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苑遊藝(1 / 2)

(一)梨園業 戲曲劇團這類行業稱為“梨園”,也叫梨園行、戲行。戲劇演員稱為梨園子弟、戲伶、伶人、優伶等。 梨園其名從何而來呢? 一種說法是:唐明皇十分喜好音樂歌舞,在長安專門設立了管理俳優、歌舞、雜技的左右教坊,並逐漸成為獨立的官署。唐明皇還選拔了優秀樂師三百人,在梨園親自指導,並且他還親自作曲讓樂師演奏。唐明皇不僅喜愛歌舞也善於演戲,常和大臣們在宮中的梨園娛樂消遣,梨園就是這樣成為了戲曲行的代稱。而多才多藝的唐明皇也被戲行尊稱為祖師爺,並用戲中大臣對其的尊稱“老郎”來命名,稱為“老郎神”。 還有說法是老郎神名為耿光,很擅長霓裳羽衣曲舞,皇帝便賜李姓於他,並讓其在宮中給子弟傳藝,耿光喜歡吃梨,種了許多梨樹,因此將他傳授技藝的地方稱為梨園。總之梨園之名由來說法不一。 除了老郎神之外,梨園業還敬奉二郎神、喜神等神靈。南方的不少劇種又奉田公元帥,相傳是唐代精通琵琶的宮廷樂師雷海青;西北的秦腔則奉秦二世胡亥為祖師。 除敬奉祖師爺外,梨園中的各專業又有自己桌上的神,如武行奉武猖神;樂隊奉李龜年;管箱的奉青衣童子;梳頭的奉觀音等。 (二)說書 說書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行業。分為兩種,一種叫說大書,即隻說不唱的純粹說書,如評書、評話等;另一種叫講唱,又分說唱兼有如彈詞、鼓詞、河南墜子和純唱,如大鼓書、木魚書等兩類。 宋朝的說書業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有說書藝術的專門組織來整理說書人采納的話本,並供說書人相互切磋技藝。 說書人有三件道具,即醒木(驚堂木)、扇子、手巾。說書人語言精彩,內容無所不包,引人入勝。北方的說書人多奉周莊王、孔子、文昌帝君為祖師,而這三位也是與文化行業密切相關的祖師。 (三)相聲 相聲是一門綜合藝術,其功能主要是引人發笑,“講究說學逗唱”。 相聲業奉東方朔為祖師。他是漢武帝時的一個諫臣,不僅中正耿直、才華橫溢而且機智幽默。有一次,有人向漢武帝貢上了所謂的“不死之酒”,被東方朔偷喝了。漢武帝很憤怒,想殺了他,東方朔說:“如果我喝了不死之酒後,您殺我我肯定不會死;而如果您殺死了我,那證明我沒有喝不死之酒。”一番話將武帝逗樂,並將其赦免。 (四)賣唱 賣唱者,舊時是指以唱歌為業的人。《樂府雜錄》中指出,“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人聲唱出的歌是音樂中的上品。” 賣唱者敬奉麻姑聖母。麻姑是東漢時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曾在絳珠河畔釀靈芝酒為王母祝壽,因此民間常把她當作美麗、長壽的象征,尤其受婦女們的敬愛和崇拜,為婦女祝壽時也多用麻姑像。也許是因為賣唱的多為年輕女子,因此奉這位美麗的女神為祖師。 (五)南北曲藝 八音是一種彈唱行業,曾流行於廣州。其所唱的有生旦淨醜等戲曲,用鑼鼓伴奏,而演員不化妝。八音曾將我國西周的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等八類。這一行業曾奉華光為祖師,現八音行已絕跡。 南音是流行於閩南、台灣等地的一種曲調古樸、清幽的民間音樂。這個樂種奉五代時蜀主孟昶為祖師。孟昶酷愛音樂,但不思教子,所生的一百個兒子都被天狗叼走,他拿著武器去追天狗,卻一去不複返。可能因為其由於愛好樂曲而失去了兒子,人們紀念他便奉其為南音祖師。 二人轉是東北地區流傳頗廣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男一女在台上邊唱邊跳。如今,這一行出了不少民間藝人。二人轉藝人敬奉楚莊王。 (六)影戲 影戲的演出方式是,在舞台前方搭一塊透明度較好的布屏做帷幕,觀眾在屏外,演員在屏內借助各種人物道具,利用它們投在屏上的影子來演繹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傳統的民間藝術。 中國的影戲包括以下三類:手影戲是表演者的十指借光弄影來表現各樣人物、魚蟲花草和飛禽走獸,甚至簡單的寓言故事,這是影戲的最原始形式。另外兩類是紙戲和皮影戲,即用紙或獸皮刻成人物的平麵像,借助燈光將其映在帷幕上表演故事,這兩類影戲較為複雜。 影戲藝人奉觀音為祖師,傳說觀音曾發現華陰縣將有災難,就在離華陰縣很遠的地方以佛光為幕、竹葉為影,坐在蒲團上演唱勸人行善之類的故事。華陰縣的百姓紛紛被吸引來看戲,逃脫了災難。後人仿照觀音這種方式創造了影戲。影戲演出前都要請出壓箱佛爺——觀音像,並且,戲裏出現觀音形象時,演員須全體肅立,演唱觀音的演員必須是班主、少班主或德高望重的老藝人。 中國的影戲13世紀就隨著元蒙的軍隊傳到中亞一帶,後又被傳入歐洲。影戲在歐洲大陸一度流行,給電影的發明帶去了一定的啟發,因此,法國著名電影史家喬治·薩杜爾在其著作《電影通史》中,把中國的皮影戲稱為“電影的前驅”。 (七)木偶戲 木偶戲業是用木頭刻成各種人物、花草獸類等的形象進行表演的藝術,是我國傳統藝術之一。與梨園所演的戲相對,木偶行演的稱為小戲。 木偶戲藝人敬奉月皇大帝,每逢八月十五都會祭拜他。月皇是楚莊王的一個重臣,一次,戲班來為楚莊王演戲,不料戲子們開玩笑時觸犯了莊王。莊王大怒,就想解散戲班,月皇替他們求情,建議發配他們到鄉下去演戲。莊王同意,並派月皇去統領戲班。月皇從此帶著家眷,領著戲班走鄉串戶為百姓演出,很受歡迎,並且自己也想登台演戲,但自己身為朝廷重臣,有失身份,便去向莊王稟告。莊王給他出個主意,即用木頭刻些人像穿上衣服,人挑著表演以代替月皇這樣身份的人。月皇就是這樣發明了木偶戲這一行業。 木偶藝術以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最為盛行。尤其泉州的木偶藝術,以其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形象生動、製作精美而久負盛名。 (八)戲法 中國古代稱魔術為幻術,或稱變戲法。 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善於耍弄道術,總是隱形變化,遊戲人間,並且變幻莫測,會變很多戲法,寫了許多戲法書,留下了變戲法這一行。因此,民間的幻術藝人都奉呂洞賓為祖師。 (九)雜耍 雜技業,古時稱其為雜耍,南宋時還曾稱雜技表演藝人為“百戲踢弄家”。 雜技業起源很早,漢代就有了角觝戲即三三兩兩的藝人頭戴牛角互相抵觸,可能是後世喉抵鋼釺之類雜技的雛形。唐代起便有了驚險高超的雜技表演。雜技藝人們主要在廟會等熱鬧場所表演絕技,如馬戲、口技、踢瓶、弄碗、相撲、打彈、弄水等等。 (十)教蟲蟻 教蟲蟻是指馴養鳥獸鱗蟲賣給富人作寵物或以之表演賺錢的行業。這一行業在宋代特別興盛,有馴鷹、海豹、魚鱉、蟋蟀等。 鬥蟋蟀是一項的遊戲,宋代有蟋蟀*店,其中所售籠子有銀絲籠子、樓台型籠子、金漆籠子、板籠、竹籠等各式各樣。明代皇宮也以促織為樂,到了清朝此風更盛。 (十一)拉洋片 拉洋片就是在裝有透鏡的木箱中掛上各式畫片。箱子裏麵有轉輪,輪上是畫片,箱子外壁上挖有圓孔,供人們在小孔中觀看。人們從透鏡中看到的是放大的畫麵,且多為西洋畫,因此叫拉洋片。 攤販一邊敲鑼打鼓,一邊操縱轉輪,不斷變換裏麵的畫麵,還根據內容加以解說和唱詞,有聲有色,引人入勝。 這一行敬奉的祖師為唐初皇家算命的官員兼術士。唐朝時,西域向皇上獻美女,被皇上納為妃子,但她們總不笑。袁、李二人看後告訴皇上,美人是因為思鄉致此,於是,他們根據過美人們言談中所提到的家鄉景象,製成了西洋景,她們看後便笑逐顏開。 (十二)篆刻 古代精通書畫的人大多都會篆刻,也稱為摹印,他們作畫或寫字後都要在作品上麵蓋上印章。印章是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融書法、繪畫、雕刻於一體。印上用字越古樸越好,多用秦漢時的篆字,多用“印章古逸”“圖章直追秦漢人”等來稱讚篆刻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