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私人用印,在經過唐宋遼金的複興和探索,並建立起新的私印體係以後,至元代得到了蓬勃發展。元代民間私印,承宋金印章發展之強勢,多有創新,其多樣的造型,富有裝飾趣味的設計,則是以往任何朝代都無法相比的。
元代私印可以分為八思巴字印、漢字印和花押印三種,而以八思巴字印最具時代特點。
元八思巴字銅印均用黃銅鑄出,字口較淺,印體較薄,成平板狀,片狀小鼻鈕,鈕頂近圓弧形,或有圓形穿孔,但穿孔往往不居中,鈕體亦薄,其形態與宋金私印有別。八思巴字印中還常見有半印,此類印印文不完整,印體也僅是整印之半,但尚存契合的榫卯結構,其功能和使用方法當類同於古代的虎符,亦應是合同印中的一種。
孫慰祖《元八思巴字私印研究》一文對元八思巴字私印的考釋與分類研究用力甚勤,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以八思巴字印的鈕式、印體形狀、鐫刻特征以及銅印印體的鏽色為標準,可以從傳世品中鑒別出一批元代的漢字印和押印。
元漢字私印與宋代私印區別不大,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杭州西郊元代著名書法家鮮於樞墓出土的“鮮於樞伯幾父”“白幾印章”兩方銅印,印文與鮮於樞鈐在傳世唐、宋書法作品上的印文完全相同。元代的漢字印沿襲了宋印書體多樣的傳統,篆書、隸書、楷書均是常用的入印書體,甚至還有草書印。元人治印還頗講究印麵外在形式的裝飾性,雖是從宋人那裏沿襲而來的成法,但卻更為盛行。其印麵或作圓鼎形,或作爵形,或作執壺形,或作琵琶形,或作葫蘆形,或作銀錠形,不一而足。此類模擬實物的印麵雖有俗氣之嫌,卻也傳遞出當時質樸的民風,或者說是普通民眾的審美趣味。
押印至元代得到蓬勃發展,可能與蒙古人入主中原有關,陶宗儀《綴耕錄·刻名印》說:“今蒙古、色目人之為官者,多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以押印代替名印是元代社會一種廣泛的文化現象。但當時一些著名文人乃至受漢化較深的蒙古政治家如趙子昂、鮮於樞和元文宗圖帖睦爾等人的私印,仍然是采用漢字印文的。元代的押印戳記十餘年前在公開的文物商店或舊貨攤上僅售十餘元、數十元一枚。現今它們的價格漲幅很大,但仍不算很貴,一鈕品相精好的元押也不過數百元一枚。元押往往在北方出土較多,據說有的廢棄的古城,大風沙過後,地麵總會暴露若幹,南方則出土較少,與元代漢字印的分布特點正相反。
在北京榮寶藝術品拍賣公司1995年秋季拍賣中,有“宋元押印”三批,第一批三十五品,總估價8000~10000元人民幣;第二批三十五品,總估價8000~10000元;第三批三十品,總估價8000~10000元。該公司1996年秋季拍賣中,還有“宋元人物文字圖案押印”兩批,第一批三十品,估價6000~6500元;第二批三十三品,估價5000~6000元。這些估價,不妨看做是購藏的參考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