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條基本特征
1.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麵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2.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3.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4.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製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人民網2006年9月27日)
黨內和諧主要是思想和諧和組織和諧
甄小英
對於具有7000多萬黨員,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實現黨內和諧,不僅是領導人民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也是黨的本質屬性的要求。黨內和諧包含多方麵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和諧和組織和諧,以及這兩者和諧才能實現的行動和諧。思想和諧是靈魂,組織和諧是保證,行動和諧是結果。這是由黨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共產黨是具有共同信仰和奮鬥目標的先鋒戰士自願結合的政治組織,與行政組織不同,它是“主義”的結合。毛澤東曾講,有了“主義”才有所指望,有所趨向。列寧曾深刻地指出,對於共產黨來講,“沒有思想上的統一,組織統一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有一時的統一,也難以維持。思想統一是黨存在的前提條件,是組織統一的基礎。但是,共產黨也不同於坐而論道的學術團體,它是按照一定規律組織起來的具有統一意誌和統一行動的有機整體。它所以堅強有力,“是因為它根據馬克思主義原則形成的思想統一是用組織的物質統一來鞏固的”,因此,組織統一以思想統一為內涵,又是思想統一的重要保證。
思想和諧,主要指全黨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奮鬥目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理念;民主集中製的組織原則和領導製度;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以及實現黨的執政使命和黨自身建設的重大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如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上的共識。思想和諧的前提是黨的思想理論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能夠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具有科學性、人民性、民主性、開放性,能夠指導全黨帶領人民全麵推進中國社會的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思想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和諧,就是在黨的思想理論的與時俱進中,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中,以及在實踐中、在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中不斷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求得共識。
組織和諧表現為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個人與組織、少數與多數、組織之間、黨員之間(包括黨內幹群之間)關係的和諧。各級組織決策科學、民主;紀律嚴明,執行有力;運轉高效有序。黨內政治生活民主,黨員思想活躍,尊重多數,保護少數,具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一思想、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凝聚力量和糾錯防錯機製。組織和諧以思想和諧為前提,以民主集中製和黨規黨法為保證,以發展黨內民主為關鍵。
有了思想和諧和組織和諧,就會有黨的行動的和諧,黨組織就必然具有凝聚力、戰鬥力和創造力。
當然,執政黨與外部環境的和諧是一種互動關係。黨內和諧對實現黨與國家政權、與各民主黨派、與社會關係和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黨與上述關係的和諧與否,又會直接影響到黨內思想的和諧,進而影響黨的組織和諧和行動的和諧。
(人民網2006年09月27日)
鄭永年:製度創新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步
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建設和諧社會定為主題,這是各界意料之中的。近年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在強調和諧社會的建設。人們已經注意到,建設和諧社會的重點已經悄然從思想意識形態層麵的論證轉移到製度建設層麵。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說到底,和諧社會的建設必須落實到製度建設,否則既不能推動和諧社會理念的落實,更不能保障和諧社會已有的建設成果。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刊發他就此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和諧社會有待進一步製度創新》,要點如下:
中國新領導層執政開始,就把建設和諧社會提到中國政治的最高議程,相繼提出了各種圍繞著建設和諧社會的政治概念,如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等。和諧社會的概念既有創新的成分,也在實踐層麵反映了中國現實的需要。
促成社會巨變
在改革的早期階段,領導層關注更多的是經濟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抓大放小”的改革戰略。十四、十五大所確立的經濟路線大大推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高速經濟發展也促成了中國社會的巨變。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之前,為了消化和容納經濟社會的變化,中共也力圖進行製度調整來適應現實的需要。但從總體上說,各種製度調整還是圍繞著如何更快地發展經濟。這些製度調適主要表現在承認民營企業的合法性、容許民營企業家入黨和修改憲法來保障正當的私有財產。
無可置疑,自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麵的經濟製度的改革要遠遠快於政治和社會製度方麵的改革。政治和社會製度改革方麵的滯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國的總體製度越來越難以消化由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後果,尤其表現在收入分配差距的急劇擴大和黨政官員的腐敗上。而諸如此類的消極麵也是導致社會不和諧的主要因素。
沒有人會懷疑中國已經走上了市場經濟道路,也已經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扭轉這個發展大趨勢,但沒有人能確定中國社會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社會高度分化和斷裂,無論是富人和窮人都對社會現狀非常不滿。中國社會向何處去這是多數中國人甚至是國際社會所關心的。新領導層也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概念的。
出台親民政策
在十六大之後,很多政策,尤其是社會政策,是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傾斜的。從前隻講“親商”,現在在延續“親商”的同時加上了“親民”。從實行社會低保政策到近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種政策從其目標來看是要建設和諧社會的。最近的一連串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出台更是說明了這一點。
在黨的方麵,中共中央頒布了5個人事製度改革文件。這些文件的內容並不能說完全是新的,因為此前,很多規定早就在實行了。但同時係統地頒布這些文件,表明中共意在建立一個完整的吏治製度。
在政府方麵,全國人大通過審議了20年而未能通過的《監督法》。這個法律的通過更具有實質性的意義。之前未能通過,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對“黨大還是法大”問題的爭論。現在《監督法》終於通過,“黨大還是法大”的爭論應該有個明確的結論了。
很顯然,所有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出台非常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有關吏治的5個文件直接針對的是黨政幹部中間日益盛行的各種形式的腐敗行為。這5個文件的實施可以強化傳統“黨管幹部”的原則。而《監督法》最直接的目標就是監督“一府兩院”(即政府、法院和檢察院)。這個法律的通過應當成為人民代表監督政府的起點。
有待製度創新
應當指出的是,所有這些法律和規章的通過,並不能等同於它們所針對的問題從此可以解決了。在實踐層麵,法律和規章的實施要比它們的製定來得重要。而法律和規章的實施是中國麵臨最困難的問題。這些法律和規章如何在實踐層麵製約黨政幹部的腐敗行為,提高人民對執政黨的信任度和滿意度,仍然是個未知數。
更應當認識到,這些製度化建設的努力在總體上還在於製度維持,而非製度創新。無論是法律還是黨的規定都是試圖從政權內部來消化和解決問題,強調的是體製內的權力製衡,即黨內各個部門間的製衡,和全國人大及其政府之間的製衡。
這些年來,盡管領導層已經出台了很多有利於社會和諧的社會政策,但政策執行的力度大打折扣,利民政策甚至會走向反麵。這些社會政策盡管受到社會成員的普遍歡迎,但社會力量並不能參與政治過程,社會力量不能轉化成為促成政策執行的政治力量。
建設和諧社會是當務之急。但是把一個已經是高度分化的社會建設稱為和諧社會並非容易,也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實際上,對很多人來說,和諧社會更多的是表現為一種期望,一種理想,一種需要追求的目標。要實現這個政治目標,意在體製維持的改革已經遠遠不夠。
(新華網2006年10月11日)
構建和諧社會:中國亟須破解哪些難題
新華社記者鄒聲文田雨楊維漢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中國需要著力破解哪些難題紅旗出版社副總編輯黃葦町、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吳忠民、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研究室副主任沈傑等三位專家,對此進行了梳理和點評。
理順分配關係解決社會公平“核心問題”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穩步增長的同時,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一些行業收入水平過高,分配秩序比較混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科技部、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統計局等部門支持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西部居民收入基尼係數已達0.47。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問題。
“收入分配是關係社會公平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係,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黃葦町說,“另一方麵,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財力日益雄厚,為我們進一步理順收入分配關係創造了條件。”
黃葦町建議,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應做到三管齊下:一是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調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三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縮小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
解決就業難題鞏固“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擴大就業工作,出台了一係列支持鼓勵擴大就業的政策,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據測算,今後幾年,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另外還有1400萬下崗失業人員。即使經濟增長保持8%至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000萬人左右。與此同時,農村還有大量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