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具學堂(1 / 1)

(一)造紙業 造紙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祖師是東漢的宦官蔡倫,曾任主管製造禦用器物的尚方令。他受麻纖和破毛絮的啟發,召集人把麻頭、破布片、破漁網、樹皮之類弄碎後煮爛成漿,晾幹後就成了紙。 紙中的精品為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城南的烏溪山區,唐代就登上了書畫舞台,取代了絹的地位。宣紙白度高、拉力大、潤墨性強,用來題詩作畫最為理想,並且其抗老化、壽命長,有“紙壽千年”的美譽,古代用宣紙所作的書畫,流傳千古都不變色,光潤依舊。 唐宋年間,紙的品種已很多,名貴的品種就有幾十種,如剡溪用古藤問做的苔箋,揚州的六合箋、臨川的滑薄,浙江的竹紙等等,這些名貴的紙,有的有十幾種顏色,有的用石碾磨紙,紙張光滑並且能留下山林、人物、鳥獸等暗花紋。 (二)筆業 筆業包含製筆作坊、筆鋪等。 我國製筆業曆史悠久,唐朝時的製筆中心是宣州,以紫毫筆著名。宣州紫毫以深色兔毫為主,製作技藝高超,並且選料嚴格“千萬毛中選一毛”,價值極高,多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帝。宣州還有一批善於製毛筆的能工巧匠,其中以陳氏和諸葛氏兩家最為出名。唐朝大書法家柳宗元向陳氏求筆也隻得到兩支,足見其珍貴。而諸葛家的筆價值十金,高出普通毛筆幾十倍,並且技藝世代相傳,其製作的齊鋒筆,頗受北宋的文豪蘇東坡偏愛。 浙江吳興縣善璉鎮被稱為“毛筆之都”,南宋時成為製造毛筆的中心。元代時屬湖州府管理,因此善璉鎮所產的筆被稱為湖筆,並有“湖筆甲天下”的美譽。元代大書法家趙孟 就很喜歡用湖筆。 筆業奉蒙恬為始祖,關於他造筆的傳說非常多,其中有一則是:秦始皇修長城時,由於工事繁多,僅靠結繩記事已遠遠無法滿足需要,他便把工地上宰羊留下的羊毛紮成一束,醮上炭水記事,並將羊毛丟進石灰池浸泡克服了其吸水差的缺點,直至今天做毛筆還要用石灰水浸泡。 (三)製墨 先秦乃至漢代的墨都是用天然石炭如煤炭等製成的,因此古人稱石墨。 到晉代造墨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已在墨中加入膠來調和,並做成丸粒狀。 唐朝時,朝廷出現了專管製墨的“墨務官”,北方還湧現出了諸如祖敏、奚鼐等大量著名的造墨工匠。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事業得到大發展,江南許多地區也都有了製墨的手工業。北宋時期,安徽的徽州成為當時全國製墨業的中心,當地產的“徽墨”一直號稱全國第一,其創始人是奚超及李廷珪一家。 元代、明代時,價錢低廉的桐油墨和漆煙製墨法被廣泛應用。 清代末年,液態墨汁誕生了,從此使讀書人擺脫了研墨之苦。 (四)製硯 硯,“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之一,是與毛筆、墨配合使用的書寫和畫畫的工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名副其實的硯。漢代出現了玉石製的硯還有陶硯。魏晉時又出現了瓷硯、銅硯、銀硯、鐵硯、漆硯等等。唐代時,陶硯流行,而那時人們又發現了製硯的上好材料,如端石、歙石、洮河石等,因此唐代開始,人們已經選用石料來做硯。 宋朝時,硯的工藝水平大大提高,其雕硯不僅石料上等,而且善於利用石上的星眼紋色設計出巧妙的造型。宋代還出現了四大名硯,即端硯、歙硯、洮河硯以及產於青州(今山東地區)的紅絲石硯,都是以石料上等,雕琢精致而聞名。 (五)書坊 書坊是書籍印刷並出售書籍的地方。 我國四川的書坊印刷業曆史悠久,從唐宋開始便頗負盛名。唐代,成都和揚州是當時甚至全世界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的地區,成都跟著也出現了雕版印書業,那裏的印刷品專稱為“西川印子”。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的卞家、過家等書坊,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民營出版社”。 由於宋代讀書人增多,書籍需求量更大,四川印書業久盛不衰,分為官刻和私刻作坊,遍布全川。官刻書籍主要是供官學中的士子們閱讀,私刻書籍則多供民間購閱,印刷質量均很高。 (六)教育業 古代的教育業包括私塾、學校的教師及學官等。 舊時的讀書人,若不能在科舉場上爭得前程,一般都選擇做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業的教書先生,以謀求生計,他們有的自己開館教書,有的被請去教書。 教育業的先師是孔子,是我國首創私學的教育家。“學必有廟”,即凡是學校都與孔廟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