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已經成為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本文提出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障礙表現,從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網絡文化等方麵分析了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因素分析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係,其構成成分有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關係密切,我國著名的心理衛生學家丁瓚先生曾說過,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個體成才的催化劑,人們出現心理問題,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來的。
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是困擾諸多大學生的“心病”之一。進入大學後,隨著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人際關係已不再像中學時代一樣僅僅局限於小範圍的交流,而是要求同學們學會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使自己的行為模式逐漸趨向成熟,符合社會要求。然而很多同學在開始新的生活時,仍舊按照原有的行為方式進行人際交往,或是僅僅與自己喜歡的人交往,或是要求別人順應自己的標準,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新環境中的人際關係,在認識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常常帶有主觀、極端、簡單化的傾向,因此在與人交往時,一旦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便容易產生人際交往的認知障礙。據有關資料統計,在大學生心理谘詢中約有83.9%的人是前來谘詢人際關係問題、環境適應問題以及神經症方麵的問題。也有學者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研究表明,48.06%的大學生因錯誤的認知而有人際關係敏感的問題。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當代大學生在自我認知上存在兩種偏差:一是過高評價自己,妄自尊大,孤芳自賞;二是自我評價過低,膽小自卑。此外,他們的人際交往技巧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一是不善於表達和交流,在大學校園裏,有的同學說話夾槍帶棒,敲敲打打;有的出語尖酸刻薄,言外有意;或者冷言冷語,冷嘲熱諷,這些言辭常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從而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其次是缺乏基本的交際禮儀。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的無聲名片,然而,很多大學生在基本禮儀方麵還有待加強,許多學生跟老師說話都非常粗魯無禮,同學問更是火藥味十足,不僅沒有禮貌,而且有時還表現得極不道德。這種禮儀上的毫不講究使許多同學第一次交往就成了最後的交往,在求職中許多學生更是飽嚐不懂禮儀的苦果。
此外,大學生在人際溝通技巧、人際關係維持技巧等方麵也存在著許多缺陷。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代的大學生出生和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劇變時代,親身經曆了家庭結構、生活環境、社會思潮等多方麵的根本性變革,這些變化必然會對他們的行為模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
1.家庭結構的變化: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許多家庭都隻有一個子女,家庭的規模越來越小,沒有兄弟姐妹,在爺爺奶奶、父母等多重保護下成長,獨生子女或多或少都養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依賴性強,不懂得關心尊重他人,隻要求他人遷就自己,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對他們的人際交往有重要的影響。
2.居住環境的變化: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城市的大雜院一個又一個地被拆除了,代之一棟棟嶄新的高樓大廈,原來十多戶人家共一個庭院或走廊,朝夕相見的舊式居住的密切融洽的鄰裏關係已經不複存在,人們都固守自己的天地,同一個樓道的上下左右都可能相互不認識,人情淡薄,失去了頻繁交往的原動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其交往興趣和交往能力,自然不可能很高。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都盼望8小時外盡量減少相互幹擾而得到安靜和休息,加之要自行輔導小孩的學習、功課,這使得各家各戶的閑暇時間變得越來越珍貴。再加上電視的普及,使業餘文化生活文娛活動變得分散化、家庭化。往日閑暇時間的喝茶、遊藝、上影劇院等一些可以讓小孩在無形中習得交往意識、交往能力的時空場所和社會機會亦大大減少。這使所有的人都感到人情日淡、交往日少、關係日疏,加劇了彼此之間的疏離和孤獨,因而也造成青少年尤其是社會化晚期的在校大學生人際關係方麵的不適。
三、功利主義的思想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影響
隨著高校與社會聯係的日漸密切,一些社會不良風氣也滲入到大學校園中,對當代大學生處理人際關係產生負效應。近幾年來,大學生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功利心態有增長的趨勢,導致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為數不少的大學生積極、主動、熱情的人際交往,常常不是出於對其交往對象人格或學問的崇敬仰慕,也不是因為彼此間的情趣相投、秉性相近,而是懷有十分明確的“功利”目的:他是我的領導,我要入黨、要競選學生幹部;他是某課程的老師,我想要個好成績;他的父親是某企業的老總,我畢業希望去那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