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思考獨立精神協作——整合獨與合的矛盾,體現做人做事取舍之道的精髓(2 / 3)

我們現行的教育方針,通常是針對一種既定的性格模式來完成的,所以這種教育方式很難培養出獨立的領導人才。由於大部分的人都是跟隨者而不是領導者,因此我們雖然很需要領袖人才的訓練,但同時也很需要訓練一般人如何有意識、有義務地去遵從領導。如此,人們才不會像被送上屠宰場的牛羊群一樣,盲目地隨著走,赴“刑場”也茫然不知。

所以,那些為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大膽提出見解和觀點的父母,的確需要勇氣。因為通常別人會告訴他們,最好把這些問題留給那些資深專家或權威去解決。但是總有一些勇敢的人,敢於挺身而出,打破權威的觀點,對自己兒女的教育問題提出更加切合實際的見解和觀點。有位喜歡獨立思考並堅守自己信念的中年人,不斷提出問題,並且獨自與一般公眾的意見對抗。不久,就有不少人敬佩他,選他出來當社區教育委員會的委員。後來,不僅他自己的子女,還有不少學生因他所提出的建議而受益。

有許多嬰幼醫師告訴我們喂養、撫養和照顧孩子的方法,也有許多幼兒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該如何教育孩子;做生意的時候,有許多專家提醒我們如何做方能使生意紅火;在政治上的選擇活動,大部分人也是跟從某些特定團體的意見;就連我們的私生活,也經常受某些所謂專家意見的影響。這些所謂的專家通過觀察、研究、著述,然後把意見傳達給大眾,讓大眾去消化、吸收,並斷定它們是一劑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會明白,其實自己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專家。隻不過是因為某些“專家”這麼說,或因為那是一種時尚,跟著做也可以湊個熱鬧,圖個時髦。

的確,我們今日最難要求自己達到的境界便是:“成為你自己。”在充滿了大眾產品、大眾媒介及裝配線教育的當今社會,認識自己很難,要保持自己的本來麵目更難。我們常以一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階層來區分他們的特點,如“他是工會的人”、“她是職業婦女”、“他是自由派”等等。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貼有標簽,也毫不留情地為別人貼上標簽,這很像是小孩玩的“捉強盜”的遊戲。

愛德加·莫爾常常用所謂的“蝸居狀況”來警告世人,他認為這種情形會扼殺人類個體的寶貴價值。他說:“人類還無法達到天使的境界,但這也並不是我們必須變成螞蟻的理由。”

隻有成熟的心靈才能夠體驗人類這種光榮的本質,也隻有成熟的靈魂才能體會到“比天使低一點”而不是“比禽獸高一點”的心情。對所有這樣的人來說,盲目順從隻是怯懦者的避難所,不是現實。

對於生活中的我們來說,能擁有自己的完整心靈,使其神聖不受侵犯,即堅守心靈的感應,不要盲從,不要隨波逐流,是非常重要的。

3.獨立能激發潛能

獨立是什麼?獨立給人的感覺是孤單,是一個人獨來獨往。獨立似乎是一個人虛無縹緲地暢遊,似乎是一條小鳥自己試著飛行去尋找食物,似乎是一隻鯉魚總想躍過龍門,似乎是一隻小魚幻想遊遍整個大海。

我們小時候總是回家等飯吃,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長大了,就不得不親自回家弄飯吃。我們以前也沒有做飯的經驗,但麵對生活,我們必須得自己試著做飯弄菜,如果做得不錯,誰都有了自己的拿手菜,客人來了,隨時準備露幾手。

獨立激發潛能,我們每個人都深有體會。

近代以來世界格局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離散群體的成就大於其母體。

海外華人約有6000多萬,但他們擁有的財富總值很有可能超過大陸近13億中國人,有人推算他們一年創造的產值,相當於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約5倍於中國大陸。

離散群體的這種優越表現當然令其母體民族有點兒尷尬,但同樣也是母體民族的驕傲。因為離散群體雖然遊離在外,但與母體文化總是若即若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他們的成功同樣也是其母體文化的成功,他們的經驗同樣也值得身在祖國故土的人們學習。

詩人、新加坡《新民日報》總編杜南發認為,離散族群的特點,就是移民觀念加上其他觀念的融合。紮根於馬來西亞的華人作家黎紫書說,馬來西亞年輕的華文作家在發現“斷奶”痛苦的同時,也發現打開視野吸收新的養分卻一點兒都不困難。“被遺棄族群”的悲哀,“孤兒”的心態,都逐漸淡化了,作為獨立完整個體的馬來西亞華文文學正在形成。美籍華人作家嚴歌苓說,她從來不確認自己寫的是“移民小說”。她從中國移居到美國十多年,卻不能完全脫離母體。樣貌改變不了,本身文化的根須暴露在外,非常敏感,觸動了便會疼痛起來。然而,她也極其欣慰地宣告:離散是個美麗的狀態。她說,離散讓人的觸覺更敏銳,視覺更客觀,心靈鮮活得像孩子一樣,能夠完全打開,這對作家來說確是“非常幸運”的。

台灣詩人、學者餘光中談論離散文學,則讓人體會不到絲毫的“離散”,因為他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他曾經這樣說:“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裏,我仍是一塊拒絕溶化的冰……”餘教授認為,語文是有民族性的,用中文寫出來,便是中華文學。就像德國文豪托馬斯·曼說的:“凡我到處,就是德國。”餘教授的看法是,吸收當地文化,組合形成當地文風,其實是民族文學拓展的一種過程。離散是一種文學狀態,民族離開固有社會,天才便往往得以發揮。所以從唐僧的時代開始,就產生了留學生文學,杜甫顛沛流離,產生了難民文學;蘇東坡下放,也產生了貶官文學。

作家賈平凹談起他寫作22年的甘苦說:“開始,稿子向全國四麵八方投寄,四麵八方退稿湧了回來。我心有些冷,恨過自己的命運,恨過編輯……夜裏常常一個人伴著孤燈呆坐。”後來,他發奮起來,將所有的退稿信都貼在牆上,以便抬頭低眼都能看到“自己的恥辱”。他說:“孤獨是文學的價值,寂寞是作文的一番途徑。”

錢鍾書就是在他的“孤獨”境遇下,培養出了生命的韌勁。這種韌勁使他能抗衡住各種各樣的壓力,經過“九蒸九焙的改造”,仍然保持住他的一顆求真、向善、愛美的靈魂。那些世人熱衷企求的東西,他都淡然處之,始終保持著童真和癡氣,安安心心做著學問。

這些作家令人感動而深刻的話語或事跡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在哪裏,而是我們自己的觸覺、視野、心靈、毅力和才智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隻要我們自己不僵化、不保守、不麻木、不冷漠、不懦弱,我們留在故土,同樣也可以保持一種健康美麗的心態,心靈照樣也可以“鮮活得像孩子一樣,能夠完全打開”,同樣也可以“拒絕溶化”,同樣可以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來。

4.在從眾中還原自我

獨立堅持自我與協作從眾,有時看似很矛盾,深究下去會發現,處理好這一對矛盾,實在是找到了讓自己變得既與大眾和諧相處,又不失獨立個性的一大竅門。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家,時常會下惡雨,雨水會下在江裏、河裏、湖裏、井裏、池裏,任何人喝到它,就會狂醉七日,七日之後才會清醒過來。

當時,那個國家的國王是位非常有智慧的明君,他能在風起雲湧時,就知道惡雨馬上就要下來了,立刻將水井蓋好不讓惡雨汙染井水。可是全國百姓與滿朝文武大臣,對惡雨之來,既無先見之明,又無防範之智,所以都未能幸免而飲用了受到惡雨汙染的水,於是舉國皆醉,群臣都發了狂,他們脫衣裸體,以泥土塗麵,言行癲狂,舉止錯亂,以黑為白,以惡為善,隻有國王因預先防範得當,沒有飲用被惡雨汙染的水,所以能夠保持清醒,他依然像平常一樣穿國王應穿的龍袍,戴國王應戴的王冠,一如往常坐在王座上,麵見群臣。上朝麵君的群臣不知道自己已經發狂了,看見國王衣冠整齊,端坐王座,反而認為國王發狂了,於是議論紛紛,認為此事非同小可,應對國王有所處治。國正見狀,內心暗自害怕,惟恐群臣造反,便對群臣說:“我有良藥醫治我的病,請你們稍候,我進去服藥,很快就出來。”話一說完,國王轉身進入宮內,脫去所穿的衣服,以泥土塗麵,打扮成和群臣一模一樣,然後出來和群臣見麵。群臣看見國王的模樣,無不歡喜雀躍,以為國王的病治愈了,國王不再癲狂了。

七天之後,群臣都清醒過來了,看了自己的打扮穿著,都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趕緊淨身洗麵,穿戴整齊,上朝麵君。此時國王裝扮如故,仍然赤裸泥麵,斜坐王位,諸臣看了無不驚怪,並問國王說:“吾王一向多智明睿,今天為什麼會一反常態,打扮成這個樣子呢?”國王回答說:“我心常定,沒有變易,隻因你們喝了被惡雨汙染的水而心智都癲狂了,但卻反過來說我不正常了,說我生病發狂了,隻好打扮成你們當時的樣子,以免遭到大家的排斥與迫害。其實我的內心非常清楚,一點兒都沒有受到迷惑。”

洞悉是非真偽的智慧,獨善其身的果敢——究竟多少人可以做到這兩點?在德國希特勒的民族主義熱浪中,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大趨勢中,人人都是泥人,你要泥人怎麼樣跳出塑泥的大手掌去辨別客觀的真偽呢?確實有些人,在舉國高呼“嗨,希特勒”的時候,清楚地冷眼洞悉隱藏在狂熱背後的危機,目擊是非價值的顛倒,棄德國而去。這些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的人,即使動了疑心,也沒有能力做獨立的判斷。人雲亦雲是人的常態,自我覺醒、反抗潮流,是人對自己較高的道德期許,一種理想的追求。

而你是哪一種?最好都不是,中庸最好,在從眾中保持一種獨立的姿態最好。

5.學會與別人協作

無知產生自卑,無視產生自負。很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往往過於看重剛剛獲得的學曆和十幾年來學到的係統知識,在初入社會時表現出自負和自傲。他們總是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依靠自己的一臂之力就可以把工作輕鬆做好,從不屑於與人合作,甚至把與人合作看作有辱自己身份的事情。

在社會中,這種個人英雄主義是最要不得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獨自做好所有事情。如果你仔細觀察群蟻,你會發現——一隻螞蟻在發現了自己拖不動的食物之後,會立即去通知同伴來幫助,於是你會看見一個比螞蟻體重大數百倍甚至數千倍的食物,在一群螞蟻的齊心協力下,被拖回螞蟻的巢穴。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開創一番事業,必須靠更多的人形成一個團隊、一個群體。隻有與人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也隻有在這個團隊裏你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能來。

楊光在大學裏學的是計算機專業,進入一家開發公司半年後,被選拔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研發小組。楊光聽說上司十分欣賞自己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才決定讓他參加研發小組的,不禁有些沾沾自喜,甚至自我驕傲起來。但他很快就發現,有些人雖然計算機應用能力不如他強,但是具有豐富的研發經驗和卓越的開發能力。特別是劉師傅,貌不驚人,不愛說話,沉默寡言,拿出來的方案卻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許多自詡科班出身的人自慚形穢。自己的方案多次被否定之後,楊光意識到,單靠個人的力量,這個研發課題是很難攻克的,隻有與人合作,才有希望取得成功。於是,他馬上做出決定,放下“架子”,在研發過程中,一邊暗中努力學習,一邊虛心向別人請教,當然,他也誠懇地幫助別人,別人也樂意指點他,特別是劉師傅,當他主動幫助劉師傅解決了一個問題之後,劉師傅立即毫不猶豫地傳授了他幾招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這個課題完成之後,他的業務能力大大提高,自然贏得了上司的嘉獎。

一位哲人說過,你手上有一個蘋果,我手上也有一個蘋果,兩個蘋果交換後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兩種思想交換後就不再是一種思想了。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應認識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永遠無法做好所有的事情。即使一個人精力無限充沛,也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所以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一家大公司招聘高層管理人員,9名優秀應聘者經過麵試,從上百人中脫穎而出,闖進了由公司老板親自把關的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