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權力分散階段。在該階段,世界領導國的權力衰落到低點,一個或多個挑戰國(原來可能是全球領導者的盟國)組織起新的同盟,向領導國發起挑戰。
根據長周期理論,崛起的大國要獲得體係的領導權,必將經曆全球戰爭。全球戰爭是體係領導國的選擇機製,也是世界政治體係循環周期的一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自然選擇作用。因此,長周期理論認為,全球戰爭將繼續下去,除非出現某種替代性的全球決策機製,能夠決定體係領導權的歸屬。
26.理想主義
理想主義認為,人類擁有理性,總是在不斷競爭和鬥爭中追求進步,走向自我完善。個人的最高利益與團體的利益是一致的,爆發戰爭的原因是良知誤入歧途,一旦消除誤解,即可消除戰爭。通過組建國聯和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建立行為規範,就可以改變國際社會的政治環境和國家的政治行為,消除戰爭。代議製是實現和平時期的利益與諧所必需的框架,通過教育能培養出有教養的選民,開明進步的公眾輿論能夠作出理性的選擇,即在代議製下可以選出接受並改善行為規範的領導,因此由代議製政府組成的國際體係必將是一個和平的世界。
27.自由主義理論的基本假定
自由主義理論的基本假定包括:個人、企業、非政府組織等是主要行為體,個人和社會團體具有有限理性,即利用有限的信息和機會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個人之間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衝突。
28.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認為,雖然體係結構是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但僅僅強調結構是不夠的,進程與結構一樣都是國際體係的重要特征。所謂進程,就是國際體係中單位之間的互動方式和互動類型。影響國際進程的體係因素有兩個:體係結構和國際製度。國際體係結構的變化是相當緩慢的,因此可以假定國際體係結構為常數。在國際體係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製度就成為國際體係的最主要特征。
國際製度和國家行為之間是因果關係,即在國際體係結構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家仍然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和行為取向,導致這些不同行為和行為取向的是國際體係的製度。
國際製度促進合作。在承認無政府邏輯和體係結構重要性的同時,新自由主義強調國家可以以絕對收益為基本考慮,國際製度可以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和減少不確定性減弱無政府狀態的負麵影響,導致國家的實質性合作。而新現實主義強調無政府狀態使國家在整體上趨於不合作,相對收益是國家考慮的主要問題,國際製度不能從根本上減弱無政府狀態的負麵影響,因此不能導致根本的國家間合作。
29.國際製度
國際製度指持續的、相互關聯的正式與非正式規則體係,這些規則體係可以界定行為規範,製約國家活動,有助於國家的期望值趨同。國際製度包括三種形式:(1)有著明確規定的規則和章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如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2)國際規則,即政府之間經協商同意和達成的、涉及某一問題領域的明確規則,如海洋法、國際貨幣體係等;(3)國際慣例,指有著非明確規定和諒解、可以幫助國際行為體協調各自的行為,達到期望值趨同的非正式製度,如未以明文確定下來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貿組織國家之間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的國際互給行為等。
30.國際機製
斯坦福大學教授斯蒂芬·克萊斯納給國際機製下了一個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定義:“國際機製可以被確定是,在某一特定的國際關係領域中,各個行為主體的期望得以彙集在一起的一係列明確的或暗含的原則、規範、規則和決策程序。原則是對事實、因果關係及公正的信念,規範是由權利與義務所確定的行為標準,規則是對行為的特別規定或禁令,決策程序則是作出和執行共同選擇時所通行的實踐。”在給出這一頗為繁瑣的定義之後,他又小心翼翼地區分了原則、規範和規則、決策程序之間的差別:前兩項“提供了國際機製的本質特征,但是可以與原則和規範相匹配的規則和決策程度則很多。因此,後兩項的變化隻是國際機製內部的變化”,而“原則與規範的變化則意味著國際機製本身的變化”。此外,他還提出兩項國際機製的外部特征:其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它不是一個暫時的安排,其變化與國際權勢和利益的轉移相聯係。其二,國際機製的利益具有長遠性。國際機製指導下的行為不是以對短期利益的考慮為基礎。
克萊斯納的定義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國際機製被限定在一個特定的國際關係領域,這就與原來學者用來概括國際關係整體的概念——國際體係區別開來了;二是國際機製包括了一係列的原則、規範及規則與程序,但不包括組織實體。
31.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指為實現一定的利益目標,國際關係行為主體在政策和行動上相互協調、相互適應的行為及其結果。國際合作並不是國家間關係的和諧狀態(沒有利益衝突),其基本特征是利益衝突和利益趨同並存。雖然國家之間有著利益衝突,但調整各自政策之後,實際或預期效用相吻合,從而克服利益衝突,達到實現共同利益的結果。
32.相對/絕對收益
當國家進行合作已獲取某些利益時,它們關注的是利益如何分配。新現實主義強調國家更注重相對利益,即計算自己所得是否多於別人所獲;而新自由主義者則認為國家更強調絕對利益,即考慮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收益,不顧及自己的收益比他國是多還是少。
33.合作安全
合作安全以“共同安全”和“綜合安全”等安全觀念為基礎,在安全利益相互衝突的國家之間展開政治和安全對話,加強相互信任,達到相互安全的目的。建立合作安全機製的前提條件比較簡單,隻要參與各方有避免對抗和衝突的政治意願,合作安全就能夠展開。
冷戰期間,歐安會就是兩大對立集團為謀求歐洲的緩和而建立起來的。20世紀9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主要是亞太國家,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合作安全概念。當代合作安全的典型是歐安組織和東盟地區論壇。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非排他性,即成員的廣泛性;合作內容的廣泛性,即包括政治、經濟、人權、環保等非軍事領域裏的合作;非強製性,不建立強製機製。以東盟地區論壇為代表的亞太合作安全還具有亞太模式或“東盟模式”(THE ASEAN WAY)的特性:(1)合作的非正式性和靈活性,主要是非正式的對話和磋商;(2)漸進主義,強調平等和協商一致原則。
34.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指的是一個體係中的行為體或者事件相互影響的情勢,其中必然涉及成本和收益。完全均等或純粹依賴都較為罕見,不對稱相互依賴是最常見的情形。不對稱相互依賴就是“相互的但不平等的依附關係”。依賴性較少的行為體經常可能把相互依賴關係作為在某一問題上進行討價還價的籌碼或者影響其他問題,這就是在相互依賴關係中政治討價還價過程的核心所在。
相互依存的成本:是短期的敏感性和長期的脆弱性。第一,敏感性指依賴效應的強度和速度,即體係的一個部分的變化在多長時間裏引起另一部分發生變化。第二,脆弱性是指改變相互依存體係結構的相對成本,即逃離體係或改變遊戲規則的成本。相互依存的收益:一是零和,即你的所失即是我的所得,反之亦然;二是正和,即大家都獲益;三是負和,即大家都受損。
35.複合相互依存
複合相互依存指的是國際關係的一種理想狀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各個社會之間存在多渠道聯係,包括政府精英之間的非正式聯係或對外部門的正式聯係,非政府精英之間的非正式聯係,跨國組織的聯係。第二,世界政治中各問題之間無明確等級之分,軍事安全並不始終居於議事日程首位,內政與外交之間界限模糊。第三,在複合相互依賴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政府不在自己所處的地區內或在某些問題上對其他政府使用武力,武力變成了一種無效的政策工具,軍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在多數情況下使用軍事力量的結果不僅代價高昂而且還難以預料。例如,從時間上看,複合相互依存源於福利國家的長期發展,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後的加速發展;從地域上看,複合相互依存主要包括工業化多元主義國家,如西歐、北美、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可以說,權力政治與相互依賴是描述國際關係特征的兩種不同理論框架。兩種框架都是理想模型而不是現實描述,都不能普遍適用,不可能對世界政治作完美無缺的解釋,而隻有助於解釋某一時期或某個問題領域。沒有任何理論能夠取代對實際情況作仔細的分析,而大多數實際情況又將介於兩個極端之間。所以在確定哪種解釋模式適用於哪種情況或問題之前,關鍵在於判定理論框架與實際情況的相符程度。
36.貿易和平論
貿易和平論認為對外貿易是獲得主導權更為有效的手段。有史以來,國家一直通過軍事手段和領土擴張尋求權力。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批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崛起,這些國家獲得主導權、實現繁榮的手段是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相對而言,這些手段比武力擴張更為有效、更為劃算。
為什麼使用武力的成本上升、效用下降呢?羅斯克蘭斯認為,首要的原因是現代化改變了經濟生產的特點和基礎。在較早時期,擁有領土和豐富的資源是成為強國的關鍵,而今天,高素質的勞動力、對信息的獲得和資本是成功的關鍵。二戰後,最為成功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這樣的“貿易國”。它們放棄了傳統的軍事政治策略,即在軍事上軍費開支巨大,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相反,它們選擇的策略是推進國際分工,加強相互依存。而美、蘇依然奉行傳統的策略,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
冷戰結束使傳統策略的急迫性下降,貿易立國的策略愈加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在現實中,現代國家重新選擇傳統的策略,進行軍備競賽和暴力對抗的風險仍然存在,但可能性不大。
37.民主和平論
民主和平論認為,雖然不能說民主國家比非民主國家的衝突傾向更弱,但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相互開戰。
行為規範模式認為,在民主國家裏,解決內部衝突的方法是妥協,而不是把對手消滅,這種民主政治的規範在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中得到了外部化。民主國家通常根據民主價值觀,理性地與對方和解,以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彼此之間的衝突。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的衝突則由非民主國家的規範支配,因為非民主國家傾向於利用民主國家的溫和天性,強行解決問題。
結構模式認為,民主之所以能帶來和平,原因是民主國家的戰爭動員過程相當困難和麻煩。除非最後不得不作出戰爭選擇,否則民主過程的複雜性會使領導人不願意進行動員,發動戰爭;民主的雙方會拿出足夠的時間,使外交官能夠找到解決衝突的非軍事辦法。相反,非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在進行戰爭動員時受到的結構約束很少,他們也不大關心民意,因此更容易將衝突迅速升級到暴力水平。
38.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社會現實是一種社會建構。可能存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但物質世界的意義是社會建構的,並不是客觀的,不能獨立於人的理解。社會行為體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取決於他們自己如何認識、如何理解。隻有人們認為是真實的,現實才是真實的。
觀念的力量是巨大的。觀念可以起到因果作用,不僅是指導行動的路線圖,而且具有建構功能,可以建構行為體的身份,從而確定行為體的利益。
各個層次的社會團體都是國際政治的中心行為體(溫特將民族國家作為主要行為體)。
國際社會結構是國際體係中規則、角色相對穩定、有序的分配。結構既是規定性的,也是構成性的。可以提供動機和對行為的限製,同時能夠確定行為體的身份和利益,確立行為規範。既定的結構越穩定,其內容越能內化到行為體的行為中(即被行為體理所當然地認為結構是客觀存在);結構越製度化,越難以改變。結構不是靜態的,而是行為體互動的結果,社會過程可以產生、再造、轉化結構。結構和行為體相互決定、相互構成。行為體互動形成的結構,將影響行為體和行為體之間的互動,所以行為體和結構總是互構的,任何一方都沒有本體優先性。
39.三種無政府文化
溫特對文化的定義是“社會共有知識”,是社會成員在社會場景中通過互動產生的共同觀念,是社會成員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國際體係文化就是國際社會中這些共有觀念的分配,或者說是國際體係中的觀念結構。在國際關係領域裏,規範、製度等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國家之間的互動實踐造就的。國際體係文化的構成是由行動者之間的角色結構決定的,角色結構即指行為體相對主體的位置。
國際體係中可以存在三種角色結構:敵人、對手和朋友,不同的主導角色結構產生不同的主導國際體係文化:(1)霍布斯無政府文化是由敵人的角色結構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敵意。國家相互之間的再現是敵人,行為原則是不承認其作為獨立的行為體存在的權利,並且可以無限製使用暴力。(2)洛克文化是由競爭對手的角色結構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競爭。競爭和敵意有著本質的不同:競爭的雙方相互承認生存和財產權利,這種承認由主權製度表現出來。競爭對手不像敵人那樣具有生死攸關的威脅,不會試圖統治和消滅對方。(3)康德無政府文化是由朋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核心內容是友誼。在康德文化中,國家之間相互再現為朋友,並為之遵循兩條基本規則,即非暴力規則和互助規則。
雖然霍布斯、洛克、康德文化都是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的文化形態,但其內涵截然不同,所以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無政府邏輯。至於哪一種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則要看作為施動者的國家怎樣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進行文化建構。這就是溫特著名的論斷:“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施動者造就結構,結構也建構施動者。
40.英國學派
英國學派是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一個特色鮮明的學派,認為國家組成的體係不僅是國際體係,而且是國際社會。按照布爾和沃森的定義,國際體係是指當兩個或更多的國家之間有足夠的聯係,並且對彼此的決策產生足夠的影響,促使它們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行動時,一個國際體係就形成了。而國際社會是指“一群國家不僅在一國的行為是其他國家必須考慮的因素的意義上構成了一個體係,而且通過對話,同意在彼此關係中按共同規則和製度行事,承認它們在維持這些安排上有共同利益”。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回答在無政府狀態下有關秩序和維持秩序的規則、規範和製度的一係列具體問題。為此,英國學派把影響國家行為和國家屬性的“國際社會”置於其理論研究的中心地位。研究議程包括國際製度、國際規範、國際規則。國際關係是人類關係的一個分支,必須關注安全、秩序和正義等基本價值;把人作為分析的中心,要解釋卷入國際關係中的決策者和政策實施者的思想和行動;接受國際無政府狀態的前提,認為世界政治是一種無政府狀態的社會,具有特別的準則、規範和製度。
在本體論上,英國學派重視理念作用的弱勢物質主義、整體主義、曆史的發展和傳統的演進。
在方法論上,英國學派反對科學方法,強調理解、規範和曆史等傳統方法,同時強調三大理論流派(現實主義、自由主義、構建主義)的融合和交流。
41.國際社會
布爾將國際社會定義為:“一個由國家組成的集團(或者更通俗地講,一個由獨立的政治共同體組成的集團),這個集團不僅構成了一個體係(即每個個體的行為都構成其他個體權衡的必要因素),而且通過對話和共同規則及製度,建立了引導相互關係及行為的準則,使所有成員都認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在於維護這些安排。”
在這種國際社會裏,主權國家在交往中遵循特定的準則,服從一定的目標,從事彼此間的合作,形成一種特殊的共同體。與這種國際社會相適應的國際關係,特別需要尊重道德和國際法,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與之相關聯的運行機製和國際規範。這樣,“國際關係一個未言明的事實是,它既不是霍布斯所描述的無政府狀態下的相互衝突局麵,也不是康德所說的簡單超越國際無政府狀態、實現聯邦製或其他形式的自由聯合,而是主權國家在沒有統一國際政府情況下的合作與協調式的共處”。
42.一體化的功能主義理論
一體化的功能主義理論創立者為英國學者戴維·米特蘭尼,其代表作是《有效的和平體製》。米特蘭尼認為,20世紀技術問題日益增加,解決這些問題無須借助政治化的意識形態或政治化的民族主義,而需要相關技術專家根據具體的需要或功能實現跨國合作,這樣的合作將促進合作網絡、國際機製和製度的形成和鞏固。由於認識到合作的必要,在某一功能領域合作的成功將會推動相關國家合作態度的改變,從而實現合作領域的擴展和合作程度的深化,進而使和平規範得以創立,從而減少戰爭並最終消滅戰爭。
43.新功能主義
新功能主義繼承了功能主義思想,其關注的重點是歐盟,特別是歐盟製度的發展過程。新功能主義強調,福利問題與權力問題不可分割,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精英人物是推動一體化的關鍵人物。如果精英們認為,可以從某一超國家組織的活動中獲得好處,比如預期到拆除貿易壁壘後,市場將擴大,利潤將增加,他們就可能與國外有類似思想的精英進行跨國合作。此外,政府領導人也在發揮作用,因為如果沒有國家的參與,專家們的工作無人理睬,難以完成。為滿足特定的需要,各國官僚機構中的專家進行合作是推動一體化最有效的方式。外溢是新功能主義的核心概念,即一體化過程中一個領域的問題將會提出另一個領域的問題,或要求另一個領域的解決辦法。因此,一體化必然向外延伸,能從一個部門外溢到另一個部門。新功能主義認為,在一體化的初始階段,外溢僅發生在不同的功能性任務中,但隨著中心機構的成長,外溢逐漸會擴展到政治領域。一旦清除了實質性的障礙,中心機構外溢的速度將明顯加快,最終將逐步形成超越主權國家的政治共同體。
44.文明衝突論
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者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至今影響巨大。這一理論試圖以一種新的視角來解讀當今的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為西方特別是美國製定新的國際戰略提供理論依據。此論一出,立即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強烈的反響。“文明衝突”一詞也頻頻出現在國際媒體中,形成一股頗有影響的思潮。亨廷頓首次提出“文明衝突論”是在1993年,1996年他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這一觀點進行了全麵的總結歸納,“文明衝突論”基本定型。“文明衝突論”有以下四個基本觀點:
第一,導致未來衝突的根本原因是文明的差異性,文明之間的分界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人類在經曆了君主衝突、民族國家衝突和意識形態衝突之後,將進入文明衝突的階段。按照亨廷頓的說法,文明是一種文化的統一體,文明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是種族或民族,而是宗教。世界將由七八種主要文明相互作用而形成,它們包括西方、儒教、日本、伊斯蘭、印度、南斯拉夫—東正教、拉美及非洲文明。未來的衝突將在把這些文明分隔開的文明交界處爆發。
第二,導致文明衝突的原因有:文明的差異是根本性的;不同文明的相互影響加深,強化了人們的文明意識,加劇了文明之間的敵對情緒;全球經濟和社會變革正在把人們從地域屬性中分開,削弱了民族國家的地位;西方處於權力頂峰,刺激了其他地區文明意識的發展;文化特性和差異不易改變,也難以用妥協的方式解決,等等。
第三,西方和非西方的對抗將成為衝突的焦點。亨廷頓認為,西方與非西方衝突的根源在於軍事、經濟、社會製度的競爭和與基本價值觀念及思想信仰有關的文化差異。未來國際政治的核心因素,將是西方與非西方的衝突。非西方社會希望走一條現代化但卻不西化的道路。在可預見的未來,衝突焦點將集中在不屑加入西方的儒教和伊斯蘭教國家與西方陣營間爆發的紛爭。
第四,文明衝突的主要形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地區或微觀層次上的衝突,即屬於不同文明的毗鄰國家或一國內不同文明的集團之間的斷層線衝突;二是全球或宏觀層次上的衝突,即不同文明的主要國家之間的核心衝突。其中,斷層線衝突具有相對持久、時斷時續、暴力水平高的特點,它不可能被徹底消除,隻能被暫時中止。
45.集體安全
集體安全是國際社會以集體力量威懾或製止任何潛在的侵略行為的安全保障機製,它的原則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理想的集體安全至少具有四個基本特征:第一,非排他性,即建立在普遍性國際安全組織的基礎之上;第二,以集體強製力為後盾,具有合法和有效的衝突管理機製;第三,內向性,即沒有特定的假想敵,沒有對立的敵國和敵對集團;第四,建立在國際法基礎之上。
全球性集體安全的實踐是一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和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在實踐中,全球性集體安全往往麵臨集體行動的困境,國際聯盟的失敗和聯合國成立以來遭受的各種挫折都表明了這一點。除了全球性集體安全,還存在許多地區層次上的集體安全。地區層次上的集體安全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該地區隻有一個主導大國,第二種情況是該地區有兩個以上的大國。在前一種情況下建立集體安全的前提條件是主導大國的偏好選擇,如《美洲國家互助條約》和《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在後一種情況下建立集體安全的前提條件主要有三條:集體的力量大於任何一國;大國接受國際秩序的現狀;大國擁有相似的價值體係和安全觀念,例如海灣合作委員會。
46.大國協調
大國協調指地區內所有大國按照多邊主義原則合作管理地區安全事務,主要是調節大國之間的關係,降低安全困境的影響,防止大國衝突。大國協調的特征是排他性和非正式性,即隻限於大國合作,而且不需要建立正式的製度和組織。曆史上大國協調的典型是1815—1823年的“歐洲協調”。大國協調的基本條件主要有三條:大國之間存在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即避免相互間的衝突和戰爭;沒有結盟行為;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47.多邊主義
多邊主義或指一個國家的外交行為取向,或指一種國際互動方式,即地區多邊主義或全球多邊主義。但在國關理論中,多邊主義是指依據普遍行為原則,協調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的製度形式。概言之,國家是多邊主義的基本行為體,多邊主義被定義為一種製度形式,其基礎是普遍的行為原則。
48.地區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