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媒體是公民社會與政府溝通的平台、紐帶和對政府實行監督的工具
公民社會和政府在共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應形成一種平等的合作關係,各自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在治理國家方麵,政府是主導,它可以通過國家強製力和行政組織資源管理社會宏觀的公共事務。在管理社會方麵,公民社會是主力,它直接地了解社會成員的具體需求和具體利益,及時地向政府反映和表達社會成員和利益群體的意見,並通過非官方的力量動員和開發社會資源,管理社會具體的事務並從事政府無力顧及的一些公共服務。在監督方麵,公民社會非政府、非贏利屬性使它天生具有監督政府政策的製定、群眾利益的保障、市場機製的運行等功能,協調並監督相關政策的實施,促使政府轉變職能和改善政府的服務質量,盡管這種監督是柔性的,但由於它所具有的客觀性、人性化特點,使這種監督更具有道德的約束力。公民社會和政府功能的互補性,為二者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有機合作、良性互動提供了前提,從而形成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整體合力。在公民社會和政府的這種有機合作和良性互動中,新聞媒體以其較強的時效性,較寬的輻射麵,較高的透明度和較大的威懾力,使其在整個溝通和監督過程中有著獨特的優勢,成為公民社會與政府溝通的平台和紐帶,成為公民社會對政府實行監督的工具之一。
新聞媒體所體現的公民社會和政府間的紐帶、平台和它所體現的對政府的監督作用,從表麵上看是新聞媒體的作用,其實質就是公民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一種媒體形式。其一,媒體的公開性和公眾參與性的特征,就決定它是公民意誌的體現,公民通過媒體,反映其利益與願望、意誌與情緒、意見和建議,為公民參政議政提供有效的平台。其二,媒體對政府行為的監督,經過新聞媒介的宣傳報道,使監督的內容呈現在公眾麵前,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監督過程。如媒體始終抓住公民普遍關注的、反映強烈的、又帶有共性的問題實施監督,如對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保障、拆遷補償等等問題。這種無形的社會力量滲透在公民社會的各個領域,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情緒和行為,而且對社會權力和公共政策形成某種約束和製衡。它通過對社會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煉集中,形成社會輿論,引起黨、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幫助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管理與調控,促進經濟社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如從2003年起,在關於水電開發的爭議、圓明園防滲漏工程事件、北京動物園搬遷、"怒江保衛戰"等一係列事件中,公民社會走進了公眾視野,而在這些事件的背後,媒體不僅停留在對事件報道的本身,而是透過這些事件,提出了怎樣使決策程序民主化,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例如:媒體在廣泛而深入地報道圓明園聽證會後,呼籲西部水電開發也應該召開有利益相關群體參加的聽證會。又如,媒體對災害的報道和在救災工作中的監督作用,其實是在落實和保障人民知情權。其三,公民社會借助媒體的功能,通過公民社會的力量,動員和開發社會資源,管理社會具體的事務,以實現多元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服務。如媒體始終保持對如下問題的特別關注:人口領域的許多組織所開展一係列解決日益膨脹的人口問題的活動,一批批出現在中國大地上的環境保護組織所致力於的解決日益嚴峻的環境和資源問題,還有諸如貧困問題、兒童失學問題、殘疾人問題、老年人問題、婦女問題、社會救濟問題、社區發展問題等等一係列問題。我們看到,媒體在動員民間力量參與公益事業,張揚社會責任感以形成巨大的社會精神資源方麵做了許多的努力。如2005年2月《廣州日報》與廣東省人民醫院攜手合辦的"百名黨員救治百名特困病人"活動,活動中,全省400多家醫療單位3.3萬黨員誌願者救治特困病人6萬多人,其中手術病人2348例,用於特困病人的救治費用達1200多萬元。活動之後迅速發展為"千名黨員救治千名特困病人",活動中,《廣州日報》始終義不容辭擔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讓活動和報道實實在在造福更多的貧困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