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英雄遲暮上陽之悲(2)(1 / 3)

2.立嫡之難,李武之爭:管理者要以大局為重

自大禹開始,世襲製就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傳統之一。每朝每代祖宗打下來的江山,在自己歸天之前總會選出最滿意的子孫來繼承皇位,以保江山的千秋萬代。而皇權的至高無上,也使曆史上的奪嫡大戰層出不窮。雖然奪嫡大戰總是不斷上演,但是戰爭的主角一般都僅限於同姓王族之間。立嫡的問題到了武則天這裏,就顯得更加模糊和難以界定了。因為武則天是以一介女流的身份改朝換代的,這裏就出現了問題:到底該立誰為皇太子,來繼承自己的千秋帝業?

照常理上說,立皇太子一般是立與自己關係最為密切之人,那就應該是自己的兒子了。可是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武則天辛辛苦苦從李氏手中奪來的江山,又回歸了李氏的手中,這讓武則天心中很是鬱悶。如果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為皇太子,這樣做可以保住自己的江山姓武不變。但是侄子與自己的關係畢竟遠了一步。武則天在這件事情上左右為難、搖擺不定,立嫡的事情就這樣一拖再拖。

立嫡問題的久拖不決,給某些人帶來了無盡的幻想空間。首先向太子位置發起衝擊的正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

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後,武承嗣被冊封為魏王,官拜首席宰相。但人的貪欲就是一個無底洞,永遠不知滿足。他認為對武周政權來說,雖然李旦被武則天賜姓武,但他實質上就是一個亡國之君。武周政權建立後,他之所以沒有被立即處死,隻因為他是女皇的親生兒子。對武家天下來說,李旦終究不是武氏宗族的真血脈。他皇嗣的身份,隻能表明他是皇帝的子嗣,與太子的頭銜毫不相關。

如此一來,武承嗣就認為自己才是武氏天下理所當然、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就將皇嗣李旦看作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並發起了奪嫡大戰。

他收買了一些百姓,讓他們聯名上書力舉自已做太子。但是,立太子畢竟是國之大事,不能因幾個尋常百姓的一家之言就一錘定音。武則天找來朝中的大臣岑長倩商量,岑長倩婉言說道:

“皇嗣好好的住在東宮裏,並沒有犯什麼錯誤。聖上若是突然廢黜皇嗣,這不是將國家法律玩弄於股掌之上嗎,這讓天下的百姓怎麼心服口服。再說,立太子當屬國家大事,怎能由幾個百姓在那裏胡亂出主意。”武則天聽了岑長倩的肺腑之言,也覺得十分在理,廢李立武的想法就擱置不議了。

武承嗣眼看著到了嘴邊的肥肉掉到了地上,既心疼又生氣。看來扳倒李旦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雖然李旦自身沒什麼本事,可關鍵他姓李,是李唐王室的火種,雖然很多人歸順了武周政權,但在他們的骨子裏,還是願意親近李唐的。隻有先將這些擁護李旦的朝中大臣清理幹淨,他才可能有勝利的希望。

明確了戰略方向,武承嗣再次出擊。這一次他將矛頭對準了阻撓他成為太子的岑長倩。他直接向武則天參了一本,說岑長倩謀反。在武周政權建立初期,政局還比較混亂,武則天沒給岑長倩任何辯白的機會,就將他投進了監獄,酷吏的幾番輪流審訊,一代名臣就這樣屈死獄中。因為岑長倩事件,朝中很多大臣也被牽扯進來,稀裏糊塗地丟掉了性命。

現在攔路虎已經被清除了,武承嗣決定將李旦拉下水。他再次找來請願隊。這一次,武則天生氣了。自己龍椅還未坐穩,一撥又一撥地前來請願立太子,這不是希望自己早日下台嗎?她一氣之下命令鳳閣侍郎李昭德教訓這幫人。李昭德心向李唐皇室,早就恨透了武承嗣,他抓來請願的頭目一頓暴打,直接打死在了宮門外。

武則天知道了這件事後,質問李昭德為何將其亂棍打死。李昭德趁機從三個方麵向武則天分析了廢李立武的害處。

第一,從繼承順序上來說,自古帝位的傳襲都是傳給子孫後代的,沒有傳給侄子的道理。如果立武承嗣為太子,很有可能會引起天下動蕩,這是您不願看到的。

第二,自古隻有祭祀自己的父係尊長及其配偶,沒有祭祀自己姑姑的傳統。人死後如不能得到子孫的祭祀,就會化為孤魂野鬼,不得安生。

第三,先帝高宗將江山與兩個兒子托付給您,說明在他心裏,您的地位是無人撼動的。如果把江山傳給武承嗣,就算武承嗣會為您立廟祭祀,可他怎會去祭祀高宗呢?這樣高宗就會變成孤魂野鬼,聖上您於心何忍。

李昭德的一席話,讓武則天沉默了。李昭德知道自己的初次努力已經取得了成效,沒過多久他又密奏武則天說武承嗣的權力過大。為了爭權奪利,自古至今,有多少親父子、親兄弟為此丟了性命,嫡親的人之間尚且這樣,更何況還是隔了層的姑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