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糖和水。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約占體重的18%,一個成年人每天約需80克,如不足30克,就會出現浮腫。蛋白質的來源主要有動物蛋白及植物蛋白兩大類,蛋白質必須分解為氨基酸後才被吸收,未經消化的蛋白質不能被吸收,若吸收某種微量蛋白質,不僅無營養作用,反而可能成為異體抗原引起過敏反應。
脂肪也是身體組織的重要成分,細胞中的原生質和細胞膜均含有脂肪化合物。脂肪還是主要供給熱量的原料,食物中的脂類95%以上是甘油三酯,此外還有膽固醇脂和磷脂。
水約占成年人體重的65%,在調節體溫、輸送營養、排除廢物等方麵有重要作用。
367.體育運動與營養的關係有哪些?
答:體育運動和營養物質兩者都是維持運動員健康的主要因素,運動可以增強機體活動的功能,而營養是構成機體組織的物質基礎。
我們知道,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韌帶、肌腱及骨骼等組織器官的物質基礎。高蛋白飲食對加強肌肉的體積和力量是必需的,一般為每天每公斤體重2克,但是過多地攝取蛋白質,不僅不能提高運動能力,反而有害。力量型的運動員可能例外,他們是否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還在研究之中。
脂肪對機體有保護和保溫作用。個頭大的運動員,尤其是投擲運動員食物中的脂肪常含量過多,而有些耐力跑的運動員食物譜中的脂肪又較少。研究證明,在超常耐力項目中,由於肌肉和肝髒的糖原消耗,脂肪成為更重要的能源,不應忽視脂肪的補充。
為預防疲勞及嗜睡,滿足運動能量需求,運動員必須保證糖的攝入。為補充運動中的能量消耗,運動員膳食中熱能的60%應由碳水化物中獲得,30%由脂肪中獲得,10%由蛋白質中獲得。
隻要注意運動員的膳食平衡,維生素、無機鹽及水,是不會缺乏的。但每天的餐飲應包括穀類、水果、蔬菜、奶製品和脂肪。
運動員在運動中要注意及時補充水,最好是以下的葡萄糖水是有益的。
368.合理營養與運動成績有關係嗎?
答:近十多年來,人們對改善營養以增強體質和延長運動壽命表現了極大興趣。美國政府曾提出1份飲食指南報告,建議各種碳水化物的攝入應占總熱量的55%,脂肪占35%,蛋白質占10%。並告誡減少鈉和糖的攝入量,少喝含乙醇的飲料。顯然,這些建議對運動員來說,更為重要,否則會影響運動成績的提高。
充足的熱能是運動員合理營養的首要條件。由於人體的熱能消耗包括維持體溫,完成各種生理活動,骨骼肌運動等幾個方麵。因此,了解人體熱能代謝的特點與不同運動項目的熱能消耗,合理地安排運動員的膳食是運動營養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運動醫學提出,骨骼肌活動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為顯著。運動可使能量代謝升高,產熱量增加。如躺臥時,平均產熱量為每小時,因此,有時用能量代謝值作為評定運動強度的指標。
據研究,運動員體內脂肪的比重與運動成績有明顯關係。一般來說,脂肪比重越低的運動員成績越好。當然,不同體育項目有不同的要求。正常男子一般最理想的比重是12%~16%,長跑運動中應為34%,摔跤運動員79%,棒球運動員89%女子脂肪比重較高,其長距離跑項的要求比重是12%~15%而一般婦女的脂肪比重為22%。
除了按比例提供合格食物以保證營養需求之外,在進食方式、飲食時間上也應講究。如運動前不宜過飽,對某些消耗很大的運動,應采用連續性進食方式,以及時補充熱能的消耗。
369.補充微量元素能提高運動成績嗎?
答:凡是含量占人體體重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稱微量元素。以人體鐵含量為界限,即凡是體內含量高於鐵含量的元素叫宏量元素,如碳、鈣、鎂等,而等於或小於鐵含量的元素叫微量元素,如鐵、鋅、銅、碘、錳等。
可以肯定認為,補充微量元素對運動成績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影響。
通過運動醫學研究證明,由於強烈的肌肉負荷,在所有來源於食物的微量元素中以鐵、銅、錳、鋅的消耗最為明顯。因此,要結合運動員訓練的負荷特點,環境等因素,及時恰當地補充微量元素。
有學者對兩組條件相同的中距離長跑運動員進行研究,一組運動員隨維生素C—起攝人微量元素,對他們的紅細胞、肝髒蛋白質合成功能、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穩定性和運動能力的影響進行觀察;另一組為對照組。觀察顯示,隨維生素一起補充微量元素的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明顯提高。因此,在運動員的膳食中加入含有微量元素的複合物是可以提高訓練效果的。
370.不同項目運動員的營養要求有何不同?
答: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由於其訓練時在力量、耐力、爆發力、協調性、反應性等諸方麵各有不同側重性,故此運動營養方麵有些相應的不同特點與要求。
力量性項目對營養的要求:舉重、摔跤、投擲等項目,訓練中要求運動員力量大,神經肌肉協調功能好,在一瞬間形成爆發力量,且心理素質好。其營養要求供應高蛋白質食物,豐富的碳水化物,増加蔬菜和水果,注意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的補充。
靈敏、技巧性項目對營養的要求:這類運動如跳水、跳高、體操,在訓練中運動員神經活動緊張,對協調、速率和技巧性要求較高。為完成高難度動作經常要注意控製體重和體脂水平。營養應提供充足的蛋白質,B族維生素,鈣、磷等。脂肪供應不宜過量。
速度性項目對營養的要求:速度性項目運動員的代謝特點是體內高度缺氧,其能量來源主要由糖原無氧酵解供應,酸性代謝產物容易在體內堆積,對骨骼肌、血液循環和神經係統有不良影響。故此,其膳食供應中應有較多的易吸收的糖和維生素B以及蛋白質、輯等。同時應增加蔬菜、水果的供應量,以提高體內的堿儲,維持酸堿平衡。
耐力性項目對營養的要求:這類項目具有運動時間長,運動中無間歇而運動強度較小,以有氧供能為主要特點。運動員營養素消耗量大,特別在運動後期血糖降低、肌肉疲勞。故此,營養上注意攝取足夠碳水化物,蛋白質及含甲硫氨酸豐富的食物如奶酪、牛羊肉等。同時及時補充水與電解質、維生素等。
371.何謂運動處方?
答: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卡波維奇提出。其含義是:運動處方是以獲得個人期望的體力為目標,並以適應其體力現狀所決定的運動的質和量。質即指運動種類;量係指規定運動的強度、時間和頻度。現在,運動處方已發展成為群眾體育鍛煉和對運動員進行科學訓練的方法,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德國、美國、日本及我國等國運動醫學專家對運動處方進行了許多理論和應用推廣工作的研究,取得較大成果。
運動處方實際上類似醫生給病人診斷後開的藥物治療處方。顧名思義,其內容是以求診者各自身體健康現狀,為其指定采用何種更適合的專向的身體鍛煉方法與手段。運動處方具有多種類型,可根據運動素質與現代競技的要求進行科學訓練以及預防運動性疾病。包括針對健康人和中老年人進行運動處方鍛煉,還有針對各種病人應用的運動處方。
372.運動可促進身體長高嗎?
答:身高是先天與後天的合金,既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又和後天的環境、營養、鍛煉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運動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身高與骨髓有關,而骨頭有一個“怪脾氣”,你越是跑跑跳跳,骨骼的細胞就生長得越快越好,不動不跳,身高及人體生長發育就會受到製約。
經常運動不僅可促進骨骼生長,且還能增進骨密質的堅實和堅固性,使骨骼具有更大的抗彎性、抗壓力、抗扭轉和抗骨折等機械性能。
有的學者研究指出,運動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量的增多,直接關係到長骨的生長,骨骼的鈣化以及人體的高度。
有統計證明,發現運動員要比同年齡學生身高要高出4.3~8.3厘米。
但是,並非運動量越大越好,不分年齡更是錯誤的。應該進行科學的鍛煉,合理的安排。全麵適宜的鍛煉,可使全身各處的軟骨細胞新陳代謝處於對等的旺盛狀態,從而促進身體勻稱健康地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