的身上。王永慶注意到這一點,於是打破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裏並根據需要放到適合的位置,就算完事。那麼,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清楚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怎麼樣,依此推斷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擦幹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太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深深感動了不少顧客,贏得了很多回頭客。
在送米的過程中,王永慶還了解到,當地居民大多數家庭都以打工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許多家庭還未到發薪日,就已經囊中羞澀。由於王永慶是主動送貨上門的,到收款時,碰到顧客手頭緊,一時拿不出錢的,會弄得大家很尷尬。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永慶采取按時送米,不即時收錢,而是約定到發薪之日再上門收錢的辦法,極大地方便了顧客。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方法,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裏,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離最繁華熱鬧的街道不遠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的一麵用來做鋪麵,裏間用作碾米廠。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台灣首富的事業。
細節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孕育著成功的必然。惠普創始人戴維·帕卡德說:“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細節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浪花展示了大海的美麗,但必須依托於大海才能存在一樣,要把重視細節、將大事做細養成一種習慣才行。
5.以足夠的膽量堅持自己的意見
說到膽量,人們很自然地想到隻手敢敵雙拳的好漢,想到曠野中敢於獨行的俠客,其實,另一種膽量更為可貴,那就是在一片反對聲中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
現代社會講民主,因此,少數服從多數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如果這個多數是由知識水準很高的人組成的,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這個“少數”是權勢人物,那多數人的意見會生效嗎?如果這個“多數”的組成分子都是些沒知識的(我們這裏所說的“知識”,不僅僅指文化知識),那多數人的意見會是正確的嗎?
重要的是對正義與真理的判斷,哪邊有正義,哪邊有真理,哪邊就是對的。
假如對方是一位權勢人物或邪惡人物,他的行為已經不是什麼缺點和過失,而是害國蠹民的罪惡,你不可能當麵向他指出,否則你會因此而遭到打擊和陷害,而你又不能容忍這些人繼續為非作歹,怎麼辦呢?無計可施,萬般無奈,寫匿名信,打舉報電話未嚐不是一種鬥爭的手段。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還堅持著“口不言人過”的做法,隻會讓奸佞小人高興,因為他們的奸行便可以被掩蓋,罪惡得以繼續進行,你沒有得罪人,而受害的是國家和百姓。這種人能算是君子嗎?不,他們隻不過是老好人,甚至是膽小鬼。西方一位哲人認為,邪惡之所以通行無阻,正是因為正義的無所作為。而奸邪對正人君子可從來都是雞蛋裏挑骨頭的。
假如有些心懷叵測的人很會蒙騙群眾,以“多數”做後盾而提出無理要求,這樣的“多數”就無須服從。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顯得孤立,但這並不可怕,這種孤立必定是暫時的。
某廠有個工人盜取了廠裏的木材,數量雖然不是很大,但性質肯定是偷盜。因為這人是木工,平時上上下下找他幫忙的人很多,都與他有點兒交情,於是,便都出來求情,隻有廠長堅持要依法處理。
有人就說:“少數服從多數嘛。”廠長理直氣壯地說:“廠規是廠裏最大多數的人通過的,要服從,就服從這個多數。”
一時間,廠長似乎有點兒孤立,但時間一長,理解和讚同他的人便越來越多,而偷盜廠內財物的情況也從此大為減少了。
有的人認為,隻有照多數人的意見辦事才不會把事情鬧大,才能和平地收拾局麵。其實不然,不講原則,遷就多數,勢必後患無窮。
像我們剛才所說的那件事,如果聽了大多數人的意見,不加處理,或輕加處理,不僅廠裏的偷盜之風會越來越烈,廠規廠紀也將成為一紙空文。屆時,廠長威信掃地,這才是真正的孤立呢。
處理問題是如此,實施新規定也是如此。
新的意見和想法一經提出,必定會有反對者。其中有對新意見不甚了解的人,也有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一片反對聲中,你猶如鶴立雞群。這種時候,也要學會不怕孤立。
對於不了解的人,要懷著熱忱,耐心地向他說明道理,使反對者變成讚成者。對於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任你怎麼說,恐怕他也是不想接受的,那麼就幹脆不要寄希望於他的讚同。
真理在握,反對者越多,自信心就要越強,就要越發堅定地為貫徹目標而努力。
有家商店,店麵雖然不大,地理位置卻相當好,由於經營不善,連年虧損。新經理一上任,便決意整頓。
他製定了一係列規章製度,這一來就結束了營業員們逍遙自在的日子,因此遭到一片反對之聲,新經理被孤立了。但他堅持原則,說到做到。
不到兩年,小店轉虧為盈。當年終頒發獎金的時候,一個平時最愛在店堂裏打毛線因而反對新規定也最堅決的女士說:“嗯,還是這樣好。過去織毛衣,一個月頂多結件把,現在這些獎金足可以買幾件羊毛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