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穩,天下安。古人說:“食為政先”,“農為邦本”。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始終被視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近3年來,中央連續出台3個支農惠農的1號文件,力度之大,多年未有。
2005年是農業豐收的一年,也是農業轉折的一年,糧食總產9680億斤,比上年增產291億斤;畝產619斤,再創曆史新高。全年農業稅減免共減輕農民負擔約220億元。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實際增長6%;農業各行業平穩較快發展;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成效顯著;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產品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
2006年是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充滿希望的一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被寫入“十一五”規劃。從1月1日起,我國正式取消了延續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中央增加了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力度,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下,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事業將取得進一步發展,城鄉分割、農民工待遇等問題得到更多的關注,9億農民“輕裝上陣”。
“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突出了農村建設的重要性,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14項重點工程。包括大型糧棉油生產基地和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和中部四省大型排澇泵站改造、種養業良種工程、動物防疫體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係、農村飲水安全、農村公路、農村沼氣、送電到村和綠色能源縣工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係、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係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這些重點工程都涉及到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直接關乎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改變農村的落後麵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說,建設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曆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總的來看,農村麵貌依然落後。全國目前仍有近4萬個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用水沒有達到衛生安全標準;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2%的村莊還沒有通電;農村人口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貧。
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在艱難爬坡,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後連年明顯擴大,去年仍達3.22:1。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更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隻有讓9億農民生活豐足,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鄧偉誌教授說:“目前,我國在一些地方搞了城鄉一體化試驗區。我去調查了,他們的城鄉差距是1:1.8,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浙江嘉興就是其中一例。這為我國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經驗。”
有專家指出,隻要農業和農村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民的收入能夠持續增長,中國就不愁沒有發展空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於建設和諧社會至關重要,極其重要。
區域發展的新天地
“如果貴州是一個國家,那麼它的人類發展指數僅剛超過非洲的納米比亞,但是如果把上海比作一個國家,其人類發展指數則與發達國家葡萄牙相當。”這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對中國地區不均衡現象所作的描述。
鄧偉誌教授說,經濟普查後,中國GDP總量的增多和世界排序的上升,掩蓋不了均衡發展方麵的問題,中國的貧富差距繼續拉大,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區域差距的擴大是社會發展的不和諧音。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一貫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誌在其著名的《論十大關係》中就提出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80年代,鄧小平同誌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世紀之交,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作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其中都蘊含著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胡錦濤總書記在2004年經濟工作會議上完整闡述了區域發展戰略,即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目標是逐步形成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學者們指出,這一區域發展戰略的特點是:第一,戰略布局更加完整。首次把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完整地闡明了四大區域的戰略布局,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思想。第二,發展定位更加準確。西部地區要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東北地區要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中部地區要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東部地區要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三,發展重點更加清晰。針對資源豐富而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滯後、產業發展不足等突出問題,要求西部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要求東北地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振興裝備製造業;要求中部地區抓好糧食主產區建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能源和製造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係。第四,政策導向更加明確。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產業發展等方麵,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同時,也強調東部地區發展是支持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