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何如此突出和諧社會的地位(下)(2 / 3)

“我們必須看到,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就業問題都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是我們必須長期麵對和積極應對的艱巨任務。”黃葦町表示,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

科學調控宏觀經濟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

盡管我國近年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但總體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並未實現根本轉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格局還在繼續。

據權威人士介紹,近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總量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分別約為世界總消費量的7.4%、31%、30%、27%、25%和40%。

談到粗放型增長方式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利影響時,沈傑說:“目前,與粗放型增長方式密切相關的亂征土地、環境汙染、資源緊缺等問題,已在一定程度上轉化成相應的社會風險因素,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誘因。”

為此,沈傑建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切實轉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健全社會保障體係完善“托底”機製

社會保障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機製,是一張維護社會安全的“防護網”,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最基本的保證作用。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到“十五”期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7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3億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達到1.1億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達到8000萬人。

但沈傑指出:“必須看到,我國社會保障的水平仍然較低,覆蓋範圍也有待擴大,還有大量的人群應盡快納入到社會保障體係中來。”

沈傑建議,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工作應從五個方麵進一步加強:逐步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係,引導和幫助低保對象、學生、兒童等居民參加城市居民醫療統籌,繼續全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努力解決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問題,逐步解決養老保險問題;采取多種方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和長期生計;探索和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養老保險製度;加強和規範農村特困群體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農村低保製度。

暢通利益訴求渠道及時化解社會矛盾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些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公民合法權益受侵害等現象不時發生。

群眾利益無小事。在實際工作中,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各種方式依法維護百姓的合法權益。據國家信訪局統計,新的信訪條例實施一年來,全國省級黨政領導共閱批群眾來信4.5萬多件,接待群眾來訪近3.5萬人次,市、縣兩級黨政領導接待群眾來訪39.9萬批、193萬人次,包案處理重要信訪事項20萬件,有效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

吳忠民對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高度重視維護百姓權益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對於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必須采取正確的方式妥善處理,防止其成為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

吳忠民還就如何進一步暢通百姓利益訴求渠道、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提出了具體建議:首先,各級黨政部門在工作中要反映不同階層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重視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別是要關心經濟社會地位下降明顯的群體,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生產得到發展。其次,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的溝通渠道和協調機製,引導各個利益群體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第三,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經濟社會並重克服發展“短腿”現象

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我國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發展,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

“許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和‘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在相當程度上都與發展中的‘短腿’現象有關。”黃葦町說。

“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要協調。”吳忠民說,“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腿’現象。”

他提出,目前應著眼解決三個方麵的問題:一是要加大社會事業投入,著力解決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滯後的問題。二是要加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社會事業投入力度,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公益事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三是要加強對社會事業的監督管理力度,著力解決一些行業片麵追求經濟效益、一切向錢看等偏離公益目標的問題。

把反腐製度落到實處防止“權力尋租”

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反腐敗鬥爭,近年先後出台了一係列重大舉措,不斷把反腐敗鬥爭引向深入。據中央紀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僅2005年,全國就有11071人因為貪汙賄賂行為受到開除黨籍處分,其中7279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腐敗現象是和諧社會的大敵,它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違背了公平正義的社會準則,削弱了全社會的凝聚力。”沈傑說,黨中央清醒地看到了腐敗現象對黨、國家和社會的嚴重危害,一直高度重視反腐敗鬥爭,注重從源頭上采取措施防治腐敗現象。

沈傑表示,反腐敗鬥爭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製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使各項反腐敗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黃葦町、沈傑等專家還提出了進一步開展反腐敗鬥爭的三點建議:一是要進一步發揚人民民主特別是黨內民主,進一步健全監督製約機製,從製度上防止“權力尋租”。二是要堅持公開、透明,使監督貫穿於權力運行的全過程,從機製上防止“暗箱操作”。三是要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增強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幹部反腐倡廉的自覺性,進而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社會氛圍。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寫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召開之際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記者孫承斌、李斌、李亞傑)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的一個重要議程,就是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審議《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從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奮鬥目標,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再到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此作出全麵部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更加莊嚴而緊迫地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麵前。

這是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作出的戰略舉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發展,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正在達到新的高度。

關鍵時期的戰略舉措:和諧社會建設,對社會主義本質規律的新認識、新發展

《周禮》的“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柏拉圖的“公正即和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和諧製度”……從東方到西方,從遠古到現代,建設一個富足祥和,人人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充滿活力的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指明了實現這一美好理想的正確途徑。在血與火的磨礪中,在風和雨的洗禮中,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追尋著社會和諧的民族夢想,寫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發展曆程--

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和實踐,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命題,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麵發展、全麵進步的社會,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對社會建設重要性的逐步明確、日益重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我們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為爭取社會和諧而奮鬥。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這種偉大奮鬥的現實表現。”

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的關鍵階段。社會利益格局劇烈變化,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變革加快,我們正麵臨並將長期麵對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些必須認真把握的新趨勢新特點。妥善協調各方麵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這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前提。

“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向全黨發出號召。

2005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則、深刻內涵和主要任務。此後,胡錦濤總書記又深入各地調研,多次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論斷。

“如果把構建和諧社會比作一篇鴻篇巨製,那麼十六屆四中全會是開篇,六中全會則將達到從認識到經驗、從理論到實踐相對成熟的較佳境界。”黨建專家葉篤初堅信。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半個多世紀的建設、改革曆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抓住這一基本問題進行不懈探索。“現在,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和諧是反映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屬性。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規律的新認識、新發展,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發展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莊福齡說。

人民共享的係統工程: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累了你就歇歇腳,渴了你就喝杯茶,氣了你就消消火,請進--這裏就是你的家。”

走進河南省義馬市群眾工作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樣一段問候語。義馬市著眼和諧社會建設,變信訪工作為群眾工作。昔日往往“火藥味”十足的信訪局接訪大廳,如今成了溫馨的“群眾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