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是成熟做人的起始點。人們激發與挖掘自身潛能,吸收萬物精華後,形成獨一無二的人格,擁有自己的信仰,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協作是理性之精髓,現代社會中缺少了協作精神將使自己寸步難行。協作做事,首先要學會獨立地完成任務,才能進一步與人分工協作。
1.你是獨一無二的當你手拿一把玫瑰花時,有沒有對其進行過詳細觀察?這些玫瑰,粗看起來都十分相似,可是,你再仔細看看,便會發現它們朵朵不同,甚至連屬於同種的類別,開出的花彼此都不太一樣,如生長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顏色是否均勻等等。隻要仔細辨認,均可發現它們各有獨自的風姿。
不僅自然界如此,人類的情形亦是如此,亞瑟·吉始博士對古代的生活及民俗極有研究。他曾說過:“沒有兩個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個人均有他與眾不同的生活遭遇。”不錯,每個人的生活遭遇都是獨一無二的。盡管構成人體的基本因素相同,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自成一格,絕不與人雷同。
要想邁向成熟,除非我們先獨立,這樣才能使自己與他人溝通,建立起有意義的關係來。
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困難。例如:我們常常把別人劃分在某個階層——如,普通百姓、中上階層、中下階層、大眾階層、低收入群、街頭盲流、白領階層、藍領階層、上流社會,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我們不願或不能把別人視為獨立個體,而隻能把大家看成沒有特色、沒有個性、沒有姓名的群體之一。
我們自身的情況也是如此,也是許多人歸類的對象。許多社會研究或調查人員,幾乎對我們無所不知:每天喝多少飲料、有幾輛車子、用什麼品牌、喜歡看什麼電視節目、收聽什麼電台等等。
這一種歸類通常強調“定位”、“無藩籬”、“社會流動性”等,以配合我們評判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略個人的獨特性。個性主義現已遭到破壞,甚至已瀕於消亡。難怪我們現在對自己的獨特性已越來越沒有概念,甚至不敢去思想或采取與他人不同的行動。
當然,現代人對如何使自己變得“有獨特個性”這方麵的知識,的確充滿了渴望。暫且不論社會對我們的評定歸類、對我們順應群體的要求帶來什麼壓力,在內心深處,我們仍知道並渴求自己能與他人有所區分。為了表達這種渴望,解除這種束縛,許多人被送到心理分析家的診所或精神治療師的治療室裏。甚至有許多人用酒精、藥物來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墮落。
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我們更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性?要如何才能以更成熟的態度去認識自己?這裏有三點建議:
第一,每天抽出一段時間獨處,以進一步認識自己。
由於現代生活的繁忙與緊張,我們很少有時間給自己深思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抽出時間麵對自己、認識自己。
但是,不同的人通常有不同的獨處方式。有的人,一邊散步,一邊思考;有的人,獨自到花園裏走走,放鬆身心;有的人隻坐在窗旁偶爾眺望窗外的藍天或樹木;有的人,喜歡靜室獨處,或自我隔離。不管你用什麼方法,總而言之,每天抽一小段時間出來,不受幹擾,如此,才能好好體驗你自己、你的生活、信仰和種種行為。
第二,打破不良習慣的束縛。
我們時常把自己深裹在不良習慣的無聊事件裏,在裏麵窒息而不自知,這需要用意誌和強大決心才能將之解除。想想看,我們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斷重複相同的行為,生命因此變得遲鈍,沒精神活力並且毫無創新的能力。
第三,發現生活中什麼東西最能讓我們感到滿足。
興奮時刻會把我們的真正麵目呈現出來,讓我們感到滿足,感覺出最深刻、最活躍的生命來,正是這些令人興奮的事!
人的個性雖不能改變,但可以借由某些行為呈現出來。要想發覺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們與他人不同、真正具有價值的地方——則必須先去解除許多人性的束縛,諸如:恐懼、畏縮、自我疑慮、迷惑及僵化思想的種種積習。這時,興奮便有如火把,能把捆綁住自我麵貌的層層束縛掙脫掉,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來。
興奮有許多麵貌,愛便是其中之一。有部電影名叫《瑪蒂》,便是敘述兩個單調寂寞的人,如何因愛而彼此敞開心靈,邁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對另一些人來說,興奮也可說是一種令人振奮的工作、活動或創作行為。耶魯大學的威廉·菲爾普教授,曾寫過一本名叫《教學的樂趣》的書,書中詳細描述了教學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興奮、又快樂。
危險或緊要時刻也會讓人感到興奮,因為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現出來。有些災難像戰爭、洪水或地震等,通常會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為人在這種極具刺激或挑戰性的時刻,才會把真正的自我和潛藏意識能力激發出來。
心靈的成熟過程,是不停地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了解別人,發現自我是智慧做人的起點。
2.擁有自己的信仰
我們必須信仰某些事物。但是,假如我們沒有就此信仰采取行動,一切仍然無用。隻有信心而沒有作為,是無濟於事的。
赫德裏太太住在加拿大的沙卡契文市,是個快樂、平凡的家庭主婦。她的生活一直順遂無事,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場可怕的車禍,使她毫無防備地掉入一個大深溝裏。
起初,大家以為赫德裏太太的脊椎骨斷裂,後來,根據X光顯示,雖然她的脊椎骨並沒有碎開,但骨骼表麵仍因擦傷而長出刺狀物。醫生吩咐她臥床靜養三個星期,並且,還帶來另一個壞消息。醫生告訴她,由於她的脊椎骨有嚴重的僵硬現象,也許在五六年之後,會全身無法動彈。
赫德裏太太描述當時的心情時說道:
“我愣住了。我一向活潑好動,又從沒遇到過不順利的事。但現在,不幸終於發生了。臥床靜養的時間由三個星期延長到四個星期,然後是五個星期、六個星期……我的勇氣和樂觀此時已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恐懼……我隻覺得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
“一天早晨,我從夢中醒來,發覺自己的思緒如水晶般清澈透明。我告訴自己,五年的歲月不算短,我可以做許多事情以幫助家人。隻要我繼續用藥物治療、不多求,並且有決心戰勝病魔,說不定還能改善自己的狀況。我不想毫無奮鬥便宣告投降,我一定要盡可能勇往直前。由於我這麼自信,並且又下了決心想要立刻能有所作為,這麼一來,恐懼和無力感立刻消失不見了。我掙紮著起床,想要立刻開始新生活。
“我找了兩個字當成座右銘,時時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這已是五年半以前的事了。如今,我再度進行了身體檢查,醫生認為我脊椎骨的情況良好,看起來可以繼續維持另一個五年。醫生要我保持愉快的心境、對生命感興趣,並且繼續向前行。這正是我的信念。隻要我身上的肌肉還能活動,我一定會繼續走下去。”
赫德裏太太的確是一個讓人鼓舞的例證。她成熟的表現來自一個信念,並且根據這個信念采取行動。
當然,僅有信仰並不足以讓我們變得成熟。信仰的好處是能增強勇氣,使我們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不至於萎靡不振臨陣退卻。除非我們以信仰做基礎,然後付諸行動,否則任何道理原則都沒有什麼用處。
耶穌曾說過:“憑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是的,隻有行為才算數。如果我們不能行動,則任何哲學理論叫得震天響,對我們也沒有絲毫益處。我們所結的果子將是苦的,我們的生命也是假冒偽劣的。
我們一旦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應當采取行動。
夏威夷有一名建築承造商,堅信人不可輕易放棄。他不但如此堅信,並且時刻在行動中表現出來,因此事業做得十分成功。他的名字叫保羅·瑪哈。
在1931年的時候,瑪哈先生在建築和工業界到處打聽,想要找一份工作。他年輕沒有經驗,因此四處碰壁,工作完全沒有著落。由於當時經濟不景氣,沒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製圖人員,就是經驗豐富的老手也往往遭到冷遇。
“我實在感到氣餒。”瑪哈先生坦承道:“但後來我決定,假如沒有人願意雇我,我就自己來做。我從親友那裏借了500美元,然後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築承造公司。
“不景氣嗎?當然是的。想要蓋房子的人,誰會願意找一名沒有經驗又沒有名氣的人來做呢?但無論如何,我鼓起勇氣,下定決心要幹到底。就憑這麼一種信念和堅持,我終於找到了幾份小生意做。
“我的第一筆生意是承造一棟2500美元的房子。由於缺乏經驗,估價不準,結果賠了200美元。但是,有了這次失敗的教訓,接下去的幾樁生意便彌補過來了。由於我堅信人不可輕言放棄,終於渡過了一生中最大的難關。”
不錯,人不是因為沒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動,並且不顧一切地堅持到底。擁有自己的信仰並付諸行動,這才是通往成功的雲梯!
3.不要隨波逐流
一位哲人提出:“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一個人能認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經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衝擊。許多人僅僅為了某件事情時髦或流行,就跟著別人隨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幹與興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幹也付諸東流。所得隻是一時的熱鬧,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機會。
一個真正獨立的“人”,必然是個不輕信盲從的人。一個人心靈的完整性是不能破壞的。當我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想用別人的觀點來評價一件事的時候,錯誤往往就不期而至了。
我們也許可以做這樣的理解:“要盡可能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
當我們身處於陌生的環境,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參考的時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建立信心,然後才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去做。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並有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情況。
時間能讓我們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評判標準來。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誠實是最好的行事指南,這不隻因為許多人這樣教導過我們,而是通過我們自己的觀察、摸索和思考的結果。很幸運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人對生活上的基本原則表示認可,否則,我們就要陷於一片混亂之中了。保持思想獨立不隨波逐流很難,至少不是件簡單的事,有時還有危險性。為了追求安全感,人們順應環境,最後常常變成了環境的奴隸。然而,無數事實告訴人們: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之後,是經過不斷追求、拚搏並經曆各種爭議之後爭取來的。
如果我們真的成熟了,便不再需要怯懦地到避難所裏去順應環境;我們不必藏在人群當中,不敢把自己的獨特性表現出來;我們不必盲目順從他人的思想,而是凡事有自己的觀點與主張。
堅持一項並不能得到別人支持的意見,或不隨從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人不願隨波逐流,並願意在受攻擊的時候堅持信念,的確需要極大的勇氣。
在一次社交聚會上,在場的人都讚同某個觀點,隻有一位男士表示異議。他先是客氣地一言不發,後來因為有人直截了當地問他的想法,他才微笑道:“我本來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與大家的觀點不同,而這又是一個多麼難得的社交聚會。但既然你們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接著,他便簡要地陳述了自己的觀點,結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反駁。但他堅定不移地堅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最後,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讚同他的看法,卻獲得了大家的尊重。因為他堅守自己的觀點,沒有做別人思想的附庸。
而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專家至上的時代。由於我們習慣於依賴這些專家權威性的觀點,因此便慢慢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以致對許多事情很難提出意見或堅守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