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郎 貨郎是指那些在城鄉間走街串巷賣日用品的小商小販,又叫“客”,如民間常見的“十客”,即燈草客(賣燈芯的)、針線客、麻布客、花椒客、胡椒客、鴉片客、水煙客、嗎啡客、桐油客、生漆客等。 貨郎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提籃小販,他們奉藍采和為祖師。藍采和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其典型形象就是提籃。貨郎們走街串巷出售物品,除了通過吆喝來引人注意外,還有搖著蛇皮小鼓來吸引那些深閨裏的女子來買東西的,這類小搖鼓之類的響器也因此有了個有趣的名字——驚閨。這種打鼓吆喝的貨郎在舊北京還稱為打鼓行,分為兩種:打硬鼓的一般是那些身穿幹淨長衫收買金銀等貴重物品的;打軟鼓的則是那些收買廢舊破爛的。 (二)賣糖販 貨郎中有一種是賣糖販,他們不僅賣糖,還把燒好的糖吹成糖人來賣。 吹糖的人認為他們燒糖稀用的馬勺是女媧補天時用過的工具,女媧的摶土造人也與他們吹製糖人相似。 關於賣糖販還有一些溫馨的故事。相傳有一個孝子,家境貧寒,無以養活父母,他就去賣糖,用賣糖的錢讓父母過上了甜蜜的生活。人們為他寫了一副對聯:“菽水承歡,一孝能存千古味;糖簫滿市,幾聲吹暖二人心。” (三)蜜餞行 蜜餞行是指專營糖蜜花果的行當。宋代官府設有“蜜煎局”,專管采購蜜餞,以備宴會上“鹹酸勸酒”之用。 蜜餞不僅好吃,而且好看。雕花師傅用楊梅、冬瓜、金橘、鮮薑、嫩筍等,雕成甜酸的花梅球、清甜的密冬瓜魚等等,還在金橘、木瓜上雕出大段花、方花,青梅上雕出花葉等。蒲城的雕花蜜餞最為有名,三尺長的冬瓜上可雕出假山、鶴、壽星、仙女、龜等,精致奇妙。雕花蜜餞多用於豪華宴會。 著名的蜜餞產地是“甜城”內江,並在清末和民國初年最為興盛。依傳統,當地生產蜜餞的工人每年舉行兩次“扶桑會”以紀念冰糖的發明者扶桑。傳說她原為一個大戶人家的丫環,無意中將熬煮的白糖倒在了糖殼裏,白糖稀結晶成了冰糖。 (四)果行 果行分為幹果行和鮮果行。 幹果業主要經銷花生、栗子、瓜子、核桃、杏仁等幹果。 鮮果行主要出售四季南北的新鮮水果。老北京的鮮果行分果局、果攤、果挑三種。果局出售的時鮮果品,多是世襲此業,信譽頗高;果攤則露天售賣,開支雖小,但果品經風吹日曬,易於腐爛,果販往往摻劣果出售;果挑則為沿街叫賣的小販,多是出售京城附近的特產等。宋代的鮮果行,非常興盛,瓜果品種繁多,賣果的商販都形成了各自專有的聲調。 (五)米商 米糧業是指出售、儲備、加工米穀糧食的糧店、糧棧等。 過去的杭州有三兄弟因誠信經營米糧店,並澤被四方而受到百姓愛戴,百姓和後世米商們還特為此三人修了座廟來祭祀他們。廟名為蔣相公廟,也稱廣福廟,意思是蔣相公廣賜福澤於百姓。蔣相公兄弟三人,除了自己存米外,還在米價低時出錢買米存在糧倉內。待到災年收成不好糧價上漲時,他們則將儲備的米按原價出售,並且讓買主自己稱量,買主們深深感動於他們高尚的品德,無人去占他們便宜,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為“蔣自量”。三兄弟還向沒錢的窮人捐米,遠近被他們接濟過的饑餓者不計其數。 (六)南貨 南貨業一般指銷售長江沿岸一直到廣東各地所生產的土特產、地方工藝及雜貨的行業。南貨商人是真正的“倒爺”,他們常年奔波勞碌,非常辛苦。 南貨業多有幫會或行會組織,他們每年都會辦一次財神會,因為他們做買賣供奉的是財神。財神是民間及工商業者普遍供奉的神仙,常被供奉的財神有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幹及文昌帝君,武財神關公、增福財神、五路財神、五顯財神、招財童子等。 (七)海貨 海貨行是由經營魚蝦業擴大而來的。該行業敬奉的祖師姓張,大家都稱其為邋遢張。傳說邋遢張是天津人,道光年間以出售魚蝦為生。開始收入可憐,難以為生。一天清晨,他救活了一位被凍得行將就木的瘸腿老人,老人為了感恩便給他一枚紅丸,誰知這紅丸可以將死魚變活。從此,邋遢張就用低價買回死魚,再將其變活,賺了大錢。最後,為防止同行來偷他的紅丸,便將其吞下,從此失蹤。傳說他已得道,而那瘸腿老人便是八仙中的瘸拐李。 由於在海上作業,海貨業自然成了最早進行對外貿易的少數行業之一。中國的海岸線相當長時間是封閉的,除運輸國外的貢品,個體的商船是不可入海的。直到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明代,中外交流才不斷增加,即使有高額的關稅,國內外貨品的互通海貨業也興旺發達起來。 (八)染坊 染行包括種藍家、染坊、顏料商等行業。染藝師們供奉的染布祖師是兩位煉丹求仙的名人,即梅福與葛洪。 傳說梅葛二個都是跛腿,曾向一對夫婦乞要食物,夫婦便給他們東西吃,吃完後,他們教給夫婦二人用藍靛草、剩酒和石灰染布的技術。葛洪一次醉酒,將嘔吐物吐在了存有沉澱了的蓼藍池裏,嘔吐物與沉澱的蓼藍一混合,蓼藍又變為了染漿,於是,這次意外醉酒,使他們發明了用酒糟發酵使蓼藍沉澱物還原的方法。 (九)估衣行 估衣行是販賣舊衣服的行業。宋代賣估衣主要是通過叫賣,到了明代才有估衣店和估衣鋪。 老北京的估衣行的貨源主要是當鋪裏隻當不贖的衣物及通過大聲吆喝收買來的舊衣服。天津有條估衣街,其中店鋪大多都是估衣行,當地的《竹枝詞》形容估衣行:“估衣街上古衣多,高喝衫裙值幾何。簷外外人一回首,不從裏坐也來拖。” (十)腳行 腳行是在碼頭、車站等地幫人提箱子行李、抬運貨物的行當,也稱為“扛抬幫”,所得的報酬稱為腳資,由路程遠近、行李輕重收取。 腳行往往是有組織的,且各有各的地盤,若逾界拉生意,就會引起群鬥,這些行為叫爭行市。爭執最終是由地方官重新劃界。 不同地區的腳夫有不同的稱謂及特色。四川山區有一種靠肩挑背磨搞運輸的人叫“背子”,舊時川滇和川藏的茶馬古道上有很多背子,多是長途販運茶鹽,長年風餐露宿,辛苦異常。老北京有一種腳夫叫做“窩脖兒”,他們專門運輸珍貴易碎的器物以及不能磕碰的華麗家具,他們將貨物捆紮妥當背於肩上後,無論多遠都要一口氣將貨物扛到目的地,由於物件沉重,他們的頭頸都不能抬起,“窩脖兒”稱謂由此而來。 (十一)轎行 轎子是古代的一種代步的工具,起初官員及富商大多使用,並且官員的等級不同,其乘坐轎子規格與樣式也不同。隨著經濟的發展,街轎行興起,其主要分花轎行和小轎行。花轎行主要經營紅、白喜事;小轎行則主要是為搬家、送信、送東西等事情服務。轎子在過去就像現在的出租車,散布在大街小巷和熱鬧場所。 抬轎的工人為“轎夫”。他們受轎行老板殘酷剝削,要遵守許多幫規。如先取得“資格證”後方可抬轎,花轎行的叫“買輪子”,小轎行的叫“掛牌子”,隻有取得了資格證,才有資格進轎行幹活,郊區或外來的還要交幫費。 (十二)旅店業 旅店業是給旅人提供夜宿的行業,古時被稱為“驛傳”“逆旅”“邸店”“郗”,宋以後,條件好的稱為客棧、客店,設有上房,設備齊全,還提供膳食;條件差的叫火房、小店;最差的叫大車店、老媽店、雞毛店等,這類小店土炕上鋪一層雞毛,夏季悶熱、蚤虱橫行,冬季又冰冷凍人。 此外,還有專門負責接待馬幫商隊的稱為馬店,兼做生意的稱為行棧。旅店的服務員又叫幺師,臨睡前,都要在過道吆喝注意事項。 清代北京的旅店分為兩種,一種是備飯不備菜的,即酒菜由客人自己選擇,另外算錢,而主食不管吃與不吃,都計在房租裏;另一種是隻租房,不提供飯菜,連水錢也要客人單獨支付。 (十三)馱運邦 馱運邦主要指那些用馬、騾、驢進行交通運輸的行業。 這一行供奉的是馬王,即主管馬騾驢乃至一切飛禽走獸的神,俗語說的“不給你點厲害,你不知馬王爺三隻眼”,說的就是馬王。馬王爺神像多為紅麵多須,麵目猙獰恐怖,都是三隻眼睛,一隻豎立在額頭中間,身披鎧甲,手持刀槍劍戟。傳說他曾是漢代時匈奴的王子,屬回族,因此,不能用豬肉來供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