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宗教印有哪些主要種類?各有何特點?
西漢初期,統治者提倡黃老之學。隨著道教的創立和民間傳道的流行,道教法印也開始出現。漢代的道教法印是與方士直接相關而應道教法事活動的需要發展起來的施法用物,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黃神類印章,具體內容為“黃神越章”、“黃神”、“黃神之印”、“黃神使者印章”等。近年,南京還出土了東漢早期的木質“黃帝神印”,其印文內容不同於以往所見的黃神印章。第二類為天帝類印章,具體內容為“天帝之印”、“天帝神師”、“天帝使者”、“天帝殺鬼”等。第三類是上述兩類法印內容合而為一的混合類印,印文所見僅一種,即“黃神越章天帝神之印”,但其傳世數量並不少,從其印文所反映的兼有之利來看,這類印可能要比單純的黃神類印或天帝類印要晚一些出現。第四類名號比較雜散,如“高皇上帝之印”“高皇上帝製萬神章”“天乙北辰章”“天符地節之印”“北鬥陰通天丞章”等,從印文形態分析,這類印中有的可能時代很晚,不排除有晚到東晉十六國的可能性。
漢魏道教印最廣泛的用途是辟邪厭勝,驅除虎狼。其次是用來救助疾患,具體方法是用印抑印患者心髒部位和後背。漢魏道教印的第三類用途當是發送封緘交通神界的道教文書,唯一的實例見於江蘇高郵邵家溝東漢遺址內出土“天帝使者”封泥一方,同出有一木牘,上書劾鬼文,亦即解除文,為:“乙巳日死者鬼名為天光,天帝神師已知汝名,疾去三千裏,汝不即去,南山□令來食汝。急如律令。”上麵並畫有道符。可知這枚封泥本是用來封緘這枚木牘的。
江蘇鎮江丹徒焦家灣東晉晚期墓葬中出土過一枚罕見的道教六麵銅印,印文皆陰刻篆書,形製與其他東晉六麵印相同。惟其印文內容有異,底部印麵為“南帝三郎”,前側麵為“三五將君”,後側麵為“東治三師”,左側麵為“大一三府”,右側麵為“□□王氏”,鈕頂為“僑民”。其中,印文“東治三師”之治是道教宮觀的最早形式,“東治三師”是指東治這一傳道中心的經、籍、度三師。“三五將君”即“三五將軍”,係反擊詛咒,追取厭蠱惡人三魂七魄的尊神。“大一三府”即“太一三府”,太一為天神,東漢時,太一崇拜為早期道教所吸收,被作為用來驅逐惡鬼的太一救苦天尊或曰太乙真人。而在道教的宗教意識中,太一救苦天尊在天上、人間、地下皆有住居,可隨機救護,故此“太一三府”當場即道書常說的“天府”“地府”“水府”,以表明太一之身無所不在之義。“南帝三郎”則為南方赤帝的侍衛。此印是一方內容極其豐富的道教徒用印,彌足珍貴。而印文中的“三五將君(軍)”見於正一派道籙,從正一派源於五鬥米道的情形推斷,佩印者應是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士中信仰天師道的信徒。
南北朝以後的道教印,也隨官印樣式變化為增大的細邊疊篆陽文,但筆畫往往有過於變形誇飾者,辨識難度甚於官印,有的法印印文中或印文四邊,往往雜有星圖一類的圖案。也有的道教法印,印文深受道符的影響,顯得十分飄逸而詭異,極難辨識。其內容或為各種“道院”印,如“上清天樞院印”“上清北陰院印”“北極驅邪院印”,其中尤以“北極驅邪院印”數量最多。此外,還有各種“道經師寶”類印,為道教法事活動中施用最普遍的法印。1997年榮寶藝術品拍賣公司曾拍賣兩方明代木質道經師寶印,印文係摻入道符的疊篆,真有點“鬼畫符”的味道,以至拍賣方與鑒寶者皆不能釋讀,隻好籠統稱之為“明代宗教文字印”。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1961年從韻古齋購得的一方所謂宋代“雷霆都司印”,並被認為是迄今所知時代最早的雷霆都司印,但觀其印文為柳葉篆,與明代“掛印將軍”印正合,聯係到存世“雷霆都司之印”多為元、明時物,故推斷此印亦明晚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