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職業習慣。就高校輔導員而言,正確的職業習慣是積極地承擔職業責任、形成積極的職業情感的現實體現,是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積極的職業情感支配下的健康的活動方式和穩定的職業行為。一方麵表現為輔導員能夠自覺地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主動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指導學生、培育學生,充滿熱情地為學生服務,在教育管理、服務奉獻中體現人生的真正價值。“輔導員的工作方式主要應是主動介入和個體指導,即走出辦公室,擺脫事務性工作的糾纏,主動深入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去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發現和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麵,表現為輔導員主動磨礪在利益衝突和道德衝突中職業行為的選擇能力和控製能力,著力磨礪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質、道德意誌、道德習慣,逐步形成高尚、完美的道德人格,用個人的人格魅力和學識修養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塑造學生。長期以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這種職業特殊性受到忽視,存在著學曆層次偏低、知識結構不合理、理論素養不高等具體問題,表現為“專職不專,兼職不兼”、職業化水平不高、專業化程度偏低、專家化發展緩慢、隊伍流動性過快等等,使高校輔導員麵臨嚴重的職業尷尬,甚至引起輔導員的職業人格障礙。
三、高校輔導員健康職業人格的構建
當前,輔導員隊伍職業人格的構建問題已經成為製約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問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必須首先塑造輔導員健康的職業人格。前蘇聯學者彼得·安德烈認為,人格是一種社會的創造自我,是人的心理與社會活動相結合的產物。高校輔導員健康職業人格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業務水平和紀律觀念等的有機統一和體現,是輔導員具有強烈的職業責任、積極的職業情感和穩定的職業習慣的內在要求。
1.加強理論學習,用科學發展觀武裝輔導員的頭腦,成為“導向型”輔導員。正確的理想信念是培養高校輔導員健康職業人格的前提,“高校輔導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具備以思想教育專業為主的綜合型的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培養輔導員正確的理想和信念必須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和教育。當前,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在高校輔導員中真正興起一個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新高潮,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校園,形成認真學習的風氣,民主討論的風氣,積極探索的風氣,求真務實的風氣。通過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用正確的理論武裝頭腦,提高理論水平和認識水平,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指導行動,指導工作,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正確的理想信念。
2.嚴格工作要求,確立“學生至上”的工作理念,成為“服務型”輔導員。學生工作的內容是靜態的,但輔導員進行的教育管理服務是動態的,充滿活力的。靜態的學生工作內容需要輔導員的動態詮釋,輔導員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高舉“一切為了學生”的旗幟,滿足學生人性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一是在教育管理和服務中體現人文關懷,教育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管理要“高標準、嚴要求”,服務要“耐心細致、熱情周到”,處處體現關心、時時體現關愛、事事體現關懷;二是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個體指導和心理疏導,克服輔導員工作被動式、管理型、辦公室化的傾向,要從事務性、應急性、臨時性的瑣碎和繁雜工作中解放出來,主動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指導學生,著重做好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解決所麵臨的個體性、特殊性的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