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手工製造類(1 / 3)

(一)木匠 清代蒲鬆齡曾寫過《木匠》一詩:“木匠祖師是魯班,家夥學成載一船。斧鑿鏟鑽尋常用,曲尺墨鬥有師傳”。 凡用木料做物器的人都叫木匠,包括木工、木雕、鋸木、鐵木輪造車等工匠,是舊時中國最為普遍而古老的工匠之一。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春秋時魯國人,本名公輸般,他是傳說中的能工巧匠,《呂氏春秋·慎大覽》中曾說:“公輸班,天下之巧工也。”先秦和漢初文獻中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創造,如雲梯、木鳶、機封、鋪首、戰船、機車、磨、碾、鑽等生產工具和武器。 很多行業都敬奉魯班,隻不過是各行各業都強調與本行業有關的魯班事跡。而木匠奉魯班為祖師,是因為他發明了木匠的工具——規矩準繩。 (二)搭棚業 搭棚業也叫棚行。按用途分,棚可分為喜棚、喪棚、涼棚、冰棚等,按搭棚用料不同則可分為席棚、布棚等。 春秋時期,魯班為楚國攻打宋國而發明了雲梯,並向士兵們傳授了“猴爬竿”之術,而棚匠搭棚要登高幹活,因此必須學會“猴爬竿”,要身手利落,像猴子一樣。因此,搭棚業也奉魯班為先師。北京棚行公會祭祀魯班的殿前有一副對聯:“心聰明且需正直;有規矩能成方圓。” 另外,據說魯班的四徒弟為棚匠,向魯班討藝時隻遇到了魯班的女兒魯蘭,魯蘭正在納鞋底,不小心弄彎了針,便把那針丟給了棚匠,而彎針從此便成為棚匠得心應手的工具。 廣東的搭棚業供奉著巢氏、魯班、華光三位祖師,意思是要求棚匠具有巢氏的搭架技藝;魯班的規矩方圓;並且還要上下左右兼顧,像華光一樣眼看八方。還有的搭棚匠供奉的是蜘蛛,意思是他們搭棚要像蜘蛛結網一般靈活。 (三)紮彩業 舊時的宮廷和民間辦紅白喜事布置場麵時,大多張燈結彩。紮彩業就是為他們搭彩殿、彩牌樓、彩亭,在轎子、馬車、汽車上掛彩綢等等。 紮彩業與搭棚業相近,如搭彩牌樓時,牌樓架要由棚架搭做,因此,紮彩業也奉魯班為祖師。而那些五顏六色的彩活才由彩子匠承做,大概因為紮彩這樣的活需要藝術性,於是也有奉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為祖師的。 舊時,有錢人家死了人,開奠前後又要“搭天花”、又要“掛宮燈”,非常熱鬧,而這也是紮彩匠們最繁忙的時候。“搭天花”就是用杉木和粗竹竿搭起比屋簷還高的架子,上麵鋪上一匹匹白布,棚內兩側掛上素色宮燈以及用各種顏色的粗線繡織而成的大型戲文帳幔再配上親友們送的祭幛、挽聯、花圈等。過去一些“搭天花”的熟練工匠都身手不凡,有的搭架蓋布時都是站在梯子上進行“高空作業”,還有的可以像走高蹺一般移動梯子,像雜技藝人一樣隨心所欲地駕馭著梯子走來走去。 紮彩業以北京最負盛名,有著名的京彩局。 (四)編織業 編織業按原料分主要包括竹編、藤編、草編、麥竿、秫秸等手工業。 成語中“有眼不識泰山”的泰山就是一個編織匠。泰山起初跟魯班學木匠,但他不專心,總偷跑到竹林劈篾練習編織。魯班看他不長進,就不讓他再跟自己學藝。由於對編織感興趣,泰山自己鑽研,最後成了一個出色的篾匠,做出的竹製品比木製品還精致。魯班知道了他當初不專心學木藝是為了學習竹篾手藝後便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三國時的劉備,也熟諳編織。湖南益陽有個叫沈知進的人在竹林砍柴時,劉備特來告訴他說:“你屋後的水竹可破成篾,織成篾墊。”劉備還教他破篾的方法,沈知進用這種方法織出了名滿天下的益陽水竹涼席。 (五)粗紙箬葉業與棕製品業 箬葉即箬竹之葉,可用作包物、編織,如可以用來封酒壇、做箬帽、箬席等。浙江武義縣等地多從事粗紙箬葉業這行。該行供奉的天曹福主叫惲子厚,是浙江桐廬人,三國時曾任吳國黃門侍郎征寇將軍,卦餘杭侯。傳說他有仙術,能驅鬼使神,曾經在餘杭不借其他人力一晚上就築起九裏塘。 棕製品業主要是用棕毛製作棕繩、棕繃、地氈、毛刷、蓑衣等棕製品。因棕繩、棕繃與伏羲曾教先民的結網相似,因此棕繩鋪、棕匠大多奉伏羲為祖師。 (六)傘業 傘業中以福州的紙傘最負盛名。據香港《文彙報》報道,1982年8月22日,英國女皇在香港公開露麵時,手中就撐著一把精巧別致的福州紙傘。唐宋以來,福州逐漸成為中國重要的外貿港口,那些總是出境的人便把福州傘帶到了國外,如東洋日本等地。福州傘業便日益發達,清代福州的傘店就有百家以上。福州有個名詞叫做“包袱傘”,因為福州人覺得包袱中少不得傘,雨傘是人出門的必備品。 據說傘的發明者是魯班的妻子雲氏。雲氏給在外做工的丈夫及工匠們送飯時,看到他們都在冒雨幹活,便想做一個遮雨的工具。起初,她采回藤條為他們編成了一個大鬥笠。後來,魯班為了讓人們出門可以躲雨,便帶著工匠們每隔十裏造一個歇腳亭。雲氏覺得亭子可以歇腳,但人不能走動,她便用竹子做骨架,紮成小亭子的樣子,又糊上油紙,雨傘就這樣做成了。 在台灣,製傘業則奉女媧為祖師,他們認為天漏才會下雨,女媧補天和人們製傘一樣都是為了防雨。 (七)製扇業 在我國,扇子曆史悠久。北宋以前,主要有羽毛做的羽扇和絲絹做的紈扇。在曆史記載中,那些軍師一類的智囊人物往往會搖著鵝毛扇,如蘇東坡描寫三國時周瑜的打扮就是“羽扇綸巾”,謀略萬千的諸葛亮,也總是手搖羽扇。紈扇則是名媛淑女手中的飾物。 北宋時期,開始出現紙糊的折扇,又稱腰扇或聚頭扇,直到明代永樂年間,由於明成祖的提倡才開始盛行於中國,尤其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此時的扇骨為竹製,以湘妃竹為上品,此外也有象牙、烏木、玳瑁、紫檀、紅木等。扇骨上常常鏤刻書畫,如明代濮仲謙鏤刻的扇骨,當時就價值不菲。扇麵上常常以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為圖,以名家的為貴。許多名家都願意在扇上搦翰潑墨,於是還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扇畫。 相傳潮州產有一種紙扇叫做潮扇,扇骨用許多纖細的竹條編成,兩麵糊上皮紙,像一個倒放的梨,很輕,卻又很結實。除了以上幾種扇子外,民間還常見竹扇、蒲扇等,這些主要用來夏天退暑去熱。 至於製扇名處,自古有“杭州雅扇”之譽。南宋以來,杭州清河坊以東便形成了一條扇子作坊和扇子鋪雲集的扇子巷,據說有二裏長。杭州的扇業敬奉齊紈,不是人名,而是周代齊國出產的白絹。 (八)風箏業 風箏也叫“鷂”“鳶”。魯班曾發明過木鳶,即“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後來木頭變成了竹子、紙、絹等原材料,名稱也演變為前述幾種。早期的風箏,多用於軍事,如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叛軍圍在南京台城,就用風箏送出了救援書。唐以後,風箏逐漸變為娛樂的玩具。五代時,李鄴曾在宮中玩紙鳶,並裝上響笛,風一吹便會發出類似古箏的聲音,風箏由此而得名。 到了宋代,放風箏成了一種流行的競技項目,往往在春季進行。明清之際才出現專門紮風箏的行當,大多工藝精致,或以紮藝取勝,或因其彩繪出眾。造型也千姿百態,如有的似蜈蚣,長達十幾節,還有一種人形風箏,上麵繪有戲曲人物和神話故事等。另外,還有木版印製的風箏,如南京木版印刷的風箏僅紅黑兩色,結構簡單而風格雄渾;還有天津楊柳青的木版印製風箏,以自然飽滿、色彩鮮豔的特點在1914年的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 (九)絲織業 絲織品的生產有三個過程,即養蠶、繅絲及織造,整個過程以前都是由蠶農完成,後來才逐漸分離出專門從事織造繅絲的絲織業。絲織業有祭織女的習俗。相傳織女住在天河的東麵,夜以繼日地紡織天衣。天帝憐惜她獨居孤單,便準許她嫁給天河西麵的牛郎。織女嫁後便廢棄了紡織,天帝大怒,責令其回到天河東麵繼續紡織,隻允許其與牛郎每年七月七日見一麵。 絲織業是一個很講究的行業,要生產出上等的絲織品,養蠶、繅絲及織造,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嚴謹的技術。江寧、蘇州和杭州三個城市的絲織品聞名於世,明清時分別在這三個城市設有隸屬於內務府的織造局,史稱“江南三織造”,官員由皇帝親自委派。織造衙門的公開任務是供應宮廷中皇帝及後宮後妃、皇子、公主等的衣服和各種禮服,以及皇帝賞給臣子的緞匹等。這些花色、品種、規格、圖案繁多而有定式的服飾,大多都是在織造衙門直接監管下製作的。 (十)棉紡業 在鬆江等地,流傳著這樣一則民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這裏說的黃婆婆就是棉紡業的祖師黃道婆。黃道婆是元代鬆江吳泥鎮人,原名黃小姑,是個童養媳,為了躲避公婆的虐待,便逃到一艘貨船上流落到海南。在那裏,她跟崖州的黎族人學習了紡織技術。回到故鄉後,她便教故鄉人民做紡織的工具,並傳授給他們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技術。 黃道婆將紡織技術普及後,元明清時代,鬆江、上海、嘉定、太倉等地的棉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所謂的“鬆郡之布,衣被天下”說的就是這些地方。 (十一)毛麻 漢代以前,人們使用的毛織物主要是麻和絲的組合。而由晉到南宋這一階段,開始用毛麻兩種原料進行組合。宋以後,真正的毛織物才出現,即用毛和線兩種原料編織而成。 到明代,毛織物,尤其是毛毯的編織技術達到了精湛的水平。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所有的殿室都鋪上了毛毯,而那些達官貴人也都以此為風尚,在室內地上鋪毛毯。這樣,毛毯產量便大增,工藝水平也較以前有所提高。 在眾多毛毯產地中,北京、寧夏、西藏所產的最為有名。北京所產毛毯主要供皇室使用,織工精湛,色彩明麗;寧夏毛毯的質地優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上工匠極高的手藝,寧夏生產的提花毯,便無處可及;藏地毛毯則是以色彩取勝,特別是藏毯的紅花,光澤奇絕明亮,豔麗動人,甚至有傳說稱藏毯是用犀牛之毛織成,用猩猩之血染就,足見其特殊的美麗。 (十二)裁縫 裁縫,是為人剪裁、縫製衣服的匠人。裁縫的尺子被稱為“軒轅尺”,因為據說軒轅黃帝是服裝的發明者。軒轅小時候自己在山洞裏閑得無聊,就用石片磨成刀,把獸骨磨成針,用獸筋作線,把獸皮一件件縫起來,做成了最早的服裝。 上到統治者穿著的繡有龍和山的華衣、富貴人的雲錦霓裳,下到貧苦窮人穿著的又短又粗的麻布衣,都是出自裁縫之手,可以說沒有人能不享受裁縫的勞動成果。而做個好裁縫,不能光有好手藝。清嘉慶年間,京城有個裁縫所做的衣服長短寬窄無不合適,常常有朝廷的官員來請他裁製官服。有人問他緣由,他說:“當官的人剛居要職時,則心高氣盛,身體微仰,此時的衣服需前麵長後麵短;半年後,其意氣微平,這時的衣服要前後一樣長;如果做官很久的,就容易點頭哈腰,衣服就要前麵短後麵長了。因此,要做出與官員相稱的衣服,先要知道其官齡才行。” (十三)刺繡 封建社會壓迫婦女,要求婦女有三從四德,其中的四德包括: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其中的婦功就是紡織、縫紉、刺繡等手藝,即女紅,又名刺繡,還有針黹。可見刺繡是封建社會女子的“必修課”,來源於傳統的閨閣藝術。 山東泉州有句民謠:“冬絲娘,冬絲娘,教咱織帶,教咱繡花,教咱織帶好滾邊,教咱繡花好掙錢。”冬絲娘是個刺繡能手,她曾為繡好楊梅花而在元宵節裏去仔細觀察,結果不慎掉進糞池死去,因此人們又稱其為廁姑。每年元宵節,泉州姑娘都要向冬絲娘祈求巧手。 曆史上,僅有兩人因刺繡被尊為“針神”,一是三國時代魏國的薛靈芝,王嘉在《拾遺記》中說她“夜來妙於針工”,另一位是清末江蘇吳縣人沈壽。沈壽繡藝精湛,曾受清廷派遣,到日本考察刺繡藝術,還曾因精心繡製意大利皇後像,獲多項世界殊榮。另外,她還口授女紅經驗,被記錄整理成一部內容全麵、通俗易懂的刺繡理論著作——《雪宦繡譜》,1919年由翰墨林印書局出版,成為我國刺繡史上第一部敘述刺繡工藝的專著。 (十四)圓金扁金業 絲織、刺繡、絲帶、裝飾以及古時裝裱書畫常用到金線,金線分為圓金、扁金兩種。圓金用絲線作芯,外麵包上金箔,而扁金不用線,直接將金箔切成細條,織在絲綢中。圓金扁金業就是製作金線的行當。 (十五)冥衣冥器業 在中國,人死後的喪葬之禮是必須具備的。由此便出現了壽衣壽材、喪服、冥品等行業,冥器行就是出售喪葬用品的。如: 冥衣,即壽衣,古時有除內衣外要給死者穿上全新的三套衣服的習俗,稱“三稱”,而後又有穿十九套新衣的習俗。 幎目,是給死者套在眼睛上的布罩。 冥衾,是死者蓋的被子。 銘旌,指靈柩前的旗幡,用絳帛粉書而成。 買地券,是死者在陰間買地的憑證,一般刻在磚石上,也有鐵鑄的。 紙錢,用錫紙、金紙或黃紙折成元寶、銀錠形狀,燒給死者,供其在陰間使用。有的也用黃紙剪成錢的形狀,另外還有冥鈔,即按鈔票樣式印製的冥幣。 俑,宋以前用陶俑、木俑、石俑,多為武士、官員、兵馬、侍女等。漢以後出現大量壓勝神物,如人首魚身的“儀魚”,蛇體雙人首的“墓龍”等,元明清時則代之以紙人、紙馬、紙房子。 (十六)帽業 帽子最早的形態是皇帝的冠冕。在古代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冠隻有貴族才有,平民隻能戴頭巾。 我國帽業以古都南京最為有名,其以“一緞二帽”聞名於世,最早的同行會就是“扇帽公會”。南京帽業的黃金時代為1938到1945年,當時的帽子品種很多,如:瓜皮帽、女帽、草帽、防雨帽、童帽、套帽、呢帽、解放帽、僧帽、道帽、戲帽、學生帽、軍帽、童子軍帽等等。40年代中期,南京帽業彙聚在建鄴區的兩街上,一條是生產傳統帽子集聚點馬巷,另一條則是昇州路。 (十七)網巾與帽綾 網巾是尾一種束發用的網罩,用黑色細繩、棕絲或馬尾編織而成。過去在漢人中並不使用,一次明太祖朱元璋看見一個道士織網巾,覺得那個東西很實用,便命道士織網巾頒布天下,讓人無論貴賤都可以裹上它。 帽綾業是生產以綢緞為質地的帽子和鞋的行業,廣東佛山帽綾業認為張騫是祖師,認為這來源於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紡織技術。 (十八)靴鞋業 靴鞋業包括靴匠、鞋匠、皮匠等製鞋、修鞋、賣鞋的行業。 靴鞋業的祖師是戰國時軍事家孫臏。孫臏被龐涓陷害失去雙腳後,楚國向齊國獻了兩條怪魚,隻有孫臏識得是弱水河出的靴魚,並說這種魚能用網取、不能用鉤釣,要取此魚,手拍三下,口叫三聲,它自己就會跳出來。旁人一試,果然如此,但死了一條。孫臏因為雙腳被砍、行動不便,便把死了那條靴魚留下,並叫皮匠照魚的樣子做了另外一隻穿在了腳上。 古人的鞋又叫履,分為麻履、皮履等。麻履用麻繩編織而成,皮履是由皮做成的。 釘鞋據說是大禹發明的,他去治水時,爬山費力,他便用鐵做成椎頭,釘在鞋底,伸出半寸來,上山時就方便多了。 (十九)絛帶業 古代服裝和器具上都有絲編織成的繩或帶子,如裙絛、儒絛、印綬、結掛、頭繩等,統稱絛帶,有的用來裝飾,有的用來束縛東西。傳說絛帶業的祖師是哪吒,哪吒與龍王三太子大戰時,三太子不敵哪吒,哪吒便抽了他的龍筋,做一條龍筋絛用來給他父親束甲。 象征“永結同心”的同心結就是彩緞編織的絛帶之一。同心結常出現在婚儀上,它是牽巾、合髻、喝交杯酒的主要道具。不僅如此,其更多地還是出現在古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人們常將腰帶的結打成“同心結”的樣式,以表達對白頭偕老、永結同心的愛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十)針業 “鐵杵磨成針”,一點不假。做針,先要把鐵錘成細條,然後在鐵尺上鑽個小孔做線眼,細鐵條從小孔中抽過,便成了鐵線,再將鐵線一寸寸剪斷就成了針坯。把針坯的一端挫尖,另一端用小錘敲扁,用硬錐鑽出針鼻,再把針的周圍挫平,放鍋裏用慢火炒。炒後,用泥沙、鬆木炭和豆豉遮蓋,下麵再用火蒸。等到火候夠了,開封再經過淬火,針便做成了。一般縫衣和刺繡的針都是這種做法,而做帽子時要用一種“柳條軟針”,這種針的做法與前兩者的區別在於淬火方法。 “針祖”是五代時的道士劉海,傳說劉海戲金蟾時有個“線過金錢眼”的動作,據說這就是穿針引線的來源,並且相傳縫紉用針和針灸用針都是劉海所造。 (二十一)梳篦業 梳篦業包括木梳業和篦箕業。木梳是齒較為寬疏的木製梳頭用具,篦箕是竹製的齒較為緊密的梳頭用具。 梳篦之鄉為江蘇常州,古名延陵,自古有“梳篦世家延陵地”之說。據說梳篦業的祖師是黃帝時代的巧手匠人赫連,當時披頭散發的鄉親們請他做一個梳頭的工具,他就按手指叉開的形狀做了個簡單的“五指梳”,後來赫連被殺,一個叫皇甫的人繼承和發展了他的技藝,做出了更好的木梳。 福州角梳也是曆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品,它與雨傘、漆器一起被稱為“福州三寶”。角梳製作選料嚴格,隻選質地堅實、不易彎裂、不傷皮膚的水牛角,工藝和質量也十分講究,還有專門的工匠對其進行雕琢和修飾。 (二十二)香業 香燭業分為香業和燭業。 古代燒香多用於禮神,除此之外,還可以辟瘟、防蟲邪。並且古人對香料的需求也極普遍,居家和外出都要焚香、佩香,因此舊時的香料鋪子遍及大街小巷,所售品種極為豐富。其中焚香有香麵、香條、香餅、香篆等,佩香有香珠、香搬指、香球、香囊等等。香料種類也多種多樣,主要有伽南香、沉香、角香、蘭香、龍涎香等等。除香料外,香料行還出售焚香用具,稱為爐瓶三事,即香爐、香盒、筋瓶。 (二十三)燈燭業 古代燈燭是日常的照明用具,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燈燭行在大小城市隨處可見。並且,古代還有上元節賞燈的習俗,所以燈燭行除了供應一般日常照明的燈燭外,還製造各種各樣精美的彩燈,作觀賞用。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福州燈、新安燈、珠子燈、蘇燈、馬騎燈、牛角燈、宮燈、孔明燈等等。 燈燭在古代除了照明、觀賞作用外,還有用來寓意人生的習俗,如過去“人生三大燭”,人出生時要點蠟燭以示慶賀,“洞房花燭夜”時要點上花燭,人去世也要掌大燭。 (二十四)香蠟業 古代的蠟有葷、素之分,葷蠟用於日常點燈照明,素蠟則用於供佛祈神,這兩種蠟一般分開出售。經營葷蠟的叫蠟鋪,又叫燈燭鋪;經營素蠟的一般同時售香,稱為香蠟鋪,有的還兼營胰皂、香料及化妝品,因此也稱為香料鋪。 兩種鋪子的幌子也不同。葷蠟鋪門口的是用木頭製成的一根一尺多長的蠟燭模型,白杆紅頭,自上而下連成一串,掛在門前屋簷下。香蠟鋪的有兩種,一種也是木製蠟形,倒掛在屋簷下的橫梁上;另一種是二尺多長的雕花木製十字架,其四端和中心分別垂著五串三寸大小的木製雕花物,每串十個,每隔五個再放一個十字架加以支托。 此外,到香蠟鋪的顧客還要遵守兩個規矩:一是不說“買”而叫“請香”“請蠟”,以顯示對神佛的尊敬和自己的虔誠;二是香蠟鋪中不可討價還價,因為在敬神的物品上不宜斤斤計較,以防神祖公怪罪其心不誠。 (二十五)鍾表業 鍾表是從西方傳入的,明代時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馬竇先後將自鳴鍾獻給了廣東肇慶總督和神宗皇帝。 我國出現的最早“鍾表”是西漢時的漏壺。漏壺是銅製的挈壺,壺底側有出水口,壺蓋上開有小孔,標尺由此插入,壺中的水外漏後,標尺便逐漸下降,從而讀出尺上的時間刻度。刻漏記時是將一晝夜平均分為一百等分,因此刻漏製也常常稱為百刻記時製。 (二十六)算盤業 傳說春秋時魯國國君讓孔子算賬,他總算不清楚,他的妻子便讓他用繩穿上珠子來記數,這樣就能算清楚賬了,後人便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算盤。因此,有孔子是算盤業祖師的說法。 算盤的用處極多,因此這行的工人也很多。南方的算盤做工精良,而北方所產的則較為粗糙。 (二十七)度量衡業 度量衡業是製作尺、鬥、秤等度量工具的行業。這一行業奉三皇,即黃帝、伏羲、神農,為祖師。因為他們最早建立了市場進行交易,為便於交易便發明了用來計量的度量衡。 度是用來測長短的器具,量用來測大小,衡則用來測輕重。古代的長度、大小、重量等規格最初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秦始皇統一法律、貨幣和文字的同時,也第一次統一了長短、大小、輕重的度量標準。中國曆代有多次統一度量衡的舉措,都沒有完全統一過,直至清末還有過一次統一度量衡的舉措。 古代的度量衡器有:測輕重用的權,測長短用的尺,測大小多少用的量器鬥、區、缶、鍾、鈁等等。 (二十八)皮革與皮箱業 皮革業是以牛、馬、羊等動物的皮為原料,製成做鞋用或做衣服用的皮製品以及鞍韂、車馬挽具等。其中將生皮板用硝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