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轉化為全民共識的幾個問題(1 / 3)

鄭廣永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並把這個核心價值體係概括為四個方麵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央提出的這個建議和目標無疑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思考。從正麵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要轉化為全民自覺的共識,必須要通過大力宣傳,讓這些核心價值為全體人民所理解和認同。本文探討的問題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這個核心價值體係轉化為全國人民的自覺共識。這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否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努力很可能事倍功半,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一、建議提出的曆史背景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建議是在《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長遠目標,同時又是一項具體舉措。改革開放近30年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事實擺在麵前,人民群眾也切身感受到了,已經無須多言,但是,成績與問題同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問題已經開始影響到了社會的正常發展。具體說來,這些問題包括這樣幾個方麵。第一,分配差距越來越大。地區、行業、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根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研究結果表明,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係數在我國已經達到0.469,超過了印度和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屬於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我國有關部門的研究數據也早已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0.4這個警戒線,有的研究結果甚至更高。分配差距越來越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第二,基層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製不暢,群體性事件數量和規模逐年增大,一些嚴重侵害群眾利益的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不滿,公憤極大。根據有關的報道,2005年共發生群體性事件6萬多起,參與人數達307萬。這些群體性事件的具體表現是:重大群體性事件接連發生,涉及麵越來越廣;非利益直接相關者大量參與其中,矛頭直指有直接利益衝突的基層政府,顯示出對基層政府的不信任;經濟問題政治化,暴力對抗程度越來越明顯增強;境外政治勢力涉足其中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足以說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尤為迫切。第三,封建官僚特權思想蔓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嚴重衝擊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引起了人們普遍關注的道德滑坡和道德失範現象。上述情況表明,我國社會總體上保持穩定,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了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體部署的一個重要方麵,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中心內容。就思想觀念層麵來看,經過了近30年的改革開放,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局麵。人們開始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文化上的個性化。總的來看,這些本來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是,價值並不都是積極的,消極乃至錯誤的價值觀會誤導群眾,尤其是青年人,最終危及每個人,從而危及社會的進步。所以,中央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用這個核心價值體係來凝聚人心,引導健康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引導社會思潮,從而保證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對這個核心價值體係的理解和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提出,符合了黨和政府的需要,但根本的是符合了群眾的需要,能夠保證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些價值標準的確立不是想當然的,而是總結了曆史的經驗教訓,最終結合了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確定的。簡單地說,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曆史已經證明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其他主義救不了中國,而中國如果不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結局必然是亡黨亡國,前蘇聯東歐國家就是深刻的例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就必須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而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另外,我們所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也是立足於中國的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傳統上的。中國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榮辱觀也融入了中國傳統榮辱觀的合理成分。應該說,隻要是中國人他就會接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會接受以仁、義、禮、智、信為內容的傳統文化精神,從而接受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改革創新為核心內容的時代精神是社會前進最直接的動力,這不僅是中國人所需要的價值,也是世界各國人民需要的共同價值。所以,從總體上看,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有理有據,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