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桐
自從2002年5月,我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以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成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引發了熱烈的探討。學術界圍繞著政治文明的基本內涵,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政治文明的結構層次,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意義、地位、目標、途徑,以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本國傳統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當代全球化的關係等等問題,展開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研究,產生了豐碩的成果。
幾年時間過去了,有關政治文明的文章仍在繼續不斷地發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新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重大任務,是實現全麵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政治文明展開持續、廣泛的研究,是現實的需要。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在前一段探索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深化對政治文明的研究。
政治文明,作為人類社會文明大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領域,包涵著豐富的內容,滲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要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須認真地分析和完整地把握政治文明的社會適用範圍和理論範疇。顯而易見,弄清楚這樣的基本問題,對於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怎樣著手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具有現實的指導功能。否則,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極易流於泛泛而談。
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因而有一個適用的範圍,決不能把它應用到它所不適用的地方去。此外,作為一種理論體係,其自身必然具有一係列特定的概念、範疇、原理。政治文明當然也是如此,有它適用及應用的範圍,有它特定的範疇和話語。基於此,我們從事政治文明建設探討,就要做這方麵的研究工作。進行這樣的研究,有助於從理論上弄清楚政治文明究竟包含哪些基本內容,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狀態,以及怎樣達到這樣的狀態,從而使政治文明成為非常清晰的圖景和可操作的步驟。
我們認為,政治文明所適用及應用的範圍至少涉及到下述12個方麵,每個方麵都有相關的概念、範疇、基本原理。
1.政治意識文明。政治意識文明即意識形態文明,決定著政治文明的根本指向,也是判斷政治生活進步與否的尺度。在政治文明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直到社會主義社會,每一種政治文明都始終包容著自己的觀念文明並且製約著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中最活躍、最敏銳的因素。沒有意識文明,政治文明將失去精髓和內核,失去價值觀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觀念意識文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
2.憲政法治文明。憲政法治是立國之本,是形成穩定、和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憲政肇始於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是以憲法為準繩,形成一整套法律體係來治理國家,因而是法治國家。雖然有法律和施行法律的曆史久遠於資本主義,但是在資本主義之前的國家是以人治為主,不是法大於權,而是權大於法,法律成為皇權的婢女。憲政,決定於民眾,服務於民眾,其特征是民主的;而以往的法律,或用之或棄之不用,為皇權所操弄,其特征是專製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憲政法治文明,就是依法治國,以法律為準繩,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3.政治體製文明。政治體製是指政權構成的形式。曆史上的政治體製主要有寡頭君主製、君主立憲製、貴族共和製、民主共和製等。從發展的視野看,民主共和製是當今最為進步的政治體製。民主共和製的實質是權力為人民所享有,人民當家作主,采取代表--委托的形式。政治體製還涉及公共權力如何劃分、不同權力機構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運行機製問題。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基礎、經濟體製和社會政治生活的發展,政治體製應進行持續的改革。社會主義國家是實行民主製的國家,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也必須致力於政治體製的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