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地講,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某些內容目前還沒有成為全民的自覺共識。這也是中央提出要大力建設這個核心價值體係的重要原因。具體看來,首先,一些人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存在異議。人們的這些異議已不完全是理論思考的結果。當然,這裏不排除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出於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敵對而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但是,許多人,特別是基層群眾大都沒有高深的理論素養,他們的認識往往直接來自於現實生活。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群眾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是為勞動群眾服務的,是要解放群眾的,反對的是人剝削人、人奴役人的狀況;搞社會主義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現實中,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是,正如我們前麵談到的,收入差距已經拉大到了超越警戒線的程度,群眾受侵害的事件大量出現,具體諸如三農問題,部分群眾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等情況大量存在。這些狀況直接影響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和認可。其次,一些人認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總體上是對的,應該提倡,但是這個榮辱觀主要是讓群眾踐行,對於個別領導幹部不起作用。的確,少數領導幹部貪汙腐化,不知廉恥,已經嚴重地影響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要成為全民的自覺共識還有一定的難度。對這種狀況,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加以解決。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與市場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衝突。我國目前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顧名思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社會主義原則和市場原則兩個部分組成的。既然這樣,市場機製必然要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講,市場原則就是由看不見的手來調控資源的配置。在這個過程中,若任由市場機製自己獨立發揮作用,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剝削和奴役,這是由資本的逐利本性決定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曆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另外,在商品經濟時代,經濟生活是整個社會生活中最主要的基礎的部分,因此,市場原則不可避免地要逾越經濟領域侵入政治和文化領域。當下政治領域裏的權錢交易、文化領域裏的商業性文化快餐已經印證了這一點。美國著名思想家丹尼爾·貝爾在其名著《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也做出了充分的證明。我國由於剛剛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原則對市場原則的調控機製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宏觀調控的效果還很不理想。另外,許多人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一些誤區,以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切市場化,市場是萬能的,社會主義不過是一個裝飾,於是把一切都推向了市場。這樣,市場在發揮了配置資源作用的同時,其弊端也充分顯露出來了。比如當前由於把房地產行業、醫療行業,甚至教育都推向了市場,於是出現了普通群眾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而針對這些問題的調控措施往往不是對症下藥,甚至是隔靴搔癢,所以往往收效甚微,引起了群眾的不滿。比如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就被群眾戲稱為"空調"。
第二,官僚特權思想侵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中國曆史上專製主義、官僚主義傳統深厚。雖然經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衝擊,但是要在短期內消除這些思想的餘毒是很困難的,更何況建國以後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幾經挫折,對封建特權思想的肅清很不力。改革開放以後,封建官僚特權思想有所抬頭,時至今日在某些幹部身上已經表現得很嚴重了。個別人當官做老爺,貪汙腐化,侵害群眾利益。這些都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格格不入,同樣引起了群眾的強烈不滿。
第三,個別領導幹部言行不一,不知廉恥,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求,特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背道而馳。極少數領導幹部在對外交往中有失尊嚴,甚至為個人私利而出賣國家利益。還有些人表麵上冠冕堂皇,大講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背後卻寡廉鮮恥,為升官發財不擇手段。這些現象都遭到了群眾的唾罵。
以上我們隻是從反麵探討了為什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暫時還沒有成為全民的自覺共識。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轉化為全民共識的關鍵在於承諾的兌現,在於堅守公平正義這個最終底線
資本主義所標榜的核心價值是自由、平等和博愛。資產階級提出了這個口號以後,無產階級和廣大農民同資產階級一起投入到了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中。但是,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資產階級所承諾的平等、自由和博愛卻沒有兌現。相反,資產階級卻殘酷地剝削和奴役勞動者,並鎮壓無產階級和農民的反抗。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深刻背景。馬克思主義者不再像空想社會主義者那樣,僅僅是從永恒的理性、正義出發,對資本主義進行道義的譴責和批判,而是引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者從事反對資本主義的現實的鬥爭,並承諾要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革命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這其中理所當然地包含著廢除剝削、廢除壓迫和奴役。因此,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地開展起來了。人們堅定地反對資本主義,相信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資本主義無法兌現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