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業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著悠久的製茶史和飲茶史,茶也是中國人重要的生活內容,古語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是與米、油、鹽等同樣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茶的原產地是雲南的思茅地區,先秦的巴蜀地區是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西漢時,飲茶的風氣漸起,三國時得到發展。到了唐朝,茶事興旺起來,開始出現有煎茶出賣的店鋪。宋代的茶館業開始出現繁榮景象,北京、成都等地的茶館都有當地特色。 過去的茶館門前常有對聯:“花間渴思盧仝露,竹下閑參陸羽經”。其中提到兩個人物,一位是盧仝,不僅喜歡喝茶,善於烹茶,還精於品茶,曾著《飲茶歌》描述對七碗茶的不同感受。另一位叫陸羽,是唐代著名的品茶家,被稱為“茶聖”,著有茶經,可以通過品嚐,判斷沏茶所用之水是否與茶相配。 (二)廚師 一直以來,我們用飲食二字來統稱喝水和吃飯,而在更正式的場合,飲食不僅是吃和喝這兩個部類。《禮記·內則》中將飲食分為飯、膳、羞、飲四個部類。其中,飯指穀物做的飯;膳是以牲畜的肉製成的菜肴;羞,是用糧食加工精製的美味點心;飲則是指酒漿之類的飲料。而廚師,又稱膳夫、庖廚、夥夫等,就是負責烹飪這幾部類飲食的師傅。 廚師一般都要祭灶神,即掌管灶廚的神。祭灶神的活動在每年八月初三灶神生日那天舉行,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如昆明的廚業相約在灶神生日這天做會,各燒一道拿手好菜呈於灶君之前,所供菜品要拿出各自絕技,別出心裁才行。而四川一些地方,每年的八月有詹王廟會,廟會上會發售各種食物,廚師收徒和出徒謝師也都在廟會這天。 廚師們為人們精心烹製可口食品,廣受人們稱讚。例如有的喜宴上要專門請靈巧的婦女唱《謝廚子》之類的道謝歌,來感謝廚師的辛苦勞作和精湛手藝。 (三)麵食店 我國是小麥的原產地,而自漢代人們才開始去麥麩磨麵粉做麵食,以前都是直接將麥粒蒸著吃。 古代的麵食用“餅”統稱,如“湯餅”是用水煮的,又叫“煮餅”,其實是切麵;而“蒸餅”實際上是饅頭,而古代叫做“饅頭”的麵食是帶餡的,即今時的包子。 宋代的製餅業是食品業的一個重要部門,每天五更,各個餅店如油餅店、糖餅店、蒸餅店、胡餅店等都開始忙碌起來,其桌案之聲,遠近相聞。 此外,宋代還有*“精細乳麩,筍粉素食”的素麵店,主要經營三鮮麵、炒鱔麵、卷魚麵、筍潑刀、筍辣麵等等,還有更講究的專供貴族享用的“雲英麵”。 (四)豆腐業 豆腐在古時曾被稱為“鬼食”,因為豆子榨出豆漿後,剩下的豆渣並不比原來用的豆子的重量輕,因此人們懷疑豆腐是豆子的魂魄化成的,孔子鑒於這個緣故從不吃豆腐。 豆腐是普通百姓的尋常食物,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很多有名的品種,僅四川而言,就有劍門豆腐、樂山西壩豆腐、成都麻婆豆腐等都是豆腐業的名牌。豆腐不僅品種多,烹飪方法也花樣繁多,不僅有簡單通俗的,如醋溜豆腐、火腿豆腐、魚香豆腐、三鮮豆腐等,還有製作複雜、色味俱佳的,如羚角豆腐、燈籠豆腐、懷胎豆腐等都堪稱工藝菜品。 打豆腐的祖師是淮南。關於淮南其人,一種說法認為淮南是杜康的妹妹,很孝順,看父母年紀大嚼不動黃豆,便把其磨碎成豆漿,為了讓豆漿更有滋味,便在其中放入了鹽鹵,結果製出了豆腐。還有傳說淮南是淮南王劉安,一次外出散心時遇到八位雖須長齊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飛的老人,劉安以為他們是神仙,便詢問他們長生不老之術,他們說是吃了用磨碎的大豆做成的食物,劉安照做,製得了豆腐。 (五)造酒 我國的造酒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曾出土了成套酒器,證明造酒在那時已很普遍。古代以杜康作為釀酒業的行業神。 釀酒方法從古至今是不斷發展的。較為原始的釀造法,是自然發酵釀酒,酒糟成分最多不超過二十度,相當於現在的黃酒、啤酒。唐代開始有了蒸餾製酒的工藝,由此便出現了酒精濃度較高的酒。宋代有“大酒”“小酒”之分,大酒實際上就是蒸餾酒,而小酒則是低度的濾製酒、榨製酒。 酒自誕生起,便成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魔漿,有副對聯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固可喜也;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傷悲。”然而,中國曆史上也響徹著“詩酒風流”“煮酒論英雄”之類的名言,每一本詩集中或多或少都彌漫著一股酒氣。如著名的詩仙李白本來也是個“酒仙”,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詩與酒有著不解之緣。 (六)醬坊 醬園業指的是製作和出售醬、醬油、醬菜、醃菜之類的作坊、商店。 醬園業有的奉東漢文學家蔡邕為“菜神”,其實他與醬園業沒什麼關係,隻因為他的名字與醬菜工“菜傭”諧音。 而南京的醬菜業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為祖師,因為其曾受封“魯郡公”,人們稱其為顏魯公,又因為醬園與鹽鹵有關,與“顏魯”諧音,故奉其為祖師。 (七)造醋業 俗語說:“杜康造酒兒造醋”,即醋是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的。傳說杜康發明酒後,到鎮江去開酒坊,他的兒子黑塔負責挑水、喂馬。一次黑塔發現馬吃酒糟,他便往酒糟缸裏倒了兩擔釀酒用的“龍窩水”,泡到第二十一天酉時,發現竟釀成了醋。黑塔是這樣給醋命名的:二十一日加酉,即醋。 宋代時候,醋和酒一樣,都是由戶部管理,由官庫釀造。 (八)製糖業 據記載,中國的砂糖始於唐代,是唐太宗叫西域使者傳授的。我國有記載的製糖業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 然而,明代嘉靖以前,都沒有白糖,人們熬製的都是黑糖。直到嘉靖年間,一個糖局在熬糖時偶然製出了白糖,從此,中國人才吃上白糖,距今隻將近五百年。 四川內江被稱為甜城,當地的糖坊各工種奉不同的神。砍運甘蔗的工人為刀把,奉土地神;修理、安裝榨蔗設備的輥子匠敬奉魯班;熬糖工供奉老君;而糖坊老板則供奉壇神趙昂。 (九)澡堂 澡堂,又稱浴堂、混堂、浴室等,是為他人洗浴提供方便的地方。這一行都在門首掛一個壺,作為標誌,清代則掛燈籠,兩邊還配有對聯“金雞走唱湯先熱,紅口東升客滿堂”。 澡堂內一般有修腳、擦背、按摩等服務,但舊時多是富人的樂園。澡堂中洗浴的地方一般都會依環境、服務條件等不同分出等級。 若論及澡堂的曆史,最長遠的應該是溫泉澡堂,南方許多溫泉澡堂都是三百年以上的老招牌。如有“天下溫泉第一城”之稱的福州,宋代就出現了供人洗溫泉澡的店鋪名為溫室,清代又稱湯堂。 (十)修腳匠 修腳匠又叫剔腳匠,指專為別人修剪指甲、修治腳病的人。修腳匠與澡堂業關係密切,各澡堂是修腳匠密度最大的地方。北京的第一家澡堂就是一名修腳匠開的。 北京的修腳業和澡堂供奉的祖師是一個,即誌公。關於誌公這個人,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他是六朝時的高僧寶誌,據說曾用方便鏟給釋迦牟尼修過腳,方便鏟也叫方扁鏟、片刀,是修腳工具中不可缺的一個。另一種說法是,周文王患趾甲病,行動艱難,於是誌公便用方便鏟幫他修治好了,這項技術流傳下來,傳授徒弟時都要送一把方便鏟。 (十一)理發 我國有句古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清代以前,漢族一直束發,那時的理發業以梳頭為主。清軍入關後,下令剃發梳辮,剃頭匠成為理發業主力。張勳複辟時,人們都爭相購買假辮子,假發業又大興。 理發是一門手藝活,其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