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力促科學發展之四(3 / 3)

目前,四大區域正呈現出協調發展的嶄新麵貌:

西部大開發——5年來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央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累計投入4600億元,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助資金累計安排5000多億元。國家投入帶動了社會投入,西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左右,國民經濟發展逐年加快。

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東北沿邊鐵路日前已開工建設。東北地區正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高技術產業,加快市場體係建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老工業基地正在改革開放中逐步振興。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地區依托現有基礎,提升產業層次,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強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強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體係,正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優勢中日益崛起。

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以“三個率先”為標誌,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東部地區正在率先發展和改革中帶動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境界

2006年9月7日,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綠色GDP核算研究報告,標誌著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簡稱綠色GDP核算)是指從傳統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退化成本的核算體係,能夠更為真實地衡量經濟發展成果。告別“GDP崇拜”,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道:“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限。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而法之不生其間,則必物暴殄而財乏用矣。”我國古人就已認識到人的需求無限性與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鄧偉誌教授說,改革開放後,我國以能源消費翻一番支撐了經濟翻兩番。但2003年以來,隨著高能耗行業投資的過度增長,經濟運行越繃越緊,一些地區相繼出現煤荒、油荒、電荒。過去我們搞經濟建設習慣做加法,想的、做的都是上項目、增加產值,編製規劃的時候也都是各項指標要增長多少,而今我們也要學會做減法。把能耗降下來,這是“十一五”規劃的硬指標。

“十一五”規劃《綱要》不僅提出2010年我國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更明確要求,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十一五”期間,我國年節能率要達到4.4%。這是國家首次把節能降耗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從我國的資源稟賦來看,大部分能源和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以高投入、高消耗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是很難持續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麵進步,而絕不是其它。

齊建國研究員說,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要求我們在享受大自然提供的服務的同時回饋自然,保護好自然。實現這一目標的出路是,必須改變人類社會的技術經濟範式,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國很久以前就有“桑基魚塘”等古典循環經濟模式。由於生產力落後,物資匱乏,我國民眾早已養成了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習慣。但沒有經曆過工業化洗禮的中國社會一直沒有建立起環境意識。

自2005年以來,各級政府開始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實踐。2005年7月2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幹意見》,國家發改委等單位聯合推出了第一批試點單位,並出台了一係列政策措施。“十一五”規劃《綱要》對發展循環經濟做出了具體規劃要求。如今,上海、浙江、江蘇等地已調整了經濟增長步伐,將循環經濟、綠色GDP等納入考核指標體係,以尋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

我們正在將古人理想中的境界一步步變為現實: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參讚化育,厚德載物!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曆史進程中,紮紮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胡錦濤強調,要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不斷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同時要高度重視做好群眾工作,堅定群眾的信心,鼓舞群眾的鬥誌。

我們相信,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科學發展之路走下去,我們就一定能夠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光明日報》2006年10月11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