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最初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場是怎樣的?
答:公元前776年建於古希臘伊利斯城邦的奧林匹克地區,南依阿必菲河,北靠克羅諾斯山,西臨愛奧尼亞海。它與現代橢圓形的運動場不同,是一個矩形建築,周圍築有人工土堤,土堤的斜坡上是觀眾的席位。賽跑西邊是狹窄的拱形通道,長約32米,寬3.7米,高4.45米。這個通道是當時供運動員、裁判員和官員們使用的。運動場的跑道長192米,寬約32米,每次可供20名運動員同時比賽。
296.塑膠跑到是如何產生的?
答:20世紀60年代聯邦德國將工業垃圾稍作加工,製成鋪設會堂公共場所的地麵材料。鑒於使用效果良好,後逐漸用於田徑場地。因跑道表層有1.7?2厘米厚的塑膠,故稱塑膠跑道。1968年第19屆墨西哥奧運會正式采用,成為取得優異成績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雖具有彈性好、有利於發揮速度、有助於提高成績的優點,但也存在容易造成運動員下肢肌肉和關節慢性損傷的不足。1975年中國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首次建成並投入使用。
297.中國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有哪些設施?
答:中國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於1989年12月建於北京北部,是第11屆亞運會的主要賽場。是一個由體育館、遊泳館、田徑場、曲棍球場等幾大場館組成的現代化綜合體育建築群。有建築麵積1.86萬平方米的田徑場,2萬個座位,東西看台相對,西看台還設有懸挑式半透明罩棚。號稱“亞洲第一館”的遊泳館,有6000多個觀眾席,除了擁有符合國際標準的遊泳池和跳水池外,還有練習池、陸上訓練室、自動升降跳台等先進設施,池內還設有水下燈光、音響及製浪、氣墊噴射裝置等現代化設備。坐落在中心東北角的曲棍球場,能容納觀眾2000人,是中國第1塊人造草皮比賽場地。70米高的塔筒式遠眺體育館與遊泳館均是中國首次將橋式斜拉索人字型鋼應用於體育場館的建築。體育館有比賽、訓練多種功能,可容納觀眾6000人。
298.運動計時器是怎樣問世的?
答:1720年英國格拉哈姆,最早研製出能準確記錄人體運動時間的鍾表。1776年日內瓦普蔡特發明了有獨立機構的鍾表,具有指針每秒跳移1次,並能、停表的功能,使其初步符合運動計時需要。1822年巴黎烏塞克製造出第1個表盤上有墨水點的計時器。1862年英籍瑞士人皮研製出便於重複計時的、指針可返回到起點的計時器。19世紀70年代末出現可用於長短距離計時的雙指針秒表。20世紀初,又有人開始研製可兼用於訓練和比賽的、更加實用的具有間隔控製功能的計時器。至此計時器製作日臻完善,其製作原理遂被全麵認識,為光電計時和電子計時的問世奠定了基礎。
299.電動計時和終點攝影是如何問世的?
答:1904年,國際奧委會確定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第5屆奧運會。瑞典視此為關係國家榮辱的大事,興建了柯羅列夫運動場。場內試驗性地安裝了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設備,時間精確到1/10秒,並首次記錄了前6名運動員的成績。電動計時器和終點攝影的問世,開創了場地器材的新時代。由於電動計時精確,這屆一些競賽成績被國際單項體育組織追認為正式的世界紀錄,成為奧運會史上出現的第1批正式世界紀錄,終點攝影也為判定同成績運動員名次先後提供了依據。但因為當時電動計時和終點攝影裝置價格昂貴,不易普及,後幾屆奧運會均未使用。1932年,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市舉行,電動計時和終點攝影裝置再次被采用。後電子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它的重要性,1964年全自動計時係統試用取得良好效果後,開始普遍采用。至20世紀70年代,已成為大型國際比賽的必備設施。國際田聯規定,奧運會和世界田徑錦標賽必須使用全自動計時係統計取成績,最小單位為0.01秒。
300.運動測速霤達是怎麼回事?
答:1979年西安體育學院狄鳳崗(1929)因長期苦於不能運動技術實質而萌生了研製運動測速雷達的想法。1983年1月由狄鳳崗負責的11人課題組開始研製。1988年12月9日通過國家體委的技術鑒定。1989年4月在廣州健力寶國際田徑邀請賽上首次投入使用。這種用於現場測試的運動測速雷達,可在受試者不帶任何附加物的情況下,測出並打印人體在110米直線內運動的速度變化數據和曲線,可為教練和科研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即時信息。它的誕生開創了運用於體育領域的手型雷達研製的先例。
301.最初的奧運會電視轉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答:1960年,第17屆奧運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由於電視正在各國迅速普及,該屆奧運會首次通過電視轉播奧運會的實況,開創了奧運會實況能同時讓億萬觀眾欣賞的新紀元,擴大了奧運會的影響麵和影響強度。
302.電子服務係統是怎樣為大型運動會服務的?
答:在大型運動會中采用電子服務係統,能準確、迅速地完成各項工作。電子工程包括通信、計算機、廣播電視等等,它與計時記分、仲裁、錄像以及電子服務中心等設施一起構成了運動會電子服務係統。其中,通信是整個電子服務係統的基礎,一般包括一座容量較大的電話交換局,以及專用的電信管道和多座衛星地麵站,衛星傳送信道等。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就首次采用了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設的電子服務係統。所有的應用軟件都是中國科技人員開發完成的,所有現場的查詢終端均采用國產微機作為智能終端,平均每台查詢終端的響應時間不到1秒,比以往曆屆奧運會所有係統快。亞運會廣播電視係統規模空前。電視總轉播時間為2045個小時,評論聲傳送時間總計約17000個小時,大大超過了上屆亞運會水平。亞運會電子工程的成功是中國電子科技開始進入世界先進水平的標誌之―。
303.電腦是怎樣用於運動訓練的?
答:1982年,美國生物力學電腦專家艾裏爾首先采用微電腦係統對力量訓練進行反饋控製,成功地推出了以液壓為阻力的―1電腦訓練器械,使力量訓練方法產生了一次質的飛躍,隨後又出現了電腦訓練器械。這些都是由計算機控製的力量和速度反饋係統,加以計算機的記憶、顯示、打印等功能,使得訓練器械可以按事先編製的各種程序進行精確的工作。減阻力、定阻力或任何特定的阻力曲線進行練習,也可以按定速度、增速度、減速度或任何特定的速度曲線進行練習。可以向心收縮做正功,也可以離心收縮做負功,等等。此外,還可在訓練中顯示阻力、位移、速度等參數,也可在訓練後打印數據,並和要求的指標或最佳運動員的訓練水平進行比較。電腦訓練器械不僅能滿足力量訓練的各種要求,還能用於選拔運動員、決定受傷運動員何時才能重新參加比賽,並能用於體育科學研究工作中。
304.電子計算機能減少運動創傷嗎?
答: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體育大學,有一個“體育運動傷病報告係統”。這一係統的主要部分是一台電子計算機。這台電子計算機平均每天要處理大約100份創傷報表。這些報表來自大約80個體育機構,記述他們的30個項目的運動員的創傷情況,這30個項目包括跳水、越野跑、摔跤、曲棍球、橄欖球等。這台電子計算機用這些統計數字提供如何使體育運動比較安全的重要資料。“體育運動傷病報告係統”收到的報表,不僅記有體育運動傷情,而且記有全部有關情況:事故發生的時間,天氣情況,體育場地麵情況,運動員服裝情況等等。經過電子計算機處理的報告單可以讓各體育機構知道很多重要情況。
例如,在一個羽毛球賽季裏,穿橡皮底帆布鞋的人數是不穿橡皮底帆布人數的多少;平均一個美國人每次在網球場上打球因心髒病發作而死亡的危險性有百萬分之幾;劇烈的特殊訓練是否會造成足球運動員的特別創傷等等。電子計算機統計出的事故數據資料甚至可以幫助管理人員做出決定,醫生應該配備在一個進行不同體育活動的體育場上的什麼地方。很明顯,“體育運動傷病報告係統”在世界上運用的範圍越廣泛,它的電子計算機對減少體育運動創傷的作用就越大。
305.什麼訓練的科學化?
答:訓練科學化是現代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之一,它是隨著現代體育科學及運動訓練學的形成與發展而形成的。訓練科學化是指在運動訓練的定量化和科學化標準指導下的卓有成效的訓練。具體地說,訓練科學就是指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教練員及其訓練輔助人員(如運動訓練的專家、學者、科研人員)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製定科學的訓練計劃,廣泛運用科技成果,采用先進的技術與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對運動訓練的全過程實施最佳的調控,有效地提高訓練水平,達到理想的訓練效果和運動成績。
306.訓練科學化的標準什麼?
答:衡量科學化訓練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