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英雄遲暮上陽之悲(3)(2 / 3)

作為管理者,要看到長遠的利益,考慮到長期的利害,再做決定。

創業者必讀

武則天也是凡人,也會犯因小失大的愚蠢錯誤。在現代管理學中,因小失大乃是大忌。關於“因小失大”,下麵這則故事是個很好的例子。

1485年,英王查理三世與亨利伯爵在博斯沃斯展開決戰。此役將決定英國王位新的得主。戰前,馬夫為國王備馬掌釘。鐵匠因近日來一直忙於為國王軍隊的軍馬掌釘,鐵片已用盡,請求去找。馬夫不耐煩地催促道:

“國王要打頭陣,等不及了!”鐵匠隻好將一根鐵條截為四份加工成馬掌。當釘完第三個馬掌時,鐵匠又發現釘子不夠了。請求去找釘子。馬夫道:“上帝,我已經聽見軍號了,我等不及了。”鐵匠說:“缺少一根釘,也會不牢固的。”“那就將就吧,不然,國王會降罪於我的。”結果,國王戰馬的第四個馬掌就少了顆釘子。戰鬥開始,國王率軍衝鋒陷陣。戰鬥中,意外和不幸發生了,他的坐騎因突然掉了一隻馬掌而“馬失前蹄”,國王栽倒在地,驚恐的戰馬脫韁而去。國王的不幸使士兵士氣大衰,紛紛調頭逃竄,潰不成軍。伯爵的軍隊嗣住了國王:絕望中,國王揮劍長歎:“上帝,我的國家就毀在了這匹馬上!”戰後,民間傳出一首歌謠: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個馬掌。少了一個馬掌,丟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所有的損失都是因為少了一個馬掌釘。

在創業過程中,要學會抵擋住眼前利益的誘惑,學會將目光放長遠些。

4.神龍政變,乾坤轉移:創業不要忽略次要矛盾

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的惡劣行徑,讓朝中的大臣忍無可忍,而武則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偏袒態度更讓官員寒了心,使君臣關係再次籠罩在烏雲密布之下。

重病纏身的武則天,身邊隻留下二張侍奉,也不與外界聯係,而是通過二張之口來傳達自己的旨意。二張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使得政局更加變幻莫測。朝中大臣不清楚武則天的心思是否又有了改變,太子的位子李顯是否還能做得穩當,自己的腦袋是否還留得住。所有的擔心,都指向一個矛頭,那就是張氏兄弟。

很長一段時間,大臣們都在為如何除掉張氏兄弟而絞盡腦汁。他們試圖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問題,但是武則天處處給他們阻撓;他們想組織一場暗殺,可是武則天時時都把他們帶在身邊,不給大臣下手的機會。再說如果真的殺死了張氏兄弟,武則天若是較起真,恐怕整個朝中反對張氏兄弟的大臣及其家人都要斃命。

有人就想,既然武則天這麼維護張氏兄弟,那不如將她與二張放在一起,策劃一場政變。如此一來,也可直接斷了二張殺個回馬搶的可能。

主意打定之後,他們就開始遊說朝中官員。因為二張的得勢,利益直接受到傷害的就是李唐皇室的成員以及朝中與張氏兄弟相處不和諧的官員,這兩類人很快被拉攏過來,而且結成了一個精誠合作的聯盟。經過聯盟內部人士的舉手表決,他們推舉出了自己陣營的代言人——宰相張柬之。張柬之此時已經是八十多歲高齡了,可以說他的一生見證了初唐邁出的每一步腳印,也見證了由大唐到武周政權的巨變。就他個人而言,雖然他是進士出身,但是他三分之二的人生命運多舛,仕途乖蹇。他在仕途上真正人放異彩的時刻,是在他花甲之後。也正是因為宦海沉浮多年,他逐漸養成了沉靜內斂的性格以及果斷多謀的行事風格。而且他身為宰相,手握重權,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反張核心。

張柬之綜合各種因素,從長計議,決定打~場最完美的勝仗。他一共做了三方麵的準備。

一是尋找同盟依靠。發動任何一場政變,能夠勝利的前提條件就是擁有軍隊的絕對支持。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親兄弟,並逼迫自己的父親唐高宗傳位於他,都有強大的軍隊在其背後搖旗呐喊。可見,軍隊的力量從來不能小覷。所以,張柬之第一個找來的人就是手握重兵的羽林將軍李多祚。張柬之對心理學很有研究,所以暢談之下李多祚當即表態,願意肝腦塗地、生死相隨。說服李多祚之後,張柬之充分調動起自己的人脈關係網,將同僚發動起來。

二是加強軍方力量。官員被張柬之策反得差不多之後,張柬之開始了第二步的準備計劃。武則天統治時期,羽林軍分為左右兩支,雖然一支的頭目已經被策反了過來,可還有一支的頭目,又該如何處理呢?張柬之選擇按兵不動。這樣一來,既可以蒙蔽張氏兄弟以及武則天的眼睛,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也可以加快自己的工作進度。張柬之雖然沒有動將領頭目,可是他卻將下一級的將軍全換成了自己的人馬,所以,基本上,張柬之算是已經控製了左右羽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