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政黨政治文明。現代社會的國家政治活動,是以政黨及政治社團組織為核心的。現代政治文明的國家,必然允許組織政黨,營造政黨政治文明。在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除了極少數的君主製國家和細小國家之外,均有政黨組織存在。政黨的直接目的和功能,在於執掌或參與執掌國家政權。政黨政治文明,是指通過改革和加強黨的建設,提高執政能力,能夠有效地動員社會,推行本黨的政治主張,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在民主政治製度下,實行政黨和政治社團的有效合作,是當代政治文明的集中體現。
5.執政方式文明。執政方式,是指政黨執政通過一定的途徑、采取相應的措施、手段去執掌公共權力、運轉國家機構。治理國家不能不重視執政方式問題,它是連接政黨與國家政權的橋梁、紐帶。黨政分開和黨政不分是兩種基本的執政方式。黨政分開的執政方式和體製,即確認黨不是、也不能成為國家政權,實行黨組織和國家政權的嚴格區分。黨政不分的執政方式和體製,即確認黨是國家政權,實行黨組織和國家政權的融合。執政方式,涉及到黨政關係,改革執政方式,必須改革黨政關係。實行科學的執政方式,構成政治文明中重要的政治要素。
6.政府治理文明。所謂政府,主要指執行行政管理職能的國家機關。怎樣才是政府治理文明呢?它應該是機構精簡、減低行政成本的廉價政府;應該是轉變政府職能、實行宏觀管理和地方自治的政府;應該是遵從法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政府;應該是實行陽光政策、政務公開的政府;應該是實行問責製的、負責的政府;應該是采取先進管理手段、推行電子政務的有效率的政府。實行政府治理文明,必須推進行政體製改革,實現從管製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7.政治選舉文明。對政治官員實行選舉,是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基石。現代國家對主要政治首腦和民意代表實行普選製、任期製,按時選舉、定期更換,普選製成為實現公民民主選舉權利的根本形式。社會主義國家並不反對普選製,巴黎公社就實行了普選製。普選製與國家和公民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水平有關,鄧小平在1987年時根據當時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狀況曾經預測,經過某些階段發展,我國"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後可以實行普選。"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加快社會主義普選製的進程,這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8.政治決策文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各級黨政機關承擔著各種決策的重任。決策的正確與否,關係到政治管理的成敗得失,關係到國家與老百姓的安危禍福。改革和完善政治決策機製,實現政治決策文明,必須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製度化。決策的科學、民主和製度化,是決策專製的對立物,是從宮廷政治走向民主政治的標誌,公民成為政治的主體角色,享有參加所有政治活動的平等的權利。早在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的鬥爭中,人民就成為取得各項民主政治權利的決定性力量,並爭得一定的成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更加強調人民當家作主,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滿足人民參與決策的要求。實現決策民主化,必須實行政治生活向公眾開放。提高領導機關的開放程度,重大問題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經人民討論。保證公民能夠合法性、經常性地參政議政。
9.政治監督文明。政治監督即對政治權力實行嚴密、有效的監控、製約,是現代化社會與傳統化社會的顯著區別。不容否認,任何不受監督的權力一定會導致腐敗。監督機製不完善,監督渠道不暢通,也都會給權力腐敗留下空隙。政治權力機構及領導人本身廉潔形象的塑造,有賴於監督的力度與深度。完善的政治監督主要包括:法律監督、黨紀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要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必須把自上而下的監督和自下而上的監督、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機製完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