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何如此突出和諧社會的地位(下)(3 / 3)

義馬市的信訪窗口,隻是全國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縮影。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和諧,正成為當今中國的關鍵詞--

從進一步加強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到加快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從加強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到深化司法體製改革;從研究部署加強民族工作,到推進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出台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從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到紮實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開展和諧社區、和諧鄉村建設,到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從中央到地方,從沿海到西部,神州大地鋪展開一幅共建和諧的生動畫卷。

構建和諧社會,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各個方麵,是一項艱巨複雜的係統工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國黨建研究會研究員王庭大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

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一係列促進就業再就業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600萬人,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60%以上,一個有助於就業再就業的社會網絡正在全力鋪就。

教育是最重要的公平--

“農村娃上學,不用交書本學雜費了!”河南省淅川縣夏莊村農民齊成善高興地說。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將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發生在校園內外的變化表明:中國教育正加速邁向公平。

一項項政策,著眼於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個個措施,如無形的巨手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題研究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強調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社會保障體係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到2005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73億、1.37億、1.06億和8000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參加人口達3.96億,占全國農業人口的44.7%……

促進和諧,事關全局;和諧社會,人人共享--

國務院專題研究農民工問題,並出台專門文件,全國24個省(區、市)建立了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製度。

近年來,我國價格主管部門先後17次出台降價措施,降低了1100多種藥品零售價格,降價總金額達到350多億元。

一批坑農害農、製售假劣食品藥品事件受到嚴肅查處。征收征用土地、城鎮房屋拆遷、企業重組改製和破產中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正逐步得到糾正。國務院7部門聯合展開環保專項行動,重點解決危害群眾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

擁有2500年曆史的江蘇省揚州市,剛剛榮獲2006年度“聯合國人居獎”。市委書記季建業感慨地說,構建和諧社會,歸根到底就是要讓群眾受益。這是揚州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得到的最切身感受。

任重道遠的曆史使命:實現社會和諧,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中央黨校日前在學員中進行的一項調查,引起許多人的深思--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麵臨哪些矛盾和問題“人民內部物質利益矛盾”、“社會保障”、“貧富差距”、“三農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等排在前列。

音律和諧,令人身心愉悅;社會和諧,成就千秋偉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長期而偉大的曆史過程。盡管在這方麵我們已經邁出一小步,但放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仍然必須清醒地看到,構建和諧社會任重而道遠,需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長期奮鬥。

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指數難以樂觀、社會發展總支出比例低、公共教育衛生經費不足、各種收入差距拉大……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朱慶芳一一列舉和諧社會建設麵臨的挑戰,深有感觸地說:“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這些不平衡現象,需要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特別予以注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關鍵階段,這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又是一個矛盾凸顯期--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當前國內形勢的基本判斷。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構建和諧社會,最根本的還是在黨、在各級領導班子。”全國黨建研究會研究員王庭大認為,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領導,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強農村、企業、社區、機關、學校等的黨建工作,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麵,充分發揮黨員在構建和諧社會各項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是黨的建設兩個重要的抓手。黨建專家普遍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新的重大考驗。黨員領導幹部既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又要在和諧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勇於探索,銳意進取,不斷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本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係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好的和諧社會,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共同奮鬥。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直麵八大挑戰”、“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做好兩個方麵的工作”、“依法治國才能和諧”……六中全會召開前夕,許多專家、學者發表文章,對和諧社會建設建言獻策,不少網民直抒胸臆,對社會和諧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這種共商和諧的熱忱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份激情,是激情之中展現出的冷靜和清醒。”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貿大學副校長郝如玉說,“這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最堅實的群眾基礎,也是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根本原因。”

150多年前,30歲的卡爾·馬克思和28歲的弗裏德裏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充滿激情地描繪了一個和諧、美好的未來社會:“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距此150多年後的今天,執政半個多世紀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征程。人們相信,即將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必將對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指導方針和工作部署。一個以先進理論武裝、由先進分子組成、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進政黨,一定能團結帶領億萬人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麵發展,最終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

(新華社2006年10月7日)

專家:六中全會進一步完善了現代化建設奮鬥目標

黨內權威專家稱,中共六中全會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記者魏武熊爭豔)為期四天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10月11日在北京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改革開放28年來,社會建設首次成為中共中央全會的主要議題。

黨內分析人士說,中共已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並首次與中共的共產主義終極理想目標相聯係。

全會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共“不懈奮鬥的目標”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全會強調,中國“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說:“《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是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第一個加強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它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

他說:“決定是在進一步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獲得的嶄新科學論斷,體現了中共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

黨內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共有關和諧社會理念的確立,標誌著中國在經過近30年改革開放的探索後,終於有了一個能夠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的科學理念。

全會發布的會議公報說,經過長期努力,中國已經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並強調在新世紀新階段“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到2020年,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

公報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共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專家葉篤初說,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前增加了“和諧”的修飾語,這是一個重大變化,這超出了目前黨章中的相關表述。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構建和諧有著永遠的指導意義,而且這也是與中共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相契合的。”

他認為,隨著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生產力達到新的水平,應當更多地注重社會發展的均衡與和諧,“中國要發展,要繁榮,同時也要和諧”。

全會發布的公報說,中國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展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工作。

黨內分析人士說,這意味著,中共將著力構建與農村、就業、教育、醫療、環保等等關乎民生的具體製度和機製,以盡量減少執政過程中人為因素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

葉篤初說,六中全會的主要意義之一就在於“把關於和諧社會的理念變成一種製度,提高到製度化水平上”。

會議公報說,中國將通過有重點分步驟持續推進的方式,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共將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會議公報告誡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中國社會還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需要“保持清醒頭腦”,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葉篤初說:“盡管六中全會是一次集大成的會議,但仍然不能認為就畢其功於一役了,對當前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一些問題,同樣還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認識過程。”

黨內分析人士預測,根據六中全會的精神,中國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改革和創新浪潮。

(新華社2006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