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耕業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農業在國民生產中的地位也是重中之重。先秦時代的糧食品種就有稻、麥、稷、黍、粟、粱、菽等等。其中,菽即大豆,是我國特產。1790年前後,大豆剛傳到歐洲時,是種在花園裏以供觀賞,而1873年,大豆被運到維也納萬國博覽會上展出,轟動一時,從此,歐美才開始大規模地種植大豆。 人們也常常用“社稷”來代表國家,這個詞就是源於農業。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二神相合掌管土地、莊稼,是古代舉國共祀的農業神。浙江金華的農民在古時一年祭四次土地神。第一次在清明播種前“許願”,祈禱秧苗壯大;第二次是在“開秧門”前“嚐田頭”,祈禱秧苗快長大;第三次是在夏至,祈求風調雨順,無病無災;第四次是在開鐮收割前“還願”,報答土穀之恩。 (二)山林業 山林業主要包括木業、砍柴業,東北地區還有采參業,都是在山中作業。 在山中伐木非常危險,因此伐木工人要祭祀山神爺,以保平安。木業是明清時期三大商之一,這一行業最出色的是徽商,被稱為商界驕子。徽州盛產優質木材,徽州人不僅熟悉各種木材,而且還熟練掌握水路運輸木材的技能。木材在民間銷路很廣,不僅如此,還大量應用於宮殿等大型建築。 砍柴的人又稱為樵夫,在古代,其形象總是出現在詩畫中,常常是閑適自然的象征。 東北參農上山采參,叫做放山。去之前,也要祭拜山神,為的是能夠挖到大貨,即大人參。 (三)種花業 自古,南北方均有花市中心,較為著名的是南方蘇州虎丘和北京的豐台地區。蘇州虎丘一帶有眾多花匠,其中有個陳維秀善植花木,能夠掌握各種花的特性,乾隆南巡時他把溫室中四季的花全部獻上。北京豐台區十八村號稱“花鄉”,當地居民多以種花為業。 (四)水運漁業 水運漁業主要指江河湖海上的船工、漁民、纖夫、船運商等。從事水運漁業的人,大多時候都漂流在江河湖海上,險灘暗礁、風浪漩渦等自然因素無情且不可預知,因此,他們為求平安,供奉許多神靈。 湖南湖北的漁民最信奉楊泗將軍,傳說他是湘水邊的人,曾與孽龍搏鬥。而舊時錢塘江上有名的以捕魚為生的“九姓漁民”即包括:陳、何、李、許、林、袁、孫、葉、錢這九個姓的人,他們的每隻船上都供有周宣靈王像,據說他是掌管風雨的神,有無邊的法力。沿海一帶的漁民十分崇敬媽祖神,又叫馬祖、天妃,是掌管水上安危的神靈,海船上常有“馬祖棍”和“神燈”這兩樣東西來保平安。 船工們也奉楊泗將軍為神。出海時,船上的禁忌特別多,如忌說“倒”“洗”,早起不能說“虎”“猴”“鬼”等字,吃飯不許將筷子架在碗上,因為碗好像船,筷子又名箸,與“住”同音,船住則無生意,還不能在船上小便,因其味騷,與“燒”音似等等。 (五)獵戶 狩獵這一行業同農耕一樣,產生最早,並且它也曾經處於重要地位。古時許多地方的獵人都有“梅山會”,奉梅山為打獵始祖。相傳梅山原為獵戶,好劫富濟貧,被官府處死後亡靈不服,常在地府作亂,玉帝派二郎神也收不服他,最後兩人結拜為兄弟。 獵人的工作場所也在山林,因此,須要祭拜山神。東北很多獵人將虎奉為山神,打獵決不打虎。今四川都江堰和彭縣、茂汶一帶曾是狩獵業較為發達的地方,打獵持槍帶狗,多結伴而行,忌諱點人狗數目。捕獲獵物後,主要射中者分獸頭和獸皮,剩下的大家平分。若獵獲黑熊、野豬、豹子等就要到山神廟還願。有一種獵人,一般能從野獸的腳印、糞便中判斷出其出沒的路線和規律,選擇地點設套、置阱、安弩等,因此,他們可以不帶獵槍、獵狗,隻用套繩、陷阱、地弩等工具便可。 多數獵人都不妄殺濫捕,他們的信條是,隻能夠吃夠用,不可有剩有餘,並且還不能在野獸產仔時獵取。 (六)孵坊業 孵坊業是指孵化幼雞、幼鴨、幼鵝的行業,廣東稱其為三鳥苗業,三鳥即雞、鴨、鵝。 在廣東,許多三鳥苗業的苗圃中都掛著一位叫尉遲恭的人像和一隻紙公雞。因為據說廣東的火焙孵蛋——把蛋分層裝在竹籮中,用衣被蓋住,點燃柴炭木屑之類,用慢火熏溫,使蛋孵出幼仔,這種方法是尉遲恭發明的。他曾是一個鐵匠,有一次將雞蛋忘在了鐵爐櫃上,過一段時間,雞仔居然破殼而出,這種孵蛋法就意外地發明了。 此外,一些孵坊裏還貼有“張五陸相公之神位”的紅紙,因為據說他們發明了人工孵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